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忘了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什么时候了,刚刚看到这个活动——“我的经典,我的时光”有奖征文影评大赛——面对那么多经典影片,觉得还是《死亡诗社》的气息会让我情不自禁地点进来。回想半年多前央视六《佳片有约》再放这部影片,我怀抱着枕头于无尽的夜中,再度体验那份承载着青春梦想的按耐不住的焦灼,以及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般的坚毅绝决,最后当罗伯特·肖恩·莱纳德饰演的那个学生自杀时,心中的憋窒伴随着一行无意间的泪留下时,瞬间明白了生的意义——有梦有爱有追求的权利。《死亡诗社》也便成为了一首祭奠给梦想的诗。
不知道为什么,同类题材的影片总能给我一种说不出来的感动,像《放牛班的春天》、《蒙娜丽莎的微笑》,甚至是《修女也疯狂2》。想来这大概始于一种启迪与被启迪,感召与被感召,而后蜕变一开始的狂躁、无知,或者懦弱、保守,最终升华出一个活脱脱自在在,为了梦想而奔跑,为了希望而引吭高歌的全新自我的愿景和冲动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一个局外人,你是见证着一种由坏变好的可喜发展的。因这种人类普遍具有的劝恶向善的心理所使然,便容易唤醒一种冲动,一种发自于心底的追求改变的冲动。
因此同类题材或多或少会显得套路如出一辙,《放牛班的春天》中的孩子的“不良”;《蒙娜丽莎的微笑》中高材女们的不可一世;再到《死亡诗社》中孩子们的固守校规,束缚压抑。影片的定式便在于有一种外部力量的引入,使得这些孩子在与这个老师的教学互动中,实现了对自我、对梦想的正视和再开掘。因此那种外部力量是要有“唱唱反调”的胆色与勇气,有真心为了学生,为了追求梦想而充满激情的真挚情感的。因此像杰拉尔·朱诺、茱莉亚·罗伯茨、罗宾·威廉姆斯等人扮演的这些老师形象,其实都有共同的影视形象特征的。但套路归套路,为什么这种题材,这些形象还会成为经典,还会一辈辈、一部部感动着人们,我想究其根本就在于那种与发展改变相关的心理祈愿和影片中蕴含的真情。
《死亡诗社》设置的背景和《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其实相差不多,都是在一个校风严谨的教育体制,只是《蒙》中的校风是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要把女孩子们培养成一个优雅完美的家庭主妇,茱莉亚·罗伯茨扮演的老师告诉她们其实女孩子同样可以有追求梦想的权利,影片有浓重的女权意识。而影片《死亡诗社》便更是一种最根本的和旧式教育体制,一种崇尚传统、光荣、纪律、卓越的精英教育体制的抗争。可以说,罗宾·威廉姆斯在这部影片中的教师形象比起茱莉亚·罗伯茨的蒙娜丽莎要逊色一些。毕竟他也从这样一个学校走出,不管是他曾经发起建立的“死亡诗社”,还是他有些特立独行的教学模式,都还脱逃不了这种强势教育体制的阴影。因此这部影片才造成了老师形象的无力和被他唤醒的追求梦想的年轻灵魂“螳臂当车”的悲惨结局形成的悲剧意味。只是正因为这样,才将那个时代的教育体制存在的尖锐矛盾表现的一览无余。
导演在塑造这个老师形象时并没有过于神化和美化。罗宾虽有他的叛逆,却也有他的屈从与无奈。相反他的学生的纯真、勇敢,以及对自我、对梦想、对自由的面对,却显得那么可贵可敬。对于文学、对于表演有着浓厚兴趣的尼尔,加入了“死亡诗社”,也终在舞台上成功地脱掉了被学校、家庭束缚的自己,看到他在台上表演那段,我的心都为之蓬勃激动。但没想到他为了捍卫自己的梦想和追求,选择自杀死亡。一向懦弱的陶德,经历过这一切,最终选择在老师被学校开除时,用最先站在桌子上表达自己信念的方式向老师告别,当一颗颗年轻的灵魂都挣脱开束缚站立起来时,当时的心情之激动感动,真的无以言表。不管这部影片的结局多么让人无奈,我却因为看到那种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面对自己深爱的梦想与信念的执着,而感到鼓舞和感动。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从那样一种环境中走过,中国的应试教育和影片中的环境没有太大差别。如果《死亡诗社》用血的代价和蕴含死亡气息的诗篇告诉我们一件事,那就是对每个孩子梦想的尊重与鼓励。现在很多人都会觉得精神茫然,不知道自己的梦想是何,在何方,我想这或多或少都与我们一些“遗失的美好”相关,造成了“最初的梦想”在成长过程中的泯灭与遗忘。世界和社会的多元其实正是建立在孩子们的斑斓的梦想的不会被玷污、不被扭曲地发展与成长的基础之上的。与其在其溘然逝去时吟诵一首悲痛的祭奠梦想的诗,还不如小心呵护、积极鼓励那些成长,因为我始终坚信,拥有梦想,才能建造美好的天堂。
《死亡诗社》:一首吟唱与祭奠青春的诗
以死亡的名义活着——《死亡诗社》
把一切非生命的东西都击溃,以免,在生命终结时,我发现自己从没有活过。——H.D.T
这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才六岁不到,现在十七年已经过去,那些曾经纯真的脸孔都哪里去了呢?也许就像基丁老师第一次课上展现给孩子们的,那些朝气蓬勃的脸都永远驻留在博物馆或者资料馆的旧照片上了。“他们当年也像你们一样年轻,热情,布满野心。”我感到了一种哲学意味的无法摆脱的悲哀。唯一能给人慰藉的也许是,仔细听照片中那些年轻的面孔在低声的呼唤着:“卡皮迪恩!卡皮迪恩!”这个拉丁词组的意思是“sieze the day!”
它让我想起初中时就读过的休斯的诗《抓住梦想》:“紧紧抓住梦想 /梦想若是消亡 /生命就象鸟儿折了翅膀 /再也不能翱翔 /紧紧抓住梦想 /梦想若是消丧 /生命就象贫瘠的荒野 /雪覆冰封,万物不再生”懵懂的少年当然不知道这首诗的含义,就像尼尔和托德们一样,诗歌只是反抗压抑的一个手段和出口。这部电影的开头让我有种预感,这必然是一个以悲剧收场的故事。除去中间松弛的情节和不怎么到位的表演,即将结尾处终于出现了这一幕。尼尔因不满父亲的对自己梦想的压制,饮弹自尽,那也是一个飘雪的冬夜。
昨晚,北京也在飘雪。
睡到很久的我醒来,闻到一种泛着黄色的味道,凝聚着清凉,我知道一定是雪来了。我站在那群孩子的中间,神秘的乌鸦哀鸣着飞过,一向懦弱的托德也哀叫着跌跌撞撞地向前跑去,为好友祭奠,也为自己。
《死亡诗社》,死亡的青春伤逝
品完DVD,不知为何无从头绪的伤感,为电影,也为自己……
《死亡诗社》名字很醒目,至少在和电影中学生们相同年龄的我们太少接触死亡这个字眼,也因此,还有个更为舒缓中庸的名字:《春风化雨》。我不喜欢《春风化雨》这个名字,因为无法去正视死亡的人是懦弱的,而敢于去探讨那最终来临的那一刻,或许我们才会去珍重活着的时光。
死亡:
死亡对于Neil来说,是解脱。就如同Keating老师第一堂课所说的那样,当年华老去的时刻,当岁月逐渐褪色的时刻,每个人在死亡来临时刻,应该想想自己走过的路是不是值得铭记。
当然Neil的死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种逃避。的确,在还未享受青春的年华就用极端的方式来捍卫青春的独立与自由,这代价大了些。
可我们为什么如此去看重生命的外在的年轮而忽视了生命的真谛呢?一个被思想禁锢的灵魂,何不在最后绽放绚丽的一幕?一个注定被打造的心灵,何不用子弹来呐喊?
青春:
青春是及时行乐,是为自己而生活。我们可以放飞身心,可以和着青草和朝露呼吸自由,可以无翅飞翔在无垠的精神田地。只不过,我没有享受到青春这样奔放的权利,因为我活着,为上有尚待孝敬的父母,和下有未来嗷嗷待哺的子孙,然后一声叹息……上帝是公平的,他为你创造了辉煌,让你在天堂带着流星划过天际的美丽,或者平庸一辈子,知足而无闻。但后者,显然不是青春所要展示的,青春是用来创造那一刻让人怦然心动的东西,可以是一首诗,一段小曲,一出话剧,一个蜕变成不朽灵魂的生命……
伤逝:
如果你步入了20岁,看了这部电影是徒增伤感却无助的悲天。因为你已是社会的一份子,有太多物质的追求把曾经美丽的梦想给悄悄抹去,待到在这部电影中才猛然发现,回首走过脚印已经没了青春的轻舞飞扬,而是已被塑造后沉稳老道的厚实。再也抓不住青春的尾巴,又何必去怜悯逝去的东西?
Seize the day,抓紧时间!这话恐已不是我们能把握住的,如果你还只有15岁,或许看着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寻找已去的故人的英姿,能有所发现。
Keating不是老师,而是导师,他从不灌输什么,而是用诗歌告诉学生们什么是人需要用生命来追求的。诗社的成员也不再是学生,而是有了自己思想去领悟一点真知的人,在不断的探索中,每个人都改变了很多,懦弱的变得勇敢,莽撞的变得成熟,胆小的变得激情……
音乐:
Maurice Jarre担纲了这部电影的原声制作。菜单中的Main Title,用风笛显露出张扬无悔的青春,我想James Horner也借鉴了点吧,不然咋勇敢的心听上去就有点类同的认知感呢?
踩上桌子,为敬爱的船长致以敬意,可能天堂中的Neil也会注视着他们。有道是人走茶凉。但Keating老师留下的,不是一杯茶,而是一包茶叶,让学生能不断从生活中感知青春的一道茶点……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Neil活过了激昂的17岁,而我却发现,我曾走过这片森林,却绕了个圈子回到了起点望着那片森林,那片森林的美,却在浑噩中挥去……
青春,伤逝的青春,用《死亡诗社》来祭奠自己……
在威尔顿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校长崇敬而肃穆的点燃手中的蜡烛,轻声念道:“知识之光”,然后再由学生们一个一个点燃自己手中的蜡烛,烛光摇曳在每个学生的眼中,清澈辉煌。那是只属于17岁的光芒,流荡在眼中,明亮而脆弱,稍一不慎就有可能熄灭。17岁的双眸,流露出的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对理想的追寻,对友情的信仰,对爱情的渴望。
基廷先生对死亡诗社的描述对少年们来说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神采飞扬,女人眩晕,神就在这一刻诞生。短短数语如魔法般从嘴中奔涌而出,便已让窒息于威尔顿沉闷环境中的少年们眩晕。月上中天之时,踩碎地上厚厚的落叶,在树林中狂奔,隐蔽于清幽的山洞,少年们吸着烟,讨论着新鲜有趣的话题,一个接一个吟诵着自己的诗,释放白天在校园中被压抑的能量与激情,大声吟唱着一切与青春有关的美好。在这个杳无人声的山洞里,月光从山洞顶的缝隙中漏下,洒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上。在这一刻,少年们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威之上,放肆着自己的意志,为青春而狂欢,17岁的青春,如从山洞顶漏下的月光,清朗神圣,弥足珍贵。
在基廷先生的第一课后,陶德在笔记本上重重的写下“size the day",青春本就像诗一般,简洁纯净,美得令人不敢直视,却又支离破碎,短暂易逝。何不及时行乐,何不在这人生仅有的17岁中放纵自己,让生命狂欢 。于是尼尔违背自己父亲的意志去表演,纳克斯鼓起勇气追求自己一见便惊为天人的克瑞斯,查理公然挑战学校的传统,在大会上嘲讽校长,骄傲地世人展示自己的桀骜不驯。基廷先生在课堂上教给少年们的,不仅仅是诗歌,而是理想,是美,是浪漫,是爱,是我们生存的理由,是生命的意义,是青春的骄傲。
少年时的朋友便是一生的朋友,尼尔,查理,纳克斯,陶德,米克斯,皮茨六人同在一个学习小组,共同重新成立死亡诗社,他们休戚与共,分享彼此的喜悦,经历同样的成长之痛。尼尔站在床上,蹦跳着大喊着向陶德宣布自己的表演梦想,那一刻他摆脱的父亲的重压,仿佛他自己就是主宰生命与梦想的王。陶德在自己生日那天一个人蹲在屋顶,摆弄着父母送他的去年已送过一次的礼物——一套文具。尼尔让陶德把这份陈旧无趣的礼物从屋顶奋力掷下,两人在飘落的纸片中放声大笑,这时陶德才真正感到生日的快乐。查理泪流满面的叫醒陶德,告诉他尼尔自杀的事。陶德走出房间,出神的看着被大雪覆盖的世界,说,真美。然后猛地伏地大哭,不顾查理等人的阻拦与安慰,在雪地中痛哭狂奔。少年时最让人痛彻心扉的,莫过于失去曾经交心的好友。
尼尔拉开窗户,冰冷的空气倒灌而入,麻木着他的神经。窗外白茫茫一片真干净。他头戴演出时的花冠,如殉道者一般死去。雪花飘入房间,理想随之湮灭。少年时的梦想,妥协于现实与父母的期许,最终只得痛苦的死去,刻写成青春的墓志铭。尼尔的父亲抱着儿子的尸体撕心裂肺的痛哭时,这一刻他才真正理解自己的儿子。17岁,离成年只有一年,离少年们卷入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因现实的重压而不断做出妥协与放弃只有短短的一年,为何不趁着易逝的时光还在,让自己的青春与梦想迸发出绚烂夺目的光芒。正如基廷先生捂住陶德的眼睛,陶德用尽全力吼出他心中的那句诗:你踢它,你打它,它却永远无法盖住任何人,由我们哭着进入此生到我们垂死离开此世,它都只能盖着你的脸任你悲欢,哭泣与尖叫!从我们出生我们就不断受到现实的重压,它不断地让我们妥协与放弃,但它能做的,只有盖住我们的脸,任我们悲欢,哭泣与尖叫!基廷先生教给少年们的是现实中的种种坎坷不过是一只软弱的老鼠,我们停止哭泣与尖叫,睁开双眼,就能看到理想的光芒。于是尼尔不顾父亲反对,上演了一出精彩绝伦的《仲夏夜之梦》,于是纳克斯紧紧握住了克瑞斯的手,于是查理骄傲地挑战威尔顿的传统,炫耀着自己的年少轻狂,于是米克斯与皮茨在用自制收音机放出的歌曲中尽情舞蹈,于是陶德鼓起勇气,为基廷先生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而仗义执言,于是少年们重新成立了死亡诗社,在生命中仅有的17岁年华中让青春尽情狂欢。然而17岁过后,他们终将会长大,青春会随过去一起埋葬。尼尔的自杀是对有关于青春的一切美好的祭奠,是一首极尽绚丽哀婉的诗。
影片的结尾堪称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结尾之一。陶德望着即将走出教室的基廷先生的背影,站在桌子上,吟道“Oh,captain ,my captian!"伴随着震颤灵魂,令人新潮澎湃的背景音乐,少年们不顾校长的威胁,一个个起身站立在桌子上向基廷先生致敬。少年们清澈的眼眸中,满是崇敬与骄傲。基廷先生望着少年们,感激而自豪,轻声说道”Thank you,boys,Thank you"然后转身离去。留下他的那些学生,那些站在桌子上,从他那里懂得生命的意义,诗歌的美,不曾给自己的青春留有遗憾的少年们。少年时的老师便是一辈子的老师,基廷先生是一位伟大的老师,他的学生用他教给他们的信念与坚持送他离去,他是威尔顿最伟大的诗人。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首绝美的诗,吟唱着有关于青春的一切悲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