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南京徐志耀: 于无声处听惊雷(程少堂课听后)》
出处:徐志耀的博客      阅读次数:188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徐志耀: 于无声处听惊雷(程少堂课听后)

(堂按:这又是一篇南京老师听了3月17日程少堂老师在南京金陵中学主讲的公开课后写的文章。感谢南京市教研室袁源教授的推荐。)

于无声处听惊雷——简述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挖掘课堂潜力  (2011-3-20 19:51:00)

徐志耀

http://xuzhiyao.blog.zhyww.cn/archives/2011/2011320195139.html

 

本周四,有幸在我们南京市金陵河西分校聆听了“语文味”教学流派“掌门人”程少堂老师的一节课,课题为《话说菜单》,上课的内容是从南京和广州两地饭店菜单中选出的风味菜单。一张简简单单的菜单上出“语文味”,这是令在座的数百名教师期待的内容。

我把程老师的上课流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一、听:程老师在此之前将广东菜单中一些菜名的相关传说故事印发给学生,作为资料补充。二、读:读分两步,第一步读准其中易读错字的字音,第二步通过语速、语调的变化读出情感。(老师特地加入电影《大腕》中将哀乐奏出喜庆氛围的一段作为提示)三、说:说分三步,第一步老师让学生先说出最喜欢的这个菜谱的菜名并说出理由,再说出最不喜欢的菜名并要求学生改给名字。(学生各抒己见,有的从菜名的文化色彩上说,例如云腿护国菜、状元及第粥等;有的从菜名给人的暗示上说,如沙虫、蚕蛹等)第二步老师让学生说与菜单相关的历史故事中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再要求学生根据上面故事的样本编一个类似的故事。第三步启发学生比较两份菜单中不同的特点,延伸出两地不同的文化背景,最终总结出南京人含蓄有余、开拓不足,广东人胆子大、敢冒险、包装意识强等特色。四、升:老师最后让学生修改这堂课的课题(在上课伊始已要求学生在上完后修改),并最终总结出《生活处处皆语文》的课题。

通观这堂课,我发现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教学要求,从基础知识、到文本挖掘,再到课外拓展、精神薰陶,几乎都可以在这堂课中找到相关的内容。而程老师的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份普通的菜单,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手段。然而程老师通过对普通教学手段的有效组织,居然将平淡的教学内容上得声情并茂,使一份普通的菜单也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于无声处听惊雷,在最普通的教学内容中上出语文的特色,是我从这一堂课中得到的最大收获。

由此我联想到去年底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在我区上的两节公开课。其中初中一节课的内容余老师选择的是初一上学期的《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内容浅显,而且多次在试卷、公开课中出现,可以说课文的所有要点我均大体掌握了。我在听课前就想知道余老师如何把这样一篇浅显的老课文上出新意来,结果是让我大开眼界。余老师将整个上课过程分为朗读、练习、品评三个步骤,均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这三个步骤同样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步骤,但余老师同样通过普通的教学手段,从最平常的教学内容中上出了新意。他在朗读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做到用朗读表现课文的两个层次。学生在朗读中已经开始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了。而在练习这一环节中,他要求学生从文中辨析如下内容:两个意思比较难以理解的字;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两个同形而意义有区别的字;两个字形不同而意相近的字;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这是全课的主要教学过程,这一过程的学习已经可以让学生完成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而且余老师提出的一些要求令我们也难以马上回答,而他特地在每项要求中提出“两个字”的辨析目标,也让学生的探究有目的、有方向,同时也有兴趣,觉得易于掌握。最后一个环节他要求学生们说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明:可从任何角度进行)。最后依次归纳出如下内容:这是一个开门见山的故事;这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这是一个戛然而止的故事;这是一个运用了虚写手法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品行修养的故事。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归纳中包涵了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精神内涵各方面的内容,同样也涵盖了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最后他归纳出“读文析‘语’、读文识‘礼’”这两条内容,与程老师最后归纳出的“生活处处有语文”有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此时回想起余老师的课,同样也给我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震撼,如此简单的一篇课文,余老师同样也上出了精彩的新意。尽管他的教学手段是传统的,但他所展现的教学内容却是全新。他的三个步骤是我们常见的教学手段,但却相互渗透,相互递进,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比较两位名师的公开课,我发现了以下相同之处:1、两位老师都使用了最常见的教学的手段和最普通的教学内容。2、两位老师都在课堂教学中涵盖了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上出一堂最标准的语文课。3、两位老师表现出了深入的文本研读,将普通课文中的教学关键要求全面展现了出来。4、两位老师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从而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从以上四点中我们看到了两位老师都从普通的教材中挖掘出了巨大的潜力,特别是从后两点中我发现了两位老师对于语文课堂潜力的挖掘力度之深之大。面对已经上过多遍的课文,面对千篇一律的教学参考书,我们常常抱怨课文已无新意可挖,教学内容无法更新。然而从两位老师的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到,再平淡的教材也可以挖掘出崭新的内容,再普通的教学手段也能挖掘出新意,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现出全新的教学理念,无声处有惊雷,早已熟悉的课堂中还有很大的潜力要求我们去挖掘,而关键就在于我们自身。

如何挖掘课堂的潜力?从两位老师的教学中,我得到以下几点启示:1、教师在研读文本和安排教学流程时应有全局意识。首先,我们在文本研读时就应当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应包括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如基本常识(字音、字形、字义)、语法特点(如字词活用)、写作技巧、字词内涵、思想感情等各方面。如果我们对这些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把握,也就能在上课时游刃有余,从容地展现各种教学手段。可见文本研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如何没有对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把握,任何教学手段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其次,我们在安排教学流程时也应当有全局意识。我发现,程老师的课始终贯穿着“生活中的语文”这一条主线,他通过听、说、读等不同的教学手段展现普通事物中的语文特色,每个环节分别强调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或几个基本要求,而这三个步骤又是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最终使各个环节都能够体现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余老师的课开始就在朗读中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基本结构,再以“两个字”为主线,将课文的结构内容、思想情感贯穿在一起,最后品评时再次强调了文章的写作技巧和精神内涵。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全局意识,他们的课就显得教学目标明确,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全局意识使他们的教学内容富有新意。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把不同的教学内容分割开来,没有将之联系在一起。正音是正音,划分结构是划分结构,讲解文义是讲解广义,相互之间缺少有效的联系。从以上两位老师的教学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学环节同样都能涵盖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我们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均能涵盖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学就会产生全新的效果。

2、我们在教学中应当贯穿文化意识。我发现两位老师在教学中均强调了文化内涵——程老师从菜单中读出不同地区人们的精神特征,而余老师则强调了中国重信守礼的传统。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说对菜名的喜好与厌恶,说相关的故事为下面说文化内涵做铺垫。而余老师在练习中通过让学生找两个分别表示敬与谦的美字(尊、家)和两个能够表现本文要义的字(信、礼)来理解本课的精神内涵,又在后面的品评中归纳出“这是一个关于守信重礼的故事”和“这是一个关于品行修养的故事”来强调这一文化精神。可见文化意识不是教师在教学结束时的简单总结,而是应当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了文化意识,也就增加了教学的深度与广度。文化内涵来自于老师深厚的文化积累,也来自于老师在生活中处处留心,随时随地注意观察收集有关材料,同样也在于在研读课文时高屋建瓴的姿态。程老师将菜单与不同地域人的文化差异联系起来,余老师从一节课中分析出语文学习的文化内涵,均是这种高屋建瓴姿态的体现。

3、我们在教学中应当体现出生本意识。我注意到,程老师在上课时常用幽默的语言来调节课堂氛围,将严肃的话题用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领悟一些相当枯燥的内容。例如他在讲解“凤爪”中“爪”的读音时特别引用了一个笑话,在笑声中将“zhǎo”“zhuǎ”的区别讲解清楚。而余老师则以“两个字”为贯穿练习的要求,让学生觉得容易掌握,易于发现,从而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两位老师均是借班上课,但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实在令人敬佩。程老师在后来的交流过程中特别提到他的幽默风格,他说自己绝非为幽默而幽默,而是有目的的安排幽默的语言,调整课堂氛围,讲解关键知识。可见,生本的意识的关键在于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把握,既如何突出重点、弄清难点,如何有效地调整课堂节奏,始终牢牢地掌握学生的意识。总之,变“为教而教”为“为学而教”,需要我们创新的意识与勇气。

于无声处听惊雷,需要攀登高峰的勇气,也需要钻研的韧性,两位老师用他们的课堂给我们竖立了一个高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面对教学的漫漫长路,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探究与钻研。值得我们庆幸的是,前方路灯已经点明,走下去,相信我们会听到那一声属于我们自己的惊雷!


最后更新[2011-3-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