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陈继英频道
文章标题: 《陈继英: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何方?》
     阅读次数:176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陈继英:高考作文命题走向何方?

 

           高考忧思:作文命题走向何方?

                    出自: 陈继英新浪博客 

随着2011年高考大幕的拉开,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纷纷亮相,一时间高考作文题又一次引发全国“文化人”的高度关注。看了看今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又一次“慨当以慷”、“忧从中来”,人曰你瞎忧什么?吾“忧”各地作文纷纷“回到原点”。

一“忧”作文命题回到时政的原点

2011年新课标卷高考作文题是关于“中国崛起的特点”的材料,题目如下:

据美国全球语言研究所公布全球二十一世纪十大新闻,其中有关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大国崛起的新闻名列首位,成为全球最大的新闻。该所跟踪了全球75万家纸媒体、电子媒体及互联网信息,发现其中报道中国崛起的信息有3亿多条。那么,中国的崛起主要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和关注的特点呢?《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在中国网民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排在前六名的分别是: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请根据以上材料,谈自己的所思、所想。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样的作文题,虽然能考出学生的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看法,但如果放在政治学科考题里岂不更好?他虽然也能考出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与现实太紧了,这岂不是要让学生成为时政的代言人?

作文考试到底是要考什么?自然要考学生的思维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构思布局能力以及相关人文素养等等,而这样直啦啦地运用时政材料,这将中学的语文教育和作文教学,要引领到何处去?

二“忧”作文命题回到“学者研究”原点

上海高考作文题67日上午一经公布,好评如潮,但细心的网友发现,这道题和去年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撞题”了,由此又引出此题命题的机密。

先看2011年上海高考作文题:

1.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再看2010-2011年第六届中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江苏赛区初中组第27题:

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一个人物的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一位哲人曾说:“成功和失败只代表过去,忘记过去,才可能走进新的天地。”另一位哲人又说:“过去不能忘,因为历史是一个永远的存在。”

请联系生活,展开联想,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定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由于出现此等“事件”,逼得命题组不得不把命题的机密和盘托出。命题组说,作文的材料出自王元化写于1987年的一篇文章《“一切都不会白白过去”》(收于《思辨录》)。原文如下:

有人对样板戏产生了应有的义愤,这是可以理解的。相反,如果经历了那场浩劫而对样板戏竟引不起一点感情上的波澜,那才是怪事。据说,犹太王大卫的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却反其意说,他要在自己的戒指上也刻上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他认为,什么都不会毫无痕迹地湮灭;今天迈出的任何一步对于未来都会具有意义。是的,时间无法消灭过去。只有麻木的人才会遗忘。龚自珍作为我国近代史上最为敏感的思想家曾经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人类有历史就是使人不要忘记过去。(王元化写于1987年)

各位朋友,我们的命题教授命题的时候,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实际,首先考虑的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他们的发展,而是那些大学者说过什么。君如不信,再看看广东的作文命题“回到原点”。

著名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写了一本书叫《回到教育的原点》,他说,最近几年,国家对教育的重视与投入是前所未有的,但是,似乎全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素质教育的问题,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讲了多少年,一直没有找到解决的路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方向还不明确,我们不知道教育是什么,不知道教育要干什么,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教育!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决定着教育全局的根本性问题,被我们忽略了,我们要回到教育的原点来找解决教育问题的出路。

    同样,钱理群教授写的《我的精神自传》一书中,也有关于教育原点的追问的提法。钱教授说,现在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中小学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大学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教育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教育的精神价值的失落。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回到教育原点上来进行追问,我们办教育是干什么的?大学是干什么的,中小学是干什么的?如果这些根本的问题不解决,其他的枝节问题就无从谈起。

你看,钱理群先生、朱永新先生说过的,于是命题人就灵机一动,出了个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这颇有人生之沧桑之感的题目,太有哲理性了,太适合中老年人写作了,但中学生不是也应该有哲学思维能力吗?于是乎,管你“中学生的人生还未开始,管你们还正在原点上”,但也要往原点回呀,“回到初中,回到小学,回到幼儿园,回到母亲的肚子里”去好好想想吧。

命题人何曾想过,广东有65.5万考生参加考试,有多少学生能做这样深沉的思考呢?

三“忧”作文命题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原点

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安徽卷作文题,以“时间在流逝”为命题,题材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2011年浙江卷高考作文题,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2011年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期待成长”。

尽管“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尽管“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初夏秋冬,四时更替。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尽管“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但是,这样的类似题目,太老套,从小学就开始写,到高考还要考这东西,你烦不烦呀?

四“忧”作文命题回到“平庸”的原点

2011年江苏卷作文题,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800字文章。这更是老生常谈的问题,考生可发挥的余地太小,而且导语还说,平庸就不能创造,这就将写作的角度规定死了,考生只能顺着提示“套作”,这不是违背了命题的开放性原则吗?

再看2011年全国卷(河北、广西、贵州、云南、甘肃、内蒙古、青海、西藏)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0912,北京一家体育彩票专卖店的业主为某彩民垫资购买了一张1024元的复式足球彩票,第二天他得知这张彩票中了533万元大奖,在第一时间给购买者打电话,并把中奖彩票交给买主。他成为又一位彩票销售“最诚信的业主”。

    有人据此在互联网上设计了一项调查:“假如你垫资代买的中了500万元大奖的彩票在你手里,你怎么做?”调查引来16万人次的点击,结果显示,有29.9%的人选择“通过协商协议两家对半分”;有28.1%“把500万元留给自己”;有22.1%的人选择“把500万元给对方”;还有19.9%的人没做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个题目,在考试中让考生写什么?除“诚信”,还是“诚信”,只能就“诚信”发表对社会大道理的看法。2001年全国高考就曾经以“诚信”为话题,命过作文题,考生蒋昕捷还以一篇《赤兔之死》赢得作文满分,命题人为何过了十年还要重复命制这样主旨的作文题呢?

    这样有意无意限制考生思路的作文命题,岂不是回到“平庸”的原点?

五“忧”作文命题回到随意性的原点

     作文命题的随意性广为语文教育专家所诟病,然而,从今年的高考命题来看,这一问题却更加突出了。高考命题尚且如此,平时作文命题当何以堪?

    当然,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也确实有一些有新意和创意的题目,例如,湖南的“谢谢大家,你们来了”,以此为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北京卷“对世乒赛的看法”等等。但总的感觉,我国对高考作文题目的命制问题研究不够,重视不够,一些高校教授以此为小儿科,不加以研究。但实际上,参加命题的绝大部分人员都是大学教授,但命出的高考作文题又如何呢?

那么,高作文命题应该走向何方?

我们是不是可以借鉴一下欧美国家的作文命题呢?

美国的作文命题给考生提供两种有争议的观点,然后让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命题的内容比较实用,更接近社会实际,注重学生思辨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考查,今年北京题有这种倾向。而我国的高考作文题目的内容,比较“虚”,特别重视考生的“文学素养”和“文采”的考查。例如,广东的曾经命制过 “传递”,江苏曾经命制过的“怀想天空”,湖南曾经命制过的“诗意的生活”,安徽曾经命制过的“提篮春光看妈妈”等等。这样的作文命题,有利于考生文学想象力的发挥,但对思辩能力和认识社会能力的考查,相比美国的的作文命题,要弱一些。

法国作文题目充满哲理,让考生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而作文本身有固定的程式,所以评分就要看考生是不是在几个关键环节给出了令判卷老师满意的答案。例如,法国作文题中最受欢迎的题目之一理科作文题“期盼得到不可能的事情是否荒谬(Est-il absurde de désirer l'impossible ?

    评判老师在阅卷时,要看文章的结构是否包含了下述几个方面:(1)作文题所述概念的解释;(2)对作文题中心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否走题;(3)是否引用了经典作家的论述;(4)文章是否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符合逻辑);(5)结论。

从法国作文命题和评分看,他们也很注意学生思辩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考查。

    基于此,对作文命题,我们建议加大论述类、实用类等作文样式的考核。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而在课程标准的必修课中则没有写作文学类文章的要求。从更实际、实用的角度看,走上文学道路的考生毕竟是极少数,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是大多数人的需要。因此我特别赞同张颐武教授的观点高考作文“其实并不是以考验考生的社会观念或写作天才为中心的,而是首先需要看考生能否凭自己的能力写出文从字顺,有正常感情和逻辑的文章。高考其实是设定进入大学的合格标准,而不是考出文学天才或伟大思想家,那些事情都不是高考所能够做的,而是社会在自己的广阔的空间中自己选择的,也是个人在诸多的努力中才可能被认识的。一句话,参加高考,写作文的可能有未来的大作家或者未来的思想家,但高考作文并不是仅仅要选出他们,确定他们就是天才,而是要让高中所学的知识得以展现,让合格的考生进入高等学校,它实际上是划定一个不同的合格的低标准,是证明这个学生具有进入高等学校学习的基本能力,而不是选拔一些天才或巨匠。高考作文要做的是设定一个进入不同类大学的基本的标准,而不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或者文学新人或思想新秀的选拔赛。”(1

    作文考试可适当考虑增加字数和分值。800字给考生的空间毕竟太小,不足以充分展示其写作能力,也不利于“发展等级”中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的发挥;分值似应增加到70分为佳。阅卷形式和组织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加强,以保证公平、公正原则。据阅卷教师反映,作文阅卷的组织每年都不够严谨和规范,要进行具体的研究和规范。

作文命题要慎出所谓“新材料作文”。尽管高考可以命出好的“材料作文”,但它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各地的模拟题“材料作文”泛滥,因“材料作文”限制过多,阅读材料就使许多考生审题出现问题,会造成写作能力考查的不公平,因为作文是以考学生的写作能为主,不是考阅读,故不要在审题上设置过多的障碍,且“材料作文”由于限制过多,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今年全国卷(河北、广西等)高考作文题,就有这样的问题存在。

我在这里再次强调:我们的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思维认识能力,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感,而不是培养作家。事实上,作家不是学校语文教学所能培养出来的。有在作家的路子上发展的,要给其提供自由发展空间,例如韩寒、郭敬明,给他们提供良好的读书写作的环境便可以了,何必要在高考中牺牲一个民族的实际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而非要往文学方面引导呢?

高考作文的命题,是语文教育教学的重要导向,也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大方向。高考作文命题要将中国语文教育教学引领到何处?值得教育主管部门与专家学者深思和研究。

     注:(1)张颐武《作文之难:说2011年作文题目》,张颐武的博客。

 

 


最后更新[2011-6-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