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我想简单介绍一下陆七萌,一个心理学和文学双修的大学生,也可以说是带自己进入电影世界的女子。当她把一套心理学电影传给我的时候,高傲的自己瞬间发生了化学变化。 这是一个神奇的女子。高考迫在眉梢的时候,却为了一个梦想,翘课去乌镇。那个时候就开始关注起这个奇怪的女子了,一个能把卡夫卡说成美国作家,却了解一切的人。 这也是蛋蛋的生活圈里碰到的唯一一个比自己还精通文韵的女子。当然现在在mitime里有好多。
[死亡诗社]也是她先推荐给蛋蛋的。过了半个学期才去找来了,惊慌异常。于是每天睡觉之前都会对着里面可爱的人物说上许多许多心理话。这是一部在自己的心里谁也不能于之姘美的电影。 而这篇评论,也是蛋蛋看过最好的。 趁她不注意给转过来了。恩。尽量保持原来的样子,作为对她的尊重。 神奇的女子,一个博学异常的紫色女子。
《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这是一部有关成长的影片。我个人比较喜欢《死亡诗社》这个译名,《春风化雨》的重点仅在基廷老师身上,赞扬的是基廷老师引导孩子们为爱、为自由、为人生的精神。而《死亡诗社》是基廷老师在学生时代组建的一个秘密团体。很多年后,孩子们有重组了死亡诗社,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勇气和激情,当然也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死亡诗社——也许正式借用了由死向生的含义,只有让不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思想,那部分灵魂死去,才能真正把握住属于心灵的那部分生命,开始真正而清醒的生。
故事发生在50年代末美国佛蒙特州的威尔顿学院,这是一所著名的男生大学预科学校,以校风严谨著称,崇尚“Tradition传统、Honor荣誉、Discipline纪律、Excellence卓越”的校训。开学典礼气氛肃穆,美丽的威尔顿学院又迎来了一批新的学员为了能考上著名大学,孩子们开始了学院里古板沉闷紧张的学习生活。
(二)
在新生入学的时候,威尔顿学院也来了一位新老师基廷。他是这所学院的优秀毕业生,大学毕业后多年,因为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青春洋溢的学生们,他重新回到学院当了老师。
这是一位特立独行,才华横溢的老师。也许我们都曾经暗暗盼望过生命中出现基廷这样一位老师。他热爱人生、崇尚自由、充满激情,鼓励你啊你情人张扬个性。他热爱诗歌,推崇是人惠特曼。因为惠特曼诗歌中张扬着原始野性的生命力,以及那个时代所缺乏的民主、自由的理想与希望。他充满激情地给孩子们朗诵惠特曼献给林肯的那首诗《Oh Captain, My Captain》,然后他让孩子们称他为船长。
他是古板沉闷的威尔顿学院里的一束不合时宜的阳光。当船长吹着口哨在教师里露面时,孩子们眼睛里隐藏的光芒立刻闪耀了。接着基廷带领孩子们站在一百多年前的优秀校友照片前,看那些盛载着梦想和能量的青春躯壳,而如今,都已化为蛆虫的食物,然后,他告诉孩子们:Seize the day! Make your lives extraordinary!把握美好时光,让生命与众不同!他告诉我们,诗歌无法以理性坐标的方式去度量,人类充满激情!如果拜伦和莎士比亚的诗歌被僵化的理论所遮蔽,那么就应该把这些理论呢从教科书里毫不犹豫地撕掉;他告诉我们不要墨守陈规,一味服从,如果站在讲台上可以使我们换一种视角看待世界,那么不妨试试:他告诉我们,医学、法律、金融这些的确是生活的支柱,然而诗歌、浪漫、爱情和美才是生活的精髓……当听着基廷老师神采飞扬地说这一切时不光影片中的孩子们,我们不也深深地被基廷老师那种对生活的激情、对爱的信仰、对梦想的坚持和对自由的追求所感染吗?我们的确含不犹豫地爱上了这位精神导师,这位不朽的船长!
这个彻头彻尾的诗人,这位不朽的船长,是你,潜移默化、不遗余力地启发我们,唤醒我们沉睡的心灵。你的教育里无时无刻不在渗透着这样一种气质:生命的激情、独立的思想、坚持梦想及勇气。
然后青春懵懂的孩子们,严重闪耀着好奇的光芒,憧憬爱情和未来。秋天的威尔顿学院上空黑压压的鸟群惊飞,犹如一个挣扎奋起的力量,秋野宁静而广袤,暴风雨却正悄悄酝酿。
生命本是自由的,如野马在原野上肆意驰骋,如群鸟在天空展翅飞翔。当我们从一个拘束严谨的学生,第一次撕掉以前奉为圣经的教科书,当我们从一个青涩懵懂的孩子,第一次勇敢地喊出心中的爱:或者,哪怕是你骑车时,放开车把迎风飞驰的一个瞬间——生命的意义就已经全在里面了!
面对校方对他的教育方式的非议时,基廷表示他只是引导学生在思想上做自由的人而已。这显然是对校方所尊崇的古风和传统的挑战。当时的威尔顿学院代表了社会的一切权威力量,他们是一切传统体制外的激情为鲁莽。他们畏惧并且扼杀这种激情。他们循循善诱,因为他们宁愿要一个循规蹈矩的校园,那更像一个成人社会的缩影。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我们的孩子与船长的相遇,便成为一处不可避免的悲剧。站在没有遇到基廷老师之前,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生活的真谛;在遇到基廷老师后,我们的心灵苏醒,却找不到冲出牢笼的方式和力量。
一提到尼尔(Neil Perry),我的心都会隐隐作痛。他学业有成,俊美聪慧。在严厉父亲的命令下,他推出了校报编辑。因为他被期望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一名受人尊敬,衣食丰禄的中产阶级成功者。这些早早设定好的路正摆在他面前,鲜花和尸骨放在道路两旁,他的生活将平静而绝望。也许会在某个深深的夜里,偶尔回想起青春时有过的梦想……然而,这样的道路中断了。他遇见了基廷,我们的船长。从第一堂课,撕碎了第一本教科书开始,就注定了他将与那样的路分道扬镳了。
当孩子们从图书馆的资料中得知了关于“死亡诗社”这一秘密组织后,他们一直被传统所束缚的激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尼尔重建了基廷年轻时组织过的死亡诗社。他带领同伴,在夜里奔向那个印第安山洞,夜的迷雾间,苏格兰的风笛响起,那些年轻的身影奔行的步伐如舞蹈,奔向自由而美好的世界。他们朗诵伟大诗人的作品,吹奏萨克斯管,抽着烟交流彼此对生活的感想,甚至有时带上女伴,表达爱和成长带来的美好感受。一群少年在这段美妙惬意的时光里改变着、成长着,他们找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激情与勇气。尼尔更是体会到了什么才是生命,他通过诗歌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当尼尔决定要去演《仲夏夜之梦》的舞台剧时说道:“The point is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whole goddamned life,I know what I want, and for the first time I'm gonna do it 。whether my father wants me to or not! Carpe diem, goddamn it!”“重点是我在这一生中,第一次知道自己真正所要的是什么,并且第一次决定要做什么,无论我父亲意见如何。”说这些话时Neil神采飞扬,眼睛中闪耀着那种呼之欲出的冲动和热情,那种生命的力量不禁让我深受感染。在他的坚持和基廷的鼓励下,尼尔终于在他父亲面前第一次表达了自己对于演戏的热爱,并成功的完成了演出。然而生活充满了残酷,尼尔的父亲再一次告诫他,他不可以去演戏,他必须更加努力的完成学业,因为他是全家的希望。
在精神父亲基廷与现实父亲的较量中,精神被屈辱地踩碎在现实下。尼尔的人生是那般痛苦与孤独。之前,他的生活一直是一场演出,演好学生、乖儿子,赢得一片掌声。当有一天,他要放弃父亲为他选择的道路时,父亲震怒了。在强权的父亲面前,他的灵与肉处在分裂状态:是顺从父亲的安排,还是同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年轻的他无力承担这种重负,他选择了死亡。静谧的深夜,尼尔把《仲夏夜之梦》的精灵花冠放在窗台旁,他的眼神是那么黯淡绝望。他用父亲希望他未来使用的那把手术刀走向了死亡。
尼尔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浪漫主义者。在现实和理想的对抗中,理想总成为祭品。在严酷的成人世界里,在一切以实用利益为准则衡量人生价值的社会中,理想主义者往往是无力对抗现实的。曾经美丽的,重又撕碎;曾经青春的,重又衰朽。
尼尔脆弱、唯美、高贵的一塌糊涂。他的死成了一种永不消失的痛。但与其看到多年后,尼尔平静而绝望地淹没在庸碌的生活中,也许在鲜花盛开时突遇风雪而凋零,不是最坏的事。预期苟延残喘,不如痛快燃烧!
托德(Todd Anderson),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更准确地说,他近乎于本片的主角。因为尼尔那样的绝对理想主义者的故事毕竟太激烈,太悲壮,一个故事里,更需要一些普通人物的故事。他们不一定是那种人群中的领导者,最有天份,最引人注目,头上戴满花环。他们常常保持沉默,面色苍白,在现实世界中胆怯地行走。然而,从他们偶尔投过的眼神里,你仍然能看见一些光芒。只是,那样的光芒太微弱,隐藏得太深了,需要有良师益友在旁,把它们如抽丝剥线般,一点一点地引发出来,最终引发熊熊大火。
因为,那样的灵魂,往往才最坚韧,最有力量。只是,它需要时间打造和证明。
Todd刚出场时,他的眼神羞怯不安,在第一堂课上,他写下了Seizing the day,课后又把它撕去了,表明他内心对传统训诫与新鲜的Keating老师灌溉的思想之间的冲突。在交那篇诗歌作文时,他苦苦呤诵,如完成作业般抓耳挠腮,不得要领。在死亡诗社的几次聚会上,他害怕当众朗诵诗歌,都只作为记录者存在。
他也是幸运的。拥有了Neil这样的良友和Keating老师。他们都同时注意到了他眼里的光芒。Neil鼓励他扔掉生日的文具盒,Keating在那堂英文课上,看出了Todd的恐惧,让他大声喊叫,释放自己压抑的情感。Keating蒙住Todd的眼睛,让他紧闭双眼,描绘惠特曼的形象:“这些景象浮现在我的周围,一个疯子紧盯着我令我精神紧张。他伸出手掐着我。他一直在喃喃自语,好像说一条毯子总是会盖不住你的双脚。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从我们开始哭泣到我们死去,它仅仅能够在我们悲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安份守已的Todd把惠特曼描绘成了一个‘牙齿流汗的疯子’。他脑中的热情与想象力正一点一点被激发出来,闪闪发光。然而,与Neil的绝对的浪漫与激情不同,Todd认识到仅有激情是不够的,“无论你如何拉它,拽它,它永远不够大…….它只能在我们悲痛,哭泣和尖叫时盖住我们的脸。”激情是生命的精髓和花蕾,但它的力量有限,无力保护我们面对严酷的现实世界,光靠它我们将无法生存。
在Neil死后,Todd一个人踉踉跄跄走向空寂的雪地,对Neil的死亡,他的父母有着血肉相亲的疼痛与不解,Keating老师也会有终身的内疚与自责,唯有Todd,只有他,才彻头彻尾地明白他这种行为的前因后果,所有的意义,明白那褪去了尘世衣物的年轻灵魂的决绝与非如此不可。如果说从前,Todd的精神一直处于Neil和keating的笼罩之下,他也心甘情愿地站在他们身后,而挚友逝去,Keating老师被放逐,Todd一下子成长起来,他在雪地里的呕吐让人心碎,他从此是孤独的,再没有精神上的支柱,他从此将独自面对那个大雪纷飞的冰冷世界。
他和那两个人是不同的。Keating和Neil都是骨子里的诗人,对美,对激情有着天生的把握与热爱,并有着殉道者般,不计后果的浪漫。他是现实的,生活原本是需要历练艰难和忍受平凡的乏味。他眼含热泪,一样地和其他孩子一样在那份给Keating老师定罪的文书上签了字,将灵魂掷于火中,顺从于已定的命运。然而,他会小心呵护心灵和头脑中如星闪耀的火花,那最后喊出的一声‘oh Captain, My captain’,那站在桌子上与Keating告别的姿势正是Todd面对成年世界做出的第一个发自内心,并愿意去承担后果的选择。
(当所有的这一切都归咎到教师中的异端分子基廷头上的时候,他只有选择离开。校长当众勒令最后一次到教室取东西的基廷先生尽快离去。就在他走向门口的瞬间,经过内心的痛苦挣扎,胆小的托德最先做出了决定,他的学生们站上了书桌,向着已经站在门口的心爱的老师,喊出了大家都使用过的、出自著名诗篇的那句亲密的称呼:“船长,我的船长! ”看着这些默默站在书桌上向他致敬、告别的学生们,眼含热泪的基廷先生只有深情地道一声:“谢谢,孩子们!谢谢……” )
(五)
两条路在森林里分叉,我选择走人少的那条。
浪漫的诗人keating走了,被放逐,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者承负了盗火的恶名,他是一个被放逐的游吟诗人。
浪漫的诗人Neil去了,走向死亡。他被点燃的生命激情无法再回到铁屋般禁锢的体制,如鲁迅先生描绘过的那个没有窗的大铁屋子,他醒来,无法接受这现实,只能把自己骨骼捏碎,为维护精神的自由选择了毁灭。
斗士Charlie离开了,他的命运是一个未知数,他将始终是体制的一个反叛者,蔑视传统与成规。
理性的Todd存留了下来,他是他们中最有人生智慧的人,会小心翼翼地珍藏起那些梦想和诗意的火花,独力承担起自身的命运。那是一条人少的路。
因为基廷告诉过我们“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结语
我步入丛林,
因为我希望生活有意义
我希望活的深刻
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
以免当我生命终结时
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
这首诗尼尔把它写在英文书本的扉页上,我一读到它时就喜欢上了,并把它写在日记本的扉页上。在此和朋友们分享噢。
这篇“影片观后感”写了很久,感觉文字比起电影本身来说,非常的苍白。何况是偶这种不着调的水平。有位朋友的影评写的非常棒噢,我也无法割舍的引用了大段大段的精彩的句子,在此声明感谢一下哈。
在死亡里醒来——评《死亡诗社》
2002年07月17日09:52:52 网易报道 蒹荚 《死亡诗社》Dead Poets Society 美国 1989年 导演:彼得·威尔Peter Weir 主演:罗宾·威廉姆斯Robin Williams 罗伯特·西恩·莱纳德Robert Sean Leonard 伊森·霍克Ethan Hawke 片长:128分钟 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 看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自己已经死去了好久,从某个不经意间被打破的清晨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讲述的是太过纯净的故事。我说的太过是因为它没有被商业化得很滥情,所以也成就了它票房毒药的性质。一群青春年少的男孩们,一个对生命有独特理解的老师,还有他们生活其中的一所刻板严格的名牌中学。品完DVD,不知为何无从头绪的伤感,为电影,也为自己……
《死亡诗社》名字很醒目,至少在和电影中学生们相同年龄的我们太少接触死亡这个字眼,也因此,还有个更为舒缓中庸的名字:《春风化雨》。我不喜欢《春风化雨》这个名字,因为无法去正视死亡的人是懦弱的,而敢于去探讨那最终来临的那一刻,或许我们才会去珍重活着的时光。
死亡:
死亡对于Neil来说,是解脱。就如同Keating老师第一堂课所说的那样,当年华老去的时刻,当岁月逐渐褪色的时刻,每个人在死亡来临时刻,应该想想自己走过的路是不是值得铭记。
当然Neil的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逃避。的确,在还未享受青春的年华就用极端的方式来捍卫青春的独立与自由,这代价大了些。
可我们为什么如此去看重生命的外在的年轮而忽视了生命的真谛呢?一个被思想禁锢的灵魂,何不在最后绽放绚丽的一幕?一个注定被打造的心灵,何不用子弹来呐喊?
青春:
青春是及时行乐,是为自己而生活。我们可以放飞身心,可以和着青草和朝露呼吸自由,可以无翅飞翔在无垠的精神田地。只不过,我没有享受到青春这样奔放的权利,因为我活着,为上有尚待孝敬的父母,和下有未来嗷嗷待哺的子孙,然后一声叹息……上帝是公平的,他为你创造了辉煌,让你在天堂带着流星划过天际的美丽,或者平庸一辈子,知足而无闻。但后者,显然不是青春所要展示的,青春是用来创造那一刻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可以是一首诗,一段小曲,一出话剧,一个蜕变成不朽灵魂的生命……
伤逝:
如果你步入了20岁,看了这部电影是徒增伤感却无助的悲天。因为你已是社会的一份子,有太多物质的追求把曾经美丽的梦想给悄悄抹去,待到在这部电影中才猛然发现,回首走过脚印已经没了青春的轻舞飞扬,而是已被塑造后沉稳老道的厚实。再也抓不住青春的尾巴,又何必去怜悯逝去的东西?
Seize the day,抓紧时间!这话恐已不是我们能把握住的,如果你还只有15岁,或许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寻找已去的故人的英姿,能有所发现。
Keating不是老师,而是导师,他从不灌输什么,而是用诗歌告诉学生们什么是人需要用生命来追求的。诗社的成员也不再是学生,而是有了自己思想去领悟一点真知的人,在不断的探索中,每个人都改变了很多,懦弱的变得勇敢,莽撞的变得成熟,胆小的变得激情……
音乐:
Maurice Jarre担纲了这部电影的原声制作。菜单中的Main Title,用风笛显露出张扬无悔的青春,我想James Horner也借鉴了点吧,不然咋勇敢的心听上去就有点类同的认知感呢?
踩上桌子,为敬爱的船长致以敬意,可能天堂中的Neil也会注视着他们。有道是人走茶凉。但Keating老师留下的,不是一杯茶,而是一包茶叶,让学生能不断从生活中感知青春的一道茶点……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Neil活过了激昂的17岁,而我却发现,我曾走过这片森林,却绕了个圈子回到了起点望着那片森林,那片森林的美,却在浑噩中挥去……
青春,伤逝的青春,用《死亡诗社》来祭奠自己……
每一部电影,每一首诗歌,或者无论别的什么,如果能打动你,一定是如雷电般击中了你的内心,使你说不出的隐痛得以抚慰。
《死亡诗社》无疑是这样的杰作。看过这部片子,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相见恨晚。我没有像尼尔和托德那样,在最美好的青年时代幸运的遇到激情似火、浪漫叛逆、人格完美、性情张扬,热爱文学和人生、鼓舞年轻人发挥个性的基廷老师,而“自我”也一直蒙蔽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本该张扬的青春活力却长久的沉睡。
那是一个理想指示前进方向的年代,那是一段诗歌引领灵魂之路的岁月。哦,多么令人激动的时光啊!
“及时采撷你的花蕾,
旧时光一去不回。
今天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便在风中枯萎。”
影片中的尼尔,是一个外表英俊、热情开朗、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这个形象,是典型美的塑造。尼尔最先响应基廷老师的呼唤,重建死亡诗人俱乐部;他想方设法瞒着父母,追求自己成为演员的梦想,成功演出“仲夏夜之梦”。但是,面对父母严厉的期望,尼尔最终并没有像他高声朗读的诗句那样“永不屈服”。在现实和梦想之间,尼尔无路可走,选择了死亡。导演用一个鲜活生命的完结,用美的毁灭,向世俗的社会发出无言的抗议。
我一直认为,如果我们一生下来,人生方向就被规划好了,那该有多么可怕!然而不管我怎样想,现实中这样的事情频繁发生。大多数人,依然是选择顺服,选择“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尼尔进行反抗,却以极端的反抗方式走向死亡。他用他的死亡,更为深刻的唤醒了他的同伴。
另一个主要角色托德,是影片的叙事核心。托德原是一个天生胆小、内心害羞,不“招惹是非”的好学生。他的哥哥是韦尔顿学院的优秀代表,这使他本已压抑的内心更加沉重。基廷给他们上完第一堂课后,托德回到宿舍,在笔记本上写下“SEIZE THE DAY”,随后又赶紧撕下,学习功课。在一堂英语课中,基廷鼓励学生们换一个角度重新看世界,大胆的发出自己的声音,寻找新的观点。小心翼翼的托德,最后一个站上教室前方的讲台。这些都说明,他不敢有自己的想法,一心一意做个乖巧的好学生。后来,在基廷老师的教育一步步深入后,表面平静内心隐藏火山的托德,激情开始慢慢萌动。生日时又收到父母送给他的千篇一律的生日礼物,向尼尔倾诉苦衷后,托德把那套精美的文具扔向天空。影片最后,基廷被迫离开学校。托德第一个站出来,率先踏上自己的书桌,高呼“船长,我的船长”为基廷送行。
尼尔死去,托德重生。基廷试图唤醒每个人心中创作的激情和成就的欲望;鼓励学生们挣脱习惯与性格的羁绊,珍惜青春时光,抓住每天去汲取生命精华的教育梦想,最终在托德身上实现。基廷虽“败”犹荣。
影片最让我激动的,是尼尔及其好友在基廷老师的热情感染下,重建死亡诗人俱乐部。他们选择学校的后山山洞作为据点,在深夜秘密行动。他们像幽灵一样在星光下穿越树林,聚在山洞中一起唱歌、抽烟,大讲鬼故事,大声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用诗交流心得,锻造品性。俱乐部的所有成员在诗歌的光亮照耀下,变成一群拥有梦想,欢呼雀跃着奔向自由的天使——托德开始摒弃懦弱的天性,查理在女孩子面前念诗,而诺克斯更是勇敢的在自己喜欢的女孩面前读出自己写作的动人情诗。我看到山洞里,他们那一张张生动的面孔,在手电光的映照下,变成一幅幅流动的古典油画。
基廷老师热情满怀的宣布:“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基廷老师的话时刻指向这个主题:抓紧时间,干自己真正想干的事情;抓住自己的梦想,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他说出的每句话都如此振聋发聩,他背诵的每句诗都令人热血沸腾。他就像盗火下凡的普罗米修斯,用思想的火花,点亮学生们前行的灯塔。
基廷虽然由于尼尔的死,被传统固执的校方当作替罪羊赶出学校。但是,托德以及他的伙伴们已经站立起来,我们也站立起来,因为我们的梦想,决不是一天到晚像一潭死水般了无生气,枯坐在无论哪个角落里任凭无聊的琐事把我们变成蛆虫的食物,所以,不要再犹豫了,听从内心的召唤吧,立刻开始行动!
罗伯特·肖恩·莱纳德(就是《豪斯医生》里的华生医生,豪斯的好友)饰演的尼尔是一个心中有理想,却只能顺从父亲安排人生道路的少年,罗宾·威廉斯饰演的约翰教授喜欢以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可是校方却认为这是离经叛道之举。尼尔在教授的启发下,向自己的表演之梦靠近。尼尔争取到学校话剧团男主角的角色,可父亲对他的表演完全不认可。在演完话剧的那个冬夜,尼尔开枪自杀了,教授被认为是教唆者,遭到校方开除。
这部电影的名字,没听过的或许会以为是一出惊悚片,其实片名来源于电影里诗社的名字,象征着心灵的自由和灵魂的解放。
最后一幕让我特别的感动。在教授离开教室的时候,班上的大部分同学不顾校方的反对,站在桌子上,朗诵着惠特曼的《啊!船长》告别教授。这位引导他们开启梦想的老师。眼泪就这样掉了下来。如果人生中能遇到这样一位老师,一定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我念大学的时候,大一的英语老师是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北方姑娘,很有热情,曾经带我们到学校的草坪上上课,不过这位老师没多久就离开了,听说是嫁人了,老公还蛮有钱的。呵呵,不知道怎么小道消息就光传这个。大二的英语老师很传统,据说教学质量非常好,可我那时的英语成绩烂透了,还得补考。当然,都是因为自己的懒惰。可我对那位教学严谨的英语老师,一直不喜欢。
就像我念高三的时候,班主任是全校最严格的老师,传闻说有不少学生读书的时候特恨她,考入大学后,又特别感激她。可我直到现在,都觉得高三是我至今人生中最灰暗的日子。别人都刻苦学习、废寝忘食的,而我却胖了20多斤,现在虽然瘦了点,但还是胖妞一个。
有不少好友都是做老师的,她们都说,面对一班顽劣的学生,就只能严严严。“和学生打成一片”只是天真的幻想吗?成绩上不去,就不是标准定义的“好老师”了吗?不管怎么说,教师、医生、律师,这三种职业,在我眼里,既是最伟大和神圣的,又是最丑陋和卑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