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名师备考
文章标题: 《2012年深圳一摸语文评分细则及学生答题情况》
     阅读次数:226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2年深圳一摸语文评分细则及学生答题情况

 (程少堂按:由于个别题组长没有按要求昨晚12点前发来整理材料,今天上午多次催促才发来,所以现在才挂上网。优秀作文还需要时间才能上网,争取下周。)

断句和翻译评卷简况

(执笔:宝安中学宫能祥)

1)断句题

    结合高考评卷操作办法,也为方便评卷,对细则略作调整:每错断、漏断两处扣1分。

    学生典型错误:

1.恩命出/自格外

2.其为我强入/一谢先生/不可

3.遂称疾/笃乃使人

4.乃使人舁以入望/见午门

2)翻译题

     细则补充、调整如下:第一句,(傅眉)跟(吏部郎)谈中州的文献典籍,也可;“或”:译为“有的”,也可。第二句,译为 趴、爬,也可。

    学生答题的典型错误:

    第一句:

1.省略成分补充错误。傅山(或先生)跟(他)谈中州的文献典籍;

2.把“中州”当成一个人。与中州谈文献典籍

    第二句:

1.搞不清主要人物关系,不知道到底是谁让谁谢恩,甚至认为是“益都”向“傅山”谢恩;

2.关键词错解:“掖”错解为腋、液,于是由“腋窝”引申为胳膊,翻译成“抓住他胳膊”;由“液”引申出眼泪,翻译成“强忍着眼泪”。“仆”错解成“仆人”,翻译成“像仆人一样(跪拜)”

 

诗歌鉴赏与默写

 

(执笔:高级中学李代晓)

 

第一问,同学们对“才”和“半”的理解较好,基本能正确回答“突出了新春或早春特点,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生动形象”。

第二问,参考答案的解读着眼于“主要手法”,没有什么疑义。“虚实结合”、“对比”、“反衬”三者之间有互相渗透的地方,同学们把握较好,甚至有不少同学回答出了两到三种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  回答“借景说理”“侧面烘托”的同学也有,但少有解说得体的情况,给分时我们一般不超过2分。

2、  回答“借景抒情”“比喻”“拟人”的同学也不少,原则上不给分,解说很恰当的,我们放宽标准,给1分。因为,归根结底,这些都不能算“主要手法”。

3、  有些同学盲目套用,说什么“托物言志”之类,胡乱解说,不给分。

第三问,很多同学不明确“理趣”,把“理趣”与“感情”混淆,得分较低。主要问题有:

1、  直接把“感情”当成“理趣”,多数答案出现的形式为“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2、  直接沿用第二问的方法答题,答成“对比,表达诗人对早春的喜爱”。

3、  误读诗意,更谈不上什么“理趣”。普遍出现的答题情况是“作者怀才不遇”,“不被赏识”“为官清廉”之类。

 

默写:

   此题均分4.41。不少同学得满分,但错误也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难以尽举。仅将错误率最高的几个字列举如下:

“暝”写成“瞑”,“明”……

“沧”写成“苍”

“蓝”写成“篮”、“南”

“辟”写成“避”

   其他背诵错误,书写潦草的情况很多,一模后应该加强针对性的检查过关复习。默写失分,是很可惜的。

                            

 

 

深一模语文论述文主观题答题情况汇总

(执笔:光明高级向志文)

一、1415题评分细则

 

14. 4分)

①透过事物表象挖掘出了常人看不见的本质(或“主观认识与客观规律、事物本质一致”),2分;若答成“通过事情发现深刻”1分。

②认识客观规律和事物本质(达到深刻的境界)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要经历一个艰辛的过程,2分;若只是答成“认识过程是要经过黑暗的”,不给分。

15. 4分) 

1)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将不深刻与深刻的东西弄混淆。“深刻是什么”,判错;“人们往往被深刻所迷惑”,判对。

2)深刻既指感受上的印象深,也指思维有深度(“思维的深度”答为“达到事情或问题的本质”也可)。 “深刻的含义”,判错;“我们眼睛看到的常常只是表象,不是本质”,判错。

3)鲁迅杂文写得深刻,在于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本质。“鲁迅杂文写得深刻”,判半对。

4)深刻存在于事物自身,在于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深圳绝不是奇谈怪论,不是谁喊叫和辱骂声大谁就是深刻”,判错。

5)深刻是既简单又朴素的:一是事物本身存在的动因,二是我们要能准确地说出这种存在的动因。“这个世界不缺少深刻,就跟不缺少美一样,缺少的是发现深刻和美的眼睛”,判半对。

(答对两点得1分,答对三点得2分,答对四点得3分,答对五点得4分。)

 

二、学生答题情况

总况

1.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有限,答题要点不准确或不全面;

2.答题不分要点,无序号;

3.有些序号的书写不标准或与汉字挨得过紧,识别困难;

4.书写极不工整或字形过密,识别吃力,影响得分。

第十四题情况  平均分  1.86(含零分)2.11(不含零分)

1.理解不全面,对认识过程的曲折性、艰辛性答得较好,而对前半句中的“对”与“光明”两词的理解不到位;

2.学生缺乏哲学常识,对“表象”与“本质”的表述不规范,大多数学生以“深刻”代之;

3.对“黑暗”一词的解读只是照抄此词,缺乏自己的理解。

第十五题情况  平均分   1.61(含零分)  1.96(不含零分)

1.审题不清,表现为把“概述观点”错误理解为“概括段落大意”,另外有的同学把文章分成几部分后再概括大意;

2.某个要点写错欲涂改而又不成,便废弃不要,但又在整个答案后面补充,导致序号混乱;

3.错把每段的首句或末句作为中心句、观点句。

4.为防止得分少,有些同学大篇幅抄袭性答题,使得卷面过密,识别困难,影响得分。

 

 

 2012深一模文学类、实用类阅读题评卷情况及思考

执笔:鲁力

 

2012届深圳语文试卷一模中的文学类、实用类选文分别是安房直子(日)的狐狸的窗户》和是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命题者从浩如烟海的文章中精心挑选出这两篇精品,可谓苦心孤诣。

参加这两大选考题的评卷老师有31位,下面请允许笔者代表他们发言!

一.人均得分情况:

本届全市共26003份答卷,选做“文学类阅读”(15分)题目的有7000余份,均分8.77(除去零分卷);选做“实用文体类阅读”(15分)题目的接近19000份,均分9.17除去零分卷)。

从考生得分情况来看,这样的水平,对深圳的考生来说,应该说是不尽如人意。

二.考生答题状况以及赋分情况

(一).文学类阅读

1. 问题16.文中划线句子属于哪种描写方法?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参考答案解析:1)划线句子为环境描写(1分)(2)①为全文营造了一个空灵梦幻、充满无穷魅力氛围。(关键词:“营造氛围”。)②为引出下文做铺垫。或答“推动情节发展”“为与小狐狸相遇提供背景”。(关键词:“做铺垫”或者“推动情节发展”或者“提供背景”。)③为烘托人物形象、深化作品主题服务。空灵梦幻环境为“我”在小窗户里看到过去发生的事提供一个梦幻般的场所和背景的,为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设置出特定的自然环境,从而突现主题。(关键词:“烘托人物形象”或者“深化作品主题”。)(三个要点,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

考生答卷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给分情况:

这道题拿满分的不到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第一问答对了,可是第二问又言之不详,或者挂一漏“万”;另外至少三分之一的考生,压根不知道什么是“描写方法”,有的答成“打比方”,有的答成“白描”,有的答成“侧面描写”。至于“它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考生就无从答起了。给分情况:两问都答对了,且详细的,满分;第一问对了,回答较详的,给3分;如果第一问错了,而后面的绕来绕去又占了一点答案的边,只好酌情给12分(假如整道题都一律给零分,那就将全军覆灭了);两问全错的,零分。

——本题失分症结:不明白“专业用语”(描写方法)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2. 问题17.请根据小说的情节发展过程,写出故事梗概。(要求字数在80字以内。)(5分)

参考答案解析:猎人迷路后,巧遇小狐狸,小狐狸通过手指围成的窗户看到妈妈,猎人也从窗户中看到了家人,受到感动,把猎枪交给小狐狸,回到家洗手后一切消失,猎人遗憾不已。(5分)(写出情节的起承转合各1分,语言表述1分。)

考生答卷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给分情况:

大概分三种,第一种:有的根据文本行文顺序,准确写出了故事梗概,有的还分条陈述,层次一目了然,这类考生接近三分之一,得分,45分;第二种基本能写出故事梗慨,只是其中某一环节稍欠准确,得分,3分;最后一种,大概知道文中某些意思,但不会概括,只好不加选择地照抄原文,给12分。

——本题失分症结缺乏读懂文本的耐心,缺乏概括归纳能力。

 

3. 问题18.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认识。(6分)

参考答案解析:1)对和平的呼唤。猎人受到小狐狸魔法的感化,交出了自己的枪,双方和谐快乐地相处。(2)对亲情、爱情的渴盼。“心中一直想念而现在绝不可能再见面的少女,看到了被火烧掉的院子,听到了妈妈温馨的话语,听到了死去的妹妹的声音,……(3)对善良、宽容的赞美。对“我”这样一位猎人,是杀母仇人,小狐狸并没有以暴制暴,而是用神奇得魔法引导“我”, 唤醒了猎人心中最美好的记忆,交出了猎人的枪,走上了充满对亲情、爱情的渴望、充满“爱” 的人生之路。4)对珍贵的、美的东西容易消逝的遗憾。猎人洗掉了染料,再也寻找不到那片桔梗花田。蓝色桔梗是美丽的,又是幻灭的。停下你的脚步留恋过去,还是带着回忆走向明天。富有人生的哲理。

(评分细则:写出上述主题中的一条,2分;结合文本具体分析,2分;有个人对主题的认识,2分。)

考生答卷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给分情况:

对这篇思想及寓意相当深刻的童话,不少考生读不懂。有的把主题说成是“不要打猎,不要伤害动物”,有的说成“要保护坏境”,更有甚者,他们定的回答与参考答案大相径庭。另一种情况是,在回答“谈谈你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时,不少考生不得这类开放题目的答题要领。不知道先答什么,后答什么,以致于信手写下去,不着要点。给分情况:主题只要接近参考答案,且要点相似,酌情给1-2分;“谈认识”一问,只要对有文本的以及个人的认识,言之成理,层次较清楚(最好分条陈述),给3-4分,,其次,酌情给1-2分;内容游离,文字稀少,且卷面乱画的,不给分。

——此题失分症结“空灵、梦幻”的文学作品见少了,把握不住其主题。

 

(二).实用类阅读

4 问题19 .结合文本内容,概括鲁迅先生服饰美学观的主要内容。(4分)

参考答案解析: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1) 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2)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利用视觉偏差,有所矫正。(3)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答案中只要有关键词--和谐或协调,得2分,其余每点1分。)

考生答卷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给分情况:

有的考生被“服饰美学观”吓住了,有的则抓不住要点,归纳又力不从心。

反映到卷面上,就是照搬原文,顾此失彼,层次不清(尤其不会分点表述)。给分情况:只要答到和“鲁迅服饰美学观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和谐、协调”意思相近,并且基本能从 “服饰颜色搭配要协调”“服饰要考虑到体型特点”“ 服饰要与场合、气质协调”几方面来表述的,再根据详略、书写等情况,酌情给3-4分;(3分居多)照抄原文,要点基本到位的,酌情给2分;以此类推。

——失分症结不会归纳,照抄原文。

 

5 问题20 . 文中加横线的语段运用了怎样的叙述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5分)

参考答案解析:插叙(2分)。(1)扩大作品容量(或:增加行文时空跨度)(1分);(2)突出了鲁迅先生一贯的认真、严肃而又不失平和的性格特点,从而更加丰满了鲁迅先生的形象(2分)。

考生答卷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给分情况:

此题接近一半考生回答到了正确答案“插叙”,只是对其作用的回答少欠准确和完整,这考卷得分一般在3-4分;还有不少考生把第一问答成“倒叙”,但在阐述作用时又靠近参考答案了,对此,酌情给1-2分;对第二问要点回答不全面的酌情给1-2分。,

 

——失分症结对“叙述方法”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搞不清楚。

 

6 问题21 .文中所写的鲁迅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请简述理由。(6分)

参考答案解析:是一个很生活化、很人性化的鲁迅。(或者答:善解人意、心细如丝、对小辈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富有生活情趣、好客健谈、关心爱护青年……)(2分)

不背离。(1分)长久以来,鲁迅在我们眼中的形象定格于“民族的伟人”、“圣人”,我们总是将他一味抬高,仿佛他的一言一行都饱含深意,生活中的每一点细节、玩笑,都要从事关民族和人民利益的高度去考量,这样一来,鲁迅人格的丰富性就被削弱和破坏了,他的许多真实的人生经历反而没法解释了。这实际上是对鲁迅的歪曲。许多年轻人对误解鲁迅、不喜欢读鲁迅的作品,恰恰就是从这种歪曲中产生的。鲁迅的许多个人行为、家事、脾气、趣味,甚至他的弱点和缺点,本来都不会有损于他的光辉,反而使他更可信、更可亲、更可爱。(3分)

考生答卷中出现的普遍问题及给分情况:

这道题有两个问,但要做三件事:一是归纳鲁迅先生的形象,二是这与我们通常了解的作为“民族魂”的鲁迅是否背离”,三是要求结合文本找理由根据。总的说来,此题得分大部分在3-5分,情况良好。

考卷普遍反映出来的情况是:第二问“不背离”回答得几乎一致,很好!但对鲁迅先生的形象概括就提炼不太准确了,有的只好东抄西抄。“简述理由”环节,不少考生答得很详,还不错;但有的考生虽然写了很多,但要点不清。给分情况:能较全面概括鲁迅先生形象,回答出“不背离”,且能结合文本从不同角度进行较准确阐述的,结合书写卷面等综合因素,分别给4-6分;概括和简述理由要点不全面的酌情给3分,再次的定在2分以内。

 

——失分症结:①考生归纳概括能力尚需提高;②对分值较高的主观表述题缺乏分条陈述的习惯意识。

 

三.备考警示

警示一:

切莫忽略对“专业术语” 常识的复习。例如:上面第16题中的“描写方法”。 20题中的“叙述方法”等,同时指导学生对题目中含有“专业术语”的问题,一定要用“行话”去解答。

问题补救

1. 常见的描写方法:

按内容来分,描写有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两种。其中景物描写又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物描写又分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 、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按叙述人的表现手法分,描写(包括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可分为正面(直接)描写侧面(间接)描写场面描写

按特征分,描写又分为白描和工笔描写(又称“细描”)。

2. 常见的叙述方法: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讲解这些专业术语,不但要准确的答出它的概念名称,还要结合文本语境点出它的作用。

 

当然,要补救的类似常识还很多,例如,议论的三要素。议论文的几种结构形式(此次模拟卷第23题“写提纲”中就涉及到了。另外,高考需要考的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在语境中的作用)这些知识都要给考生讲讲。诸如此类,这就要求我们仔细研究高考命题形式,拿出自己的智慧,举一反三。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警示二:

对“归纳概括”题,切记要分条陈述。例如第17题概括“故事梗概”,第19题概括“主要内容”,第21题概括“鲁迅的形象”。

原则上,4分题分二至三条;56分题分三至四条。不宜分条过多,多则滥。

警示三

对开放性的题目,答题思路一般是“先总后分”。即一下笔就亮出观点,(总)然后评价文本的观点,再阐述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分)例如,第18题和21题。

 

警示四;

复习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选一些“空灵、梦幻”的优美文学作品来训练学生,让他们见多识广。做到“有备无患”嘛!

 

以上内容仅是针对本次模拟考试考生答卷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而言,要弄清整个高考命题的设题和解题窍门,还请各位多多研究至少近几年深圳在内的全国各地的考卷!

常言说得好: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相信自己:只要功夫深,我们就一定能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语言表达

 

(执笔:深圳中学刘艳平)

 

22. 平均分3.65分(不含0分)/3.22分(含0分)。

1)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基本按照参考答案,补充以下几点:文体错误扣2分;没写被推荐人姓名,能一眼看出来是谁的扣1分,模糊不清的扣2分;没表明推荐意思扣1分;有错别字或语法错误扣1分。其中因语言表达不得体扣分最多。

 

2)题目考查内容:

①考查文化常识。所选人物均为历史名人,只有了解其成就,才能写出个性。

②考查知识的应用能力。写推荐信平时训练过,知道基本的模式。但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进行应用写作,要求更高。校长推荐是近年来大家关注的热点事件,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进来进行具体应用,需要较强的应用能力。

③考查思维的变通性。题目有“穿越”的特点,如何将历史人物与现实生活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需要思维的变通性来解决。四位人物的成就多是成年以后取得的,如《兰亭集序》是在50左右写的,怎样化为中学校长推荐的内容,也要变通。有的学生不知变通,出现了错误。如写李清照经历了“中年丧夫”,“祖冲之同学不仅在在数学方面有天赋,有智慧,于千年之前就有了极限的观念……”。

④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得体是本题难度最大的考点。包括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谦敬语的准确运用及其他措词的使用恰当等。

 

2)学生答题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文体错误。写成了非推荐信文体,如招聘函、人物简介、励志的短信、邀请函等。

1:致祖冲之:愿你那发奋图强、坚定不移的信念长存,加油,你的才智与你的毅力将引领你走向成功。

2:尊敬的祖冲之先生,您好!我是在校的校长,现在想请您去参加北京大学特长生招生考试,谢谢!

3:苏轼同学你好,我代表北大特邀你以特长生的身份参加北大特长生考试,我早已听闻贵校有一名写诗特长的学生,我已读过你的诗,确实不错,今我诚意邀请你参加,我对你充满信心,请尽力参加并通过此次考核。

4:我叫王羲之,爱好书写……

②常识性错误。如人物作品风格、引用诗词、人物事迹、人物性别等。

1:苏轼同学在诗词上的造艺(错别字)堪称一流,曾获得国家诗仙的称号,被称为学术界诗歌第一人。

2:李清照是我国一名坚强的女孩,她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思念。

3:写李清照时,所有的“她”误写成“他”。

4:苏轼同学知识丰富、思想深刻。他写的作文有时代气息,又不失古风特色。他文学积累丰富,多次荣获校内外大奖。他写的散文中能够融合佛、释、道的思想,实为大家之作。……

③要素遗漏。如没有表明推荐的意思,没有写被推荐人的姓名,没有写出被推荐人具体的个性等。

④用语不得体。包括谦敬用语不准确、语言不合人物身份、特定用语不恰当、推荐事由不准确等。

1:“请贵校认真审核!”“请贵校务必批准!”以中学校长身份向大学推荐学生,应该是平级,有学生写成了上级对下级。

2:把“我校”写成“吾校”,把“贵校”写成“您校”。

3:“我强烈推荐他进入北大深造!”“请贵校不拘一格,录取该生。”这些属于推荐事由不准确。

⑤出现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1:我校优等特长生苏轼……为我校莘莘学子,实为不可多得的人才。

2:苏轼同学是我们学校的一位诗词方面的特长生,他成绩优异,创作才能出类拔萃(原文将“萃”写成了竹字头)。今年,苏轼同学将参加贵大学的特长生招生考试,他的才华非常好,请您拭目以待。

 

3)答案示例:

①本校李清照同学对古诗词深有研究及见解。一句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便将女子心中苦闷跃出词间,一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将愁苦化做千万重。且个性恬静淡雅。故推荐她参加贵校招生考试。(6分)

②王羲之,多年临池习墨,笔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数年笔耕不辍,临兰亭而作序,俯察品类之盛,包罗万象。该同学以书法、文章闻名于世,深受景仰,故拟向贵校推荐其参与特长生考试。(6分)

③李清照为我校优秀学生,文化涵养丰厚,长于婉约词作,文风亦可豪放。其所写佳句“寻寻觅觅”为人传诵,堪称巾帼不让须眉。李饱受生活坎坷但意志不屈,可谓德才兼备。现向贵校推荐此生,望得贵校赏识。(6分)

④李清照是我校文学才华出众、端庄贤淑的优秀学生。她文词婉约,自成一派风格,一句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没有引号)即令人感佩叹服,其文学才能非一般学生所能匹及(生造词语)。她亦品行端正、不卑不亢。是北京大学所应录取的极佳人选。(措词不合理)是以推荐。(5分)

⑤苏轼同学知识丰富、思想深刻。他写的作文有时代气息,又不失古风特色。他文学积累丰富,多次荣获校内外大奖。他写的散文中能够融合佛、释、道的思想,实为大家之作。望贵校能给予他一个特长生考试的机会。(5分,“佛、释、道”应为“儒、佛、道”。

⑥苏轼同学是一位很突出的学生,成绩优异,且富有个性,他的特长突出,满腹经纶,是国家之栋梁,是可造之材,我推荐他参加此次考试。(4分,特长不具体,不突出。

⑦苏轼同学你好,我代表北大特邀你以特长生的身份参加北大特长生考试,我早已听闻贵校有一名写诗特长的学生,我已读过你的诗,确实不错,今我诚意邀请你参加,我对你充满信心,请尽力参加并通过此次考核。(2分,文体错误,标点也不准确。)

⑧苏轼成绩优异,在校内总是排在前列,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有着非常豪迈的性格,他与同学相处融洽。(1分,只写出了苏轼的性格。

⑨我校有名女特长生,经历了改朝换代、国破家亡、中年丧夫。就是这样一些不幸,造就了这样一个文学、感情深沉深厚的女词人。(1分,只说出了“女词人”的特点。

⑩致祖冲之:愿你那发奋图强、坚定不移的信念长存,加油,你的才智与你的毅力将引领你走向成功。(0分)

致祖冲之:愿你那发奋图强、坚定不移的信念长存,加油,你的才智与你的毅力将引领你走向成功。(0分)

尊敬的祖冲之先生,您好!我是在校的校长,现在想请您去参加北京大学特长生招生考试,谢谢!(0分)

 

 

23.平均分 3.43(不含0分)/3.07分(含0分)  

1)评分标准:评分标准按照参考答案分项给分,同时考虑以下几种情况:

①中心论点错误。中心论点扣1分;分论点能证明他的中心论点、非常深刻且逻辑严密的给2分,其他情况给01分;论据和逻辑关系按照参考答案要求给分,不受中心论点的影响。

②关于分论点。根据分论点能否证明中心论点,酌情给分。三个都能证明给2分,二个给1分,一个给0分。如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格式,以论题的方式答题,给1分。

③关于论据。只有三个分论点都给了合适的论据,且叙述方式正确给1分;如果其中一个分论点的论据明显有误,或陈述方式不正确,则为0分。

④关于逻辑。概括准确给2分,不管说了多少话;概括的有对有错,给1分;其他情况为0分,如分论点逻辑混乱,最后硬说出某种逻辑,给0分,又如上文无分论点,此栏填写任何内容均为0分。

2)题目考查内容:

本题重点考查学生的结构能力和逻辑思维品质,是以考试的方式引导师生重视作文的结构训练,因为抓结构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从阅卷的情况来看,学生的结构能力和逻辑思维品质还存在较大问题。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如论点的提炼、论据的概括与表述。

3)学生存在的问题:

  ①中心论点不准确。如:

国人应创新、诚信、对自己修身。

    光明总与黑暗共存。

    最后的尊严对于人生非常重要。

   ②分论点逻辑混乱。如:

     中心论点:心在焉

分论点1:这个社会有多少人心不在焉。

     分论点2:心在焉。

     分论点3:心要在焉。

   ③分论点不能证明中心论点如:

     中心论点:有多少人是心不在焉。 

分论点1:心要在焉。

     分论点2:心不在焉。

     分论点3:我们如何面对心要在焉和心不在焉。

   ④把论题当分论点。如:

     分论点1:心在焉与心不在焉的对比。

     分论点2:心在焉能否成功。

     分论点3:心不在焉能否成功。

   ⑤论据表述方式错误。如:

     论据:钱学森、司马迁和毛主席;

     论据:当今之部分学者;

     论据:东坡肉;

   ⑥不能准确理解中心论点、分论点、论据、逻辑关系等概念的内涵。如:

分论点1 古代国外 

分论点2:古代中国

       分论点3 现代

 

分论点1:举例

分论点2:分析

分论点3:总结

       

分论点1:对照式

分论点2:追思“文化昆仑”

 

论据:21世纪

           心不在焉

           让我们心有所止,心在焉

      

逻辑关系:点题-正面-反面-总结

              从他最突出的特点转向众所周知,然后是生活上的升华

              社会中的正常现象

   要素残缺。不应留空白的地方留下了空白,如没有分论点,论据和逻辑关系填写了也没有分。

 

   3)答案示例:

6分:

中心论点:心在要焉,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分论点1:心在焉可成就自我。

   论据:古代文人宋濂一心向学“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学有所成。

   分论点 2:心在焉可超越自我。

   论据:一名在比赛中受伤的运动员坚持跑完全程,赢得肯定。

   分论点 3:心不在焉会害人害己。

   论据:许多企业为了GDP,不把群众利益放在眼里,导致亏损。

   逻辑:并列式与对照式。

 

   中心论点:心要在焉,才能成功。

分论点1:学者心要在焉,方可知书之真味。

论据:季羡林潜心梵文研究,取得非凡成就。

分论点 2:商人心要在焉,方可成一份事业。

论据:乔布斯专注于开发和完善产品,创造苹果神话。

分论点 3:官员心要在焉,方可谋一片福荫。

论据:温家宝总理将百姓利益放在首位,为百姓解决困难,带去温暖。

逻辑:并列式。

5分:

中心论点:心要在焉,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分论点1:心要在焉,要从小事做起。

论据:上课要专心听讲,与人聊天要注意听对方所说的话。

分论点2:心要在焉与不在焉取决于各人的自律能力。

论据:学生之间有成绩高低的差距,往往就是自律上的差距。(论据陈述角度不佳。)

分论点3:心要在焉,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论据:钱钟书先生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逻辑:层进式。

                  

中心论点:心在焉,才能卓而(错别字)不群

分论点1:心不在焉,人无法树立目标。

论据:用仲永的事例反面论证心不在焉,人就没有一个自己的目标。

分论点 2:心不在焉,不能有大作为。

论据:用韩寒不坚守作家的身份,赛车、广告,使其在文章上不能更上一层楼。

分论点 3:心在焉,才能卓越。

论据:用自身学习经历,论证心在焉对学习的极大帮助。

逻辑:正反论证,从古到今,由他人到自身。(概括不完整)

 

4分:

中心论点: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

分论点1:心在焉的理解可以很简单。

论据:只要有专注的平静的心。(表述方式不准确。)

分论点 2:学习上也要心在焉,就是全神贯注。

论据:当三心二意时,反而会浪费更多时间和精力。

分论点 3: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心在焉。

论据: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份。

逻辑:从小到大去论述。(逻辑关系表达错误。)

 

中心论点:心在焉。

分论点1:课堂上心要在焉。

论据:课堂上心在焉与不在焉的不同后果。

分论点 2:生活上要在焉。(放在最后更佳)

论据:生活上心在焉的重要性。(表述不准确。)

分论点 3:复习上心要在焉。

论据:心要在焉在复习上所起的作用。

逻辑:并列式。

 

3分:

中心论点:心在焉,则是对生活的享受。

分论点1:若心不在焉,历史也将遗失。(三个分论点与论点扣得不紧。)

论据:司马迁的《史记》创作。

分论点 2:若心不在焉,时代也不会进步。

论据:牛顿的万有引力。

分论点 3:若心不在焉,未来也只剩下废墟。

论据:乔布斯的一生。 (三个论据表述不准确。)

逻辑:并列式。

 

中心论点:只有做任何事情时心要在焉,才能事半功倍。

分论点1:如何心要在焉。(是论题。)

论据:完成五到:眼、手、耳、口、心到,才能心要在焉。

分论点 2:心思要全部在问题的本质上。(分论点12关系不明。)

论据:爱迪生请客聚餐。(论据表述不准确。)

分论点 3:若做事心不在焉,则事倍功半。

论据:一个朋友的失利。

逻辑:总分总。

 

2分:

中心论点:学生在课堂上心不在焉 (反向立意,落点不在“心要在焉”上。)

分论点1:教育体制使学生心不在焉。

论据:单一教学模式。(不能证明分论点。)

分论点 2:教师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心不在焉。

论据:为什么学生厌学。(论据表述不准确。)

分论点 3:各方面诱惑使学生心不在焉。

论据:网络与娱乐。

逻辑:(空白)

 

中心论点:坚持不懈,知难而退,方可成功。

分论点1:勤学苦练,乐在其中,练就扎实功底。

论据:毛泽东日夜苦读,在市场上读书,练就惊人毅力。

分论点 2:坚持不懈,成功是成才之必要条件。

论据:苏格拉底在上课老师们的考验,柏拉图练就哲学。(论据表述不准确。)

分论点 3:宠辱不惊,方可有所成就。(偏离中心。)

论据:华罗庚、毛泽东有所成就后继续努力。

逻辑:层进式。(不准确。)

 

中心论点:想做大事必定心要在焉。

分论点1:专注使我们不为外界所干扰。

论据:毛泽东在闹市看书。

分论点 2:留意外界事物的变化与走向。(与上下关系不明。)

论据:乔布斯的四个奇迹。(论据表述不准确。)

分论点 3:定下自己必定成功的心理。

论据:抗日英雄抗日。

逻辑:有了专注才能留意外界走向,从而更加坚定成功的心。(不正确。)

 

1分:

中心论点:心要在焉,才能成大事

分论点1:霍金。

论据:心要在焉在逆境中成就大事。

分论点 2:刘翔。

论据:心要在焉砥自我成就大事。

分论点 3:周恩来。

论据:心要在焉在公平和气中成就大事。

逻辑:并列。

 

中心论点:我们要心有所止,心在焉。

分论点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论据:(无论据)

分论点 2: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论据:(无论据)

分论点 3:需要心有所止,心在焉。

论据:(无论据)

逻辑:层进式。

 

0

中心论点:对待事情的重视。

分论点1:早晨出操。

论据:对做操的问题。

分论点 2:上课。

论据:对上课认真的态度。

分论点 3:晚修。

论据:怎样的晚修。

逻辑:上下连接关系。

 

中心论点:心不在焉的具体原因。

分论点1:心不在焉的问题。

论据:举例说明。

分论点 2:心要在焉的成功。

论据:举例分析。

分论点 3:习惯的形成。

论据:举例子。

逻辑:互补。

 

 

作文评卷情况反馈

(梅林中学马恩来整理)

              

一、好的趋势和特点:

1.学会审题。从题目的内涵入手挖掘题意,分解“心在焉”每个字的具体含义,再从多角度多层面切入构思立意,呈现思维的多样性。

2.学会结构。因有前面列提纲考题,议论文结构更趋规范。或并列,或层进,或对比,呈现出一定的逻辑性。

3.联系社会实际,紧扣时代脉搏,积累运用鲜活材料。如乔布斯、刘伟、俞敏洪、刘翔、林书豪等各领域的精英,还有感动中国人物,时下新闻焦点事件:三鹿、三亚宰客们、动车事件、小悦悦事件。

古代传统素材依然占据大的空间:刘邦、项羽、刘备、田忌、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黄公望等等,也出现了一些反面素材的运用,如方仲永、学弈者以及一些寓言故事素材。

4.论证方面也呈现了多样化,如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这虽是为数不多,也是超越了简单的例证和引证,显得结构框架颇有阐述议论之风。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对“心”“在焉”的理解过于平面化和表面化,缺乏明确定位和理解,其方向常常多而杂; 2.以叙代议之文多,往往一个例子写十几行,然后来几句无关痛痒的分析;

3.举例雷同的情况严重,新鲜而典型的素材欠缺,体现出知识积累的不足;

4.中心不突出的作文较多,点题和扣题还要加强训练。

5.文体意识谈薄。有个考生不看清题,写成记叙文、散文,相当多的则文体不清,虽是议论框架,可是叙例大类记叙段落,大多是讲故事的语言,或是整篇文章记叙性散文风格。

6.相当多文章议论的中心论点不够观点化,立意模糊不清,只是将题目反复咏叹,有贴标签之嫌。

7.有的议论文概念不清,不能理解“心要在焉”的含义,导致材料与观点难以统一。个别文章谈“心要在焉”的篇幅过长,入题太慢,或是喧宾夺主。

8.对论据素材的分析不够切中要害,不能分析素材主体人物或事件的“心”究竟在“哪里”,难以论证中心观点,显得生拉硬拽。逻辑论证能力有待进一步训练,其中论据不能证明论点的篇目甚多。

9.相当一部分作文还是信马由缰,意到笔随,丝毫看不出列过提纲的痕迹,还没有掌握到提纲构思经营文章这把钥匙。

10.有套作、宿构现象。个别作文与去年的“桃花岛”作文类似;有连续数篇作文开头、结尾和中间的一些句子雷同。

11.构思行文太慢,有许多文章未能完篇。

 

 

 

 

 


最后更新[2012-2-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