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谭汝为:诗无达诂》
     阅读次数:1945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谭汝为: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

谭汝为




“诗无达诂”这句话,出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精华》,是说对于《诗经》作品中的词语,人们很难作出通达的解释。如果说诗歌作品是无法解释的,这话太绝对化,当然是错误的。但是说对诗歌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会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或者说用今天的语言很难对古典诗篇作出准确而透彻的解释;这种说法还是符合事实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了在作品鉴赏中“音实难知,知实难逢”的普遍现象:

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籍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已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从作品本身的特点及读者的审美趣味两方面论述了“文情难鉴”的原因。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了“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奇迹可也”的见解。

清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提出了“诗无达志”的观点,即指出:诗歌作品本身的内涵具有丰富性、宽泛性与不确定性,这就使诗歌语言带有多义性与复杂的意味。王夫之说:“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人情之游也无涯,而各以其情遇,斯所贵有诗。”肯定了在诗歌鉴赏过程中,主体审美的差异现象正是诗的无穷魅力之所在。

就是说,诗歌本身在内涵上就往往是多维、多向、多义的;读者对同一首诗的理解,当然是因人而异,各自不同的。诗歌词汇的多义性是“诗无达诂”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落英”一词何解?聚讼纷纭,迄今似无定论。通常解“落英”为坠落的菊花瓣儿,但据说秋菊是不落瓣的,于是有人把“落”解为“始”,犹如筑室始成谓之“落成”,因而把“落英”解为“初生之花”。

北京大学吴小如先生提出新解:“落”有“遗”“留”或“剩”“余”之义,如隋代薛道蘅《人日思归》诗句“人归落雁后”就是说人归留在雁归之后了;书画家“落款”实即“留款”;因而“落英”可以解为“残余的英”。(见吴小如《读书丛札》第297页)读者对“落英”的这三种解释,很难遽定其是非。

再如杜甫《羌村三首》之二的开头四句: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畏我复却去”这句诗的解释,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仍无定论。主要分歧是“复却去”的主语是谁?

一种说法认为主语是“娇儿”。明人王嗣说:“娇儿却在,正为少欢趣,不暇拊摩致之。”(见《杜臆》)清人仇兆螯说:“不离膝,乍见而喜;复却去,久视而畏。此写幼子情状最肖。”(见《杜诗详注》)

另一种说法认为“复却去”的主语是“我”,即诗人自己。清人金圣叹说:“娇儿心孔千灵,眼光百利,早见此归不是本意,于是绕膝慰留,畏爷复去。”(见《杜诗解》)

二说都各有道理,从句法分析角度看,前者是连谓句,即“畏我”与“复却去”是同一主语“娇儿”的连续行为。后者是兼语式句子,即“我”是“畏”的宾语,同时又兼作“复却去”的主语。语法成分与结构关系的不确定,造成了两解皆通的多义现象。这也是“诗无达诂”的体现之一。

同样的情况,辛弃疾《清平乐》词的上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其中“醉里”的主语是谁?一般注家析家都认为“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主语是“白发翁媪”,但夏承焘则认为“醉里”的主语是词人自己。

姜夔《扬州慢》词:“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句,其中,“犹厌言兵”的主语是谁,是“废池乔木”,还有当地百姓?二说亦有争论。

再如杜甫在夔州咏怀诸葛亮的五绝《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历来注家对“遗恨失吞吴”一句有四种截然不同的理解:或谓以不能灭掉吴国为恨,或谓以先主征吴为恨,或谓制主东下为恨,或谓先主征吴不能用其战法为恨。实际上可归为两说:一是恨未吞吴,一是恨失策吞吴。关键在于对“失吞吴”的理解。从语法角度分析,前者为动宾结构,“吞吴”为“失”的宾语,即失去了吞吴的机会。后者之“失”为意动用法,即以“吞吴”为失策之举。二者皆通,但从历史角度分析,应以后者解说为长。

再请看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明月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以惘然。

http://s16.sinaimg.cn/orignal/4b6668a17fa74f6fa9a6f

这首诗历来受到读者的喜爱,但人们都感到莫晓其意。对其解说的分歧颇多,莫衷一是。古往今来,有人说它是李商隐怀念令孤楚家的一位侍女的,有人说它是咏锦瑟乐器的,有人说它是托兴以悼念亡妻的,有人说它是诗人自伤身世的,有人说它是自抒诗歌创作心得的。此外,还有人说它是李商隐“伤玄宗而作”,或是为令狐而作,等等。这些说法都缺乏十足的根据,只不过是猜测而已,尽管其中有的似乎比较接近情理,有的似乎不近情理,但确实无法定案;只能任从它们的存在,正所谓“姑妄言之,姑妄听之”

诗人在创作中有时尽力避免质直平淡,避免一览无余而用种种隐喻、象征,把所要抒发的情感内蕴包裹起来,让读者“横看成岭侧成峰”,去自己体味理解。如《锦瑟》中间两联都是用典:庄周梦蝶、望帝伤春、杜鹃啼血、鲛人泣珠、蓝田美玉等。这一连串的典故组合在一起,融为一种迷惘、伤感、悲恸、遗憾、恍惚的情感氛围,形成一种梦幻般的朦胧美的意境。

“一首锦瑟解人难”,却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读这种寄兴深婉的诗篇,只要感受到其独特的情调与诗语的芬芳就足以令人陶醉了,至于硬要字字坐实地去孜孜以求,则是胶柱鼓瑟了。

诗歌的语言往往只提供给读者表层的能指意义,而其情感的意蕴常隐伏于“意在言外”所指的潜层之中。这就是说诗歌的语言只提供给读者一种意象的组合,只隐含地指点情感的大约走向,却给读者留下供想象生发和再创造的阔海空天。

“诗无达诂”就反映了艺术鉴赏活动的客观规律,因为欣赏者千差万异的艺术再创造能力的唤起,乃是阅读鉴赏活动的真谛与归宿。

 

 


最后更新[2011-11-2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