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晚清岭南一代大儒,长期以另一个身份出现在后人的视野———康有为老师。殊不知,在那个时代,朱九江是公认的为人、为师、为官的典范。
行之今日,朱九江在故乡的知名度并不算高。而反观海外,他早已成为九江华侨的精神领袖并供奉起来,儒者、教育家、清官,他们为有如此高尚的先人而骄傲。
从历史名人角度看,南海从来不缺文化底蕴,朱九江、康有为之外,众多的名人还在沉睡。这些文化品牌的挖掘,对于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文化底蕴,乃至建设五星级南海意义深远。

朱九江塑像
82岁高龄的李玉江是九江中学退休教师,走下讲台20多年来,他一直在为一个特殊的身份而忙碌———朱九江先生纪念堂管理委员会委员。
这几日,他每天都要往纪念堂跑一两次,没有任务,就想看看会场布置进度。4月21日,这个位于九江中学校园内的纪念堂,将举办朱九江先生诞辰二百周年纪念活动。这次活动规格空前,省、市、区相关政府官员及九江海外华侨都将到场。
“可实际上,很多人已经不知道朱九江了。”李老叹息道。
■“朱九江是谁?”
纪念堂内,朱九江先生雕像竖立在正中,像前的一块碑石,雕刻《朱九江先生传略》,像后的高墙上,则是康有为弟子梁鸾仓1936年写下的一副对联“千秋新学开南海,百世名儒仰九江”,分别铭记康有为和“师公”朱九江。
而最初的纪念堂建于1935年,仍在九江中学内,1995年重建后,成立纪念堂管理委员会。三楼的收藏品包括朱九江弟子等的著作,很多都是重建后香港同乡商会赠送的,李老说,文革期间,朱九江的遗物荡然无存,就连其故居,也被扒去屋顶。
每年,前来“光顾”纪念堂的游客并不多。管理人员说,有时半个月也不见有人来,而参观队伍中,华侨、学生占了绝大多数。
九江中学是一所高中学校,学生抬头就能看到这幢安静的建筑物,每年新生入学,学校都会组织他们参观,讲述朱九江先生的治学故事。校长曾超强说,这是该校固定的新生学前培训课。
但是,出了校门则另当别论。一个细节是,若干年前,当李玉江向一位政府官员谈起朱九江的掌故时,这位官员居然一头雾水,惊诧地问“朱九江是谁?”这让李老至今仍耿耿于怀。

朱九江纪念馆
■儒者朱九江
朱次琦,人称九江先生,南海九江人,清代著名学者、教育家、诗人,也是著名的清官,时有“后朱子(宋代名儒朱熹)”之称。他生活在清朝由盛转衰之际。据《清史稿》所记,朱九江生平论学,平实敦大,认为“果其修行读书蕲之于古之实学,无汉学,无宋学也”。
作为晚清南海鸿儒,朱九江提出“四行五学”以正修身读书之道,并以此为治学思想传诸后世。其中的“四行”包括敦行孝弟、崇尚名节、变化气质和检摄威仪;“五学”则包括经学、史学、掌故之学、性理之学和词章之学。尤其是他主张的“性理之学”,实质就是“新儒学”,是儒家的内圣之学,它吸收并融合了玄学、佛教与道教的理论。
据载,他自辞职返乡后,不再出仕,在九江创礼山草堂设帐授徒,门墙极盛。康有为、简朝亮、梁耀枢(同治年辛未科状元)均出其门下。其中最著名的,当数戊戍变法中的风云人物康有为了。
说起康有为与朱九江先生之间的缘分,其实远不止一个学生和一个老师的关系那样简单。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汪叔子认为,在康有为投拜九江先生门墙之前,九江先生已经和康家结下深厚的世谊。
康有为起初跟过好几位老师,但他们教的多属当时科举考试体制下的八股文。而对于正处在青春反叛期,思想活跃的康有为来说,此类“大路货”却越来越引不起学习的趣味。直到十九岁那年,乡试不售、又愤学业无成的康有为,走进了九江礼山草堂,开始真正影响其人生的思想启蒙。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有为移居至广州城内,一面专意著述;一面收徒开讲,陈千秋、梁启超、徐勤等陆续来学。戊戌变法史上熠熠生辉的‘万木草堂’,实即如此筹建。其日后教学的不少具体措施,也可察见仿效礼山草堂的明显痕迹。

九江先生墨迹。(资料图片)
■官者朱九江
九江城区边上的下西太平村,是朱九江故居所在地,现在已被一幢楼房所覆盖。“虽然知道很有历史价值,但修缮过几次后,墙瓦仍随时可能倒塌,只好拆去重建。”说话的是朱九江旁系后人、今年60岁的朱世和。这幢楼房,现由其兄居住。
朱世和与朱九江是仅有的两位在故居出生的亲属,这让他一生无比自豪,他说,故居仅有50平方米左右,名为“紫藤书屋”。他介绍,朱九江膝下一儿一女,儿子聪颖过人,不幸年轻时夭折了,女儿长大后嫁到顺德,与朱家的关系渐渐疏离。而其太公,当时以儿子的身份过继给了朱九江。而朱次琦之后,朱家再没有出过什么“大人物”,族人一直过得很平淡,朱世和现为九江酒厂员工,独生子朱浩勇则在一家私营鞋厂做工。
即便如此,朱九江正直为人、清廉为官的准则,还是通过口头传教的方式,从祖辈一直延续到年轻一代。“前辈告诉我们,九江先生从山西辞官后,只拎一个小木箱回来,里面几件破旧衣服,两袖清风。”朱世和说。“家规”在他身上得到更平实的体现:“我经常告诫儿子不要攀比,勤勤恳恳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事实上,朱九江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只有在46岁时做过一任山西襄陵(今襄汾)代知县,为时只有190天。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的政绩辉煌,为当地人民所称颂,名声传遍晋粤两省。
1847年,朱九江中进士,以“即用知县”分发山西。次年正月出发,到十一月才到达太原。在太原等了两年零七个月,才等到空缺,到襄陵赴任署理知县。连行程到等待,共耗时三年半,路费和生活花费不少。他的旅费完全是自筹的,甚至连返程的路费都准备好了。至返粤时,因路费不足,连皮袍子也典当了才能回家。
在任期间,朱九江禁止大小吏役以财谋职,杜绝各种奉献。以往的襄陵县令过生日,无不向下索取礼金,每年可得“千百金”,以致上行下效,索贿成风。他到任后,完全禁止,规定倡办者以贪赃论处。从此雷厉风行,使全县“吏役皆驯”。

群众在观看朱九江于道光27年(1847年)获得进士的试卷。
■未解之谜
病危之后某日,朱九江用整整一天时间将自己的书稿全部焚毁,而焚稿的真实原因外人不得而知,从此成为难解之谜。“缺乏用于研究的原著,是朱九江鲜为人知晓的原因之一。”一位专家说。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蒋志华说,朱九江自行毁掉了一生的文字心血,人们无不感到痛惜。暮年的他在向学生谈自己著作情况时曾说:积年阅历所见,有不少新材料新想法,还需下功夫对以前的书稿进行修改补充方能定稿。
而晚清宣统《南海县志》认为,以朱次琦学问修养之博大宏深,浅学者无从窥其涯际,其自焚书稿一事自非一般人所能理解。
“对于朱次琦焚稿的原因,作为弟子和再传弟子,康有为、简朝亮、梁启超均有猜测,成为清末和民国时期最具影响的几种观点。”蒋志华说,康有为的观点一为“愤世嫉俗”,一为“身教重于言教”;简朝亮的观点一为“防误读之弊”,一为“不图学者之名”;梁启超则认为是“旧学无益”。

朱九江手书牌匾。 (资料图片)
■九江之外
2006年10月16日,香港,300多位九江旅港华侨齐集纪念朱九江诞辰二百年,当中不乏10来岁的青少年。九江中学校长曾超强以朱九江先生纪念堂管委会主席的身份赴会并发言,介绍朱九江生平及治学思想。
“朱九江的雕像就立在同乡会馆内,他早已成为华侨们的精神寄托和团结乡人的方式,乡亲们每年诞辰都会拜祭。香港移民过去加拿大、美国的乡亲也会写来祝词。”曾说。
实际上,与国内相比,朱九江在海外的地位要崇高得多,信奉者也多为九江华侨。九江是著名的侨乡,人们飘洋过海闯荡异乡后,就将朱九江———这个家乡的骄傲、人格典范———供奉起来,以时刻激励自己。
而在为纪念朱九江先生命名的九江中学,对其教育思想的践行由来已久,现在的学校管理者,以“人本、和谐、特色”为教学思维,走“尊重人性、和谐育人、特色发展”之路,曾超强认为,此与朱九江的“四行五学”思想基本一致。
至于是否能在中小学教育中加强“国学”课程,以在根本上传承朱九江治学思想,则留给九江人和南海人丰富的想象空间。
除朱九江之外,南海名人数不胜数。2006年秋天,倡议20年之久的南粤先贤馆终于开始进入落实阶段,首批入选的56位先贤中,南海人占据5席之多:陈启沅、邹伯奇、吴趼人、朱九江和康有为。然而,目前除康有为被写入“南海精神”而备受推崇之外,其他4位先贤的文化价值仍有待挖掘。
此次朱九江诞辰二百周年纪念活动规格上升到区一级,且在半个月前成立领导小组。“以活动为契机,塑造朱九江新文化品牌,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形成求学上进的治学风气,对实现五星级南海目标意义深远。”南海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刘文利说。
[专家观点]
◎方志钦(广东省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
在短暂的为官时间里,朱次琦的政绩辉煌,为当地人民所称颂,名声传遍晋粤两省。源于他有一套正确的为官之道:克己奉公,廉洁自持,勤政爱民。
朱次琦培养出的最杰出的学生,一是康有为,二是简朝亮。康有为作为改革家、教育家、思想家,影响及于国内外,其成长与朱次琦的教育不无关系。 在某种意义上说,朱次琦的最大成就,是教出了一个康有为这样的学生。
◎赵立人(广东省社科院研究生部主任、广东康梁研究会原会长)
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宋学和汉学平分秋色、笼罩一切的学术氛围下,朱九江先生独树一帜,力主经世致用以纠宋学之空疏、汉学之繁琐,并通过其门下弟子康有为,对近代中国启蒙改革思潮的兴起和传播,间接有着深刻的影响。
朱九江的实学思想虽还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改革思想,但它既然在立足于历史传统的同时,又密切关注社会现实,并以为现实服务为宗旨,也就具备了“与时俱进”的潜在因素。“九江实学”无疑是康有为变法思想的主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之一,对我们今天的开拓创新仍不乏借鉴价值。
清末南海县人才辈出,其于近代中国之改革启蒙、产业技术、体育技击有重大贡献者众多。此种文化氛围之形成,与朱九江之提倡实学,无疑有密切的相互联系。而今日南海人之开拓创新、务实敢为,更是朱九江倡导的实学传统的发扬光大。
◎钟卓安(广州市社科院历史所原所长)
由于朱次琦具有超凡的人格魅力和深厚的学问根基,享有“后朱子(熹)”之誉,因此从学弟子甚众,乃至有从山西远道南下九江拜其为师者。康有为对他的老师给予高度的评价:“先生壁立万仞,而其学平实敦大,皆出躬行之余。以末世俗污,特重气节,而主济人经世,不为无用之高谈空论”。1881年夏,两广总督张树声、巡抚裕宽,就朱次琦的优秀人品和高深学问,奏准清朝政府特赏五品卿衔,以表彰他“讲明正学,身体力行,比闾族党,薰德善良”。可惜时仅半年,一生清贫的朱次琦便因病辞世,且无以为葬。
◎李吉奎(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硕士生导师)
朱次琦作为中国近代历史文化名人和南粤先贤馆入馆先贤,确实值得后人景仰。即使从弘扬岭南文化这一目的出发,学术界也应该对朱次琦深入展开研究,加强宣传。南海历史文化名人较多,充分利用这个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南海在全国强县(市)中的地位,这个工作值得去做。
◎蒋志华(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研究馆员)
朱次琦没能最终完成书稿是他焚稿的最直接原因。从他此前不断焚毁自己的诗稿来看,朱次琦是一个追求尽善尽美的人,他给自己写作立的标尺本来就高,况且在他眼里,书稿的内容关系世道人心与国计民生之大道,他更不敢掉以轻心。最终,他做出宁缺毋滥的决定。另外还有一点,朱次琦始终笃信天命,他说过:学问是读书人的本分,用之无所骄,不用无所歉。所学如用得上,没什么可得意,如果用不上,也没什么可遗憾。于是他平静地给自己的学术生命画上了句号。
[人物介绍]
◎其人
朱九江(1807-1881),名次琦,字子襄,号稚圭,南海九江人,时人称朱九江先生。次琦聪敏好学,七岁能诗。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咸丰二年(1852)出任山西襄陵知县,在任190天后引疾去职南归。年五十一,讲学于九江礼山草堂,垂二十年,各方来学者众,门人著名的有康有为、简朝亮和梁耀枢等。卒年七十五岁。
◎其学
朱九江治学以明理达用为主,以经世救民为归。提出“四行五学”教育思想。
四行:敦行孝弟,崇尚气节,变化气质,检摄威仪。
五学:经学,史学,掌故之学,理性之学,词章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