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诗意地栖息
——观浙江省语文优质课大赛课有感
温州市实验中学 陈舒宇
听完浙江省语文优质课大赛的所有参赛课,我欣喜:语文味,诗意地栖息于语文课堂中。
何为“语文味儿”?程少堂先生有过精辟的论述:“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所决定了的语文课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语文味儿”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也是语文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本大赛的“语文味”具体表现在:
一、“我贴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跳舞” ——品字析词
“语言是语文的载体,学语文就是学习语言,能正确理解、运用语言,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回到语文的本位上来。”(洪镇涛)走进文本,回归文本,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语文课教出“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品字析词,自然先看那些“领袖词”。比如,马龙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紧紧扣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中的“安”字。这“安”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撬起“安”,打开了庄子思想的精髓——物我相融。再如《那树》中的“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嗅嗅其中的“绿”,能感受到那树带给人类的诗意、浪漫、美好的精神世界。还有《变色龙》中的变,细观奥楚蔑洛夫斯基之“变”,我们微笑地看完这场闹剧,却留下深深的思考,毅然与变色龙说“再见”。
品字析词,当然不能忽视那些“小兵词”。《孔乙己》中酒客的“叫”和“嚷”,在耿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入情入境地当了一会酒客,深刻地感受到酒客玩弄孔乙己的心理。再如《蒹葭》中的“宛”“在”字等等。
看来,“小兵词”仅是外型上的身份卑微,一旦被慧眼触及,揭开其背后的心灵隐秘,它高贵而磅礴的内在就冲决而出了,感染力一点也不逊色于“领袖词”!
二、“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涵咏吟诵
涵咏吟诵是朗读者以自己的生命律动去叩问、探究文本的生命律动,以求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语文教学应特别重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朗读,让学生有声有色地充分感知语言材料,“把一种意义关系从另一个世界转换到自己的世界”(伽达默尔),从而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于课堂。
1、美读。温州的范圣龙老师一开始的范读,就把学生带进了朦胧优美的蒹葭丛中;陈丽伟老师引导学生一字一字地吐出“里头”“外头”,让学生感受到生死相隔的距离之痛。尤其值得称赞的是衢州的郑莉老师,当课堂有点凝滞时,她与学生合作的双声部创意朗读,使诗歌的意境美慢慢弥漫于课堂中,渐渐浸润了学生,所以,郑老师提出的后面一个问题“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能描述芦苇的茂盛、伊人的朦胧和主人公执着追求的情景。
2、比读。通过比照朗读,可以突显文本情感,让“语文味”诗意地栖息于课堂。我认为做得特别好的是温州的范老师。他做的第一个比读环节是“苍苍”——“苍——苍——”——“苍盛”。学生读“苍苍”,感受不到芦苇的茂密,范老师示意学生把“苍”字声音延长,读出“苍——苍——”的音韵,学生读了,范老师问学生有什么感受,学生感受到芦苇的茂密,范老师又把“苍苍”换成“苍盛”,学生觉得没有韵味了,老师引导学生感受,没有韵味的原因在于“苍苍”是“叠音词”,而“苍盛”不是。从整句来看“蒹葭苍苍”中的“蒹葭”两字韵母相同,所以这句从音韵上看是双声叠字。老师再引领大家涵咏感受。这个比读通过两个比照,不仅让学生感受了诗歌的韵律美,也让学生走入了蒹葭的意境美。范老师做的更妙的比读环节是“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在水一方”。范老师先让学生处理朗读“在水一方”,学生一下子感受不到主人公憧憬伊人时的快乐之情,范老师引领大家加一个叹词,学生能一下子加一个深情的“啊”,范老师让加“啊”朗读出主人公的情感,学生把所有的情感落在了“啊”上,范老师再回到“在水一方”,要求学生把所有的情感都落在“在”上朗读。妙啊!这个比读环节从文本入手,再跳出文本,最后再进入文本,走了一个来回,在这个来回中,学生明白了文字的魅力,领悟了朗读的感情处理,更明白了主人公憧憬伊人时不可言喻的快乐之情。
3、演读。演读能形象地再现情景和人物形象,把我们引入一个曼妙的语文世界。陈丽伟老师指导学生朗读“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时,她用手势伴舞着,学生读出了乡愁的绵长宛转;丽水的王辉老师角色演读奥楚蔑洛夫斯基,再现了一个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变色龙形象。演读最妙的是宁波耿老师的《孔乙己》:
PPT:……有的叫到,“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 ……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看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 ……
师:我们现场就是咸亨酒店,三位同学分别读三位酒客的话,一位读孔乙己的话,其他旁白。
生演读。
师:我仿佛到了咸亨酒店,可老师有个疑问,先问第一位酒客,你为什么大声读?
生1:让人都知道孔乙己添伤疤了。
师:课文哪个词语让你要大声读出来?
生1:叫。
师:那你再大声叫出来。
生叫。(效果出来了。)
师:问第2位酒客,为什么前面的酒客叫了,你还故意高声嚷?
生2:孔乙己没回答,我要让人知道。
师:那你嚷得怎样?
生2:不好。
师:老师嚷嚷看。
师压低声音嚷。师以凶狠的指责的语气嚷。
生一一评价。(效果很好。)
师:第3位酒客,老师刚才发现你特别强调了几个词。
生3:清白。
师:用夸张强调语气读出来。
生夸张读。(读得很好)
师:我们这些酒客真的嘲笑孔乙己,为什么要这样嘲笑?
生4:玩弄孔乙己,猫捉老鼠一样,咬几下,放掉再咬,慢慢地玩死他。
三位酒客,在老师的引领之下,揣摩出了酒客的心理,非常出色地演读了酒客的语气语调。这样的课堂是语文味诗意栖息的课堂。
三、“荡胸生层云,决眦鸟归林”——突出情感
“语文味的核心就是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语文课要使学生越来越善良,让学生学会感伤,学会有魅力地流泪,这是语文独特的任务。”(程少堂)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摸到作者感情的脉搏,把潜在的情感因素挖掘、整理出来,并精心加工制作,以情引情,使学生进入到“荡胸生层云,决眦鸟归林”的如醉如痴的境界,课堂才能散发出“有情感激荡于课堂,有美感震撼于课堂”的“语文味儿”。
1.情境还原。马龙老师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用诗意的语言“两千三百多年前,在美丽的鯈水边……”带学生回到那个年代、那个地方,学生尽情演绎了庄子与惠子。郑丽华老师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也要求学生演绎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并且在对话中加入一些自己的语言。学生入情入境、淋漓尽致的表现,把所有学生带到了那个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那场辩论中,感受了惠子的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庄子物我融通的诗意情怀。陈丽伟老师上《乡愁》时,介绍了余光中母亲的苦难经历以及余光中难以报答的思母之情,然后伴着凄婉的音乐,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了《招魂的笛声》《今生今世》,那音乐、那声音、那文字使整个课堂弥漫着浓浓的乡愁。
2、放飞想象。范老师上《蒹葭》时,用“我依稀看到了 ” 、“我仿佛听到了 ”这样两个问题,放飞学生的想象,带领学生触摸语言文字,走进语言文字构筑的画面,从而真切地感受到主人公执着追寻的情怀。包永尚老师上《惠子相梁》时,讲解到“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时,让学生想象当时整个都城是怎样的情境。有的学生说,全都城非常恐怖,上上下下一片惊慌。有的学生说,国都上下军队驻扎,挨家挨户搜查。这样的想象情节,学生深刻感受到惠子的名利之心,更增进了对庄子的敬佩。
四、“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净化课堂
“删繁就简三秋树”,郑板桥说的是画理。“删繁就简”的课堂就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给学生更多接触文本的机会,让他们静心读书,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删繁就简”的课堂让老师跟着孩子的思路与学生真诚对话,并向着文本更深处的内容展开对话,创造出更独特、更深厚、更丰富的对话成果,从而使整堂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我极其喜欢耿老师的《孔乙己》,因其课堂极其干净。主问题的干净,串联成一条清晰的线:“众酒客是用怎样的眼光来看孔乙己的呢?”“掌柜与酒客说的目的有什么不同?”“看客们的所作所为对文中哪些人造成了伤害或影响?”“鲁迅的‘看’和文中众人的‘看’一样吗?”。资料的介入精要不烦、恰到好处,如学生理解到众酒客玩弄孔乙己时,就十分精妙地引入鲁迅《暴君的臣民》中的一段关于中国人“赏玩”心理的话,把学生的个性理解引向青草更青处。教师的语言干净利落。这样的课堂,是洋溢着浓浓语文味的课堂。
大赛观后促思考,倘若,我们能让“语文味儿”诗意地栖息于语文阅读教学中,那必定是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