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之家”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听余老师的两节课:《春酒》、《社戏》。听课其间,确实对余老师的教法有所质疑,但也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地步。
听课完,照常是发表见解的环节。某特级先发言,依旧是溢美之词——其实我时而会很羡慕一些领导,他们说起客套话境界如火纯青,你任何时候把他提溜起来,他都能滔滔不绝,那种说漂亮话的能力似乎已经渗入体内,幻化为一种本能。
接着应该是王德庆老师发言——王老师,我还是很尊敬、佩服的,王老师竟然将我硬推上去说话。既然说,就说真话喽,于是乎便有了今天的发言。可能有很多老师认为我很冲动,也可能认为我很狂妄,当然也可以认为我很愚蠢,不懂得中庸之术。烦不了,要不别让我说,要不就让我说真话。假如全是“一言堂”,全是盛赞,没有讨论,没有反思,那样的活动像传销。
确实觉得《社戏》那篇上得太工具性了,完全无视人物情感、作者的思想,也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投入,最后全课以“美在描写、美在词语的运用、美在伏笔、美在照应”的语句收束,空洞虚夸。脱离内容和情感谈手法,最终教会孩子的就是说漂亮的空话,诸如某些领导发言,言之有辞而言之无物。我们教出的孩子,希望是《社戏》中充满好奇心,充满童真和活力的“我”。而鲁迅也一定会痛恨把“我”分析得那么像个无趣的学者。
当然,必须客观地说,我是就事论事,我所说的只是针对《社戏》、《春酒》两个课例。余老师的设计确实有高明之处,他对文本的细读确实是令人钦佩的,这些既然毋庸置疑了,那还有什么必要在每一次活动中再不停的重申呢?真正地质疑和探讨才是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