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更多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
率性写吧
>
我们当年
文章标题: 《跟锡伯人去长征》
出处:南方周末 作者:少堂编辑 阅读次数:217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跟锡伯人去长征
跟锡伯人去长征
南方周末 2004-03-04 16:50:01
行走与停顿
李敬泽 专栏
如果提起上世纪30年代的那次万里长征,可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的伟大意义自不必说。可是如果提起240年前的万里长征,恐怕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去年,我出版了一本写锡伯族大西迁的历史小说,写的就是历史上的又一次长征。从我身在的这座城市(当时叫盛京)出发,锡伯族人出彰武台、走克鲁路和蒙古路,过乌里雅苏台、科布多,翻越科斯齐山,过额尔齐斯河,历时15个月,行程2万里,于1765年7月22日到达伊犁,最后定居于察布查尔。这是大清国为稳定西疆的一次民族大迁徙,是一次“屯垦戍边”的壮举,其规模之空前,感天动地;其路途之遥远、历时之漫长,其过程之悲壮、代价之惨烈,泣鬼魂、壮山河,在中华民族史上、甚至世界民族史上都史无前例。
整整一年的时间,我埋头于无边无际的清史资料中。可以说,我跟着锡伯族人走了万水千山,渐渐地靠近他们。我不仅把它看成是一个民族的迁徙史,更把它看成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史。锡伯族祖居兴安岭,发源于嘎仙洞,以狩猎打鱼为生。他们敬仰天神,崇拜山鹰,能骑善射,强壮骁悍。他们驰骋于天地之间,子子孙孙,生生不息,过着自给自足狂放不羁的生活。他们就是林海雪原中的精灵,陀罗河给他们鲜鱼,兴安岭给他们麋鹿,晴朗的天空给他们飞鸟,茫茫雪原给他们骏马。可是大清却一再地让他们南迁。这里面虽然有被迫的因素,但他们并没有被动地接受这个现实,而是积极地为本民族的自立自强寻找出路。他们把走出嘎仙洞看作是接纳更广阔世界的一个机遇。南迁盛京,是保护龙兴之地,这也是一个民族的自豪。而西迁伊犁,则是保卫大清江山,更是他们建功立业的时候。虽然大清挑选锡伯族西迁也许还有其他的原因,但我宁愿相信是命运给了锡伯族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西迁成为锡伯族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丰碑。
不由得想起云南的一个小部落。政府已经三次动员他们下山,给他们盖好房子。但他们又都回到了山上,过着原始的生活,拒绝任何所谓的文明。且不说原始与文明之间到底是谁在伤害着谁,这里面有着十分强大而坚硬的东西。仅仅是那种对固有一切的固执坚守,就足以看出一个民族每走出一步是多么艰难。
锡伯族并没有把自己禁囚于嘎仙洞里,他们从扎兰陀罗河流域到齐齐哈尔、伯都讷、乌拉吉林,又从这三城到京师和盛京,再从盛京到伊犁,可以说从东向西,几乎穿越了整个亚洲腹地。他们在这种迁移中一方面吸收了其他文化的精华,一方面也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实他们对祖坟的崇敬甚至比其他民族还要庄重,但他们只把祖坟埋在心里,根植于整个民族的命运中,这也许比那种世世代代守在祖坟的旁边所呼唤出来的民族自豪感更强烈。这是溶在血液里的东西,使锡伯人不那么保守,眼界开阔,兼收并蓄,更具有活力。所以锡伯族给我一个启示,使我对所谓的“家园意识”又有了一层新的认识。其实家园不仅仅是地图上的某一个地点,她可以不那么具体,不那么真切,她可以在人的心里、梦里,一旦她有了距离感,变成虚无的就格外生动,就更有力量。
最后更新[2004-3-8]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
友情链接:
我爱语文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