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影评《死亡诗社》《其实在天堂》《放牛班春天》》
     阅读次数:157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影评《死亡诗社》《其实在天堂》《放牛班春天》

影评《死亡诗社》《其实在天堂》《放牛班春天》

 

『影视评论』《死亡诗社》VS《其实在天堂》、《放牛班的春天》 

   

    看《其实在天堂》的时候听说《放牛班的春天》跟这片子很像,然后看《放牛班的春天》的时候又听说它跟《死亡诗社》很像,于是我就是如此这般地从《其实在天堂》追到《放牛班的春天》,又再追到这部《死亡诗社》。

  

  刚一开头的惊异是:咦,那里面的一个学生不就是最近看的美剧《Dr House》里扮演Wilson医生的演员吗?有趣的是,这演员在《死亡诗社》里饰演的那个学生,按其父母的愿望,正是要升读医学院,以后当医生的。这种愿望最终以他的自杀身亡宣告破灭,却没想到在15年后的《Dr House》这电视剧里得以奇妙地“实现”。

  

  以上一段纯属废话,读者姑且当成是一道可有可无、调剂胃口的“开胃菜”吧。(一笑)

 

 

原文作者所属博客:四不斋

关注楼主收藏转发至天涯微博

 

 愉快网

愉快网,重庆吃喝玩乐门户网站西安世园会

“天人长安 创意自然”绿色引领时尚!

更多品牌专区>>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4 15:33:49  回复 

 

  言归正传。《其实在天堂》、《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这三部片子,在一些人物设定、情节描写、主题表达上确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然《死亡诗社》是最早的一部,即使有“借鉴”,也肯定是后两部片子借鉴了它,虽然我的观看顺序却是倒过来的。看过这三部片子,感觉《放牛班的春天》确实是最弱的,现在我确实在认真地考虑是否还值得它收藏保留下去。

  

  《放牛班的春天》之弱,主要在两方面,其实以前在《最佳外语片巡礼》的系列中已经分析过,这里再对照着《死亡诗社》乃至《其实在天堂》来约略一说。其一,是情节的单薄。《放牛班的春天》一片感觉几乎没有写什么事情,就写了一下那天才少年歌唱手莫杭治被发掘出来的故事,其间也就反复了一次。

  

  相比之下,《死亡诗社》和《其实在天堂》的情节都要丰满得多。尽管HT MM在我一开始看《死亡诗社》时跟我说那个后来在《Dr House》里饰演Wilson医生的那个学生是主角,但严格来说这片子里描写的是那个中学男校的学生群体,那学生不能算是主角,只能算是戏份比较重的一个。也就是说,《死亡诗社》里写了一个群体的故事,而且戏份较重的几个(大致来说至少有三个是戏份较重的,包括上述那个后来自杀的学生、追求校外美女的学生和一开始十分内向不擅言词、最后却被发掘出惊人诗才的爱德森),其故事的发展也有着多次的反复。

  

  而《其实在天堂》实际上也是一部群戏,描写的是镇上的居民群体,也是其中有几个角色的戏份相对重一点,如后来爱上那音乐家、有着令人惊异的唱歌天份的售货员、被丈夫虐待的女子、神父及其妻子、唱诗班原来做指挥的女子,等等。与《死亡诗社》相比,《其实在天堂》中的群体更复杂一点,或者说是更富有“圆形性”一点,因为里面有善也有恶。当然,这也导致《其实在天堂》中每个戏份较重的人物所分得的戏份相对来说就不及《死亡诗社》,因此论单个人物的形象之鲜明深刻,就略有不如了。这也是与各自的主题略有不同相关的,这一点放到后面再论。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4 15:38:15  回复 

 

  其二,就是主题的薄弱了。《放牛班的春天》的主题是简单而富于大团圆结局的色彩的(尽管其结尾看起来与《死亡诗社》很类似,都是作为表面主角的教师被驱逐离校),因此说得不好听是比较倾向于媚俗的。在《放牛班的春天》里,音乐的力量是那样强大,轻而易举地使看来是冥顽不灵的劣等生一夜之间变得纯洁如天使,即使是莫杭治的那一次反复,也与音乐的力量不够强大无关。世事的艰难、人性的复杂,在这片子里是那么容易地被音乐所激发起的美与善所消解,这使这片子虚幻得像个童话。

  

  但在《其实在天堂》里,音乐所揭开的,是小镇上的居民一直掩饰隐藏的本性,这本性有美好善良的一面,却也有丑恶憎狞的一面。音乐鼓动起被丈夫虐待的女子的勇气,焕发了神父妻子的热情,彰显出售货员的音乐天才;却也同时勾起原来指挥唱诗班的女子的嫉妒,揭露了神父的双重人格,昭示出小镇居民的麻木不仁、明哲保身的冷漠之残酷本质。是的,音乐揭开了小镇的一角,揭开的是“真”,而不是纯粹的“美”与“善”。真,也可以是丑与恶。当然,《其实在天堂》还是有着相当的商业大众片的气息,因此它的结尾还是温情脉脉的。音乐家虽然被神父玩弄阴谋诡计弄下台——类似于《放牛班的春天》和《死亡诗社》中的教师被驱逐——,但觉醒过来的小镇居民还是自筹经费实现了参加比赛的愿望。音乐家虽然在唱诗班登台表演的前夕终于病发身亡,但他避居小镇本来想获得的心灵慰藉已经达成,他是无憾地谢世的。在三部片子中,最美满的结局,无过于这一部了。然而,一切显得是那样顺理成章,没有让我觉得是媚俗或生硬地做成大团圆的结局。这大概就是《其实在天堂》一片的商业大众性成分与艺术价值融合得成功的明证吧。

  

  《死亡诗社》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放牛班的春天》,但因为它选择的描写对象是诗歌,所要激发的是年青人对个性与欲望的自由张扬,善恶的边界就显得有点模糊了。《放牛班的春天》里,音乐所焕发的是孩子的纯真与天才,因此显得单薄而虚幻;《其实在天堂》里,音乐所揭开的是人性的真,但那真里有美善,也有丑恶,因此显得丰满而写实。在这《死亡诗社》里,诗歌所激发的,是个性与欲望的倾泄,那是徘徊于是非边缘的原始野性,因此里面充斥着吸烟(如果可以弄到药物的话,与吸毒难道不只是一线之遥吗)、对恋爱的幻想(里面的中学生真能懂得爱与性的分别吗?例如那个追求美女的学生对美女近于非礼的行为)等场面。如果说在《其实在天堂》里,善与恶还是有着清晰明显的分界的话(善与恶分置于不同人身上,或者即使在同一人身上至少我们可以容易地分辨什么行为是善什么是恶),那么在《死亡诗社》里,其实那些中学生有不少行为虽然从片中所描写的程度上说还能算是青春期的正常的叛逆性行为,但如果放任下去,会不会真的发展成不良少年的恶行呢?这种选材使得《死亡诗社》的主题更富有复杂性与深度,而不像《放牛班的春天》那样观众是不需要去思索的,只需要被引导着去感动就够了。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4 15:39:21  回复 

 

  以上借把《死亡诗社》与《放牛班的春天》、《其实在天堂》比较来对《死亡诗社》一片作了算是正面的评价。接下来我却是要吹毛求疵地挑一下此片的毛病。

  

  最大的毛病大概要数那学生的自杀。这一个情节的设计很重要,因为它成为整个片子情节发展的转折点,片子在此之前的狂欢情绪也经由此事而急转直下变成悲剧的色彩。当然,对于此片要表达的主题,它更是重中之重。而且,“死亡诗社”这个译名里的“死亡”二字也是由此而来的。然而,这个学生会选择自杀,却是显得太突兀了,并不符合片子一直以来塑造起来的他的性格特征。从片子之前对这学生的塑造来看,他是个活泼开朗的人,十分地积极向上,朝气蓬勃,怎么会因一次的挫折就这样轻生了呢?就算是他与父亲的关系,也不觉得他是一个如此害怕父亲,以至于在最终关头也不敢跟父亲表明真实的心意,而只会用自杀来作“无声的抗议”的人。在此前的描写中,我觉得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在父亲面前就不表露真实想法,扮成一个乖儿子,什么事情都先应承着父亲;然后背后却“阳奉阴违”,用自己的办法来“曲线救国”,尽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么一个善于回旋的人,怎么可能走上自绝的路?这实在让我觉得不可思议。如果此前让他写诗,在诗中流露出对现实压抑的苦闷,对死后世界的向往,那就会显得合理得多了。像他的同室那样内向抑郁的人,换成是他那种性格的,被那教师的诗兴所激发,好像终于可以步出往日的阴霾,却又马上受到父母的雷霆镇压,但已经被激发了的他已经无法再忍受回归昔日的沉闷平庸,可一向拙于言词的他又无法向父亲袒露心扉,于是最后走上如此极端激烈的绝路,那就显得合理可信得多了。

  

  事实上,类似的缺乏性格铺垫的问题,在这片子中并不仅限于这个学生。还有后来事情揭发出来,其中一个学生因怯懦而把所有事情都供了出来,还“帮凶”似的协助校方把责任推诿到那教师身上。这个学生的这种性格如果在之前通过一些细节铺垫一下,不但会使情节的推进更具合理性,其实也可以使这人物的塑造、主题的表达更富于深刻性。诗歌释放了学生们被那所谓四大信念(传统、荣誉、纪律、卓越)压抑已久的个性与欲望,但个性与欲望就是一定是良好纯洁的吗?往日里一些龌龊的念头,不也同样地被这严明得有如清教徒的律例所管束压制着吗?在这时也同样被“自由”所释放,不也是很合理的吗?如果能在此有所铺垫,不但对后面的情节发展提供更合理的前提条件,在主题的表达上也能更近于《其实在天堂》的深刻——音乐所释放的天性,不仅仅只有美与善,更有丑与恶。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4 15:40:50  回复 

 

  另外一个我觉得有所欠缺而比较遗憾的人物形象,就是那个教师。无论是《其实在天堂》里的音乐家,还是《放牛班的春天》里的教师,他们并不是高高在上、意志坚定、情绪没有受当下发展着的形势所困扰的人。尤其是《其实在天堂》里的音乐家,他其实正是为着逃避对死亡的恐惧而回到小镇上。可以说,他用音乐解放了小镇的人,他也因此而被音乐所拯救,他也同样是身心都深陷这些漩涡中的一员。这使得他名副其实地成为片中无可争议的主角——不仅仅是功能上的主角。他的形象也是片中最血肉丰满的一个。

  

  然而,《死亡诗社》中的教师,却似乎完全是超然——我是指在感情与意志上。他似乎没有犹豫,没有动摇,没有困惑,只是以他强大的对诗歌的真诚热爱与理解而感染着那些学生。他在那学生自杀之前处理被激发起来的学生与校方、家长之间的紧张关系,也看来是手段灵巧而自信的。但突然之间,学生自杀了,他的存在感就好像是完全人间蒸发了一样,看不到他有任何的行动去保护、救助那些被逼到背叛自己的同窗、自己的信念的路上的学生们。而我们也看不到他有任何的困恼——哪怕是那学生死后他在课室里默哀那短短的一幕,给我的感觉也仅只是他在感怀死者——只是那种只要是你身边认识的人死去你都难免会有的那种普通的感怀之情。

  

  其实回想起来,这教师原来是这个号称“地狱学院”的学生,也曾经是组织“古诗人社”这叛逆社团的主要成员(其地位应该大约相当于那个后来自杀的学生),这些背景的设定,本来可以为他内心的情绪带来极为丰富的变化。他为什么再次回到这个地方来?他看着像自己当年一样的学生,他希望以诗歌的教育来拯救他们尚未麻木、但快要被那窒息人的自由意志一样的教条所麻木的灵魂吗?他曾经反抗过,但学校的现状在他多年归来之后依然如旧、可能甚至更糟糕,他没考虑过激发学生的反抗所会带来的反弹吗?这理想主义的一切难道最终不会是撞向南墙吗?他对此没有任何的犹豫与困惑吗?激发学生,让他们与现行体制撞得头破血流(即使没有想到会有人自杀)对他们更好?还是让他们更快地变得麻木,与现行体制相安无事,然后升上名牌大学,各自功成事就更好?这些抉择的疑虑,随着被激发的学生与校方的冲突逐步升级,难道从没在他内心里浮现甚至激荡?如果能深入到这教师的内心世界,把这一切也刻画出来,不但这一人物的形象大为深化,这片子关于张扬个性与欲望的主题的探索不也是更加深刻吗?

  

  可惜的是,这片子可以说是完全没有进入教师的内心世界去进行描写。《放牛班的春天》是从教师的日记这一形式来切入事件,因此提供了从教师的角度来描写,也就便利了直接描写他的内心世界。当然,此片可能不太适宜这样局限于从教师的角度来展开事件,因为大部分情节是教师不知道而必须从学生们的角度来展开的。但至少应该还是可以像《其实在天堂》那样,用真正的“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来进行描写。这部《死亡诗社》,其实还不完全是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它只是在描写学生群体时才是这种角度,所以它可以随意地进入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来进行描写,却没有进入到教师的内心。这可以说是《其实在天堂》与《死亡诗社》在“人物”方面的区别。《其实在天堂》也是描写群体(小镇上的居民),但它不仅仅只是描写群体,它有明确的主角,就是那个音乐家,而且不仅仅是(结构)功能上的主角,而是本身也是一个深入刻画的人物形象,在情节、主题意义上都是主角。《死亡诗社》中的教师却连(结构)功能上的主角都可能算不上,因为他的戏份并不重,甚至比不上那个自杀身亡的学生。《死亡诗社》是真正的群戏,而且这个“群”就是指学生群体,并没有包括教师在内。这解释了为什么教师的形象显得单薄多了,也无法深入他的内心来进行描写。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4 15:42:25  回复 

 

  最后要谈的是这片子的译名。这片子除了译作“死亡诗社”之外,还有一个译名是“春风化雨”。无疑后一个译名比前一个要差得远,所以我采用的是前一个译名。后一个译名不恰当地把侧重点落在教师身上,而通过前面对教师形象的分析可知,他甚至算不上是此片的主角。而且这译名也把此片温情化、平庸化了,其实更适合用来作为《放牛班的春天》的译名,因为后者确实是侧重于教师对顽劣之徒的感化与发掘他们的天才的。但“死亡诗社”的译名又太像一部恐怖片的名称,虽然那学生的自杀身亡确实是全片的一个转折点,但它并不是对主题的象征,更不必如前所述,这一场死亡其实出现得颇为突兀。尽管校方对学生的镇压与对教师的驱逐是必然之事,但死亡并不是必然,仅仅是一个引发这种后果的契机。

  

  最后的最后,是在理性的分析之外说一下感性的感受。这片子里描写得最一气呵成、水到渠成的人物及其故事,是那个自杀的学生的室友安德森,他从最初的内向、拙于言词,到在教师的激发下出口成章、显示出他才华横溢的作诗天赋,到知道同室好友的死讯时的爆发,到在事件揭发后在父母校长的逼迫下违心地签名,到最后教师离开时率先忍不住站起来申说自己是被逼的、站到桌子上向教师呼叫“Oh, Captain, my Captain”引发片尾处最后的高潮……他的人物形象从开始到最后变化合情合理、生动鲜明、感人至深,其故事情节的铺演推进也节奏流畅、一气呵成。

  

  看这片子,我哭了两次,两次都与这位安德森有关。一次就是他得知室友自杀的死讯。他来到白雪皑皑的室外,说了一句:“真美!”然后突然痛斥是那学生的家庭、他的父母把他迫死。那一场感情的爆发,他演绎得很好,台词也写得恰到好处,没有予人以任何造作或刻意煽情的感觉,泪水是自然而然地奔涌而出。另一次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结尾处,他站到桌子上向教师以惠特曼致林肯的诗句呼唤以示致敬,引发诗社里的同学也纷纷效仿。那一段的结尾与《放牛班的春天》是各胜擅场。《死亡诗社》就在这一学生爆发的致敬中嘎然而止,但配乐一直响至字幕升上来(那音乐实在是动听感人)。《放牛班的春天》是在教师于学生的致敬之下情绪昂扬而去,但台词忽然来一个转折,说他仍然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而已,终结了这个全片的高潮。结尾却是用一个尾声式的高潮来结束:那个一直在星期六等待着父亲到来的孩子终于以一种意想不到的形式“愿望成真”——跟随着不是亲父而胜似亲父的教师离去。(相比之下,《死亡诗社》直接结束于全片的高潮,没有尾声。)《放牛班的春天》里学生送别教师的致意没有令我落泪,倒是这尾声的高潮起到像《死亡诗社》的片尾高潮一样令我哭到字幕升上来时还止不住泪水的效果。

作者:小康街532000 回复日期:2007-1-15 07:50:46  回复 

 

  顶,刚看过死亡诗社,有点启蒙意义,这样的片子太少了。

作者:thinkofyou 回复日期:2007-1-15 08:13:03  回复 

 

  《死亡诗社》是二十年前看的,现在想想仍会感动。只是现在的社会很难有重温该片的氛围了。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5 08:35:47  回复 

 

  汗,楼上,这确实是很老的片子了,但据说是89年的呢,不至于是20年前看的吧。

作者:真真爱爱惜惜 回复日期:2007-1-15 10:36:00  回复 

 

  20年前你就看了死亡诗社了?

  楼上说的没错,89年的片子啊

  超喜欢年轻时的伊桑霍克~~~~~~

作者:成秀才 回复日期:2007-1-15 10:44:18  回复 

 

  《放牛班的春天》觉得还可以,《死亡诗社》还没看过,马上找来看看。

作者:飞鸟-梓 回复日期:2007-1-15 11:06:21  回复 

 

  只看了《死亡诗社》,很好看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5 12:44:35  回复 

 

  《放牛班的春天》,如果不与同类题材的影片比,确实算是可以的,但所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一货比货,它就不算什么上乘之作了。所以以前我把它收藏了,现在都在考虑还有没有必要收藏下去,既然已经有了《死亡诗社》。

作者:一看就忘 回复日期:2007-1-15 16:56:09  回复 

 

  《放牛班的春天》,还是很另人感动的.不过他的确存在缺点,但缺点不至于是他成为一部平庸的作品.

  它有媚俗和单薄的成分,但那只是一群小孩,你能指望他们自己解放自己吗?如果不媚俗,孩子们最后还是回到苦难压抑中,那者部片子有和意义?

  电影是救赎而不是哭穷哭难吧?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5 19:05:23  回复 

 

  说《放牛班的春天》媚俗单薄,不是说指望孩子解放自己啦,而是说音乐真的就那么容易改造一个人(哪怕是孩子)?教育是那么简单而轻松愉快的事情吗?

  

  当然,《放牛班的春天》跟《其实在天堂》、《死亡诗社》相比,影片的时间长度本身就比较短,但后两部的丰满程度远远超过了它们在时间长度上的差距。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5 19:06:46  回复 

 

  另外,我也没有说《放牛班的春天》是平庸之作哦,不是说了它还是可以的吗?只是跟真正的杰作并肩子一比,高下立现哦。

作者:孟来2005 回复日期:2007-1-15 19:54:01  回复 

 

  很喜欢《死亡诗社》。

  

  过去有人争论过基廷这样的老师合格不合格,但它不是个探讨教育制度合理与否的电影——学校、教师、诗社其实无非是特定的象征。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冷酷和难以抗拒,青春的美好与脆弱,诗歌代表的理想主义启蒙光辉,如何分清“live on”和“live for”的事物并找到平衡——内涵太丰富了。

  

  在结尾,一些学生站起来用伟大的诗句向敬爱的老师告别,一些学生依然无动于衷地坐着,也有一些学生嗤之以鼻: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诗社成员们成长之后将要面临的世界与社会,除非象尼尔那样用生命的代价拒绝长大。唯一不同的,是这些站到过桌子上的孩子,知道了看待世界还有另一种视角。

作者:一看就忘 回复日期:2007-1-15 20:57:39  回复 

 

  说《放牛班的春天》媚俗单薄,不是说指望孩子解放自己啦,而是说音乐真的就那么容易改造一个人(哪怕是孩子)?教育是那么简单而轻松愉快的事情吗?

  ----------------------------------------------------------

  单薄我同意,但媚俗太过了.

  音乐能不能改造一个人,不是你想的那么复杂.

  因为它的穿透里和震撼力,它给人希望.我其实听歌什么的很少,但是给我的感动却是记忆尤新.

  何况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他们要的是共鸣,解放或者是小小的一点精神寄托.其实我觉得老师教他们音乐,也不一顶是音乐救了他们,而是让他们觉得世界上还有点东西可以盼的,有一点东西是美好的.而尽量让恶或着冷酷的一面少点.

  你经历过那种感觉吗?被一个东西所激励,最终走出困境...

  因为我经历过,而且,不是音乐激励我的,是一个底年纪的学妹.因为她比我的成绩或者生活还要糟,我是因为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走出来的.

  因此,我明白,一个人被一个东西所救.真的不是那么复杂,也不需要很伟大的理由.我相信音乐是可以救一个人的.

  

作者:一看就忘 回复日期:2007-1-15 21:00:13  回复 

 

  说这么多,也不是非要跟你争个输赢.

  看电影这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就象我一直觉得卡萨布兰卡里的感情很假一样,可是就是有那么多人喜欢和感动.

  我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6 11:34:04  回复 

 

  作者:孟来2005 回复日期:2007-1-15 19:54:01 

  

    很喜欢《死亡诗社》。

    

    过去有人争论过基廷这样的老师合格不合格,但它不是个探讨教育制度合理与否的电影——学校、教师、诗社其实无非是特定的象征。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冷酷和难以抗拒,青春的美好与脆弱,诗歌代表的理想主义启蒙光辉,如何分清“live on”和“live for”的事物并找到平衡——内涵太丰富了。

    

    在结尾,一些学生站起来用伟大的诗句向敬爱的老师告别,一些学生依然无动于衷地坐着,也有一些学生嗤之以鼻:这就是现实,这就是诗社成员们成长之后将要面临的世界与社会,除非象尼尔那样用生命的代价拒绝长大。唯一不同的,是这些站到过桌子上的孩子,知道了看待世界还有另一种视角。

  ----------

  很喜欢你的这段解读,让我觉得这部片子确实还有更广泛意义的内涵。

  

  你的解读让我觉得,如果单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片子,其实是过于狭隘了。这更坚定了我所认为的,其实那个教师并不是此片的主角,因为这片子本来就不局限于教育的问题。

  

  你的这段解读,我收藏到自己的博客里去了。谢谢你的精彩分析!

作者:xubinclassic 回复日期:2007-1-16 12:24:53  回复 

 

  QQ高级群醉卧红尘群号13811107,喜欢聊天,看电影,小说,听音乐,探讨人生,20岁以上长期在线的加!~

作者:slimsymphony 回复日期:2007-1-16 13:22:06  回复 

 

  我只看过死亡诗社 和楼主感想非常相似, 影片体现的真实性是吸引我看下去的一个原因,虽然温情的结局让人拥有短暂的愉悦,但是怀疑和否定迟早会让这种愉悦更加空虚,倒不如留下光秃秃的真实好了。

  一起看的还有死亡幻觉,虽然情节上大相径庭,我却始终认为这两部片子有着说不清楚的联系,而且更喜欢后者,楼主看过么?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6 14:11:33  回复 

 

  哦,还没有呢,去找来看看。

  

  哈哈,其实我看电影,差不多就是这样子呢。看了一部好的,写个评论,然后有朋友告诉我有差不多类似的,就这样一部一部的牵扯出来了。像这部《死亡诗社》,就是从《其实在天堂》到《放牛班的春天》这样一路牵扯出来的。

  

  “虽然温情的结局让人拥有短暂的愉悦,但是怀疑和否定迟早会让这种愉悦更加空虚,倒不如留下光秃秃的真实好了。 ”——叹,这句真是深得我心啊。

作者:christina206 回复日期:2007-1-16 15:22:00  回复 

 

  《死亡诗社》是大2时外教向我们强力推荐的片子,那个时候在她家里,我们班好多人看到结尾时都忍不住眼泪,《放牛班的春天》是法语课上老师放的,用来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

  我觉得《放牛班的春天》是那种小温情的片子,当时看完就立刻想起《死亡诗社》了,很赞同楼主对这两个片子的比较。

  决定去找《其实在天堂》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6 15:54:20  回复 

 

  我觉得《放牛班的春天》是那种小温情的片子,当时看完就立刻想起《死亡诗社》了,很赞同楼主对这两个片子的比较。

  ------------

  握手握手,楼上说的都真是一针见血,深得我心。

  

  所以我觉得“春风化雨”这个翻译,真是更适合《放牛班的春天》呢。

  

  还有一点,评论里忘了说的。《死亡诗社》虽然是美国片,拍的也是美国的中学,但看的时候总觉得是英国片,故事发生在英国的中学里。

作者:happy_t 回复日期:2007-1-16 17:21:17  回复 

 

  死亡诗社讲的是五十年代的美国故事,五十年代之前美国是很保守的,何况美国还是清教徒创立的.不过,从六十年代起,美国自由思潮泛滥,那可真是无比放纵,卫道士称之为"跨掉的一代".八十年代,保守思潮稍微回归了一下.

  其实如果讲述现代故事的英国片,其开放程度比美国来的高.美国的清教徒思想还是渊源流长的.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6 17:59:11  回复 

 

  呵呵,多谢HT MM提供的资料。

  

  其实,我观片的时候,想到的正是美国自由思潮泛滥时的诸多青少年问题,所以评论里有以下的一段话

  

  ========

  在这《死亡诗社》里,诗歌所激发的,是个性与欲望的倾泄,那是徘徊于是非边缘的原始野性,因此里面充斥着吸烟(如果可以弄到药物的话,与吸毒难道不只是一线之遥吗)、对恋爱的幻想(里面的中学生真能懂得爱与性的分别吗?例如那个追求美女的学生对美女近于非礼的行为)等场面。如果说在《其实在天堂》里,善与恶还是有着清晰明显的分界的话(善与恶分置于不同人身上,或者即使在同一人身上至少我们可以容易地分辨什么行为是善什么是恶),那么在《死亡诗社》里,其实那些中学生有不少行为虽然从片中所描写的程度上说还能算是青春期的正常的叛逆性行为,但如果放任下去,会不会真的发展成不良少年的恶行呢?

  ==========

  

  写完这段话,我还在想自己是不是有点过度阐析此片了,因为平心而论,此片看来并没有探究“自由张扬个性”的负面后果,片中的学生行为还都是在适当的程度之内。但我不得不联想到这些负面的后果。尤其我不由得想起《第三类接触》里描写的那个可怜的母亲,整日价心惊肉跳、杯弓蛇影,就是在怀疑自己的孩子有没有在校内学坏。而这些“坏”,不能不说,其源头都在这“个性自由张扬”的信念得到了切实的履行。

  

  理想与现实,毕竟是有着如许的距离啊……梦想真的成真的时候,到达的往往不是天堂,而只是另一种地狱而已。

  

  BTW,再问TH MM一个问题。此片讲述五十年代的美国,那是否此片其实是有原著的?否则怎么会在89年的时候拍五十年代的美国?

作者:happy_t 回复日期:2007-1-16 19:15:14  回复 

 

   没听说过有原著,所有的介绍资料都介绍说是发生在五十年代的故事,而且你如果看美国片看的比较多的话,从衣着打扮以及氛围大概可以推测出年代的.再说六十年代后期之后基本上不太可能发生这类故事,毕竟学校也要跟着大环境走的.

   至于自由思潮的泛滥,是阻挡不住的,它的发生不是由于少数如片中开明教师的引导,而是在大学校园年轻一代自发产生的.其实不奇怪,六十年代正好是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的青春期,这类人是在战后经济发展黄金期成长的,当然崇尚个性解放与及时享乐啦.而他们父辈与祖辈经历大萧条与战乱,比较崇尚勤奋,解俭,以及纪律.

   至于现代英国青年,你看看<猜火车>就知道了,这片播放后引起轰动,据说是九十年代英国青年(当然只是一部分青年)的缩影,那个放纵程度哟.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6 21:22:32  回复 

 

  嗯,我也不是说那是基廷一样的教师的引导,其实我上面说的话是很小心地注意用词的——“不能不说,其源头都在这“个性自由张扬”的信念得到了切实的履行。”——是说这种信念得到了切实的履行,但何以能得到履行,却不一定是因为基廷这类教师的引导。

  

  总之是由于某些原因,基廷一类的教师所梦想的自由地张扬个性的社会如愿地降临美国,但结果……我觉得真只能用“另一个地狱”来形容。看看《阿甘正传》里阿甘的女朋友的一生,那确实是自由得很,个性得很,但真的能用幸福来形容吗?

  

  梦想、浪漫主义……这些东西或许仍然是处于想象中、追求中会更美一点吧。镜花水月其实就是可望而不可即才是最好的。不过,这一切的思辨,已经远远超过了《死亡诗社》的主题内涵了吧。

作者:happy_t 回复日期:2007-1-16 22:35:24  回复 

 

  总之是由于某些原因,基廷一类的教师所梦想的自由地张扬个性的社会如愿地降临美国,但结果……我觉得真只能用“另一个地狱”来形容。

  ------------

  这些东西确实降临过美国的.当年很多美国青年为了寻找自由,全美到处游荡,过着极其放纵生活(美其名曰:回归自然).不过,这些人晃荡了好几年之后,觉得没意思,大部分又老老实实回去找份工作结婚生子去了。当年自由主义思潮有很大理想成分的,所以这类人在推动民权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六十年代是民权高涨时期),因为这群人不怎么工作又理想化,才有空去游行,去演讲,去感染其他保守人士。相比较《猜火车》里的年轻人为了放纵而放纵,还多一点积极的成分。不过,《猜火车》里的年轻人最后戒毒过上普通人的生活了。jenny在《阿甘正传》代表自由主义那一派的人物,因为描写jenny的遭遇与结局不怎么好,所以美国有人指责影片贬低自由主义的贡献,哈哈。其实,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jenny的不幸是由于所处行业的高风险造成的,因为她在歌唱事业上是个loser,所以生活得不愉快。《灵骚歌王》与《一往无前》里的主角过得生活和jenny差不多(演艺界就是这么混乱的),但这两个主角在事业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最后都生活得不错。(这两部片子都是真事改编的)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7 09:39:54  回复 

 

  之所以我觉得像是英国的故事,是因为英国很多这种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公学吧(像著名的伊顿公校)。而且,以前的英国小说,不是经常把寄宿学校描写成“地狱学院”的吗?有个用烂了的桥段,就是后母把前妻生的孩子打发到寄宿学校去,以表明她的狠心残忍。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7 9:51:08  回复 

 

  至于说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六十年代的自由主义思潮,是由很多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也不能简单地归于某个特定的原因。

  

  我有些朋友就是在那个时代或在美国或在欧洲留学或教学,评论基本上都是很负面的,而这些朋友的思想都是自由主义的,并不是什么保守派。

  

  例如我一个朋友当时在美国留学然后当了老师,他说美国大学的教学水平和学术严谨度以那个时代为分水岭,一前一后简直是判若云泥,不可同日而语。

  

  又例如最近听一个当时在法国留学的朋友说起那时的法国大学生,受中国的文革思潮影响很大(当时中国的文革在海外获得的可是很好的名声),侮辱教授(尽管不可能上升到像中国那样“批斗”的程度)、翘课游荡、在大学饭堂里吃霸王餐(美其名曰这是仿效中国的“大锅饭”)、考试交白卷还强迫老师打高分、全国串联坐车不买票……听得我目瞪口呆,想那分明就是中国文革的微缩翻版。法国政府、大学当局还不敢管,甚至是纵容。然而事过境迁之后,这班人的下场也很悲惨。出来社会,根本没有企业肯雇佣他们,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自由主义,而是因为他们在大学根本什么都没学到,没有足以让企业愿意雇佣他们的专业技能。说起来,他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啊!

作者:happy_t 回复日期:2007-1-17 11:08:20  回复 

 

   之所以我觉得像是英国的故事,是因为英国很多这种重视传统与纪律的公学吧(像著名的伊顿公校)。而且,以前的英国小说,不是经常把寄宿学校描写成“地狱学院”的吗?有个用烂了的桥段,就是后母把前妻生的孩子打发到寄宿学校去,以表明她的狠心残忍。

  ----------

   小说家就爱用夸张语言而已.

   我本身对伊顿公学是持非常正面的看法的,出了很多名相呢.美国其实也有很多类似的学校,象罗斯福总统少年时期读的那所中学也是以注重纪律,传统与团队精神著称的.后来罗斯福把他的孩子也全都送到那所学校里去了.

   我觉得这类学校是培养政治家,商业人士的好地方.因为这些学生以后大部分混入上流社会,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如果年少时没有培养出好的品质,对整个社会发展很不利.

   但我觉得这类学校不适合培养文学家,不是我对文人有偏见,我觉得文人(尤其是诗人)大多是疯子,他们的生活都比较混乱的,如果约束过多,估计也写不出好作品了.

   法国60年代的学潮我也关注过,这个和美国的那边自由思潮又有点不一样,受共产主义的影响比较大,更加激进.<戏梦巴黎>就是讲这时期的事情的,我觉得那帮人有点不可理喻.

   话说回来,<死亡诗社>这片子我喜欢是喜欢,但评价并不高,我私人认为这故事比较老套.里面宣扬的那一套,在我初中起就从各类杂志看过了,什么把握今天啦,感受生活啦.而且现在的生活氛围没有当年那么紧张了.

   "把握今天啦,感受生活"这类语言其实很含混的,就看当事人怎么理解啦.

   对普通人来说,也就是让自己过得更轻松,更放纵点而已,并没有很大的作用.进了社会,照样规规矩矩的生活.

   对有天分的来说,在那个保守年代确实是个激发,尼尔如果没有那个专制老爹,应该会在戏剧界取得巨大成就的.

   对与安德森这种性格有一定缺陷的人来说,走出了自限的圈子.但我觉得他的故事可以说是最老套传统的励志类型(虽然故事很感人).

   大家喜欢这片子,无非是现实生活中多多少少要受到各类压抑(再加上中学时代学习的方法确实老套,让人厌烦,很容易有共鸣),这类引导大家感受生活,追求真,,美的主题,很容易激发观众感情的.更何况,最后搞了个悲剧结局,还是面对了现实,不会让人觉得媚俗.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7 13:22:48  回复 

 

  哈哈,不知怎么我觉得跟HT MM还是要聊版才好玩,在MSN上聊,总是我哗啦哗啦的说,MM回应也只是片言只语,难得有这么长篇大论、分析鞭辟入里的。说起来,倒是我的打字速度快把MM的才华不恰当地压制了。

  

  言归正传,我也不是认为伊顿公学是什么地狱学院啦,我也是很正面地看待它的,我说它是“重视传统与纪律”,这应该是恰当的评价吧,并没有特别地含有贬义。

  

  其实,平心而论,这影片中的那家美国中学,就不如伊顿公学了吗?你看它的课程设计,有让学生学习划船的,说句套话,那也是“德志体美劳全面发展”啊。还有学生想到校外去都好像没有受到很严格的盘查阻拦,学生内部也有很多自发的社团组织(虽然主要都是为了学习的目的)。基廷在推行他那一套教学方法的时候,校长却虽然冷眼旁观,一面大不以为然之色,但自杀事件发生之前,也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的阻挠措施,这样的“自由度”不是已经很大了吗?

  

  至于学生自杀后校长一门心思想把责任推给基廷,这与其说是对基廷的自由教学法不满,倒不如说是很符合人性的做法。就算基廷是个中规中矩的学生,但他在这个事件里确实涉入很深(尼尔一直是在找他商量演戏的事),不拿他当替罪羊,还能找谁?

  

  注意,我不是说校长找基廷当替罪羊是正确的——这绝对是丑恶的人性——,而是说任何一个学校的校长遇到这样的事情,往往都会有这种“弃卒保帅”的可耻之举,这与那个充当替罪羊的老师是否宣扬了个性自由或使用了特殊的教学方法是无关的。

  

  所以,严格地考察起来,这片子的结局,与其说是理想主义撞上了现行体制的南墙,倒不如说是学校处理危机事件的惯常手法的曝光。更不必说,我始终觉得,尼尔的自杀十分牵强。以他的性格,应该是逃跑才对,而不是自绝。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7 13:25:25  回复 

 

  就算基廷是个中规中矩的学生

  ---------------

  呃,这里打字打得太快打错了,应该是“就算基廷是个中规中矩的老师”。

作者:米兰心情 回复日期:2007-1-17 15:21:11  回复 

 

  得留名

作者:游牧草原 回复日期:2007-1-17 16:31:10  回复 

 

  还是个学生时,一个冬天的下午在教学楼里乱窜。正好看到中文系的一位老师在上电影课,一会还要放电影。便坐下来,看到了这部《死亡诗社》。结束时,有点泪眼朦胧,心里堵的很。虽然只是电脑碟片的投影,可印象太深刻了。为了保持那份感动,此后再也没看过这部片子。后来参加那位老师的课堂讨论,一致意见是将这部电影作为新生的入学影片。对那些刚经历过紧张单调又严格要求的高中学习、考试,进到大学的新生来说在合适不过。在大学这个宽松的环境里,敞开心胸,自由的学习、思考,追求自己所爱。

作者:xiaojingyush 回复日期:2007-1-17 16:45:17  回复 

 

  楼上的几位分析得都不错,我只看过死亡诗社,非常喜欢

作者:dad2man2000 回复日期:2007-1-17 20:58:27  回复 

 

  记号

作者:688688688 回复日期:2007-1-17 21:22:04  回复 

 

  

  

  只看过《放牛班》,还满喜欢里面的音乐。

  

  

  

  

作者:无聊来注个册 回复日期:2007-1-17 22:57:54  回复 

 

    单薄我同意,但媚俗太过了.

    音乐能不能改造一个人,不是你想的那么复杂.

    因为它的穿透里和震撼力,它给人希望.我其实听歌什么的很少,但是给我的感动却是记忆尤新.

    何况他们只是一群孩子,他们要的是共鸣,解放或者是小小的一点精神寄托.其实我觉得老师教他们音乐,也不一顶是音乐救了他们,而是让他们觉得世界上还有点东西可以盼的,有一点东西是美好的.而尽量让恶或着冷酷的一面少点.

    你经历过那种感觉吗?被一个东西所激励,最终走出困境...

    因为我经历过,而且,不是音乐激励我的,是一个底年纪的学妹.因为她比我的成绩或者生活还要糟,我是因为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走出来的.

    因此,我明白,一个人被一个东西所救.真的不是那么复杂,也不需要很伟大的理由.我相信音乐是可以救一个人的

  ---------------

  只看过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我同意这位

作者:山羊木子 回复日期:2007-1-18 18:28:20  回复 

 

  登记一下,慢慢读

作者:物语243 回复日期:2007-1-19 13:43:55  回复 

 

  找来看一下

作者:我就是至尊宝 回复日期:2007-1-19 14:08:51  回复 

 

  没有人提起《蒙娜丽莎的微笑》么?

  

  类似的题材

  

  我倒以为电影表现的重点应该是老师,也就是代表了教育制度的人,至于影片中的学生、民众对新旧制度的理解以及由此带来的学生的“成就”,包括所谓的“自杀”,都只是导演的表现手法而已,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结局,是在一开始就注定好了的。

  

  我是先看的《蒙娜丽莎的微笑》,接着《放牛班的春天》,《死亡诗社》排在最末。可能是米国电影看多了的缘故,有些情节慢慢的就可以猜到了。比如《撞车》里官员的妻子从楼梯上摔下来,劫后余生给丈夫打电话时,我知道她一定会说:我爱你!《诗社》里的男学生,我也猜到他会自杀——不然所谓的“震撼”就要弱小的多。所以说,电影玩来玩去都是心理罢了。

  

  一孔之见,欢迎拍砖。

作者:季冬初八 回复日期:2007-1-19 14:26:23  回复 

 

  我刚看完《死亡诗社》,哭了。。。

  

  真是好片,特别是里面的音乐,用的很好的说。

作者:nonono11 回复日期:2007-1-19 15:12:49  回复 

 

  作者:我就是至尊宝 回复日期:2007-1-19 14:08:51 

  

  可能是米国电影看多了的缘故,有些情节慢慢的就可以猜到了。比如《撞车》里官员的妻子从楼梯上摔下来,劫后余生给丈夫打电话时,我知道她一定会说:我爱你!《诗社》里的男学生,我也猜到他会自杀——不然所谓的“震撼”就要弱小的多。所以说,电影玩来玩去都是心理罢了。

  ------------------

  呵呵,《撞车》那个是很好猜的,与情节或人物设定都无关,那是美国人在那种环境下必有的反应。

  

  至于《诗社》里的学生自杀那一段,其实看镜头的铺垫,我也是猜到他要自杀的,我说他应该是逃走而不是自杀,是根据之前对这个学生的个性描写来说的,具体到那个场景里的镜头气氛的渲染的话,他要自杀的暗示倒是很明显的。

  

  《蒙娜丽莎的微笑》啊?我的电脑里有这部电影的BT种子文件,但还没下载。嗯,好电影太多了,真是看不过来呢,连下载都还来不及啊。

作者:tallrain 回复日期:2007-1-19 17:26:55  回复 

 

  上:唤醒个性,规范混乱。

  中:唤醒个性,任其混乱。

  下:压制个性,禁止混乱。

  

  

作者:sessy 回复日期:2007-1-19 17:55:17  回复 

 

  喜欢放牛班,不喜欢死亡诗社,无法认同后者里面的老师,一个高高在上的拯救者

作者:happy_t 回复日期:2007-1-19 18:50:28  回复 

 

   尼尔那专制老爹应该和美国的清教思想有关的.清教崇尚节俭,奋斗与奉献,特别反对享乐,在道德上比较苛责,连看戏都归为玩物丧志生活方式.(不允许看戏这点曾经受到伏尔泰的嘲笑).当然,实际生活中还是不少人看戏的,但清教徒对戏剧这个行业大概没好感,认为是不务正业的表现

 

 

《死亡诗社》三段式拉片分析

Sun 发布于:

 
开局:
由于影片开局、高潮和结尾没有明显的分界线,所以《死亡诗社》这部影片的开局、高潮和结尾是我根据观影的经验人为划分的。我划分从影片开始至9分40秒为影片的开局。影片在这9分多钟的开局中很好的交代了构建剧情所必要的背景和关系。其实,这个开局可以分为两个场景,礼堂和宿舍内,这两个场景巧妙的交代了两个关系,礼堂的新生大会交代了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宿舍内的场景又构建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表现的方式又有所不同,礼堂展示的是朝气蓬勃的学生和一所古朴古板的老牌学校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开新生大会这么一个事件所表现的,观众在这个事件的发展中可以切身感受到关系双方的各自特点,这些必要的特点、关系并没有通过生硬的“说”来表现,而更多的是通过影像,融入叙事中,使影片的开局显得非常的流畅。这是第一种方式。我想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可能基于两点原因:第一,这一段处于全片的最开头位置,吸引观众制造观影兴趣很重要,如果用上来滔滔不绝的说,会使观众兴趣大减,相反,用这种叙事交代的方式更能激发观众,影片上来前13个镜头都是较快速分切的特写或近景镜头,都是为大会所做的准备的镜头,这使影片的节奏一下提得很高,很快的吸引了观众。第二,随叙事交代背景、展现关系可以有效的节省篇幅,《死亡诗社》全片长128分钟,已经算是剧情片中比较长的了,由此可见,作者想表现的内容比较多,如果在交代背景和关系上浪费大量篇幅,就得不偿失了。第二种表现影片背景和关系的方式就是通过人物精彩的对话来达到的。《死亡诗社》的人物关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建立的,从影片的5分30秒开始,影片转入了宿舍的场景,通过几个青年的对话,观众们发现每个人物的特殊性格和之间微妙的关系。青年们将学校赖以生存的四大支柱—“传统、荣誉、纪律、优秀”说成了“嘲弄、恐怖、颓废、排泄”,以此来表现他们对学校古板顽固校风和学习氛围的不满。
《死亡诗社》这部影片9分40秒的开局,由103个镜头组成,其中80%为特写或近景镜头。应该说,影片的开局对人物表情的描写是浓墨重彩的。通过典礼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动作和表情,为观众营造出学校所特有的严肃呆板的气氛。如上所述,影片开头即以一连串的特写或近景镜头来表现每个人对典礼的准备,此时观众们只感觉大家都在忙碌,并不知道是为了什么,直到第11个镜头出现了全片的第一个全景,配以嘹亮的爱尔兰风笛声,才恍然大悟。之后便是漫长的典礼的过程,这一过程有条不紊,充满了严肃的气氛,镜头也是在近景和全景之间来回扯动,近景镜头时而展现讲话的校长,时而又捕捉台下观众的表情和一举一动,这其中有很多是未来主角的近景镜头,使观众在形象上对主角有了一个先入为主的认识。典礼结束,人物开始走动,镜头也不再像之前一样固定,随之运动起来,出现了少量的“摇”。通过人物和镜头的综合运动,起到了一个良好的互动效果,因之后的场景也是固定为主,所以起到了良好的过渡和缓解的效果。剧情发展到宿舍内部阶段,镜头语言已经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精辟的对话,剧作的功力得以展现,值得一提的是,尼尔和其父亲的对话和争执,为影片后面的高潮留下了巨大的伏笔。
 
高潮:
《死亡诗社》是一部人物众多的影片,且各有特色和性格,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潮,例如安德森课堂吟诗,诺克斯追求到了心爱的女孩,死亡诗人俱乐部聚会的情景等等。最终,我选出了尼尔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自杀的一段为全片的高潮,基于两个原因:第一,正是这一段使影片有了巨大的转折;第二,此段对结局的发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段高潮由53个镜头组成,基本处在一个场景就是尼尔家,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尼尔与父母的争吵和尼尔自杀。在尼尔与父母争吵的阶段,影片以表现人物的语言为主,加以表现人物的表情,所以这段的镜头语言以近景为主,辅以中景照顾环境和表现三人同时的状态。近景镜头多给到冲突的两端—尼尔和他的父亲,尼尔母亲的镜头很少,对争吵的参与和贡献很少,由此可以表现出其不高的家庭地位,这正是一个古板顽固的家庭所特有的生活状态。争吵最终以尼尔的妥协为结束,这一点很像开头尼尔与其父亲的争执,可能是导演有意照应开局,同样是妥协,但这次有所不同,好像是暴风雨前的宁静,注定有悲剧的发生。影片是如何将争吵和自杀这两部分衔接起来的呢?我觉得是一个特写,就是对尼尔父亲鞋的特写。此段第27个镜头本来是一个中景镜头,表现的是尼尔父亲上床睡觉的动作,然后镜头下摇,最终定格在尼尔父亲的鞋上。第28个镜头又是一个对尼尔床上衣物的特写,两个特写不仅将镜头和事件联系起来,而且也将风格联系起来,争吵的部分是很生活化的,而自杀的部分又是很风格化,导演就运用了特写镜头这一最容易产生风格化效果的形式完成了这一过渡。从影片进入自杀环节开始,两极镜头的运用就占据了主要地位,中远景表现动作和环境,特写显示细节事物。尼尔自杀的拍摄方式很巧妙,演员根本就没有费力表演,通过大量细节事物的展现,就可以将情绪烘托上去。影片选取的物品也很巧妙:草帽代表理想,门把手和脚代表抗争的行动,钥匙和枪代表最终的毁灭。这一节没有出现一滴血,一个表面化的镜头,就将人生命的毁灭表现出来,尼尔的生命之轻,耐人寻味。接着,尼尔父亲的行动自然运用中景为主,发现尼尔的死亡也只是简单的以一把枪,一只手,一缕青烟来代替,整个高潮的顶点就是最后的升格镜头,情绪到了顶点,悔恨之情也就自然而然的彰显了出来。
 
结尾
影片的结尾出现在2小时08秒的时候,核心场景只有一个,就是教室。学生为了自保而背叛,基丁老师成了替罪羊而被辞退,看似一切都恢复了平静,而恰恰是这个最平静的时候才能爆发出最真挚的感情。影片结尾想表达的是一种为了自由而产生的抗争,这才是死亡诗人俱乐部的真谛,也是诗的真谛。结尾部分一上来就是诺兰校长代课的事件,除了第一个镜头的全景表现一下情境以外,其他镜头都是从四组镜头中提取出来的:诺兰先生讲课的中景,表现老师讲课学生上课的状态;反向的中景,同一个状态同一种表达,不同角度的拍摄;安德森的近景,借其表情展现其内心活动;卡梅伦的近景,也是表现内心活动。安德森和卡梅伦是一对对照体,安德森是正面的,卡梅伦就是反面的,安德森是抗争的,而卡梅伦是妥协的,更加巨大的反差就是安德森曾经是这么的胆小。影片从这四组镜头间反复的切换,以达到铺垫的效果。这期间,镜头语言是很稳定的,也是很模式化的。“船长”基丁老师进教室拿东西是导火索,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安德森等人感到强烈的内疚。所以,这是镜头就是两种,近景通过表情展现心理,中景表现基丁的动作。提到课本撕掉的那几页时,基丁笑了,这一笑本来可以作为全片的终结,但导演并没有这么做,影片要表达的是抗争,所以一些学生必须站出来。影片用了近40个镜头表现这种抗争,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镜头分切如此之碎,是前面片子所未有的。在此我要讲一点对照,影片最开始镜头也是很碎,分切很快,表现对典礼的准备,结尾这种快速分切的镜头正好和开头形成对照,在节奏上首尾呼应。除了对照,此时的镜头语言最大的作用就是烘托情绪。我个人觉得影片结尾处一个小全景镜头很好,在这个镜头中清楚的表现了有一半的学生为了声援基丁老师而站在了桌子上,另一半学生没有反应。我想如果这个场景出现在我们国产的电影里,肯定是所有学生都站了起来,正义的一方永远都是会胜利的。其实这是不生活的,学生们怕被开除,肯定有一部分不会站出来,这是人之常情。这个镜头表现了导演对生活的理解,真实的还原了实际,给了观众客观思考的空间。导演并没有片面的追求“多”和“全”,而是通过安德森这个“胆小”的人的转变,把这种感情表现到了极致。死亡诗人俱乐部并没有死亡,而是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真正死亡的是腐朽的顽固的教育制度和这种制度下墨守陈规的教育工作者。
 

最后更新[2011-6-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