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幸福广东”怎么能不去读读跟幸福有关的书籍呢?应该说,沙哈尔的《幸福的方法》确实是一本有关幸福的好书。跟罗素的《走进幸福》偏重说道理不同,沙哈尔偏重的是操作层面的技巧,他把增进幸福变成一件实实在在可以掌控的事情。
首先他承认一直也没有找到一个完满的幸福的定义。不过,他仍然尝试给出他的定义,沙哈尔的幸福是“快乐”和“意义”的结合。一个人要有情感,情感是行动的动力,没有情感无异于机器人。而要幸福,还得能够感受到积极的情绪或者情感,也这就是快乐。沙哈尔说,真正快乐的人,会在自己觉得有意义的生活方式里享受它的点点滴滴。这种解释绝不仅仅限于生命里的某些时刻,而是人生的全过程。当然,沙哈尔明确指出,这并不意味时时刻刻都是充满了快乐的,而是整体上快乐,即使有痛苦的时刻,但痛苦是可以承受的。
幸福的另一个要件是意义。我们固然需要快乐,但我们更需要知道这快乐的来源是有意义的,因为人是有灵性的动物。所谓“灵性”,就是“能够真切感受到事件的意义”。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行为能够对外部世界产生哪怕是微小的但真实的改善,这就是意义的所在。沙哈尔说,“目标感”比“目标”更重要,目标感意味着你真切的知道目标所蕴含的价值,但我们有目标感时,我们就听见了“真我的呼唤”。萧伯纳说,“这才是生命的喜悦,那种为了源自真我的目标而奋斗的感受。”
沙哈尔相信,人生的最高目的就是幸福。幸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真本书真正“有效”的部分是作者提供的很多增进幸福的方法。比如说:培养一些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冥想、经常运动、看看电影等等,每天记录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给很多活动的快乐和意义打分数,比如给看电视这样的事情打分,跟家庭聚会打分,给某件工作打分等等。再比如,沙哈尔介绍了一种“完形练习”,通过在某个不完整的句子后创造多种可能的结尾,可以帮助人们对自己的生活产生洞见,从而带来有意义的转变。
作者对快乐学习的一段议论非常富有启发性。沙哈尔指出,有两种学习模式,一种是“溺水模式”,还有一种是“性爱模式”。前者有两个特点:一是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二是把解脱的舒适视之为幸福。后者把阅读、思考、研究以及写作,都视之为性爱的前戏,而找到答案则是高潮。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教育的学习模式,几乎都是“溺水模式”。不仅仅是教育,我们的工作模式何尝不也是这样。
我再强调一句,沙哈尔的书比罗素的书更能解决问题。因为它提供了操作的方法,这些方法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也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