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和文化是离不开评委的,没有评委是不可想象的。世界上如果没有评委,各种奖励、各种课题、各种学位、各种职称就无法产生。所以,评委是个好东西。
评委评阅文章和书,一般只看封面、摘要、关键词、前言、后记和作者简介,了解一下作者和作品的来头。作者是不是发达国家的,是不是名牌大学的,是不是有官衔,官衔是几品;刊物是不是权威刊物,是不是核心刊物;出版社是什么级别的,等等。至于内容,由于评委的水平都特别高,抽看一两页也就心中有数了。
世界上比评委更好的东西可能是编辑。编辑看书稿或者文稿,比评委们要仔细一点,一般要把错别字消灭掉。因此,太滥、太臭的东西,编辑是要把关的。如果编辑不把关,想指望评委把关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说,编辑是比评委更好的好东西。
不过,无论是评委还是编辑,对于新观点和新思想,都是会认真把关的,是会不惜一切代价扼杀的。新观点、新思想是对既有思维格局和利益格局的批判,宽容新观点、新思想意味着容忍对既有思想和既得利益的虎视,而评委和编辑是不愿意丧失任何思想和利益的,所以,评委们和编辑们尽管在抄袭、剽窃、伪注等等问题上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对于新东西是决不会宽恕的。
比评委、编辑更好的东西是读者。评委、编者看不出来的硬伤读者可以看出来,评委、编辑发现不了的剽窃、抄袭问题,读者可以发现。更重要的是,读者不扼杀、不封杀新东西。读者对于不喜欢的新东西也会开骂,甚至骂得狗血喷头,但绝不封杀。评委、编辑的骂意味着作品的倒霉以致被封杀,读者的骂意味着作品的幸运和流行。更更重要的是,世界上优秀的文化产品其实都不是评委和编辑发现的,而是由读者发现的。读者的喜爱或者反对是文章、书籍生命力的最佳体现。前网络时代,最优秀的作品往往是油印本甚至是手抄本,网络时代,最优秀的作品就更不在报、刊、出版社和领奖台了。
世界上有几部优秀作品是诺贝尔评委会评出来的?诺将的评委们能看出科斯的泡沫吗?读者,只有读者才能写出《科斯泡沫论》这样的文章。
汪晖先生在接受《东方早报》记者石剑峰先生采访时认为:《反抗绝望》中出现的“这些疏失与抄袭、剽窃是完全不同的事情。”[1]
好吧,就算不是剽窃,也不是抄袭,就算都是疏忽和失误,评委们,也就是汪晖先生博士论文的评审答辩委员会的委员们,以及给汪晖授奖的委员们,为什么就不能指出来呢?相关出版社的编辑们为什么就不能指出来呢?为什么既不是编辑又不是评委仅仅是读者的王彬彬先生能够发现那些所谓的“疏失”呢?
结论:评委、编辑、读者都是好东西。其中,读者是最好的好东西;编辑是次好的好东西;评委是次次好的好东西。
刘大生 2010年9月12日于南京求稗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