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文章标题: 《佛山肖士华来稿:导学案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阅读次数:188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佛山肖士华来稿:导学案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导学案让语文教学更有语文味

 

 乐从中学语文组 肖士华

 

内容概要:从我校语文教学使用导学案的教学情况出发,分析产生的问题,探究解决的方法,从而为下学期导学案的使用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导学案、

近几年高中语文老师和学生常常感叹:“语文课越来越没意思了,越来越像理科的课堂,没有语文味!”甚至,曾经有一个学生对我说:“我们把古文的翻译讲一下,现代文别上了吧,把重点的词语划一划就行了!”作为一名普

通的语文教师,一个文学爱好者,面对这种情况,也只能痛心罢了!

语文课不像语文课由来已久了。首先,我们的学生甚至教师都更重视学生对数学、英语的学习,认为高考这两门起决定作用!其次,现在的语文课已经变成了为考语文而教语文!语文课本上的现代文绝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连平时的考试也很少用到。只有古文中的字词句,在考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在这个追求分数的年代,许多语文老师也只好迎难而上,迎合考试。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就是“爱之”,“爱之”即对之感兴趣!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语文课堂这个问题也只能靠“兴趣”来解决了。这个“兴趣”包括 “渴望得到高分”的“功利兴趣”和比它更强大的“精神享受”即体会阅读的快乐这一“阅读兴趣”。显然这两个兴趣在今天的高中生学习中很难兼顾!没时间!那么如何在兼顾考试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很困惑。不过,导学案的使用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导学案”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学习品质、学习水平以及学习潜力的基础上,根据课程标准、课堂教学设计,在课前编写,供学生课前独立预习,

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课后拓展延伸的材料。语文“导学案”在语文应试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审美水平这一方面,具体有以下几点作用:

 一、导学案迫使学生课前预习,从而节省出课堂时间。

语文导学案在预习环节中主要针对考试知识点设计相关预习内容,包括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字音”、“字形”、“成语”、“病句”以及根据考试命题特点,以文本为依托,设置的阅读理解题。这样的题目学生一定要在课前把文本读上几遍并有所思考,否则无法完成。这有效的改变了以往教学中上完课了,有些学生还不知道文本内容的情况。最重要的是,它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文本打下了基础。例如:我们在所设计的必修五读本选录的篇目《左忠毅公逸事》的导学案中,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思考题:文章所写的内容与题目“左忠毅公逸事”是否矛盾?要完成这一题目,学生必然要通读全文,弄懂文章各段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只有把这些问题搞懂了,这个思考题才有眉目。而要搞懂这些问题,可能文章要读上

到三遍。

魏书生在他的“三段六步”教学模式中也指出:学生在课前“自学阶段”应当按照教学目标和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和尝试答题,并消化、理解、梳理知识;教师通过巡视、督查、询问、板演、争论等形式,最大限度掌握“学情”,并加以归类,为释疑探究做好充分准备。这样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重点关注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重点解决这些难点问题。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课堂上学生会的坚决不讲;学生可以小组合作解决的坚决不讲;学生不懂不会的重点讲。这样一来,课堂上减少了很多低效、重复的劳动,从而节省出大量的时间。

 

 二、导学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个性化的解读,体会到了阅读快乐

导学案的使用,节省了课堂时间。这段时间就可以用来展示学生的个性阅读成果。在展示中,增强学生的阅读成就感、阅读快乐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

趣,从而彻底改变“要我读”,使之成为“我要读”。

例如,我在教学《〈史记〉选读》中《项羽本纪》一课时,在解决完学生导学案上暴露的文言知识点的问题以后,问学生在课前阅读中是否存在理解上的疑问。一位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项羽死后,“汉王为之哀,泣之而去。”刘邦不是希望项羽死吗,为什么要哭呢?这一问题提出以后,我没有让小组讨论,而是让课前在读书时思考过这一问题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有几位同学跃跃欲试。大部分同学都认为是做做样子的假哭。但其中有一位学生谈了他的不同看法:刘邦的哭包含的情绪是复杂的。除了做做样子给楚地的将士、百姓看,来笼络人心外,也有很多真的成分。首先,项羽曾经放过刘邦,现在项羽死在他手里,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他心中一定有过意不去的成分。其次,项羽曾经也是一位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的英雄人物,现在却落得这种下场,自己将来又会怎么样呢?他心中一定有惋惜、有担忧。再次,刘邦的“哭”,还是一种英雄惜英雄之哭。所以,刘邦的哭有假亦有真。他说完后,掌声久久未停息。这位同学也在掌声中踌躇满志地坐下来。后来,在他的读写本中写道:“通过

这节课,我感受到了学习语文的乐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皮亚克也说:“一切有成效的工作都是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的。”学生对自己探索出来的结果极其珍惜,具有很强的成就感,也提高了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兴趣才能真正学得好

作为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点燃兴趣之火的火种!

 

三、导学案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增强了真正的交流,提高了语文素养

导学案上常常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它的应用拓展把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以及他人尤其是大师们对文本的理解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不断地激起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例如,对语文必修二中《〈边城〉(节选)》一课的导学案的设计,我们制定的一个读书报告计划。导学案要求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完成边城的阅读,并在课外拓展中提供了几篇对《边城》赏析的文章。两周以后,我们的学生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在读书报告会上,有一位同学的解读很深刻:“纯情,从来都不需要一个理由。亦正如那个人的离开,谁也说不出一个真正的缘由,二佬的远行更是一种文化的远行,一种美好的善良的精神的远行,但我相信总有一天,这种精神会重又回到中国人的血液里,因为我们民族的根没有改变,就像我相信二佬会回来,因为有人在静静的等待……”当时我们忘记了课堂,忘记了身在何处,忘记了任何有意识的功利目的与价值追求,陶醉在一种或知识,或情感的氛围中。我们欣喜的看到学生已

经跳出了考试的牢笼,上升到精神的享受,它是一种灵魂的交流!

德国教育家第思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于传授而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导学案”已经唤醒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让学生在成功与肯定中得到激励与鼓舞。让语文教学更加充满了语文味。但是,如何使用“导学案”,让它在语文教学上发挥更大的功能,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

 

引用资料:《魏书生教学艺术》

《名家论教育》


最后更新[2012-3-12]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