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永远的乡愁——中国乡愁文化及心理探讨》
     阅读次数:158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永远的乡愁——中国乡愁文化及心理探讨

 

 来源:http://www.thjy.org/liminlin/article/827/634064243328437500.aspx

 

(一)乡关何处

日暮乡关何处是,唐代诗人崔颢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面对萋萋芳草,突然产生一种强烈的被遗弃感,不禁发出千古一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关何处?阔别亲朋的离人,背井离乡的游子,在日落黄昏,百鸟归巢,牛羊下括之时,那如烟似雾般弥漫的乡愁便不可遏止。故乡遥,何日去,家在吴门,久作长安旅。(周邦彦《苏幕遮》)客居他乡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总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乡愁,这种深切思念故土家人的情结,是中国诗歌乃至中国文化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它从《诗经》中缓缓流出。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离骚》唱了两千年,仍然没有唱完。陟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当他择吉日,驾飞龙,杂瑶象,奏九歌,升入天界,将摆脱烦恼远适他国的时候,忽低头瞥见了自己的故乡,他不忍心舍弃自己的祖国,留下来又无人理解他,于是只好选择一条以身殉国的道路。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当诗人被放逐偏僻荒蛮的沅湘,对故土的思念构成他强烈的皈依家园的故土意识,他至死不忘鸟飞反故乡狐死必首丘,屈平是个孤独的诗人,诗人将灵魂沉浸在对神话世界的无限沉迷之中,忘却生死的间隔,沉醉在心灵虚拟的白日梦境中,并且守望着道德信念的伦理原则,守望着灵魂的故乡。屈子远去,汩罗江的春水还年年流淌着乡愁。桓大司马(桓温)云: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离别之前杨柳依依,难舍难分,一别经年,物换星移,人事已非,思之怆然!而千年前的唐诗宋词,早已溢满乡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这位中华第一思乡诗人的诗早已妇孺皆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诗人通过对于故乡寒梅的关切,表现涵盖一切的怀乡思家之情。初唐王绩的《在京思故园见乡人问》,连问十二句而不作答,耐人寻味。衰宗多弟侄,若个赏池台?旧园今在否?新树也应栽。柳行疏密布?茅斋宽窄裁?经移何处竹?别种几株梅?渠当无绝水?石计总生苔?院果谁先熟?林花哪后开?在连续的问话中,透出的是对故乡深深的关切。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乡愁的蔓延自然少不了情同手足的朋友。虽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但见长江一帆远,又如何不相思愁白苹?(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君问归期,归期遥遥,巴山夜雨早使秋池满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的诗句却是一说再说。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情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诗人那绵绵的思念,柔美的哀伤。行走的诗人,也许诗人更多的是漂零的游子吧。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大凡黄昏的时候,最易滋生浓郁的乡思。那浓得化不开的乡思,随着暮色四合而渐渐凝聚心头,越来越沉重,以至于不得不一吐为快。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已恨碧山相阻隔,隔山还被暮云遮。(李觏《乡思》)天涯望断,碧山重重,暮去冉冉,家在何处?

烟波江上使人愁,浓浓的乡愁被烟雾笼罩,平添一股忧伤的气氛,而在斜阳外的芳草兀自青青,只惹得愁绪更浓。被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菩萨蛮》(李白)写道: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也是写漠漠的黄昏,写如织的轻烟。那烟,也是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宿建德江》)的烟,诗人总爱融情入景地选择来渲染惹愁的暮色,而不用华灯和暮归者的喧笑。

当时间推移,不觉露华浓重,月上柳梢头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张九龄《望月怀远》)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望月怀远,把思乡之情寄托于月亮,就很自然了。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皓月当空,月照庭院,栖鸦已眠,清冷的露水悄悄打湿了树上的桂花,时间也悄无声息地流逝,诗人呆立了不知多久。在这月明之夜,有多少人和诗人一样离愁别绪不可抑止呢?千古同心,万人共鸣,这种乡愁是一种普遍的情感。

明月照出了游子和征人的泪眼婆娑,也照出了亲人的热切期盼,想象此时的亲人啊,应是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而床前的明月,隔窗而探,总要惹出游子的思乡之情。月亮因了离愁因了思念而被注入了深沉的情感,月圆的时候思念也圆,月弯的时候,思念也弯。那一轮皎洁的月啊,化作一行行深情的诗,一首首动人的曲,寄托了人们无限的乡愁。

月是故乡明,分明是乡愁给故乡的明月赋予了魅力。多少个月华如练清风徐来的夜晚,不论游子身处白雪飘飘的北国还是花香四溢的南方,总会遥望天边明月,怀念亦幻亦真、如梦如烟的故乡。

一首《明月千里寄相思》唱遍大江南北,游子唱起它,思念便会长上翅膀,梦回故乡;离人唱起它,便零落成行,泪洒异乡,没有家乡的新妇拭擦,纵有红巾翠袖揾泪,又怎么拭去一片思乡之情。言之不足故歌咏之,故乡的话题说了再说,那关于乡情的歌,唱起来总会有一种特别的感动。故乡的去飘过游子的视线,带来了故乡的声声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归来吧,归来哟,我已厌倦漂泊。故乡明白你离去时的豪情万丈,也不介意你归来时的空空行囊。故乡的风,故乡的云,自会为你抚平创伤。费翔的歌叫游子一听一回肠一断。故乡声声召唤着游子的归来,而游子却羁旅异地,欲归不能归。想起手拿针线密密缝织着寒衣的白发慈母,只能遥相问侯: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现在工作很忙吧,身体好吗?……”朴素的话语,缓缓流淌出深情。在那遥远的小山村,亲爱的妈妈已白发鬓鬓。妈妈的吻,甜蜜的吻,叫游子思念到如今。夕阳河边走,举目望苍穹,渺渺炊烟飘来的是乡愁,多少回朝夕枕幕思念头着你哟,清清河水是我流淌的泪。窗外明月光映照我脸庞,欲知故乡亲人是否安康。捧一盏乡酒陪伴着你哟,无论我身在他乡与远方……”无论身在何处,无论梦与醒,无论世上多少变迁,人间多少霜雪,忘不掉的总是故乡的身影,不改的总是游子对故园的如初情窦。在纪念邓丽君去世十周年之际,重温她的《寻梦园》,相信游子定有番特别的感受。我又回到我的寻梦园,往日的梦依稀又重现,想要重温逝去的美梦,会不会好梦难圆。

好梦难圆,游子的思念便没完没了。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唱起思乡的歌谣,拾捡一片片失落了的心情。

(二)漂泊总是难免的

余秋雨先生在《乡关何处》一文中写道,写下中华第一思乡诗的李白回乡并不太难,可是他却老是找陌生的路去跋涉。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一条路直通故乡,一条路伸向异乡,李白或许会犹豫片刻,但狠狠心还是走了第二条路。

李白是一个漂泊的诗人,一个不停步的流浪者,因为真正的游子是不大愿意回乡的,即使偶尔回去一下,也会很快出走,走在外面又没完没了地思念。这是一种漂泊的意念。阔别的游子再回到故乡的时候,故乡已不再是记忆中的故乡了。岁月沧桑和物换星移的巨变,使游子顿然生出陌生之感。因此真正的游子是把故乡当作异乡的,而异乡反倒成了他的故乡了。刘雨在《永远的乡愁》中说:作为故乡的探访者,他像一只离群的孤雁,在落叶缤纷的秋日寻访旧巢,徜徉在蓝天碧水之间重温旧梦,然后带着旧日的回忆和眷恋悄然离去。余秋雨说:就像远飞的燕子,屋梁上的鸟巢还在,但屋宇的主人变了,屋宇的结构也变了,它们只能唧唧啾啾地在四周盘旋,盘旋出一个崔颢式的大问号。

也许我们能够理解为什么李白不愿意回到故乡了。当鲁迅回到阔别二十年的故乡的时候,看到的已不现是童年时代的故乡了,再也找不到在金黄的圆月下和他一起守望瓜地,拿着钢叉勇敢地刺猹的闰土了。故乡比鲁迅还年轻就死了。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游子宁愿留着自己的泪,蹉跎了自己的年华也不愿意回去看看,虽然无数次在梦魂中回归故乡。

(三)远方有多远,乡愁就有多深

远方总是使人向往。儿童和少年天真地眺望远方,目光想要越过高峻的山峦或低矮的山坡,想象山外的世界必定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目光总要顺着小溪小河而下,想象远方必定是宽阔无边,水天一色。远方是朦胧的,唯其朦胧,故显神秘,那神秘的诱惑,常使人遐思冥想,远方啊,是飘到梦里的清音,悠悠地在心底唱响。

及到成年,背上行囊,对故乡毫不留恋地告别了,一头扎进了一个陌生的世界。当游子阔别故乡的时候,也许更多的是充溢着一种雄心壮志,一种奋斗的豪情。就这样把故乡轻抛在背后了。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自从离乡追逐男儿梦开始,这首诗己成为生命中的不灭烙印,使得年青的心中铺张起火焰般的激情,无法再枯守家乡的一亩三分地,义无反顾投身于名利尘流不能自拔。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当游子追求自我精精神价值实现的时候,就不得不对熟稔的故乡作一次次短暂的逃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就是漂流。刘再复说,乔伊斯把生命洒向欧洲大陆,在巴黎、罗马、苏黎世和的里雅斯特等地放开自己的眼睛,并创作了本世纪最卓越的作品之一——《尤里西斯》。经过流亡和创造的乔伊斯说,要想成功就得远走高飞……他们以不停留不满足为美为乐。他们的生命在于他们的视野。唯有漂流,他们才拥有最明亮的眼睛。

漂流四方的游子,发现故乡并不完美,昂首四顾,方知天外有天,故乡的贫瘠与荒芜,是游子漂泊的一个理由吧。不是不爱故乡,而是期待以自己生命的辉煌来弥补故乡的暗淡。

  《我的美丽乡愁》讲述的是外地打工族(蓝领和白领)所遭遇的艰难和真情,描写的是身处异乡的南漂北漂们的生活。细妹(刘旋饰)独自背起行囊到广州打工,坚强而忍耐地在陌生的城市生存,乡愁是她强忍的泪水。未婚妈妈雪儿,为了忘却心中永远的痛,她把儿子送到福利院,尽管时常去探望,却忍泪狠心不相认。儿子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远赴重洋。对雪儿来说,终生铭刻的耻辱压迫她有家难归,有儿难认。乡愁是她永远无法割舍的母爱和痛苦不堪的回忆。

有多少像雪儿那样有家不能归的人啊,现实有时是无奈的。留守校园的贫困学子,多年不能回家过年的民工,为人作嫁衣的旅游从业者,嫁给城市的女人,他们把异乡当故乡,而异乡又怎能替代故乡!

现实的故乡有时是愚昧的,是苦涩的,甚至是残酷的。唯有漂流,才能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但那牵连不舍的乡情啊,欲弃何曾弃!在那充满黑暗和苦难的年代,有多少飘零游子以故乡为起点,用自己生命谱写了奋斗追求的历史。当生命远离故土时,对故土的思念就没有穷尽了。怀揣着乡井土,向异乡迈进……

(四)返回心灵的故乡

人是脆弱的生物,有时候会陷入到无聊空虚的泥潭中不能自拔,而家园是心灵的归宿,是精神漂泊者渴慕的故乡。寻找精神家园便成了永恒的主题。我们在这个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世界繁衍生存,被名利权色所诱惑,常常迷失了自我。而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善良的本性常引导我们扪心自问,这就是我所追求的吗?

乡愁在现代社会被改造得面目全非,现实生活是物质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的较量,是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溃败,工具主义的无往而不胜,我们的时代还有人类憩身的后花园吗?(周国平《乡愁的解构》)。

周国平说,城市不是乡愁的产地,城市只是埋葬乡愁的坟场,乡愁只萌芽在朴素的地方,乡愁只生发在辽阔的原野。城市的灯红酒绿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所在,那不被世俗污染的地方,唯有存在于内心。因此可以说,现代人的故乡还包括心灵的故乡。从这个意义上说,拥有乡愁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它常使我们反观自照,我们的笔端流淌的是最纯最美的真,我们的吟唱,是最纯情的绝版的歌。现代文明的发展淹没了乡愁,我们从自己的心海找到了它,我们的精神园地里还存有为人世所遗弃的几亩梦田。

刘江滨先生将书视为精神和心灵的故乡,书在作家思想深处是精神家园与心灵净化的象征,因而其对精神家园与心灵净化地的信念就自然地呈现为一种坐拥书城的守望意识。守望!守望一块葱茏的麦田,守望灵魂的家园,守望清洁的精神。(《守望》)在万丈红尘中一介书生孤守寒窗青灯,孤守精神家园。毫无疑问,现在人们使用家园一词是一种借代或隐喻,指心灵的归宿和精神的居所,但它的情感渊源却依然是那口永远泛着青波汲之不竭的古井,依然表达的是一种扯不断理还乱的乡愁——理念的乡愁,文化的乡愁。(《关于家园》)理念和文化的乡愁,是抵御世俗化的精神盾牌,是人类精神心灵得以栖息的家园。

当现实中的自我丧失了快乐和自由,当人生的苦难和精神的孤独困扰人的灵魂时,重温过去的美好会给灵魂带来暂时的抚慰。于是,回忆中的过去就会变得更加幸福和美好,表达这些回忆的文字自然成为一种审美的重建,它不再是纯客观的回忆,而是一种经过美化了的过去生活。因为,对于成人来说,面对永远不再的童年生活,赞美甚至夸张地粉饰它,昭示着一种精神向往的力量。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许钦文笔下的父亲的花园,萧红笔下的后花园,不仅仅是他们童年时代的乐园,也是他们生命历程中永远向往的精神家园。时间不会倒流,生命不会重新回到童年,但心灵却可以在回忆中重温过去的美好时光,从而得到精神的慰藉,得到面对现实的勇气和希望。……对于这群漂泊的游子来说,文学成了对故乡记忆的修复与重建,成了艺术的精神还乡形式。(刘雨《永远的乡愁》,花香文学网)心灵的故乡一但轰然倒塌,就会使人产生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迷惘。

(五)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余光中的乡愁诗可谓家喻户晓。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创作这首诗仅用了二十分钟,这位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文学家,在阔别故乡近四十年后,再次踏上了大陆的土地。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半个世纪的分离,五十载的隔海相望,沧海桑田的巨变,真正能体会个中滋味的唯有自己了。

余光中说,在大陆的游历也使他越来越发现,他的乡愁是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我后来在台湾写了很多诗,一会儿写李广、王昭君,一会儿写屈原、李白,一会儿写荆轲刺秦、夸父逐日。我突然意识到,这些都是我深厚中国情结的表现。

余光中曾在文章中写道: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而诗人的《乡愁四韵》更是回肠荡气,叫游子热泪滂沱。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温总理在会见纽约华侨华人时充满深情地说:这一湾浅浅的海峡,确实是最大的团殇,最深的乡愁。温总理的一席话,令海外炎黄子孙无不为这动容。

白崇禧之子白先勇少年时离家到海外求学,教书,如今,近七十岁的他两鬓苍苍,却携着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回到故乡寻根。这种故土情结是连接两岸的红线。就像俄底修斯漂泊四方,最后还是回到自己的家园伊塔卡;就像荒岛上的鲁滨逊最终还是要回到故土;就像乾隆时的土尔扈特,不远万里冲破沙俄的重重阻碍,终于东归,故乡的召唤是游子毅然回归的不可阻止的力量。

听到《思乡曲》那动人旋律,相信每一个游子都会勾起无尽乡思。《思乡曲》作者马思聪远离家园,他把离愁别绪都倾注到了音乐中。越过绿水,翻过峻岭,唉哟,祖母告诉我,那就是我的家乡,春天里播种忙,喜鹊在枝头欢唱……秋天里收割忙,稻米堆满仓,冬天里过年忙,家家户户喜洋洋。回家的道路是那样遥远,而回家的心情却更加炽烈。

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故乡的风,故乡的云,自会为你抚平创伤。

 


最后更新[2011-9-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