原题: 感谢您!程少堂先生暨文人语文
——读程少堂老师《呼唤“文人语文”》有感
内蒙古 杜景礼
来源:博客:最有魅力是语文http://blog.zhyww.cn/group.asp?gid=67&pid=112307
对程少堂先生的了解,从他的“语文味”开始。现在,又十分有幸,在第一时间读到了他的新论《呼唤“文人语文”——“文人语文”放谈》,那一股聚集于无形之中的感激之情,再次油然而生。
还记得几年前,曾经怀着惊恐,读了一篇掀起语文教学热议、令语文教师陷入尴尬境地的文章——《误尽苍生是语文》。作为一位语文教师,那时的自己,仿佛真是一个千古罪人,真的做了误人子弟、误尽苍生的事儿。语文教育,出路何在?而从“语文味儿”的倡导到“文人语文”这一概念及理论的诞生,让我有了阳光般的感觉。是程少堂老师,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寻找着语文教育打破瓶颈的路!为语文教育正名,为语文教师能抬头教课、凝神运思,请允许我对您和您的理论表达感谢之情!谢谢您,程先生;谢谢您,文人语文!因为这必将是我们构建语文时代精神一个大好的开端!
捧读程先生的论文,沐浴着程先生的教育思想,深受启迪。程先生“文人语文”理论的构建,充满了智慧。从这一点上说,正是文人的智慧,才能造就出智慧的文人。程先生的智慧(或者说是“文人语文”的理念),主要体现在两种思维方法,一曰“通”,二曰“比”。
理论有通途,曲径通幽处。“通”的智慧就是由彼及此,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程先生是一个特别擅长思考的语文智者,他巧妙地从美学角度,切入语文世界,构建出了独树一帜的语文观点。有人说,艺术是相通的。不错,但相通的,远不止艺术,世界万物往往都是相通相生的,也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这就是哲学里“普遍联系”的原理。
文人画是成功的,是美妙的,在程先生的眼里,也是语文的。“心有多大,舞台就会有多大。”在程先生的心里,语文的舞台是无比宽阔的。在这个大舞台上,语文教师的角色是重要的,也是特殊的,因此,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做个“文人”。程先生借用了张修林先生的定义,“文人是指人文方面的、有着创造性的、富含思想的文章写作者。严肃地从事哲学、文学、艺术以及一些具有人文情怀的社会科学的人,就是文人,或者说,文人是追求独立人格与独立价值,更多地描述、研究社会和人性的人。”需要强调一句的是,程先生希望语文教师不止是文化人,更应该是具有人文情怀的语文工作者。
用程先生的方法,理解他的理论,我觉得他的借鉴,有如果树的稼接——他在文人画的果树上,稼接出了“文人语文”之果!这种“通”的智慧,在些真的显现出了神奇之处,从美到语文的真谛,这是一小步,可于我们对语文教育内涵的理解,这却是一大步!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程先生毫不推脱,特别注重语文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这一定义,当然也是首先强调执教者的文人身份和文人趣味,强调执教者主体精神的张扬”,为我们用什么身份和情趣参与、如何参与语文课,要达到怎样的效果,作出了展望。
特点贵比较,青山绿水绕。“比”的智慧,是由彼看此。程先生跳出“我”的局限,以“大我”之境,审视语文,思考语文,阐释语文,把文人语文的特点看得十分透彻。人们常会欣赏到青山绿水的画面,感觉山更高耸水更清柔,十分和谐,无比美妙,究其原因,就是在对比之中,形成了默契和统一,突出了各自的特点,给人以相映成趣的审美体验。程先生用“匠人语文”与“文人语文”相比,指出了“文人语文”的十大特点。
综观十大特点,不难发现,在文人语文理论里,融合了十分丰富的先进教学理念。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淡化了语文教学的智力和技能因素,强化了语文的非智力和情感因素,或许在他的思想里,语文应该是生动的,是有生命的;语文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富于表现、充满性情、无限生成、相互感染的。他认为,“教者虽有方,学者却无兴,如此教学必然会导致学生阅读兴趣的减弱和阅读能力的下降”,“‘文人语文’也不是没有预设,但是预设的不死板,不僵化,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融合了师生双方许多即兴的、灵感的乃至率性而为的东西,所以使得教学过程成为真正的‘生’与‘动’的交响曲”。在他看来,文人语文“以建构学生的心理结构为主要目标”,要“在有限的时空中提供语文无限的可能性、开放性和丰富性,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极大发挥,学习兴趣得到极大激发,语文教学最终成为引导学生达到诗意栖居目标的桥梁”,“教学既要使师生双方得到发展,同时也要使师生双方在愉快中发展”。这就是文人语文,这就是他为我们打开的五彩缤纷的语文世界!
论文的收束,是对“文人语文”理论依据的阐述。程先生以冯友兰等大家的哲学思想为生成点,并巧妙地以反问收笔,“思想家可以‘我注六经’,也可以‘六经注我’,语文教师为什么只能够‘我讲文本’,而不能‘文本讲我’?”可见,程先生在这里不仅提供了理论依据,还为我们描述出了一个“文本讲我”的为师之境界,真可谓是妙语妙笔显妙思了。
真的感谢程先生,感谢他的文人语文,让我们把语文的视角,进行了尽情的放大,让我们感受到语文和语文教育的魅力,就是不断地探索,在实践中修缮理论的大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