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参加“潮水之家”的活动,又听了很多研究余映潮课例的心得体会,概括而言,无非——集美,析美,然后溢美。
我没有交作业,被点名批评。朋友问我,你怎么敢偷懒的?我回答:我没有“偷”,我懒得很公开。
余老先生写了一些书面的意见,托组长带给全体组员,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话:“大浪淘沙,自然淘汰。”说的就是我,我有自知之明。本就是沙土一堆,何必淘金?
余老师堪称大师,课确实精美,可我就是喜欢不起来。强扭的瓜不甜。“喜欢”这种东西怎么好强迫的,是吧?
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喜欢,一直以来,我无从表达。
今天突然开窍了似的,终于可以打个比方来解释我的不喜欢了。
字有楷书、行书;画有工笔,写意。我偏向自然随性的东西,教学要是粗线条式的,觉得流畅的生成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有如行书,有如写意画,那一般的恣意淋漓。而余老的课,却是楷书,还是小楷的,是工笔画,还是设色丹青,那种工整、细致、缜密,完美得让人窒息,只觉得自己被束缚其中,人也变得规矩老实了。除非改变我的性格,否则,我没法像余老那样上课。
组里对余老的课是无限推崇,上课必以余老的课例为榜样,想象一下,语文课堂清一色的板块集美,温婉细致,怎么受得了!也没有人真的去问问学生:“你们喜欢上这样的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