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文章标题: 《杞墨:在新课标中,我们流失了什么?》
     阅读次数:112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杞墨:在新课标中,我们流失了什么?


 

在新课标中,我们流失了什么?

——对《我的青春我做主——<只因为年轻啊>活动课》的思考

杞墨(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在陈继英名师工作室挂牌仪式上有一节其工作室成员的展示课,题为《我的青春我做主——<只因为年轻啊>活动课》。这节课展现强烈的设计意识,而且设计得极为巧妙。按照新课标的精神,它具备了所有好课的标准——把课堂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多种形式的参与,学生主持,one by one 地回答问题,学生间互相交流、彼此评价;随即邀请嘉宾教师的点评;等等等等。而当我们反观这一节活动课的时候会突然发现,它的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堂课并没有出现内容上的高潮。

王土荣老师和程少堂老师在评课的时候都指出了这节课最为本质的问题——没有思想上的深度。笔者认为,这也正是造成这节活动课停留在教学环节的流畅上而没有高潮迭起甚至没有明显高潮的原因。在这节课中,至少可以选择两个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挖掘。第一是主持人随机选取听课老师对同学们的“完美青春设计”进行评价时。学生的完美青春设计很显然都是现实意义上的完美设计,什么没有考试的压力啊,什么远离父母的唠叨啊,什么拥有一段美妙的爱情历程啊,等等。按照学生的思路,我们可以设计一个更加典型的完美青春,比如“我的完美青春就是拥有一款最新的iPhone”。这一设计具有时尚的元素,贴近生活。相信它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肯定不会所有学生都会赞同这一设计。此时,老师可以进一步做出说明。为什么完美青春不能是拥有一款最新的iPhone,别的任何烦恼、苦闷、抑郁、压力都不能干扰我的青春之所以“完美”的分毫呢?也许,这能够引起学生对“完美标准”的思考。

学生的完美青春设计都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反对,我们可以称之为“卑微的生活理想”。如果课下统计的结果是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是如此,那么课堂上老师就应当给出另外一种完美青春的设计,如“能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设计既老套又无趣味,但它能够启示学生思考我们的完美为什么只能脚踏实地而不能仰望天空?假设一个班级有50个学生,难道不应当有2%的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的抱负吗?完美,可以基于现实,也应当基于理想,更应当基于梦想。其实,我们不由得要问一句,是谁使得我们的学生课堂的叙述语言只剩下了娇小和丢失了宏大。也许,曾经,我们被宏大叙事毒害至深至今心有余悸,但是当我们由一极走向另一极,而永远没有第三条路抑或第四条第五条路的时候,那是否也是让人心惊的结果。

第二是老师在提出“追问一二”的教学环节时,我们期待着能有深刻的探究。我想,这也是老师问“这节课和初中的语文课有何区别”的原因。如果说上一个教学环节具有随机性,是不可掌控的,那么这里的教学环节是预设好的,理所当然地要具备高中课堂的深度。可惜的是,课堂中却浅尝则止,仅仅由教师得出了“完美青春”是伪命题的结论。那么,既然是伪命题,为什么还要让学生煞有其事地学习、思考、研究呢?是老师要玩儿学生一把,秀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现一下成年人的优越感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每一个老师都很清楚,那只能挫伤学生。此处的追问既可以追出“完美”的标准,也可以追出“标准”的多样。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又一次停止了走向深入的步伐。在“我的青春我做主”之后加上标点符号,是一个不错的环节,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排序,进而对简单的材料进行拓展讲述自己的故事。奇怪的是,老师只让一个学生讲述了自己的想法,却用了更多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读出感情的诵读练习。是要搞活课堂气氛吗?或者是在设计时走入了误区——语文课必须有朗读?要完整地呈现新课标要求的所有技巧?不得而知。

在本节活动课中老师退居了幕后,笔者也注意到,每当老师走上台前表达自己的时候都会围绕着一个关键词——“幸福”。老师的幸福自白不仅没有让笔者感到它与这节语文课的统一,反而让笔者觉得它在传达一种非语文课的信息。果然,课堂的结尾——班歌的展示——给出了答案——原来这是一节“班会课”。也许,这就是语老师做班主任的悲哀。

屈指算来,广东省进入新课标已经超过七个年头。回顾一下新课标的历程,我们整日奔忙的仍然是课堂形式的改变,更新。今天去看看杜郎口,明天去瞧瞧洋思,最近又风行了什么新绛,每一次我们都会无限感慨,然后抑或改变一下自己模仿一下人家。然而技术永远是在不断更新的,就像iPhone已经到了4S;同时技术又是可以复制的,就像我们山寨众多的产品。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有意无意地甚至是刻意避地重就轻选取了简单的复制之法。细想来,我们忽略的才是关键——那就是思想。教学的硬件不断地升级,教学的形式不停地翻新,然而新课标以来,有多少新的理论进入我们的视野?追逐技术,只能永远在技术的后边疲于奔命,只有经过了思想的启迪才可能完成最终的创造和超越。

 

 

单位: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

手机:13723771058

Emaileqimo5005@yahoo.com.cn



最后更新[2012-2-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