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课题纵横
文章标题: 《浙江张彤: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
     阅读次数:135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浙江张彤: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

 

语文味: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

文章作者:张彤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 2009-12-24

·                                 中华语文网

·                                 http://www.zhyww.cn/teacher/200912/28297.html

·                                  

·                                 魏星:探寻言语生成的秘密

·                                 陈永睿:国学热话题作文指导

·                                 冯为民: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趋势与复习策略

 

  在听语文课时,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评议:这节课语文味很浓!”“这节课语文味似乎淡了一些!”……类似的话语大家因为听多了,不会觉得什么,也不愿进一步去思考,结果也就只能停留在这样的直觉层面上了。其实,如果我们能顺着这样的直觉深入下去,就会发现语文味是直逼语文课程原点的一种具有重大价值的思索。因为语文味指的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学语习文的听说读写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在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渲染中,让学生体验到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令人陶醉的那种充满有诗意的、美感的教学。用语文味来表述,这毕竟只是一种生活语言;若从教育科学的角度说,语文味则追寻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本真价值和本色气韵。这正是对语文课程作原点思维之后获得的一种心灵直觉。所以,它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话题。


    “
词典的义项是最初的”“开始的,也是根本的”“本质的意思。原点不是起点,如从创造的起点进行创新,这起点只是基于原点的某一条思路,往往会受到起点的思维定势的影响;而如果从原点思考,创造性思维就还会有基于原点的多条思路,存在着由事物的本质衍生的广阔空间。


   
今天,我们倡导语文课要有语文味,要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这既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有意的哗众取宠,而是出于对当今语文教学中所存在的严重弊端的反思。当今的语文教学,存在着大量非语文、泛语文的因素,这些因素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语文课无味”“串味”“混味现象比比皆是。语文教学历经了太长时间的高耗低效之后,几乎已经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谁都盼望着奇迹的出现,盼望着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就很有必要再次穿越时空的隧道,去一下语文的源头,再次重温关于语文两个最根本的问题,来再次聆听叶老关于语文的谆谆教导。


   
什么是语文?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语文就是口头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叶圣陶先生当年在解释语文学科命名的缘由时就是这样说的。


   
中小学为什么要开设语文课?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以达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目的。叶圣陶先生说得再明白不过了,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这么回事:教会学生读书和作文,使学生在读和写的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语言,并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建设人文的精神家园。有必要特别强调,这里的语言特指汉民族语言,是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地地道道的本土语言。只有是民族的,它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语文教学学的是中国语言,就要用中国功夫,重视汉语教学的传统经验。也就是要立足本土,然后借鉴国外;多一点对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尊重,扎根传统,自主创新,走具有民族特色的语文教学之路。


   
提倡语文味,追寻语文课程的原点思维,它是回归语文最本真的教学,是浮躁功利后的返璞归真,是地地道道的本色语文。因此,站在语文课程思维的原点上,追寻语文课程原点思维与语文味两者的有机对接、和谐融通,确实具有不可小觑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具体地说,我们应该:


    ——
语文味为言说背景,深入理性思考,也就是要从语文课程的高度,对语文教学作系统的理论诉求和实践重构。理论诉求是语文味呼唤语文课程的哪些本质特征?导致语文课程本质特征模糊或错位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语文课会没有语文味,而数学等其他课程就不会出现没有数学味的问题?应当如何从语文课程的语境来为语文味作出科学定义和科学解释。实践重构是为了让语文课不失浓郁的语文味,应当如何从语文课程语境下,建构一套切实可行的课堂操作策略,使语文味不再从语文课堂中流失。


    ——
语文味为逻辑起点,理顺教什么怎么教的关系,重视文本细读,克服课堂教学舍本逐末的倾向。教什么怎么教这一对矛盾从根本上说,应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前者注重的是内容,后者注重的是方法。教的内容要求必须准确、科学,而教的方法又必须为内容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怎么教是根据教什么来定的。很多老师的课堂教学存在问题,源于教师研究教材和把握教材的欠缺。教师在对教什么不甚了解的前提下,要确定合适、高效的怎么教的方法,那只能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重视文本细读,确切把握教材内容,让文路编路在教师脑中汇聚,让学路教路在语文课堂融合,这应该是对语文课程原点思维的最好诠释。


    ——
语文味为课堂定位,克服工具性人文性的对立,统一于学之中,关注语文课程原点思维与课堂范型的研究。我们所指的范型,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所体现的对语文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规范、最基本的要求、最稳定的要素、最本质的规律和最应坚守的法则等的综合呈现。这应是在反思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某些失范现象导致语文课堂语文味缺失的基础上,重新认识新课程所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最本质的特征,以作为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范型意义的要素。它不会因此而束缚了教师因人、因文、因时、因地的艺术创新和对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追求,而恰恰是对语文学科本色、本真的呵护和对语文课程原点思维的最好弘扬。


    ——
语文味为最终归宿,追寻语文课程原点思维与语文味两者的有机对接、和谐融通,探索语文课如何散发出语文味的基本着力点。语文课要教出语文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教学的内环境,尽可能把不是语文尤其是不具有潜在的语文味元素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这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前提。其次,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是使语文课具有语文味的核心。语文课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主要通过以下六点来体现:教出情感,教出美感,教出语感,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而提高教师素质,是使语文课有语文味的关键。
   
那么,从语文课程的原点思考,我们怎么才能不致语文味在语文课中淡化和流失呢?

    一、品味词句,切忌浅尝辄止,错过了语文味
    语文课是学语文的,语文的味道是出来的。就是品味、体悟、学习、鉴赏,含英咀华品真味,吟咏体悟吸精髓。语文课堂如果缺乏必要的咬文嚼字、字斟句酌,则教学难免会因缺乏关键点的开掘与深挖而显得浮华和浅薄,语文的味道也就注定会被冲淡和稀释。请看一位老师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的一个片断:
   
师:荷叶有哪些小伙伴?小朋友来亲亲热热地叫叫它们的名字。(学生读小青蛙、小水珠、小蜻蜓、小鱼儿)谁能用一句话把这四个小伙伴都叫进去?
   
生:荷叶的小伙伴有小青蛙、小水珠、小蜻蜓,还有小鱼儿。
   
生:荷叶的小伙伴有小青蛙、小水珠、小蜻蜓和小鱼儿。
   
师:说得真好!我们把这四个小伙伴请到荷叶上来,好吗?
   
生:好!
   
(老师分别指名四位同学把荷叶的四个小伙伴贴到黑板上画的荷叶上,一个同学把小水珠竖直贴到了荷叶边缘上,另一个同学把小鱼儿贴在了荷叶旁边,老师都没有指出来,只是接着请学生找出相应的句子来朗读,同时学习歌台、摇篮、凉伞、停机坪以及蹲、躺、游、立这几个词语。学习的过程给人的感觉是浅尝辄止,匆匆走过场。)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多舒服,多惬意呀!课文的语言多传神呀!如果老师能有意识地让学生观察一下黑板上的贴图,再让学生读读句子,说说他们的发现:黑板上的水珠宝宝是直立着的,不是躺着的,躺着的水珠宝宝应该平的放;荷叶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就像摇篮一样,现在水珠宝宝快从摇篮上滑落下来了,这样躺着多不舒服呀!应该让他躺到摇篮中间,这样水珠宝宝才舒服开心呢!通过图文对照,通过进入情境读出舒服惬意的语气,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明白摇篮、躺的意思,自然而然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和课文中洋溢着的童真、童趣,启迪智慧,激发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朱熹说过:读书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综观小学语文课本,大多文质兼美、音韵和谐、情文并茂。语文课堂上,值得去反复体察、推敲、品味的语言点比比皆是。如能引导学生细细咀嚼、慢慢品味、听其声、辨其味、掂其分量、触其心跳,必能使学生领略到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魅力,从而激活阅读内动力,于无形中把握语意、敏化语感,享受品之乐趣,形成浓浓的语文味。


   
二、凸显情节,导致语言架空,淡化了语文味
    文本是语文味的散发源,但是,学习文本并不等于课堂就充满了语文味,还有一个散发什么、如何散发、散发得是否充分的问题,这就关系到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应深入到文本内部去,研究文本写什么,是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然,文本鲜明的表达个性和语言特色被完全架空,语文味也就随之被冲淡乃至消失。在阅读教学中,语言具有双重身份。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语言,不仅要理解课文写了什么,更重要的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写的,从而掌握一定的表达方法,学会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这样,语文课才会有浓浓的语文味。


   
三、注重技巧,带来情感失落,违逆了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所以,语文的学习是离不开训练的。部分教师片面理解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片面理解语文教材的例子功能。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语言时,往往出现一种急功近利的偏向,简单孤立、刻板机械、枯燥乏味地进行纯技术性的训练,忽视了语文是一门情感性很强的学科,舍弃了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品味课文中的人文内涵的过程。教学中的坐标点片面地只定位于训练这一纵轴上,当抽象的理性认识过早取代生动具体的感性体悟时,当血肉丰满、情文并茂的课文成了支离破碎、韵味全无的零部件时,训练就成了游离于人文精神之外的文字游戏。这种淡化了形象,冷却了感情的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课,失落了人文精神、审美情趣,也就缺失了语文味,因为语文味的只能来自情感之弦的颤动。


   
四、强势调控,不免请君入瓮,无视了语文味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是审美的,诗意的,充满情趣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必须创设诗意智慧的课堂。可现实的问题是,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不少老师往往牵着学生直奔预设的目标,而无暇顾及课堂上如璧如玉的童心,如诗如画的童趣。请看一位一年级老师在《归类识字》日、月、明、山、石、岩、木、林、森这几组字教学中的一个片断:
   
师(亲切地):小朋友们,日就是太阳,太阳出来以后怎么样呢?
   
生:太阳出来热辣辣的。
   
师:哦,太阳出来很热。
   
生(站起来补充):太阳出来暖洋洋的。
   
师(微笑着):你说的还是很热的意思。
   
生:太阳出来后我们家里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她。
   
师:我知道了,你说的是太阳出来后你家的房间就明亮了。(老师终于把话引到了这个生字上,然后就开始教学生学习字。)
    “
太阳出来后我们家里每个角落都能看到她。这句话说得多精彩啊!观察视角独特,想象丰富,有童心童趣,只有孩子才能有这样特别的感受。然而老师对此无动于衷,她的心中只有下一个生字的教学,只想着通过怎样牵引才能引出这个字,而没有对诗意的敏感,对童心的响应。如果老师能这样引导:是呀,阳光是有脚的,她能走遍我们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只要她一来,我们的房间就明亮亮的了!这诗一样灵动、优美的语言,这闪烁着智慧火花的赞美,从老师的口里走到孩子们的心里,那阳光,就会由模糊的形象变成可看见可触摸的小精灵,相对应的生字也就在孩子的心里生动起来,鲜活起来。于是,语文味也就充溢了课堂,充溢了孩子的心灵。


   
五、无限拓展,造成本末倒置,淡忘了语文味
    课程资源的开放,强化了语文课堂与时代精神、社会生活、学生的生命发展之间的联系,把多种知识的获得与多种能力的培养熔于一炉,使语文课堂呈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多起点、多指向、多路线、多焦点的开放格局。但是,有的老师曲解新课标的精神,为了体现语文课堂的综合性、开放性,课外,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什么都让学生收集;课内,文本内涵的感悟、语言文字的研究匆匆走过场,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补充其他内容或安排花样繁多的活动上。长此以往,语文训练不到位,不扎实,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很好地提高。一位老师执教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有了问题就需要及时解决,请同学们围绕刚才提的问题,利用网络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去解决这些问题。(全班同学点击《圆明园的毁灭》网页进入课文范读、字词理解、资料袋、举一反三、创造天地等超级链接自主学习。这个过程大约持续了二十分钟。)
   
师:刚才同学们结合网络提供的资料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你们自己学懂了哪些内容呢?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我学懂了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由圆明园、万春园和长春园组成,所以也叫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圆明园的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在圆明园周围。
   
师:你交流的内容就在书上第二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我知道了神话传说中说海上有三座神山,其中一座叫蓬莱。瑶台是蓬莱山上的建筑,是神仙住的房屋。圆明园中的蓬莱瑶台是根据神话传说中的景物来建造的。
   
师: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知识的?
   
生:我是点击资料袋知道的。
    ……
   
以上教学片断提供的信息确实丰富,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也确实知道了很多文本外的知识。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这是语文课吗?语文味到哪儿去了?整个教学片断中,只有学生从老师提供的超级链接中检索些资料读一读,要不是一个学生提到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老师让学生读了两遍,这节课连语文课本都不再需要了,又何来语文味?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

 


最后更新[2011-9-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