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博览群书
文章标题: 《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自序》
     阅读次数:128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自序

李醒民:诗鬓无端又一春——《科学的文化意蕴》自序
时间:2011年8月9日 作者:李醒民(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学术批评网


不知多少次给自己的著作或译作写序(或/和跋)了,也许有数十次吧。写书(或译书)一定要写序么?当然未必。可是,从1982年撰写处女作《激动人心的年代——世纪之交物理学革命的历史考察和哲学探讨》时起,我就养成了写序的习惯,而且总觉得有序比无序要好些。在书店买书,我也是先看序,相中了才浏览目录和内容,以决定取舍。可见书之序在我心目中的分量了。

序可以自己写,也可以请他人写。请人写吧,为一篇短短的序,得看数十万字的书稿,岂不费时、费力?即使粗略过目,也让人够呛的——如果拟请的他是一个办事较真的人的话。倘若请名人写,那不是给“大忙人”的名人——现在不“忙”的人已经没有资格做名人了——添乱吗?更不必说,你还得有点交情或找些关系了。因此,请人写序,我总是犯难。请名人写,更是于心不忍。当然,现在大家都心知肚明:所谓名人之序,实际上是作者代笔捉刀,名人顺水推舟。这样皆大欢喜、风光无限的事,何乐而不为?然而,窃以为,如此这般,即便是真名人,请者似乎也难脱狐假虎威之嫌,更何况今日谁是李逵、谁是李鬼,已经慧眼难辨了。自己到底有几斤几两,让读者仔细掂量好了。何必借“名人”之“大名”,替自己贴金、张扬呢。何必拉大旗做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唬或糊弄一些不知深浅的人呢。“文章自有命,不仗史笔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国古诗里的这些句子,倒是蛮有智慧的。

啰啰唆唆地说了一大通,只不过是一己之得、一孔之见,不见得都合情合理。况且,咱也不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别人都看扁了。人家也许是堂堂的正人君子,怀揣的是一片赤子之心,没有丝毫杂念搀和其中。君子愫性不同,各有所好而已。这是个人的自由,理应受到尊重,胡乱怪罪不得的。

不过,话说回来,我还是喜欢自己给自己的书写序——写“自序”。读者眼下的序文,又一次证明了我的偏爱。

佛家一语就说到点子上:“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管怎样,在某些方面,一个人毕竟最了解的还是自己,尽管认识自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不,古希腊的哲人为什么会倡言“认识你自己”呢。自己论著的长短优劣,自己思想的来龙去脉,自己感受的喜怒哀乐,自己品尝的酸甜苦辣,尽在自己心头,他人是无法真切感受到的。因此,作者最有条件比较公正地估量自己的作品,把真实的旨意传达给读者,引领读者直入堂奥。即便他刻意自吹自擂、大言不惭,有白纸黑字在,读者也不难迟早窥其“庐山真面目”,这反倒使他露出马脚,贻笑于方家。让他人做序,或抱做一团,无原则地吹捧;或气味相投,不由自主地拔高;或言不由衷,把心里话藏而不露;或语不及义,“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岂不是序的异化么?若是自己写序,除了涉及本题外,还可以写出自己求知的心路历程,写出自己治学的内心感悟,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读者在神交中切磋琢磨。即使由此生发出去,离题万里,说不定也能使读者领悟人生的智慧,享受意境的美感呢。由是观之,序还是自己动手做的好。

讲了这么多话,还一点没有触及本书。幸好,2004年底,友人杨玉圣来电,代《出版人》杂志约稿,让我写一篇文章,谈谈新一年准备研究些什么问题,撰写些什么书稿。在2005年元旦,我遵嘱写了“诗鬓无端又一春”一文交差。这篇一个多月前写就的短文,与本书还真有些牵连。我不妨偷个小懒,打开电脑,顺次点击一下“全选”、“复制”、“粘贴”按钮,权作自序的后半部分——想必读者不会见怪?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间,又到了辞旧迎新之际。对于大自然而言,四时轮回,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完全出于无心无意。然而,对于具有自我意识的人来说,面对如斯逝去的岁月,其感情无疑是复杂的,好像总有点喜忧交加、无可奈何的味道。作为一个以研究和写作为生活形式、且多少有点年纪的学人,我此刻的感受还真难以名状。蓦然,我吟出宋代诗人姜蘷的名句:“三茅钟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以此诗句刻画我此时的心境,似乎多少还有些贴切。

我是研究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和科学文化的。25年的学术生涯,我就10多个课题撰写了16部著作,发表了300余篇论文。其中,有多篇论文已经涉及到所谓的“科学论”(science studies),即科学的社会和文化研究(social and cultural studies of science)领域。我把有关的论文加以编排,出版了一本文集《科学的精神与价值》(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该文集五编——科学与价值发微、科学伦理和科学良心、在科学与哲学之间、科学与社会的互动、科学的文化意义——内收的35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与科学论相关,但是它还不是比较系统的科学论专著。于是,写一两部这样的专著,就成了我心中的夙愿。可是,倏忽5年过去了,这一夙愿还未实现。其原因在于,我是一个自由思想者,从来不愿受外部环境的约束,总是按自己的思维逻辑和突发灵感在观念世界里自由徜徉,这也养成了一种“毛病”——研究随着兴趣转,哪里天黑哪里歇——事情就这样一拖再拖。你瞧,一年又晃过去了!

记得是在1990年代中期,台北三民书局陆续出版了我其间撰写的五本专著《彭加勒》(1994)、《马赫》(1995)、《迪昂》(1996)、《爱因斯坦》(1998)、《皮尔逊》(1998)。接着,我在此前研读文献的基础上,选择翻译了皮尔逊的《科学的规范》、迪昂的《物理学理论的目的和结构》、马赫的《认识与谬误》、奥斯特瓦尔德的《自然哲学概论》,华夏出版社于1999年和2000年将其先后出版。完成这一切译、写任务之后,我从1999年底即转向科学论领域的研究,断断续续地持续了5年时间,中间穿插了不少临时性的作业。直到去年10月,我才基本研读完所搜集的材料。共计阅读外文文献200余本(篇),摘译笔记20本,大约140万字;浏览中文书刊260多本(篇)。我已经把这些资料编成将近7000条索引,目前正将索引分门别类。待到思想脉络大致理清、写作框架大体搭建之后,马上就可以着手动笔了。

由于手头资料较多,我初步设想写两本书,书名暂定为《科学的三维形象(科学通论)》和《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前者首先拟以导言“科学是什么?”开始,再分为三编论述: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作为探究活动的科学,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内容分别涉及科学的分类和统一,科学理论的结构和本性,科学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科学发展和科学革命;科学活动的目的和动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科学的预设和形而上学基础,科学方法,科学发明及其心理机制,科学家;科学共同体,科学的规范结构和精神气质(ethos),大科学和高技术。后者拟涉及如下论题:作为文化的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功能,科学语言,科学价值,科学与人文,科学与伦理,科学与宗教,科学的异化与危机,科学的限度,科学及其孳生物,科学主义和反科学主义,科学和反科学,后现代科学,科学的智慧——求真、彰善、臻美、趋圣归和。不用说,这里勾勒的仅仅是粗略的线条和临时的架构,一旦落笔,无论篇目还是次序,肯定会有诸多调整和修改。我佩服诸多申请研究课题的人,他们还没有着手研究,就能把申请表填得纲举目张,把结果描绘得天花乱坠。我愧恨自己实在缺乏这种能耐。不是么,已经把五年有余积累的数百万字的材料仔细通读了一遍,也只能写出上面几行粗略的初步设想。25年来我一直未“敢”申请研究课题,恐怕也与此类才疏力薄多少有点关系。

由于我从1980年代初就关注科学文化研究(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文化研究二十年”为证,参见《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年第1期),特别是我打算在2006年新学年开设“科学文化讲座”课程——此前曾经开设过五个学期的“哲人科学家讲座”——并以《科学的文化意蕴》作为教材或教学参考书,因而我愿给该书配一个别名《科学文化讲座》,以使二名相映成趣。

唐人曹松有诗云:“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在这初岁元祚之际,我也有一种“被春催”——而不是被人催和被物催——的感觉。但愿在新的2005年,我心中的夙愿能够如期开花、结果。

岁在乙酉正月初五(2005-2-13)
于北京西山之畔“寒江雪屋”
 
(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最后更新[2011-8-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