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死亡诗社:为自己活着》
     阅读次数:126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死亡诗社:为自己活着

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怎样才能制止这样的悲剧再发生呢?
  
    有多少人在平静的绝望中把活生生的生活窒息。又有多少人在生命终结的时候,发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的活过。一个人要做一个真实的自己有时候很难很难,我们不但被现实局限,更可怕的是被自己的思想局限。北岛有一首描述生活的诗歌,就一个字,生活—— 网。却仿佛泰山压顶,让人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基顶老师反传统的教育方法,应该成为全中国教师顶礼膜拜的教材,在中国推广。我们的素质教育已经喊了多少的年头,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依然是那些没有思想不会思考没有自我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孩子出了问题,出问题的恰恰是我们的大人,是我们的社会缺乏或根本没有像基顶老师那样的灵魂工程师。多的是默守成规的校长,盛气凌人自以为真理在握的尼尔父亲般的家长。
  
  《死亡诗社》的剧本精彩是公认的——紧凑,智慧,富有哲理。特别是基顶老师的台词和他的每一次亮相,精彩绝伦,给人无限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迪。成为电影史上一个不朽的经典。他的教学的目的,并非是要让人们熟读一篇文章,记住一首诗歌,他授业解惑,更主要的是要让孩子懂得每一个个体做为人的尊贵。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自己,在平静的绝望中用智慧的梨耙开拓出不可思议的精彩人生。挖掘每一个孩子创造的潜能并让他们在压力面前能够勇敢地站立起来,用府视的眼光渺视一切强权和暴力,卑鄙和伪劣。
  
  基顶老师分明是成功的,当影片最后,大多数的学生,或果断,或彷徨,或犹豫,或勇敢一个个站在桌上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传统的教育方法终于在校长坐下坐下坐下的声嘶力竭中败下阵来。“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基顶老师的教育的终极道路,就是让我们在死之降至的时候,能够坦然地说道:我已经活过。这样的老师,我们无望在生活上碰到,特别在中国,但是我们应该要感谢这部电影的编剧,使我们有幸在银幕上与这样一位我们曾经渴盼的灵魂工程师邂逅。更要感谢威廉姆斯把基顶老师这一形象演得栩栩如生。
  
  剧本中有许多纯粹诗意的片断,更有余香满口的精彩台词,让人过目难忘,比如害羞自闭的托蒂,没有在周一完成基顶老师布置的作业诗歌时,基顶老师并没有怪罪他,只是
  让他用发泄的方法狂吼,终于使他敏感纤细的心灵触摸到了诗意的翅膀,他突然吟出了出自灵魂的诗篇,第一次在诗意的天空翱翔。然后镜头切换到足球上,基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穿着红球衣在激情奔放地踢球,意寓孩子们的潜力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这时候的背景音乐是贝多芬的欢乐颂。这回旋往复的音乐,此时此刻听来是那么的撼动人心,在此一刻,我彻底爱上了这部电影,并且决定在不久的将来,重温这部经典。

 

 

船长,我们的船长——《死亡诗社》

 
 
楼主作者:奇奇怪怪的狸狸  发表日期:2005-10-10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
  惠特曼的诗,特别是《我的船长》这首,曾经被收录到中学课本里,但是真正让我对他着迷是因为《死亡诗社》。
  好友推荐这部片子时,我也只是听说,说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我是一俗人,也想附庸风雅一下,所以就买了,结果看完,不,该说看了三遍以后一直不能平静,现在想起依然会无语凝咽。
  有多少老师愿意自己的学生称呼自己为船长?至今我只知道他——John Keating ,片子的重要人物。那是个禁锢压抑的环境,就像现在无数的孩子视学校为监狱一样。这个男子学校也是如此,教条,呆板,传统,没有激情,没有梦想,只有目标。名牌的男校,必然会教导出优秀的学生,所以家长千方百计将自己的儿子送到这里,孩子们是被动的,来这里是父母的愿望,成为###也将是自己的目标,但不是梦想。他们循规蹈矩,他们一成不变,他们体内澎湃的年轻的血液在这里凝固,他们以为生活就这样了,直到John Keating 的到来。
  有人评价“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是的,他是这个学校毕业的,他的青春年华是这里度过的,他熟悉这里刻板的生活,但是他却给现在的孩子注入了激情。
  这是个很简单的故事,一个“另类”教师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学生,挑战金科玉律的教条,挑战禁锢压抑的社会。简单的故事却包含了震撼的细节,细节还能震撼吗?有的。
  John Keating的第一课是在校史陈列室里上的,他也许感觉到了孩子们的麻木,他让他们面对泛黄的相片,让他们体会时光的流转,在孩子们的背后,他状似呢喃的说Seize the day!。学生们的心颤抖了。
  闭起双眼,脑海中回放着一个个《死亡诗社》的细节。John Keating让学生把新书的序撕掉,大胆的学生欣然撕去,被教化的学生谨慎小心,一个用尺子格着工整地撕书的孩子成为特写,这是性格的最真实反映;John Keating让学生一个个站到老师讲台上,这就是换位思考,从来都埋头在底下的学生第一次用全新的眼光看教室,看世界;John Keating说,希望学生称呼他为船长,孩子们开始还不敢,这可是不敬啊,但是John Keating假装没听到,学生才喊:船长,我的船长,用这样的方式拉近彼此的距离真是再好不过了。可以说John Keating解放了学生们心中压抑的激情,可以说John Keating将这些麻木的孩子从黑暗的桎梏中拯救出来。一个男孩子悄悄离开学校,在暮霭中骑车飞奔向心仪的女孩,惊起一群鸟,那种冲出牢笼的畅快,在这瞬间释放。几个男孩子在夜晚悄悄来到一个隐蔽的洞穴里,重新组成“诗社”,他们的才情在这个狭小的空间尽情挥洒。他们诵读着诗篇,他们洋溢着青春—— “我步入丛林,因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义,我希望活得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华,把非生命的一切都击溃,以免让我在生命终结时,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John Keating是“死亡诗社”的主要发起人,他们把梭罗的这首诗作为“死亡诗社”的致辞诗篇,如今,他的学生也以这首诗来开篇。胆小,懦弱,发奋学习,沉默少语的少年托德在John Keating轻松的课堂上却不被放过,John Keating刺激他,鼓励他,最终让这个羞涩的少年喊出了心中被压抑的吼叫。优秀学生尼尔身负家人的期望,但是他的内心却被John Keating点燃,他希望有自己的人生,不再做父母的傀儡,他参加了戏剧社。几乎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戏剧的尼尔变的神采飞扬,似乎有新的灵魂注入了他的躯壳。
  但是惠特曼的船长最终倒下了,我们的John Keating最终被学校解聘。尼尔为了自己的新生,为了自己的梦想自杀了,“异类”老师John Keating最后被当成始作俑者,教唆犯开除了。孩子们刚刚燃起的希望之火被扑灭,梦想刚刚诞生就被扼杀。
  最让人震撼的是,John Keating孤独的离开教室,离开这群小伙子,新的老师已经在讲课了,照本宣科。突然,最胆小羞涩的托德突然开口解释,并不是他们自愿签名赶走老师的,他们是被逼的。了然于胸的John Keating理解的点头,正准备从此离去。托德站到了桌子上,喊着“船长,我的船长”,那是发自内心的呼喊。不理会新来的老师气急败坏,一些学生也陆续站到桌子上,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送别他们的John Keating。镜头将站在桌子上的孩子拍摄的异样高大,在他们脚下,是胆小怯弱的另一部分学生诚惶诚恐的将面埋进书本里。影片到此结束,让鲜明的对比,让每一个观众心灵震撼。
  这里没有战争,没有流血,但是却很晦涩,让人压抑,这其实是一部青春片,校园片,是讲述一群孩子成长的片子,但是却是那么深刻。
  “CARPE DIEM”,John Keating这么对学生说,“抓紧时间,让你的生命不同寻常。”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并将永远如此。”
  我讨厌那个胆小的喀麦隆,正是他的告密,推动了John Keating离去的步伐,我也不欣赏尼尔,他用死亡来抗争其实是最愚蠢的行为。正像鲁迅先生说的“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真实淋漓的鲜血。”
  我想John Keating真正希望学生们能不要放弃梦想,要勇敢活下去。

最后更新[2011-6-1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