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凤梨罐头:《涨潮小屋》:真实与虚构》
     阅读次数:1238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凤梨罐头:《涨潮小屋》:真实与虚构

 生命是多么残忍的一个存在!——夜未央

 

我曾经一度以为《黄金时代》写的是王小波的下乡经历,而《在细雨中呼喊》是余华真实的童年,如果那些都是真的,那么这知青生活未免也太过浪漫情怀,妙趣横生了吧,而那江南小镇的童年生活也实在残忍得不能细想。那些笑料,那些死亡,那些语言,那些情景,在作者的眼光底下,已经从笔端幻化出另一层意境了。没有经历写不出最真实的小说,而最真实的小说也是最虚构的小说。卡夫卡的《变形记》让人觉得如此真实,然而谁都知道变成甲虫是虚构。一个人的经历决定一个人写出什么样的文字,从小说中最看出一个作家的人生,最好的作家思考自己的经历,最烂的作家抄袭自己的经历。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并非没有道理,最真实的也是最虚构的,如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画作,并不是我们不懂,而是我们的思想还没有经历到那一层意思,或许有一天能够恍然大悟,或许永远都蒙昧无知。在世人的眼里,这一切都不重要,人们或许宁愿守着那些衣食住行的愿望,而不愿去明白“生命是一个残忍的存在”。因为人们一旦都去理解了梵高,理解了卡夫卡,理解了海子,理解了帕索里尼,理解了种种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人,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因为生命之残忍就是要让你知道你的存在是没有必要的。

 

“真实与虚构”的区别在于,一个是被人确信是存在过的,一个是被人怀疑是不存在的。更深一层次的理解“真实与虚构”是没有区别的,我可以相信任何电影,任何小说所描述的事情都是发生过的(包括在每个人睡眠时发生的一切)。人的局限性在于只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复制或者再创造,而不会无中生有。看似这是个物质无限生产,无比拥挤的时代,而事实上一切产物皆来自人类周围环境,如果人类存在一个无可参照的环境之中,那么即使有丰厚的矿藏也造不出一件本来无一物的东西。可以设想在未来社会,人类地盘不断扩张到极限的时代,到处都是人类的复制品,房子,汽车,食物,语言,习性等等,甚至是人类自身,未来社会将生存在一个克隆的环境中,没有了活生生的万物给予参照,给予灵感,人的想象力将接近于零。人类最强大的能力是学习和想象,人类文明进步最关键的一步是人类学会了如何去使用火,人就是这样通过想象不断地学会一些自然社会中本来就存在的东西。

 

差点又抛弃电影本身了,弗里茨朗把这部剧情如此通俗一般,甚至有点烂俗的《涨潮小屋》拍成黑色经典,我真是不得不佩服了。《涨潮小屋》对光与影的使用尤其突出,斯蒂文意外杀人之后(这种意外杀人应该有无数电影复制过了吧)楼道房屋内的影子倒映在他身上,好像一座牢笼已经笼罩了他可怜兮兮的生命和人格。等到在河上沉尸体(这个镜头也有无数谋杀片模仿了吧)的镜头竟然添加了某些美妙的景色,那月色下波光粼粼的河面,还有小鱼跃出,若不是命案当前,若不是一男一男此片将褪色不少吧,正是这环境与人物内心的背离才产生了奇妙的效果。斯蒂文心态之变态都是在剧情的意料之中(此类心魔的折磨也有无数影片拷贝了吧),而影片最后女主人翻看丈夫的书稿令人不免一惊——原来库布里克也逃不离抄袭的恶名,电影终结处男女主人公终于有惊无险,还有心情吻上一个(这种镜头简直是好莱坞的怪癖,居然有数不胜数的电影跟风)。说了那么多,突然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电影拍到现在,好像早于人类进入了克隆的时代,那些不断复制的镜头和不断复制的故事真是让人不厌其烦,如此下去电影也必然走向灭亡,尽管作为影迷我不想看到这番伤感场景,然而我不安好心地暗自偷笑——这位艺术家一百年的岁月里所产生的光影化合物已经足够我一辈子去祭奠了。


涨潮小屋 House by the River(1950)

7 .5


最后更新[2011-7-1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