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代表课展
文章标题: 《转帖:上课是技术还是艺术?》
     阅读次数:171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帖:上课是技术还是艺术?

上课是技术还是艺术?

作者:牡丹灼灼 日期:2010-10-15

来源:牡丹灼灼的博客,http://meizi329.eduol.cn/archives/2010/998036.html

 

    如果把一张语文试卷比做高楼大厦,那么组成这张试卷的各知识点就成了水泥、砖石和钢筋了。老师把这些知识点教给学生,通过输送方法再转移到做试卷的能力,也就像工匠们用水泥、钢筋把大楼一层层地盖起来。工匠盖楼用的是技术,那么老师教给学生知识也该是技术了。然而,同样是用钢筋、水泥构建的成品,有的成了凝固的风景,而有的却有碍观瞻。由此可知,技术也可以变成艺术的,正如有碍观瞻的建筑摇身一变成了凝固的风景。

    说起来,技术和艺术只有一字之差,可二者的境界却十分悬殊。如果把二者比做登山,熟练的技术,也只是到了半山腰,而艺术却已经登顶望远了。可见,由技术上升为艺术,不是一蹴而就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清楚地记录了有关爬山的心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从王安石的心得中可以看出,爬山需要志气,需要力气,还不能随波逐流,还得有外力的帮助,具备了这些条件,才有可能登凌绝顶,一览众山了。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教授,以语文老师上课要教出语文味为教育理念,其实就是把教书这个技术,升华为了艺术。曾经聆听过他上的菜单课,课堂上妙趣横生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天衣无缝的上课环节,无不令人击节赞赏。观赏这样的上课过程,无异于观赏一幅精美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从构成看一点都不特殊,也就是字词句这些最基本的水泥、钢筋,可是,他却用这些普通的建筑材料构建了自己辉煌的殿堂,成为深圳语文届难以超越的高度。

    正如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把技术提升到艺术的高度,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语文味网站上有这样介绍程少堂教授的文字:“大量的阅读给了他广博的视野,为他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程少堂是深圳市教研室惟一还没有买车的教研员,但是他却是深圳教师中买书最多的人之一。近20年来,他平均每年购书的花费不少于1万元。因为阅读,他对教育规律、教育本质、教育原则等宏观教育理论的研究把握深刻。因为阅读,他的发言往往敢言人之不敢言,能言人之不能言,善言人之不善言。因为阅读,他形成了“有侠骨的尖锐,有形而上的理性思考,更有至性至情、感人肺腑的诗情画意”的文风。”这大段的陈述无疑在告诉我们,程教授的成就源于不间断的阅读,阅读让他由名不见经传的教研员,变成为全国知名的教育艺术家。

    提出新教育实验的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提出让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观点,这样的幸福生活不会是上帝特别赐予的,而是靠自身的努力来感动上帝,上帝才给予的。他提出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为核心的教师课程,以追求知识、生活、生命共鸣为最高境界的理想课堂。这样的理想课堂,就是最好的课堂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路,特别有“阅读|”这个环节,可见,阅读真的是副良药啊。

    那就阅读吧,跟学生一起阅读的,做到“晨诵、午读、暮醒”,让阅读成为生命的催化剂,在从匠人升格为匠师的路上,走得快一点,感悟生命的理想,享受幸福的阅读时光。

 


最后更新[2011-4-10]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