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试题分析
文章标题: 《谢海华:高考作文题远离现实社会了吗?》
     阅读次数:208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谢海华:高考作文题远离现实社会了吗?

 

 

 

《深圳教育》6172

反方: 高考作文题远离现实社会了吗?

谢海华

 

  《深圳教育》6月10日时评版刊登了3篇关于高考作文题的文章(以下简称三文),都异口同声地认为高考作文题远离现实社会,需要变革本人对这一观点不敢苟同。

  首先,这种观点站不住脚。比如“触及社会的内容似乎正逐年萎缩,今年满打满算不过三道……”,照此逻辑,如果要赞美一个姑娘很美,我只能说“姑娘,你很美”,要是我说“姑娘,你像一朵花”,那我就是在说她变态了,跟花一样有花枝、花叶、花萼、花蕊……

  其次,高考作文如果都直接针对社会热点来出题会导致十分严重的后果。以深圳市为例,今年我市高考生突破3.3万人——去掉零头,就算3万吧——试问,3万人谈同一个社会热点,会有多少雷同卷?加之每个社会热点都有各路专家慷慨陈词,高中生们又有多少“自我表达的空间”?难道重复专家的观点更加“利于培养考生关注现实的情怀”?

  其实,正如三文中所提到的,30多年来,高考语文题一直在变化,变得更加个人化、情感化,变得诗意化、散文化,变得多元化。但并没有远离现实化,而是与时俱进的变化,是令人欣慰的变化。“诗言情”、“诗言志”、“我手写我口”,表达真情实感是写作的根本。如果都要来评写热点新闻,美其名曰“文章合为时而著”、“直面现实生活”,那跟当年全国人民拿着红宝书同唱赞歌又有多少区别?那样才是真正的“摧残人性”!

  (深圳市罗湖外国语学校 谢海华)

 

 附:

《深圳教育》6102版三篇文章

 

高考作文题还是太空游戏

本报特约评论员 傅盛宁

  这类作文题,如同飘在太空里、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让你抓不着、靠不住。可怜这么多年轻学子,从初中阶段就要进行这种凌空蹈虚的太空步训练,要猜要押要梦要想,眼睛望着云望着星,却忽略了大地。

   今年高考作文题一公布,就有人大唱赞歌。比如《广州×报》以一个整版,对广东今年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高度称赞。来自华×师范大学的某教授、语文评卷组组长说,今年广东高考作文题“回到原点”,考生看到题目,能够很快兴奋起来……

  我不知道这位教授想过没有,以考生十八九岁的年龄,面对这样一个不知何来、不知所以的题目,该如何下笔!你说要回到“原点”,而年轻的心恰恰要飞向远方,不回你的“原点”行不行?你会不会给他(她)零分?学生在斟酌题目之际,恐怕忧惧多于“兴奋”。

  这样不着边际的题目在今年各地高考中仍普遍存在——江苏:拒绝平庸;山东:这世界需要你;江西:孟子三乐;安徽:时间在流逝;浙江:我的时间;湖南:谢谢大家,你们来了;天津:关于镜子;四川:总有一种期待;辽宁:关于苹果……

  这些高考作文题似乎“争相”要把考生难到没法下笔,才显得命题老师水平高。这已经成为多年的恶习。这类作文题的特点是:远离社会,让学生无从说起或者无话可说。写作是需要有根据有素材的,这类作文题要写起来,却难以找到现实根据。表面上看可以这样写也可以那样写,但由于远离现实社会,考生难以找到真实的例证,有的只能自己虚构。写出来的作文哪怕是满分作文,也难免空洞无物,只靠虚张声势、堆砌辞藻以媚考官。这类作文题,如同飘在太空里、处于失重状态的物体,让你抓不着、靠不住。可怜这么多年轻学子,从初中阶段就要进行这种凌空蹈虚的太空步训练,要猜要押要梦要想,眼睛望着云望着星,却忽略了大地。这不仅是对他们性灵的摧残,而且阻碍了他们对社会现实、真实人生的认识。

  另外,这类作文题还暗含结论。比如江苏省要求以《拒绝平庸》为题,提示:不避平凡,不可平庸,为人不可平庸,平庸便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世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如此提示,就把考生的思维固定在一个方向,只能往命题老师规定的胡同里钻。这位命题老师真的很霸道。你有拒绝平庸的理想,但别人也有甘于平庸的权利。这是个人选择的问题,何来对错?命题者摆出一副真理在握的假把式,还要别人恭顺服从。

  其他各省市的作文命题也多有这个倾向。比如“时间在流逝”、“我的时间”,暗含珍惜时间努力奋斗之意。至于海南“中国的崛起”、陕西“中国的发展”这类题目,更具有强烈的诱导意图。如果考生不往这个套子里钻,是不可能得好分数的。

  由此要问:这些高考作文命题教师是不是把自己当成上帝,认为自己掌握了绝对真理?他们何以有这样的自信?

  多数高考作文题迂腐、愚昧、自以为是、却对现实躲躲闪闪。当然,今年北京和湖北的作文命题还比较好。北京的考题是:对世乒赛中国队包揽全部金牌的看法。这样的题目就来自现实生活,并且容许考生有不同的看法。湖北的考题是:旧书。旧书人人有,因此也算有话可说。

  其实,如果高考作文命题教师对社会还有点关怀,是不难于从近期一些重大事件中找到好题目的。比如药家鑫案,有主张判其死刑的,有主张饶其一命的,网上争论很久了,而且是全国性的大讨论。这么一个争论的背后是:中国是否该废除死刑?这样一个案例作为高考作文题,有丰富的现实素材,学生还能发表各自看法而且不难找到根据。剩下的就是文章结构、语言等问题了,这才是作文考试的“原点”。废除死刑的问题敏感吗?或者药家鑫的案子还不够重大?为什么今年没有一个省市的高考作文题从这里取材?

  高考作文题,对初中、高中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师的作文训练,不可能不以这类作文题为鹄的,让学生反复“瞄准”“射击”。如果不改革这种命题观念,全国每年近一千万的考生真是苦了:他们为了抓住这些飘忽、虚空的题目,要准备五六年。这种作文逼迫学生说假话,摆假把式,可谓摧残人性。他们精神上智力上受到的损害,谁能补偿?

 

 

何时才明白“文章合为时者著”? 

王淦生

  每年的高考作文总是人们言说不尽的话题。我们文以载道的传统,使得不少读书人常常会将一篇小小的千字文视作“千古事”,既是国家考量人才的标尺,从某种意义上说,亦是“国家观念”的有意无意的外泄。但这道高考作文题的大拼盘,今天品评起来已渐觉乏味——它已很难让人眼前一亮,很难让人如沐春风,很难让人产生创作的冲动。

  纵观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从内容上看基本上还是三大板块:社会、人生和生活。而触及社会的内容似乎正逐年萎缩,今年满打满算不过三道:北京卷的“如何看待乒乓球赛中国夺冠”、全国Ⅱ卷的从“代人买体彩获奖”分析做人的诚信、八省区合用的新课标卷分析“中国崛起的特点”。在这三道题中,全国Ⅱ卷中“买体彩”的话题已不新鲜,媒体早已热议,春晚上以此敷衍的小品更让它家喻户晓。在传统道德观念的濡染和官方媒体的“正面暗示”下,这道题实际上已没有太多自我表达的空间。至于新课标卷中讨论“中国崛起的特点”,我觉得是今年全国19道题中最不像作文题的,把它放到政治试卷中似乎更合适。这道作文从“经济发展、国际影响、民生改善、科技水平、城市新进程和开放程度”6个方面论述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让学生堕入讲大话、官话、套话的境地。

  惟一值得一谈、大概也有话可谈的是北京卷的关于“乒乓球赛中国夺冠”。乒乓球今天已被中国人玩成了独孤求败的独门独技,但也玩走了观众,玩掉了外人的兴致。其实,酿出这一后果的酵母乃是我们的举国体制。澳网法网上李娜的表现,昭示了中国体育体制之外的成功:在不太发达的网球项目上,中国人可以有如此巨大的突破。乒乓球几乎已是全民皆兵了,还有如临大敌的必要吗?我们实在该将银子多投到全民健身运动中去了。

 有关人生和生活哲理的作文题今年依然风光无限,占了高考作文的六分之五,计有16篇。如果再联系起前几年的作文题一起分析,真是一件颇有意味的事情。比如河北、广西今年使用的全国Ⅰ卷的作文题为“期待长大”,而2010年江西卷出的却是“找回童年”。四川卷的作文题“总有一种期待”,宽泛无边,又了无新意。

  今年广东卷的作文题是“回到原点”,与2009年广东卷作文题“常识”异曲同工。卷中对“原点”的定义用来诠释“常识”亦恰到好处。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经济强省,之所以有如此辉煌的成就,是不是也得益于他们遵循常识、回归原点的处事方针呢?

  今年的浙江卷和安徽卷都是在“时间”上做文章。安徽卷一改往年煽情、朦胧的特点,直截了当地以“时间在流逝”为标题,简洁固然简洁,但这样的文题未免过于空泛。从“子在川上曰”的经典,到“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民谚,人们已涉猎太多,你能叫中学生们再敷衍出多少富有新意的篇什?

  辽宁卷值得一提的是其作文题的引用材料可以视为《皇帝的新装》的翻版,所不同的是除了众多对着蜡制的假苹果说“香”和一位坚持说“不香”的学生之外,多了一位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而不直接回答的同学。这似是在讽刺人们的盲从权威,批判人们的经验主义,同时也为那些不愿违背自己良心说假话的人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你不愿说假话可以顾左右而言他。天津卷关于镜子的话题作文也不算新鲜,古人所谓“以铜为镜,以古为镜,以人为镜”早已揭示了“镜子”的功用。只不过天津卷选择作为材料的不是这类镜子,而是“哈哈镜、望远镜、显微镜、三棱镜、反光镜”,但其道理一样,透过这类镜子,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个“变态”了的现实。

  面对2011年高考作文题,总体感觉是:在直面现实生活(尤其是一些严峻现实)上依然不如人意,甚至有退步的趋势;“务虚”之风依然强劲,玩味人生、体味生活的作文题占据了作文市场的绝对份额。命题整体上逊色于自主招生作文题。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作文考查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写作水平,从中更能看出一个人的人文精神、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可我们的作文却大多在自己精心编织的华而不实的梦境里兜圈子。封建时代的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者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生活在开放的今天的教育家们反而不明白?

  (作者地址: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

 

 

 

推动教改,不妨从变革作文题入手 

王石川

 

  2011年各地高考作文题的面纱,一个又一个被揭开了,如全国卷《彩票代购中奖的分配问题》、四川卷《总有一种期待》、广东卷《回到原点》。像往年一样,作文题一公布就引发热议,有赞有弹,有首肯的,也有说不中听的。

 

  其实,无论是褒是贬,都表达了公众对高考作文题的关注,都寄托了公众对作文题走向的期待。这种期待的旨意很明确,就是希望高考作文命题更科学、更多元、更契合民意。

 

  在科举时代,一篇文章定终身,正所谓“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如今科举虽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国人对文章十分看重。也正是如此,每年高考语文考试一结束,高考作文题就备受关注。高考作文题直接反映了语文卷的脉动,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也可以说,高考作文题是教育改革的一块试金石。

 

  回望30多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也许每个人都会感叹:时代的巨大变化,直接造就了作文题的巨大变化。不妨采撷几篇予以剖析。比如,1977年的高考作文题是《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市的作文题是《我在战斗的这一年》;1981年,读《毁树容易种树难》;1985年,给《光明日报》编辑部写一封关于环境污染的信,呼吁尽快解决;1993年,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1996年,给两幅漫画《给六指做整形手术》和《截错了》,要求为漫画配说明文,再写一篇“我更喜欢漫画《》”的议论文。

 

  进入21世纪,2000年的高考作文题是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7年,全国卷Ⅰ为《人生,诗意还是失意》,而地方作文题有《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诗意的生活》等。

 

  简单分析一下,即可发现30多年来高考语文题的变化,凸显了三大特点。其一,逐渐淡化意识形态,由宏大叙事变得更为个人化、情感化。比如从《我的心飞向了毛主席纪念堂》到关注种树、污染,再到医院乱象。其二,从现实化变得诗意化、散文化。比如从关注补课报酬到《诗意的生活》。其三,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全国一张语文卷,作文题是统一的,而进入2000年以来,各地尝试单独命题,作文题也变得多元化。

 

  这三大变化,令人亦喜亦忧。喜的是,由单一化变为多元化,彰显了各地教育改革力度加大,推动高考命题丰富,也有利于考生发挥各自特点。忧的是,作文题越来越诗意,离现实越来越远,显然不利于培养考生关注现实的情怀。最关键的是,现实中不少问题确实值得关注,即以曾经的高考作文题为例,无论是污染问题还是毁树问题,无论是医院乱象还是补课报酬问题,都在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这样现实问题不必忽视。

 

  我们不妨从变革作文题入手,不断推动教育改革走向完善。诚如人民日报刊文所称,高考改革已经无法再修修补补了。一方面,它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大决心推进;另一方面,也需谨慎前行,避免各种有损于公平正义的情况发生。高考作文题改革得越成功,才越能契合民意,助推教育改革。

 

  (原载6月8日《人民日报》,标题有改动)

 


最后更新[2011-6-2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