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文章标题: 《旧闻:南京潮水之家研讨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出处:中学语文网 、鼓楼区教育天地    作者:岭南闲樵转贴   阅读次数:2229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旧闻:南京潮水之家研讨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

——(南京市鼓楼区)潮水之家第十次专题研讨纪实

来源:中学语文网 http://gljy.nje.cn/gljyynew/HTMLNEWS/31/166/20106384906.htm

鼓楼区教育天地http://gljy.nje.cn/HTMLNEWS/91/20106291927.htm

 

 

 

康德说,参差多态,乃是美的本源。同课异构的魅力也正在于此。2010527日,在教研员顾敏老师的组织下,鼓楼区潮水之家齐聚一堂,认真欣赏了树人中学史震虎老师、宁海分校陈曦老师、育英中学景玲老师所授的课文《吆喝》的同课异构课,他们的课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同时,潮水们十分荣幸地聆听了特级教师蔡肇基“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的讲座。

首先,树人中学史震虎老师分别从“听听吆喝”、“初读吆喝”、“再品吆喝”三个板块解读文本,分析细致,有条不紊;紧接着,宁海分校陈曦老师则从“感受吆喝”、“品味吆喝”、“情系吆喝”三个方面体现语文味,师生互动充分,亮点迭出;然后,育英中学景玲老师用说课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她的思路:以三个学习活动贯穿课堂:品味吆喝的特色、赏析文章的布局、体会作者的情感,娓娓道来,淳朴实在。

三位老师风格迥异,但语文味儿十足。对此,特级教师蔡肇基进行了充分的肯定。他很欣赏鼓楼区语文老师研读文本、挖掘语文味儿走在语文教学的前沿,他夸赞鼓楼区引领语文教学的潮流。

在讲座中,蔡老师和老师交流何为“语文味儿”?他说:课文内容不叫“语文味儿”,如何用语言来表达内容才叫“语文味儿”,所以,语文课堂的本质应该是“语言”或者是“言语”,那么语文课堂的特点就应该是,领悟、品味语言的魅力。这一点,三位老师都做的很出色,他们的教学目标基本一致,在教学安排上同中有异,都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把握文本,如史震虎老师在引导学生领会作者情感时,反复带领同学品读最后一段中的“倒还剩”三个字,读出怀念惋惜的情感;陈曦老师设计“广告与吆喝的比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发人深思。这些环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那么怎样才能上出“语文味儿”呢?蔡老师指出,授课老师都能够把握“吆喝”本身的语文味,很可取;如果能在作者叙述语言的语文味儿上稍作研究就更好了。例如,本文特定关联词的运用,“一…就…”这组关联词在文中出现7次,吆喝者有之,购买者有之,频率之高,值得注意。又如第五小节的比喻句,使人如闻其声,表现力很强,仿佛看到了那样热闹的场面,如见其形,这就不得不说是作者叙述语言的神来之笔了。这样的语言,在文中不在少数,若能引导学生细细分析,语文味儿自然洋溢课堂。蔡老师对语文味精辟的解析,让到会老师赞叹敬佩,使老师深受启发。

最后,教研员顾敏老师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她充分肯定了三位老师的课例,并对特级教师蔡肇基的精彩讲座表示感谢。此次活动,潮水们收益良多。

                                                                      刘珍  顾敏

 

 

南京鼓楼区教师博客:在“潮水之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在“潮水之家”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我并没有冲动

 2011-05-26
 
来源:南京鼓楼区教师博客
 

     “潮水之家”今天的活动内容是听余老师的两节课:《春酒》、《社戏》。听课其间,确实对余老师的教法有所质疑,但也没有到不吐不快的地步。

    听课完,照常是发表见解的环节。某特级先发言,依旧是溢美之词——其实我时而会很羡慕一些领导,他们说起客套话境界如火纯青,你任何时候把他提溜起来,他都能滔滔不绝,那种说漂亮话的能力似乎已经渗入体内,幻化为一种本能。

    接着应该是王德庆老师发言——王老师,我还是很尊敬、佩服的,王老师竟然将我硬推上去说话。既然说,就说真话喽,于是乎便有了今天的发言。可能有很多老师认为我很冲动,也可能认为我很狂妄,当然也可以认为我很愚蠢,不懂得中庸之术。烦不了,要不别让我说,要不就让我说真话。假如全是“一言堂”,全是盛赞,没有讨论,没有反思,那样的活动像传销。

    确实觉得《社戏》那篇上得太工具性了,完全无视人物情感、作者的思想,也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投入,最后全课以“美在描写、美在词语的运用、美在伏笔、美在照应”的语句收束,空洞虚夸。脱离内容和情感谈手法,最终教会孩子的就是说漂亮的空话,诸如某些领导发言,言之有辞而言之无物。我们教出的孩子,希望是《社戏》中充满好奇心,充满童真和活力的“我”。而鲁迅也一定会痛恨把“我”分析得那么像个无趣的学者。

    当然,必须客观地说,我是就事论事,我所说的只是针对《社戏》、《春酒》两个课例。余老师的设计确实有高明之处,他对文本的细读确实是令人钦佩的,这些既然毋庸置疑了,那还有什么必要在每一次活动中再不停的重申呢?真正地质疑和探讨才是有价值的。


 

扯淡:语文教学与字画

 
 2008-12-18
 
 

第二次参加“潮水之家”的活动,又听了很多研究余映潮课例的心得体会,概括而言,无非——集美,析美,然后溢美。

我没有交作业,被点名批评。朋友问我,你怎么敢偷懒的?我回答:我没有“偷”,我懒得很公开。

余老先生写了一些书面的意见,托组长带给全体组员,我只记得最后一句话:“大浪淘沙,自然淘汰。”说的就是我,我有自知之明。本就是沙土一堆,何必淘金?

老师堪称大师,课确实精美,可我就是喜欢不起来。强扭的瓜不甜。“喜欢”这种东西怎么好强迫的,是吧?

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喜欢,一直以来,我无从表达。

今天突然开窍了似的,终于可以打个比方来解释我的不喜欢了。

字有楷书、行书;画有工笔,写意。我偏向自然随性的东西,教学要是粗线条式的,觉得流畅的生成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有如行书,有如写意画,那一般的恣意淋漓。而余老的课,却是楷书,还是小楷的,是工笔画,还是设色丹青,那种工整、细致、缜密,完美得让人窒息,只觉得自己被束缚其中,人也变得规矩老实了。除非改变我的性格,否则,我没法像余老那样上课。

 

组里对余老的课是无限推崇,上课必以余老的课例为榜样,想象一下,语文课堂清一色的板块集美,温婉细致,怎么受得了!也没有人真的去问问学生:“你们喜欢上这样的课吗?”

 

 

 

 

 

 

 


最后更新[2012-3-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