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八面来风
文章标题: 《佚名来稿:唱红歌——踏上回“家”的路》
     阅读次数:123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佚名来稿:唱红歌——踏上回“家”的路

 

唱红歌——踏上回“家”的路

作者:佚名

一时间,红歌之风吹遍大江南北。这是一股清新的风。大多数人会认为,这股风,是因党的九十周岁生日而起;也有很多人知道,红歌之风的源头来自重庆——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庆市自20086月起开展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的唱读讲传活动。

这股看似自上而下刮来的风,并不像有的庸俗的评头论足者所认为的那样。尽管我也认为,我们的舆论宣传中有形式主义的成分,但这次活动,不仅反映了“上”的思想文化建设的目的,也代表了“下”的意愿。

我们总是抱怨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下,人们道德的缺失、精神的沦丧;然而在西方现代文明把我们天真的中国人(有人可能认为中国人最善于勾心斗角,哪来天真?只知窝里斗,对外来人则以礼相待,其实是太天真)逼进物质资本的“黑社会”中,除了变“黑”,我们还有什么选择?我们追求的路程,其实也是一路在丢失;更何况,我们又是急匆匆地在赶这“物质之路。情急之下,岂不丢失更多?所以,我们不要抱怨,也无须沉浸在自责之中,这是历史的必然,西方社会不也经历了道德沦丧的过程?好在我们有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拥有我们七八十年代人还依稀可闻的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而革命的气息,以及那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即红歌所体现的精神。当然,共产主义是渺茫的,但上帝同样是渺茫的。人生总是为了某种渺茫的希望而存在,这无可厚非。不管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经典,还是近现代革命孕育出的精神,都可建立中国人的道德根基,所以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之所在。孩子离开家太久,怎能不想家?特别是孩子在奋斗有所成的间歇。因此,“回家”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唱红歌是我们“回家”的一种方式。

从深层的意义上来讲,“回归抑或是“复古”也是整个人类向前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自救,因为在未知的道路上发展,太险恶!太艰辛!而那过去中总有美好的值得留恋的东西,所以,我们从历史进程中可见,政治体制、文化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人类生活的诸多方面都有“复古”的思潮和“回归”的经历。但我们不可能真的“复古”,我们只是在“回归”中反思自己,调整一下纷乱的心理,获得前进的精神力量。

顺时应势的唱红歌就这样应运而生了。同时,又因为它有别于口号、理论,更容易深入人心。口号空洞不能感染人,理论抽象难以被人理解,而音乐是大众的艺术,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可以因为音乐而产生共鸣,因而最能感动人心。老年人唱红歌,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澎湃的战乱岁月;青年人唱红歌,仿佛回到了苦难的童年——因为有长辈讲革命的故事、唱革命的歌曲,因为看革命的电视影片而精神纯正,不觉苦难。

而对于这种激情与精神,正因为老年人的丢失、青年人的迷失,才使得我们成人世界一片慌乱。慌乱之下,必将有所践踏。我们成人践踏的不是自己,而是孩子;我们是被物质践踏的。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说,学校德育的最大阻碍就来自于社会与家庭,只要成人世界不再那么肮脏,孩子道德与心灵的纯净就可以保持不被破坏了。虽然唱红歌,他们不会产生和我们一样的感受,但我们的感受一定能传给他们,在他们心中积聚一种积极的力量。

所以,我们不能肤浅地看待唱红歌这种形式,它有很深远的社会意义。

          

 

 


最后更新[2011-7-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