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人语文”的角度看《唐雎不辱使命》
深圳市盐盐田外国语学校 陈筑
程老师把“文人语文”初步定义为:“由文人所教授,含有文人之趣味,在教学过程中不过多考究教学技术技巧,而于课之外,能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的语文课。”下面我就按照程老师“文人”课中的“表现论”对《唐雎不辱使命》谈些个人的理解,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选用了《战国策》中的《唐雎不辱使命》这一篇文章,在教授这篇课文的时候,学生在课下给我提了很多关于文本的疑惑。按照“文人课”的方法去研习使我感触颇深。
唐雎:战国时魏国的属国安陵国的著名策士,属于文官。
秦王:名嬴政,秦庄襄王之子,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又称秦始皇帝。
首先,以秦始皇的性格和当时的法令,是绝对不可能会让人带着剑来见他的,更何况是别国的使者,秦王的手下怎么可能这么轻易的放带着剑的唐雎进来?唐雎又是一个文官,带剑,摆明了是要把秦王干掉,如此明显的动机,秦王和他的属下不会看不到吧!再说,看看荆轲的下场,人家藏着掖着,刚刚把剑拿起准备行刺就被抓住了。你唐雎大摇大摆的,带着剑进来了,还拔起了剑,竟然没有事,还回了安陵国,要是给荆轲知道了,一定给你从地底下气活了过来。再有,唐雎是个谋士,既然是谋士怎么会做出这么有勇无谋的事?
秦王呢?真的是看着唐雎拔剑然后“色挠”了吗?
秦王是何许人也,能这样就吓到了?面对荆轲锋利的匕首,猝然之间,秦王“乃以手共搏之”,可见其人身手矫健处变不惊,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角色。而且,秦王怎么会和这个小小的使者废话些什么布衣之怒,士之怒,敢跟我秦王叫板,活腻了。你只是个小小的附属国,你们的魏国都被灭了,灭你是迟早的事。
综上所述,那么唐雎出使秦国,到底是不是史实呢?这正如朱东润先生在《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所说:“唐雎胁迫秦王之情节当出于虚构,不能视为真实的史料记录。”而《史记》中干脆没有唐雎这个人。正如古文学家游国恩所说,“《战国策》最长于说事,但记述事件的后果不尽可靠”。唐雎劫秦王极有可能是文学作品的艺术夸张,也可能是子虚乌有。
对这个问题我们了解清楚了,就可以很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个故事的性质与《战国策》中的“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故事基本一样,是寓言。所不同者,那些寓言是以童话或民间故事为题材;而本文则是以唐雎为主人公,对秦王的现身说法,使人读了更觉亲切有感染力,如此而已。
如过按照这种说法,故事似乎没有流传下来的理由与必要。黄岳洲、茅宗祥在《中华文学鉴赏宝库》中告诉我们,文章内容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所表达的思想有积极意义。作为小国之臣,在孤立无援的危难情况下,折服秦王,不辱使命,唐雎堪称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伏虎英雄。他从“道义”上暗刺了秦王的不义,是一反抗强暴、蔑视王侯的义侠和高士,这种无畏品格为时人和后人所赞赏。同时,唐雎的“不易”显示了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守”住的是正义,是尊严。秦人企图用欺骗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料却为他人所屈,又平衡了许多亡国者和将亡者的心。故事本身的真实与否倒是次要问题了。
按照这一思路来考虑的,我们所有之有关的教学参考书与教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都存在很大的偏颇。很多教学专家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以至于得出秦王是个骄横 狂妄 色厉内荏的小人,这与我们的史实相符吗?这不是在变相的误导学生,歪曲历史?所以,我认为对这篇文章的练习编写和与课文匹配的《教学参考书》应该对这课作一个新的解读,把这篇文章作为一个类似于“寓言”的题材来处理。
所以,唐雎的这把“剑”不是操持而入,也不是像荆轲一样藏匿而来,而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更是人们同情弱小的心灵之剑!这只不过是披上了现实主义外衣的浪漫主义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