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到底谁在污染语言(评诗盲刘大生)》
     阅读次数:110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到底谁在污染语言(评诗盲刘大生)

到底谁在污染语言(评诗盲刘大生)

 

2010-11-11

来源: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5559180/

 

 

来自: 风无静(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到底是谁在乱搞中国当代诗歌,是写诗的人还是看诗的人?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我时常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难免有些想法,尤其是对阅读者阅读能力集体下降这一现象,总想找机会表达一个普通诗歌爱好者的见解。恰好机会来了……


无意间看到海子校友刘大生很早以前写的一篇关于海子诗歌评论的文章,名为《从海子的自杀说起》,其内容对海子诗歌中的语法问题颇有微词,而且最后还声称“病句走大运,不服不行!”似乎别人创造出很多病句对不起他老人家,把他逼得不得不站出来澄清事实伸张正义一样。作为海子诗歌的一个爱好者,我有必要说几句,为海子也为诗歌讨个公道。


台湾作家李敖曾经说,许多人常常怪作者跟不上读者,却忽视了读者跟不上作者,这话切中肯綮。作为没有创作力又缺乏欣赏能力的读者来说,我觉得应该时常去怀疑一下自己,想想是不是自己跟不上作者,是不是本身思想不健全而导致欣赏能力的不健全。


对于刘先生所评论的海子的几首诗,我也有自己的想法,愿意与诗歌爱好者和阅读海子诗歌的朋友商榷。
我也试以刘先生所分析的《天鹅》为例。


这首诗歌我能分析出它没有语病,虽然有郢书燕说之嫌,但仍然愿意说出我的见解,因为至少表明有人认为海子的诗歌不是病句。虽然当代很多所谓诗人的诗歌在我看来也是病句,但是至少海子不是。

夜里,我听到远处天鹅飞跃桥梁的声音
我身体里的河水
呼应着她们

当她们飞越生日的泥土,黄昏的泥土
有一只天鹅受伤
其实只有美丽吹动的风才知道
她已受伤,她仍在飞行

“天鹅”不妨理解为“爱情”,诗人认为爱情是降临给世人的,当爱情“飞”过,人会情不自禁地去追求并被她诱惑,所以海子说“我身体里的河水/呼应着她们”。“生日的泥土,黄昏的泥土”中“生日”和“黄昏”可分别指人的生和死,泥土则可以指现实。顺便还要强调的是,诗歌创作本身并不担当为翻译提供方便的义务,在某种程度上讲诗歌是抗拒翻译的。言必提什么西方的语法体系,考虑所谓的时态可以说是对中文的一种讽刺,也是对诗歌本身的一种践踏。“美丽吹动的风”刘先生认为美丽是形容词,但是为什么不可以把美丽理解为是一个抽象名词?诗人可以让风是静止的,在不同外力的作用下产生不同特质的风,“美丽吹动的风”当然与“丑恶吹动的风”是会大不一样了。正因为爱情其美无比,才能被美丽所吹动的风知道,美丽与美丽是可以是相通的,也是可以相互理解的。即使把美丽理解为形容词也可以,如去掉“吹动”一词,用“美丽”来修饰“风”,会显得不恰当,因为“风”本身给人一种看不见摸不到的感觉,“美丽的风”所能产生的想象无从谈起,而用“吹动的风”则可以将风做一个细致的捕捉,或者说将风很好地具体化,然后再用“美丽”修饰,也是很好的表达。由上可见,用美丽吹动的风,不但行得通,而且用的好,根本没法用“画蛇添足”这样带着恶意的词语来评价。


“有一只天鹅受伤”指的是有一份爱情受伤,那份爱情就是诗人的爱情,但是爱情又在不停地诱惑诗人,不停地将诗人征服,让诗人无法自拔地在受伤的痛苦中继续飞翔。所以诗人说“她已受伤,她仍在飞行”。

而我身体里的河水却很沉重
就象房屋上挂着的门扇一样沉重
当她们飞过一座远方的桥梁
我不能用优美的飞行来呼应她们

爱情美丽是无法否定的,“而……却”的转折恰表明诗人无法得到爱情的原因。天鹅的位置是“天上”,在诗人心灵世界的某个高度,那高度让活在现实中的人感到了世俗生活的牵绊。所以,诗人用转折来表明自己的处境:对爱情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并渴望与其一起飞翔,但是他在现实中拥有的只是“一份沉重的生活”。这种不能承受之重与理想的落差足以还不足以用一个“而……却”来转折么?或者可以肯定地说,这种转折是必需的,是不可更改的。


为何用“门扇”,门扇又为何会沉重,刘先生大发了一顿牢骚,而发明出许多他的词语。我想谈两点理解,一是扇动的感觉,门扇可以扇动,翅膀也可以扇动,但是门扇无法飞到天空上去,它永远脱离不了房屋,所以它会沉重;还有的是门扇应该属农村所特有,尤其在新式门的不断出现下。门扇在开门关门中发出特有的响声,那响声会让诗人联想起他所走出的家乡,那响声不管多远都能传到他的耳朵,让诗人受无法摆脱的沉重折磨。如果真用什么泰山、铁板、三角裤还真不行,“门扇”比别的词语有资格,用门扇也正是诗人想象力的体现。理解不到这个层面评价诗歌,还言辞激烈,未免有些可笑。


刘先生英语一定很好,但是要明白海子不是英国人,他英语又不好,也没有必要考虑英语的语境问题。如果海子真象某些人那样处处为英文语法着想,或许他也跟邯郸淳似的了。刘先生拿定冠词的问题又大做文章,不敢恭维,而且即使真用那个标准,也无法评判出海子诗歌中用“一座”是错误用法。因为“一座远方的桥梁”,可理解为远处有许多桥梁,海子所谈的是远方桥梁中的一座。前文中的“天鹅”和“桥梁”如果按语法分析都是复数,否则也不会有“有一只天鹅受伤”的表达。如果在诗歌开头写成“我听见远处一群天鹅飞过许多各自桥梁”那也没有必要,那是为翻译而写诗,“我听到远处天鹅飞越桥梁的声音”表达起来,稍微懂得欣赏诗歌的人,是都会看得懂的。怕的就是分析不深入就乱下结论的“诗盲”,非要用英语语法来分析中文句子。

当他们象大雪飞过墓地
大雪中却没有路通向我的房门
——身体没有门——只有手指
竖在墓地,如同十根冻伤的蜡烛

“当”字也没有理由省略,那是表示发生时间的关键字,第二行的“却”字恰切地表达了一种我与别人的不同以及我的孤独感。“身体没有门,只有手指”是诗人对于爱情的更悲观的判断,因为沉重的肉身,不用说腾空飞翔,连扇动的能力都没有,所以诗人说“身体没有门”。“只有手指”要改成“只剩手指”那就等于海子在对大家宣称他是个残疾人了,况且“只有”前有两处“没有”,它们是相对应的。当爱情飞向死亡,诗人能与之呼应的只有颤抖的双手,绝望的双手已被冻伤,那手燃烧着诗人所有的热情与渴望,象蜡烛一样。诗人因此称自己“——身体没有门——只有手指/竖在墓地,如同十根冻伤的蜡烛。”把手指比喻成冻伤的蜡烛是极具想象力的。而刘先生正色地宣布“蜡烛是不可能冻伤的”这一结论,恰表明他对诗歌的外行。蜡烛凭什么不可以冻伤啊?诗歌不是自然科学,诗歌是想象力的科学,没有必要被自然科学限制。按照刘先生的观点,李白的诗歌也一定很糟糕,李白总想摘月亮,而月亮那么大根本没法摘,是否也要批判李白,用“月亮是根本不可能用手摘的”作为依据啊?
蜡烛的颜色是多样的,海子没有提及蜡烛的颜色,恰表明他将蜡烛和手指联系一起的原因不是颜色的关系。海子是用“冻伤的蜡烛”体现一种对立的美感,这种语言是诗人天才的捕捉,没想到还被人笑话,真是不可思议啊。海子看了那么多古今中外的诗歌,他当然不可能菜到写一首诗后毛病让人一抓一大把的地步,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多称赞他的人不也就太没品位了么?中国人不成了除了刘先生之外大家集体无知了么?

在我的泥土上
在生日的日子里
有一只天鹅受伤
正如民歌手所唱

“泥土”与“土地”相比,泥土指个体好些,土地指群体好些,海子写“我的泥土上”,指的就是他自己肉身,没有指代他生存的土地的意思。而“在生日的日子里”中,“生日”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出生日期,它是和“死日”相对应的词语,“生日”指生存的整个过程,而“日子”是这个过程的连续环节。所以“生日的日子里”一句,是可以理解通的。
海子在最后几句,表达了一种悲观的想法:他认为自己在生活中追求爱情和在面对现实后失去爱情是与生俱来的宿命,这种宿命从古至今都在不同的人那里重复着,仿佛一支古老的歌谣,被民歌手歌唱着。
以上是我的个人理解,难免因为我知识及思想层面的原因在分析中有许多不足,但是至少澄清了某些人所谓的“语病”。


好好的一首诗,为什么要分析出那么多毛病呢?难免有“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之嫌。对诗歌连起码的欣赏能力都不具备,就乱来一气地评论,真是可笑又可恨。海子何辜,死后还不得安宁。让一个看过几首诗就装专家的诗盲理直气壮地胡说八道,甚至以道义的名义和大侠的姿态来对一个善良的优秀诗人肆无忌惮地鞭尸。是可忍,孰不可忍啊!那不仅是对海子的侮辱,而是对所有热爱诗歌的人的侮辱。这种荒谬的评论让我们热爱诗歌的人看了能不痛心能不气愤么?到底是谁在故意搞乱语言,污染语言呢?大家都会做出反应的。好在还有许多象我这样的明白人,识破某些胡言乱语者所暴露的低级到一目了然的破绽,特为此文,以供世人观之。


  •  

    2010-11-11 17:44:28 青年王 (你说不着急,你说我们要等着自己)

    竟然分析诗歌,尤其是现代诗歌的语法。。。这种人有什么道理好与他讲的。借用歌德的一句话:再优美的语言传到愚蠢的耳朵里,都会招来无尽的讽刺和嘲笑。

  •  

    2010-11-11 20:16:35 swordchan (还是做个恬不知耻的诗人)

    不能用自己的诗人眼光去看待别人的看法

  •  

    2010-11-15 07:25:52 程汐 (小猫钓鱼。)

    个人观点:语法不是法律,就是法律还在变化呢。如果说词语是音符,那么语法就是构造语言之美的旋律,而旋律从来不是死的。当情感和思想要求语法变异的时候,它就应该变异。变异的能力表现了一个诗人的想象力。最美总是不寻常。就是我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还有语法不一致的现象,我们的方言更是五彩缤纷。拿语法来谈论诗歌的人,首先就表明了他对语法的一无所知。

  •  

    2010-11-19  莫小北丶 (重度失语症患者.)

    刘大生的那篇文章貌似在天涯见过。一看就有痰气……

    从来不跟傻逼解释诗歌,宁愿他把我当傻逼。

    楼主懂诗歌,也谢谢你的耐心。但是个人认为诗歌是不能拿来解释分析的,解释分析诗歌就像解剖一样残忍。

    诗歌是很私人的东西,没必要让大众都去接受,重要的是我们能够从诗歌中去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即使我们不能够言传,但只要能意会就已经足够了。

 

 

 

点评姜广平先生的《诘刘大生》
时间:2002年10月27日

作者:刘大生(江苏省委党校副教授)

 来源:世纪沙龙


点评者按:华盟网发表了姜广平先生一篇批评刘大生的文章,题目是《别为难海子——读〈病句走大运〉后诘刘大生》。 (http://www.51ally.com/ebook/Topic_win.asp?ColumnId=168&TopicId=895)作为被告人,刘大生不能不有所表示,否则读者或以为鄙人傲慢,或以为鄙人已经语塞,岂不悲哉!为此,现对姜先生的文章作一简要点评,算作对读者的一个交待吧。方括号外是姜先生的原文,方括号内是鄙人的点评。 


海子死了。死在1989年,死在他的25岁。海子永远25岁。海子,我的理解其实就是孩子。是诗的孩子,人的孩子,自然的孩子。 
[有诗意,说得好。] 

海子用孩子般的纯真心灵与年轻生命为现世的肮脏、混乱、无望、拜物作出了最优美也最最悲情的救赎。 
[悲情差不多,优美谈不上。只要听听死者父母的哭诉,就会相信。] 

海子用生命吟唱出的歌,我觉得,有很多我们无法准确地诠释。我承认,海子的境界,我们凡人是无法抵达的。 
[既然阁下不能准确理解,多听一些不同意见不是更好吗?“我们凡人”除了姜先生还包括谁?把对象当作神,把自己当凡人,可悲!] 

但我在今年的《书屋》第三期上读到了海子的大学同学刘大生对他的刁难。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病句走大运——从海子的自杀说起》。我想不通,为什么现在才想起要刁难诗人。而且,这个人还是海子的同学。这不禁让人对此公的人品与文品发生怀疑。 
[相信阁下迟早能够想得通。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平等待人,既不要神化或者贬低别人,也不要神化或者贬低自己,尤其不要贬低自己。另外,《病句走大运》两年前就“臭动”文坛,受到百十家文学论坛或思想论坛的批判。阁下今年才读到,看来阁下有护法不及时之过。] 

刘大生从语法角度对海子的诗提出了非难与质疑。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我,觉得刘大生这个人在语法分析方面还只能算是一个外行,他对海子的诗句的语法分析有很多是经不住推敲的。就像《天鹅》一诗中的“而”字,他只理解成了转折。其实这个“而”也可以表示顺接与顺承。我记得前人有一个笑话,是说一个主考大人在十八个字中用十一个而字考那个不会用“而”字的举子,将那个举子僵在当场。现在,我愿意再重复这一道考题,考一考诗人海子的同学刘大生。敬请诗人海子如灵下有知原谅我对他同学的这种直率: 
[“灵下有知”似乎不通。“直率”应受鼓励。] 

“当而而不而,不而而而,而而今而后,而已而已。”刘大生,请你细解这其中的每一个“而”字。为了诗人,也为了语法。 
[当诘而不诘,不当诘而诘,诘而无诘据,乱诘而已。此解能否勉强及格?] 
海子不应该遭到这样的非难。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是国内文学类出版社的第一块品牌,其权威性是无法忽略的。它出版了海子的诗集,已经足以表明诗人的品位。人民文学出版社也不应该遭到非难。 
[人民文学出版社恐怕还出版过“不需放屁”、“狗头军师”一类的无趣无理的伟大诗篇吧?阁下连一个出版社都敬畏如神灵,教出来的学生如何担当历史重任?顺便问一句:《书屋》是否一点品位也没有?] 

再回到海子本身。25岁,有一些语法错误也可以原谅。 
[赞同。但是,原谅的前提是承认错误而不是掩盖错误。] 

但25岁,在诗句上运用了移用等修辞手法倒应该得到赞赏。虽然,从诗歌角度而言,移用这种修辞格,才是一种最为简单的诗歌修辞。《天鹅》这首诗里用的就是这种手法,但刘大生却没有搞明白。看来,刘大生还得到中学里补一补课。语文课。领悟诗歌,要张开的是心灵的眼睛。面对诗歌的修辞,你千万不要说那只是皇帝的新装。而如果你只在语法力量的简单驱动下说那其实只是病句,你就比在窗口说皇帝其实什么也没穿的孩子更孩子气了。 
[领教。不过,孩子气有什么不好?文章的开头,阁下不是还极力赞美孩子气吗?关键在于:皇帝到底穿的是什么衣服?] 

人与人的差别不大。但就是那微小的差别,决定了海子是一个诗人,而他的同学刘大生据说在法律语言学上已经修为到国际境界的人只是一个抱着语法的笨拙的诗盲。 
[“诗盲”不宜用“笨拙”来修饰。“笨拙的诗盲”就不是合格的诗盲,不合格的诗盲肯定好于“灵巧的诗盲”。另外,“抱着”改为“死抱”才合语法。] 

面对刘大生对海子的指责,我想得比较多的还不在这儿。我觉得中国人的丑陋实在到了一个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了。其实说到底,我知道,这是中国人的一个普遍的心态,中国人不太容易接受身边的人。人类要抵达心灵是多么不容易! 
[这里的“中国人”包括阁下吗?阁下知道中国人有丑陋的一面,这为我们之间的对话奠定了基础。另外,“抵达心灵”又是一种什么修辞?“不容易”“抵达心灵”究竟是中国人的丑陋还是全人类的丑陋?阁下究竟要批评中国人还是要批评全人类?请注意逻辑。] 

刘大生的文章正好可以诠释中国人的一种劣根性:贵远贱近,嫉贤妒能。还可以再往坏处想一想这个人,当我们身边一个人发迹了或者发了,最嫉妒他的人就是我们中的某一个人。刘大生是海子身边的人,他没有想到那个小冬子竟然就成了大诗人。这说什么都是很难让人心理平衡的事。于是,他终于忍不住而向海子操刀了。海子静静地自杀了,自杀的原因未尝没有对身边有着像刘大生这样的人的绝望。这个人现在这样,大学时的情形可想而知。有些人的德性是很难改变的。 
[刘大生“贵远贱近”?简直是天方夜谭!阁下真个是“不当诘而诘”的“乱诘之人”。刘大生果真如此,就应当将远在欧美、从未谋面的什么乔伊斯、科斯之流吹上天,并且像阁下那样五体投地,自称凡人,表示永远不能“抵达”。请阁下认真读一读《病句走大运》,看鄙人是如何批评那“欧洲狮”和“美洲狮”的,不要感情用事,行吗?刘大生的毛病很多,唯独没有什么“贵远贱近”、“嫉贤妒能”的毛病。说鄙人有这个毛病,真是抬举鄙人了。] 

海子静静地自杀了,至少在文学圈子里面,震动是很大的。我的两个朋友作家刁斗和北村都在小说里直接将海子死的情节写到了小说中。刁斗的《独自上升》、北村的《水土不服》不约而同地写到了诗人死的情形。在我与他们进行访谈时,两位作家都没有讳言是因为海子的死引发的震动。 
[阁下朋友多,且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令人羡慕。不过,“与他们进行访谈”最好改为“对他们进行访谈”或“与他们进行交谈”。] 

现在,我只想请求我们的刘大生先生别仅拿《天鹅》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两首诗开涮人们心中的诗神。况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不是如刘大生所讲的那样还需要进一步商榷。 
[知道“商榷”一词,当然是好事。只是应当将“商榷”落实在行动上。不要以商榷之名行讨伐之实。] 

海子的这一首诗,已经入选到高中语文课本里了。 
[记得春桥同志的《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也上过这种课本。中国的灾难恐怕有百分之八九十来自于中学语文课本。阁下的朋友——钱理群、余杰、摩罗等人对中学语文课本的看法与阁下恐怕不太一致,倒与不知名的鄙人观点接近。]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为这首诗作出准确的解说的。诗无达诂,我无法让刘大生接受我们的理解,而刘大生的理解显然也无法得到我们的认同。 
[“我们”是谁?不如改为“人民”以增加讨伐的声势和力度。] 

庸俗的人啊,请别用自己肮脏的笔与偏狭的心玷污圣洁的诗人。别将现世仅存的一点美好全部破坏。 
[诗是无形物,不像房屋、桥梁什么的容易被肮脏的东西玷污,诗更不像处女膜那样容易破裂,为什么鄙人一篇短文就能将它的“美好全部破坏”?请不要夸大刘大生的能耐,更不要神化刘大生破坏作用,求求阁下,请你吃饭,行吗?] 

我懂得这个叫刘大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在《病句走大运》一文的末尾说得太露骨了:“弄懂了时代,才能跟上时代,才会有正确的选择:要想成名,要想走大运,要想自己的诗文发表得容易些,不妨多来点病句。只有病句多了,人们才不容易读懂;人们读不懂,才会觉得你的诗文深奥、有水平,你的诗文也才能流行起来。”看来,这些都可以看成是刘大生的动机。我丝毫看不出海子有这样的动机。 
[刘大生想嫉贤妒能,却总是学不会。刘大生想利用病句,也始终学不会。天性使然,光有理论不行。读几篇鄙人的近作,阁下会相信的。] 

死去的诗人没有走大运。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即便是诗人生前,也没有走什么大运。大运之说,不知从何而来。 
[用“没有走大运”来反驳鄙人的观点,岂不是承认“病句”的确存在吗?如果搁下认为“海子没有走大运的原因是没有病句”,岂不是从反面支持病句走大运的观点吗?其实,阁下对海子的崇拜正是大运的表现。] 

我还有一个请求,别再搔扰已经长眠的诗人的宁静了。这个世界是多么需要宁静。海子得到了真正的宁静。别吵醒他!走开! 
[这是请求吗?这是对异教徒的痛斥。其实阁下不是怕吵醒海子,海子是吵不醒的。阁下是怕奴隶们被傻瓜吵醒吧?] 

2002/10/26于南京求稗书斋。 


最后更新[2011-8-2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