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藏点
爱茶之人常爱壶,而爱壶之人常养壶
紫砂壶之美,除了常说的“泥,形,工,款,功”之外,还有其裸露在外的特有的肌理线条和材质色泽美。
追求材质色泽之美,就是壶友养壶的目的所在。
紫砂壶在经年累月使用之后,会形成一种特有的“包浆”,而这种“包浆”就是材质色泽之美的表现。
所谓“包浆”就是经过一段时间使用以后表面颜色变得深沉并形成一种亚光,且愈用愈光亮,这种亚光就称之为“包浆”。这种“包浆”用高温高压冲洗都冲刷不掉,而彰显高雅品位。
紫砂壶的“包浆”有三种:
第一种:是紫砂壶其本身泥料经风化、衰变而形成。
第二种:是长年泡茶之后,经过无数次吸纳、沉积,茶水侵入壶表而形成。
第三种:是长年用手把玩,手上的汗油侵入壶表和经磨擦而形成。
第一种“包浆”是物体与空气长时间接触产生的氧化层。可以说任何物品都会产生“包浆”,但不是什么“包浆”都好看。而紫砂壶的这层“包浆”却具有非常的美感。原因除了本身的泥料特性外,还有另外一个特性。大家都知道在泡茶时,虽然壶身不透水,但会透气。随着茶气地渗入和外透,泥料中一部分的元素也会跟着从内部渗到壶表来,时间越长这层“包浆”就越好,不同的泥料所析出的元素也不一样当然所形成“包浆”也不一样,所以为什么说老壶的“包浆”好看,而好的泥料才养得出好壶,原因就在于此。形成这层“包浆”只能靠时间,不是想养就能养起来的。
专家曾说老壶不能下水重煮,不能用硬物硬除“包浆”而重新养。为什么?因为此种“包浆”,具有不可逆性,能够外渗的元素已外渗没了,怎么可能再重养这层“包浆”呢?
第二种“包浆”是茶壶所特有的。而紫砂壶的这层“包浆”也有二重性。一重是壶表经茶水湿淋后,渗入壶表浸润泥料而形成,一重是由壶的内壁吸入而渗透于壶表而形成的。所谓“茶汤养壶”也就是这个原理。这种“包浆”多被人误解,要么以为茶汤经常淋之而总不擦拭就形成此“包浆”,其实“包浆”也会形成,只是外面看到的一层是茶垢而不是“包浆”;要么说壶上不可淋茶汤,以为只会形成茶垢而不会形成“包浆”。这都是不太了解这种“包浆”的形成原理而各走极端。
第三种“包浆”在其他物品上也会经常看到,如家里经久使用的木椅在手把处会特别滋润光亮,经常把玩的玩物也会特别润亮,这就是手磨出来的一层“包浆”。对于紫砂壶长期在手上把玩当然也会产生此种“包浆”。有人把这种“包浆”称之为“和尚光”,就有失于偏颇。什么是“和尚光”?“和尚光”是在壶表涂抹油性物质或者手上确实有油腻涂上后而发出的光,,是可洗去的。而这种经过长期把玩的“包浆”是洗不去的。
此三种“包浆”也并非是一层一层单独分开存在,而是互相融合形成了紫砂壶的独特“包浆”。
当然也有独立存在的情况,如一把壶制好以后只供观赏,则只会形成壶表氧化的第一种“包浆”,而经常只用手把玩而不泡茶,则会形成第三种“包浆”。
“包浆”从本质上来讲,就像是壶的一层皮肤,是壶泥的一部分。它不是一层敷在壶表的膜,擦洗是去除不了它的。
有人说不能用布擦壶,理由是擦过以后虽然明亮,但一段时间不用后仍会暗淡。
如果用布擦之即可显明亮,那养壶太容易了,不停擦之即可。用布擦的用意是去除茶垢,而使壶的“包浆”呈现出来,和使茶汤均匀渗入壶表,。至于一段时间不用仍会暗淡,则是由于生成了新的一层氧化膜或灰尘堆积,拂去又会明亮。
养壶就是养“包浆”,所谓养壶得法就是把这三种“包浆”都养出来。养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日之功。从容而为,自然得趣。
可能诸多涉及紫砂文化的论文中,谈包浆文化的几乎厥如,可是包浆文化在紫砂壶的物理属性和文化属性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成为紫砂壶身价的不二参照值。特此,本文不揣冒昧,抛出紫砂包浆的深层文化结构自议,唯望举一反三,抛砖引玉,愿和同好为弘扬我民族工艺文化和鸣共济,当然也可能词不达意,博各位方家一晒。
温玉说
中国国学里,历来有温玉的说法。玉石经过历史的浸濡,几代人的把玩赏悦在玉石里会出现血丝、血痕、或班痕、玉油等迹象,俗称包浆,雅称温玉。紫砂壶之包浆说也是即此而来。
紫砂自明清以来就是茶事上最为理想的工具,紫砂原料为宜兴独有,用其制壶优于其他制品,泥片镶接成型技术和坯表层加工工序,使泥质、造型和功能三者实现统一,宜兴紫砂壶作为独特的工艺品因而闻名中外。
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砂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沮”、“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猪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里等色。优质的原料,自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其定了物质基础。成陶火度在1100-1200摄氏度,无吸水性,音粗韵长。它耐寒耐热,泡茶无熟汤味,能保真香,且传热缓慢,不易烫手,用它炖茶,也不会爆裂。因此,历史上曾有“一壶,不数两,价重每一二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之说。但共中不足的是受色泽限制,用它较难欣赏到茶叶的关姿和汤色。
包桨的物理特性
紫砂内土主要产于丁蜀青龙山、黄龙山与赵庄等地。在黄龙山的砂岩班盖之下,蕴藏哲宜兴陶瓷工业的重要原料“甲泥” 紫砂天然陶土具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及矿物组成成份,其主要成份为石英、赤铁矿、高岭土、云母等。紫砂泥料分为紫泥、朱砂泥、本山绿泥等三种。三种泥料皆可单独成陶,又能互相掺合配制成不同色调。
紫砂泥的优异特性有紫砂泥内含各种制陶所必须的化学成份及矿物组成,不需加配其它原料就能单独成陶。制成品胎体中具有双重气孔结构,有合理的气孔率,泡茶色香味皆蕴。耐冷热急变不炸不裂。
紫砂泥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可任意的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制作时钻合力强,但又不私工具不钻手,紫砂外不施釉,因此紫砂泥胎的工艺容纳量大能充份表达陶艺家的创作意象和工艺技巧。
紫砂泥收缩率小,从成型到烧成收缩约10%,烧成温度范围较宽,变形率小。因此紫砂茶壶的口盖能做到严丝合缝,造型轮廓线条规矩严谨。
紫砂泥内含适的氧化铁及多种微量金属元素,制品呈色古雅纯朴,著名工艺美术家高庄先生云“我恋紫砂无釉彩,相见如人披肝胆,不靠衣衫扶身价,唯依本质令人爱。”
紫砂胎质能记录使用者的一片宝惜之情,让使用者与创作者共同赋予紫砂陶艺以灵性。经使用者精心养护,紫砂器自会发出黯然之光,如珠似玉,灵光四溢。
由这三种基泥按不同分、颗粒、粗细的配比,经不同温度气氛的烧成,则显现出“紫而不咤、红而不嫣、黄而不娇、黑而不墨,如铁如石、胡玉胡金,备五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远而望之,黝若钟鼎陈明庭,迫而察之,灿若碗琐浮精英。”真可说是把紫砂壶材质的质感烘托造型的气度,描写得淋漓尽致,如再在泥中掺以粗粒生、熟泥砂或调、铺钢砂,使作品造型谷给周身,珠粒隐现,更为夺目。这里还要提上一笔,能得到这样的亚光包桨葆桨,表现出的肌理材质美,这必须是在泡茶、养壶的百日之功后,才会撩起这神秘面纱,得到这珍宝气质之美感。
中国文化的精神需求
紫砂陶的起始,根据史书记载,可追溯到北宋年间,初始的紫砂陶虽没有现在的精致,但也处处显露出了紫泥文化的端倪来。彼时男子年满二十行弱冠仪式,须有一浆一宝一冠,浆是紫砂壶,宝是文房四宝,冠是头巾。在历代传承的中国文化礼仪里,茶服是非常讲究的。所谓洒茶既毕,乘热而饮林缘接唇,杯面迎鼻,香味齐到,一吸而尽,三味杯底。据说是“味云腆,餐秀美,芳香溢齿颊,甘泽润喉吻,神明凌胃汉,思想驰古今。”神明变幻,茶之三昧于此尽得矣。
紫砂壶使用经久,涤拭日加,自发黯然之光,入手可鉴,通过泡茶用壶、养壶,更显示紫砂壶自体妍丽的肌理美,登大雅之堂,为时人所珍惜。此为包浆。
北宋梅尧臣的《宛陵集》第十五卷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漠寄茶诗,其中有语云“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此句不仅说明宋元间已有紫砂器,更显示了文人对紫泥曼妙情怀的诗意颂赞。中国文化中紫砂与红木家具被称为绝配,自明清以来紫砂更是奉茶之宝。新朋旧雨齐聚一堂,紫砂,新茗,诗文,书画,人生陶陶乐事也。
浆者,国学之脉
明人周高起在《阳羡茗壶系》说“陶易取诸取诸其制,以本山上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原来宜兴紫砂壶泡茶之佳在于能尽得茶之色香味。李渔《闲情偶记》也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文震亨《长物志》也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俗话说,不会者五百年,会者三年。这就是说的包桨亦就是养壶的学问。所以,会养的人,三年亦可成大业,不会养者时间再长也无益。
养壶艺术绵延泽被,“壶里乾坤大,茶中日月长”。讲究饮茶者,大都采用宜兴紫砂壶。泡茶时,识茶、鉴茶、观茶、闻茶,这是必要的程序。选好茶后用茶抄抄起茶叶,倒入紫砂壶中,注入沸水,壶口泛出的茶沫用壶盖括去,盖上壶盖稍倾,把茶汤倒入放有茶滤斗的牛奶杯中此杯在茶道中称公平杯,谓之洗茶把奶杯中的茶分别倒入闻香杯和口杯中,再把茶汤浇在紫砂壶上,人称“茶汤养壶”。然后开始泡茶,一巡巡的泡一杯杯的饮,领略清茶的扑鼻茶香,和妙不可言的润喉甘甜滋味,此谓壶之真趣。
养壶之术讲究用好壶和养好壶,科学的方法是将沏好茶的壶,趁热浇茶汤洗壶,任壶体表面吸收。由于紫砂壶体壁内有双重气孔结构,使壶透气而不渗水,并容易吸收茶汁,去除新壶土味,留下浓郁茶香。壶的表面往往会积有茶迹,这就斋用养壶毛笔或软毛牙刷在壶表面经常刷洗,以保持清洁,这就称之谓“茶汤养壶”。如此日擦、涤洗,壶的表面亚光逐起,愈用愈光亮,亦有人称亚光为“包浆”葆浆,这种亚光包浆用高温高压冲洗都冲刷不掉,甚显高雅品位。爱壶者切忌“和尚光”,万勿用油手、油布在壶身揩擦。阳羡名陶录》云,“而爱护垢染舒袖摩攀、惟恐拭去曰吾以宝其旧色尔,不知西子蒙不洁,堪充下陈”。一定要保持
壶的洁净,才能养好壶。养壶的方法很多,每天早展清洗茶壶茶具时,用壶中的茶渣在壶体周身润擦一遍,这样,一则可擦去壶身的茶垢结渣痕,二则经湿茶叶水磨一遍使壶体光润亮泽。
还有一种养壶的方法把瓦片江南黑土瓦碾磨成很细的粉末,用六层纱布包扎成批把大小的布球趁茶汤浇在壶体时纱布球沾上茶汤轻轻顺序抚磨壶体使壶体洁净光润。
还有人干脆把壶放在茶中煮,还有人研制成功用来养壶的养壶机,这些虽有它另一方面的功效,但总觉不如日积月累的茶汁浇洗涤揩来得柔和绚丽。
宜兴紫砂壶,经久用、久养的工夫培养,养成了浑圆脂润,方敦厚重,珠矶隐现肌体丰满,亚光宝气,似玉洁莹,像是撩开了神秘的面纱,看到了完美肌理的真容,紫砂段泥壶,有人认为“段泥壶泡茶容易脏,爱者甚少”。用段泥壶泡宜兴红羡茶养好的段泥壶,如铜质之色似玉石之光,击之有铿锵声,胡玉胡金别有一番精神,朴质可爱。
古旧紫砂壶,用“茶汤养壶”的法则,可使它重新恢复新春,此谓“尊古出新’。而且,经人们泡茶使用、供养,那怕旧壶上有一点小裂逢、疵点,还能自己愈合而不渗茶水被老外叹为奇迹。诚如受公云“凡诗文书画,不必十分到家,乃见天趣。”
包浆文化的学问深不可测,因壶适茶,因茶选壶,用壶养壶养出道理,愈是紫砂古壶、旧壶,愈能养出个名堂愈是名人名作愈容易养出精神愈是别人感到难养的壶,愈能养成好壶。爱茶爱壶者以适用的、实用的、时代的、科学的泡茶方法,养好紫砂壶,把握昔茶、壶、茶的里、壶的容积、水、水温、火候、时间,形成优选的结构,编成规范的泡茶之法,乃使紫砂壶供真茶,色、香、味皆蕴。养壶天趣,珍如珠玉。以自己的实践探索出紫砂壶确是世间茶具之首的科学道理。肌理之贵可与隋珠赵璧比美。玉不琢不成器,壶重养养出神。
国人的养壶之法,充分显示紫砂艺自发暗之光,入手可鉴,久且色泽生光明的真缔。对泡茶、养壶能使紫艺术显现真、善、美的灵光实相,享受茶艺、壶艺之乐将这滴水穿石、不烦不燥的养壶之功,细拭保洁、日久持恒之科学养壶之术,使爱茶爱壶者悟出玩壶、养壶的道理和法则,培养出赏壶、藏壶的真情。玩物养志,我们能从茶文化、陶艺术中得到我们要得到的东西,得到应得的成果从中陶冶我们的性情,以此达到美的休闲文化之享受,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