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台湾黄维梁:《文心雕龙》理论「用于今」「用于洋」举隅》
     阅读次数:289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台湾黄维梁:《文心雕龙》理论「用于今」「用于洋」举隅

 

200571113 上海

复旦第二届中国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

 

让雕龙成为飞龙

──《文心雕龙》理论「用于今」「用于洋」举隅

黄维梁

(台湾 佛光人文社会学院 文学系)

 

内容提要

国人惯于向西方文论取经。本文则回顾中华传统,用《文心雕龙》的神思、丽辞、比兴、附会等理论,评析今人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以及美国人马丁路德金的讲词〈我有一个梦〉,以说明古可以为今用、中可以为洋用。〈梦〉的众多语句,既用比喻,又用对比,〈比兴〉〈丽辞〉二篇的理论,最能说明〈梦〉的修辞特色。本文认为发扬「龙学」的一个途径,是把它的理论用于实际批评。在当代西方大量诘屈聱牙、艰深难懂的文论当道之际,发扬「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

《文心雕龙》 比兴 丽辞 余光中 〈听听那冷雨〉 马丁路德 〈我有一个梦〉

 

 

 

(一) 引言

 

百年来国人惯于向西方取经。在文学理论方面,我们引入了心理分析说、马克思主义、神话原型说、新批评说、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二十世纪中国人成为西方人的「后学」,我们「接受」的西方文论,大大小小,恐怕有二十种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国人何惧于学习?反过来说,我们是愿意、乐意终身学习的。然而,当国人一切唯西方马首是瞻、一切崇洋的时候,中华固有的文化贬值了、失落了。悠悠数千年中华文化的一大部分,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重新估价。在百年前中华国力最弱、文化景气最低迷的时候,尚且有知识中华传统文化的分子,为中华呼冤、打气;时代变迁,现在国人走出了低谷,攀向高峰,减轻了国弱民贫带来的文化自卑情结,应能尽量客观地远观近观、中西并观,重新观察、评估中华的传统文化了。

 

在文论方面,笔者向来对《文心雕龙》情有独钟。忝为「龙的传人」,看到数十年来龙兄龙弟龙伯龙叔致力龙学、努力提高《文心雕龙》的国际地位而高兴。钱钟书在其小说〈纪念〉中说:「要对一个女人证明她的可爱,最好就是去爱上她。」 我这篇学术论述文字,不避引述「不伦」之嫌,套用钱氏的话说:「要对一个理论证明它的有用,最好就是去用上它。」本文把《文心雕龙》〈神思〉〈物色〉〈情采〉〈丽辞〉〈比兴〉〈夸饰〉〈附会〉等篇的理论,用于析评现代两篇作品:一是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一是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的讲词〈我有一个梦〉(“I Have a Dream”)。两者一中一西,笔者的用意在说明《文心雕龙》不但可以「古为今用」,且可以「中为洋用」;既具恒久意义,也具普世价值。下面剖情析采时,引述的当然主要是《文心雕龙》的说法。有时兼引西方文论,则为了表述「东海西海,心理攸同」(钱钟书语 )之意,也可能为了中西并观时突出中华的成就。在征引西方文论时,笔者秉持「知之为知之」的精神,对当代那些诘屈玄奥的「艰难文论」 敬而远之;《文心雕龙》〈风骨〉篇标举的清爽文风,虽未必能至,实向往之。

 

〈听听那冷雨〉是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名篇。余氏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到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美国深造及教学,在台湾及香港的多所大学英文系或中文系任教授。他手握五采之笔,着译丰富,有诗集、文集、翻译集数十种,得过多种文学奖,享誉于海峡两岸及其它地区。〈听听那冷雨〉写作于1974年春分之夜,当时文革高潮已过,而两岸仍隔阂不通。那个时期的余氏诗文,包括本篇,多有忧国怀乡之思。本篇为余氏美文之一,收入多种选集,这里根据的是纯文学版《听听那冷雨》一书。赏析此篇的文章颇多。

〈我有一个梦〉是二十世纪中叶美国著名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19291968)的一篇讲词。金氏是基督教浸信会牧师,一生为黑人的自由平等不懈奋斗。1963828,二十五万美国人集会于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金氏发表演说,号召和平抗争,就是这篇〈我有一个梦〉。1964年金氏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6844遇刺逝世。在〈我有一个梦〉中,金氏希望美国成为自由平等的绿洲。它是金氏一生最重要的演说,也是美国演讲名篇之一,收入众多的选集,析论者甚多。

 

〈听听那冷雨〉和〈我有一个梦〉二篇,将用《文心雕龙》的理论来析评。选此二篇是颇为随意的,是中国古典文论「古为今用」「中为洋用」的举隅。如果要寻找理由,也许有一个:是名家的名篇。

 

 

 

(二)古为今用: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春秋四季、天地万物变化,我们受感染、感动,创作的动机来了。《文心雕龙》〈物色〉篇开宗明义就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物色相召,人谁获安?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 春夏秋冬风雨日月使我们「动」感情、「摇」笔杆。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以下简称〈冷雨〉)开头即说:「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台北的绵绵春雨使余光中「不安」,雨润湿了他的思想,更润湿了他的笔,于是笔墨淅淅沥沥、淋淋漓漓,一篇〈冷雨〉洋洋洒洒流逸出来了。

 

余光中的想象与感情同样丰富。〈冷雨〉从台北写到厦门、江南、四川、香港以至美国丹佛,从春雨写到秋雨,从太白、东坡的诗韵写到《辞源》《辞海》的霜雪云霞、英文和法文的rainpluie。〈冷雨〉里有「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有原始的敲打乐、温柔的灰美人。〈冷雨〉时空转变人文交迭,就像《文心雕龙》〈神思〉篇说的「人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想象(imagination)低昂远近,意识之流(stream-of- consciousness)时空交错千载万里;〈神思〉篇说:「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冷雨〉一忽儿「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一忽儿「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一忽儿洛矶山簇簇的雪峰,一忽儿米芾云缭烟绕的山水,真是神思之运,「万途竞萌」。想象这骏马奔来时,〈神思〉篇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余光中看雨、听雨,情意满溢于大地山河与文化人生,华夏的乡愁与雨的韵律浑然交集,成为〈冷雨〉的主体情调。

 

《文心雕龙》〈情采〉篇说:「情者,文之经。」情意,是文学作品的经线。〈冷雨〉的经线、它的主体,是刚才说的赏雨听雨时对乡土文化的怀念。余光中出生于江南,少儿时曾惶恐于太阳旗的阴影中。他在台湾完成大学教育。其学术生活,直到写〈冷雨〉时,在台湾和美国度过。在写作〈冷雨〉前两年,他有〈乡愁〉之作(目前是名气最大的一首新诗) 。透过他的生活和其它作品来理解〈冷雨〉,我们最能察觉它深挚的乡土文化情怀。

〈情采〉篇说:「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刘勰面对六朝骈俪华美的文坛,虽然抨击「繁采寡情」、「为文造情」的歪风,却始终维护文采的价值,对「精妙」「藻饰」「辩丽」予以肯定。刘勰的「情」是情意、情思、情志,是内容思想(是themeemotion);「采」是文采、辞采、藻采,是形式技巧(是formtechnique)。刘勰情采并重,余光中情采兼之。

 

刘勰所说的文辞技巧,《文心雕龙》的〈比兴〉、〈夸饰〉、〈丽辞〉、〈声律〉等篇有详尽的论述。龙学专家如张少康、沈谦,曾力言《文心雕龙》在修辞学上的贡献,有专着阐述其义 。〈冷雨〉的文字艺术,正正表现于这些比喻、夸饰、丽辞、声律。

 

〈冷雨〉把萧萧霏霏凄凄切切雨景中的台北比喻为一部黑白电影,把「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比喻为「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电琵琶」无疑来自「电吉他」),把屋顶瓦片比喻为灰蝴蝶,而旧式房屋拆了,「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冷雨〉的比喻纷纷片片,最动人的应该是「灰美人」之喻了。「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经过这样细腻的描写,雨与音乐已浑然交响,美感中有人呼之欲出(「谁……在按摩耳轮」),终于出场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白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雨是美丽的女钢琴师,由余光中的语言美学塑造而成。

 

《文心雕龙》在〈比兴〉篇后有〈夸饰〉篇,这使我们联想到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Rhetoric)中论比喻后接着论夸饰。亚氏说:「成功的夸饰也是比喻(“successful hyperboles are also metaphors” )。〈冷雨〉中琴键般的瓦片,数目多至千瓣,以至千亿片,余光中夸大其词,不甘心数学地写实。出身外文系、教授莎士比亚和叶慈(WBYeats)的余光中,一向对中文有热情,即使在冷冷的雨中。〈冷雨〉热烈地写道:「美丽的中文不老,……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在字形结构上,雨字有四小点,怎么就「滂滂沱沱」起来了?〈冷雨〉又说:「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天气被比拟(比拟是比喻的一种)为天神之颜、之脾气,而千变万化、百读百思百科全书是夸饰了。

余光中爱美丽的中文,包括爱她的丽辞。诗、词、曲、赋、骈文、对联、成语以至五四以来的散文,都有对偶也就是丽辞。《文心雕龙》首篇〈原道〉首段说:「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日对月,山对川,叠璧丽辞,这是对偶;〈原道〉篇这两句话本身就是对偶。〈丽辞〉篇发挥〈原道〉篇的观点,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冷雨〉从首段的「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然后「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不再」,然后「天,蓝似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眼睛;地,红似印地安人的肌肤」。(这两句是对偶句,也是比喻;上面析论〈冷雨〉的比喻时,本来就无一网打尽之意,当然也就有很多漏网之鱼或者说漏网之喻【余】;余是喻,是比喻大师。)然后,「疏雨滴梧桐」「骤雨打荷叶」;然后,还有很多对偶,直至〈冷雨〉末段的「前尘隔海,古屋不再」。

〈丽辞〉篇指出,丽辞有言对、事对,有正对、反对,而以事对为难,以反对为优。刘勰的说法有相当的道理。〈冷雨〉以言对、正对为多,而且,其对法没有对联和律诗对仗那样工整,其对法多为英语文学的平行(paralleism)修辞法,而非对比(antithesis)。语意相近、语法相同的两个或以上的词组、句子,是谓「平行」;这样的词组、句子,数目如有三个或以上,在中国现代的修辞学定义中,是「排比」 了。〈冷雨〉中,「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自然是排比句,但余光中让文字在整齐中有参差,拒绝机械化;「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是从蒋捷〈虞美人〉变奏而来的,余光中与刘勰同调,知道用典用事可为文章增色增采。一打二打三打的排比,仍然是整齐中有参差。到了雨的演奏,「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这既是对偶又是排比,可称为上面说的「平行」了。

 

〈冷雨〉是语言技艺的汇演,比喻、夸饰、丽辞之外,还有叠字,而最大宗的是叠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早就有叠字。〈原道〉篇有「叠璧」,可惜《文心雕龙》丰硕的修辞论述中,少了叠字一个项目,我们在这里乃缺了理论根据。「雨雪霏霏」,雨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绵绵潇潇、凉凉甜甜……〈冷雨〉成为了叠字世界。李清照〈声声慢〉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叠字虽多,却只是小品。〈冷雨〉由「结」到「解」,由「开头」到「中间」到「结束」(以上为亚里士多德《诗学》论结构时说的),它「起承转合」(这是华夏的说法)、「首尾一体」(《文心雕龙》〈章句〉篇语)地叠叠缠绵不尽,〈冷雨〉是叠叠不休的大块文章。

字词叠叠不休,乡土情人文意缠缠绵棉,〈冷雨〉的行文运笔,是否因此而复叠夹缠不清呢?《文心雕龙》重视结构,在理论上,可能是中国古典「结构」主义(这可不能和二十世纪的「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混同)的开山之祖;〈熔裁〉〈章句〉〈附会〉诸篇,是其宣言。〈熔裁〉篇认为作品的始、中、终必须妥善安排,为文者必须删掉浮词赘语,这样才能「首尾圆和,条贯统序」;〈章句〉篇指出词句段篇必须次序明晰,以「外文绮交,内义脉注,跗萼相衔,首尾一体」为其理想;〈附会〉篇强调「总文理,统首尾」的重要,其「首尾周密,表里一体」之说,简直就是西方「有机统一体」(organic unity)的理论 。〈附会〉篇说,作品「弥纶」(即组织结构之意)得好,内容即使繁杂,却仍然有层次;「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

 

〈冷雨〉洋洋洒洒四千余字,雨丝纷纷,因而纷纷乱乱?〈冷雨〉不是周敦颐〈爱莲说〉那样的掌上小品,更不是五七言律绝,它不可能字字珠玑,增一词一句则太多,减一词一句则太少。然而,它有组织有脉络。〈冷雨〉开始于台北之雨(第一段),雨丝语丝由台湾而到大陆,由中国的土地到中国的文化(第二、三、四段);场景回到台湾,然后荡开一笔,写美国西部之干旱来和台湾之多雨对比(第五、六段)。跟着〈冷雨〉的主旋律奏起:「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听,听听那冷雨」(第七段)。雨打在屋瓦上最好听,可爱的「温柔的灰美人」登场;雨有春雨、夏雨、秋雨,尽是音乐,尽是人生的回忆(第八、九、十、十一、十二段)。台北的旧式房屋拆了,瓦的音乐成了绝响;想起「撑一把雨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第十四段);再驰骋想象,「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白雨就是雪)。「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只有头发上的白霜。乡愁与人生感喟,见于「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的结语中(第十五段即最后一段)。〈章句〉篇说:「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结束时的话,承接前文的旨意),〈冷雨〉的结尾就是这样。这或可比诸奏鸣曲(sonata)的曲式:最后的乐章(movement)有「概括」(recapitulation)的作用。〈冷雨〉全文因此可比诸一阕奏鸣曲甚或交响曲。

叠字、对偶、排比的修辞,节奏起伏跌宕,最具音乐性,是《文心雕龙》所说的「声律」──虽然,〈声律〉篇涉及的平仄抑扬、双声叠韵,如要用来对〈冷雨〉全篇细加分析,可能不尽适合,也不尽切实:〈冷雨〉不是诗,而且,它四千余字的长度,平平仄仄声声韵韵分析起来该用多少篇幅?

 

 

(三)中为洋用:析金氏〈我有一个梦〉

 

二十世纪中叶,美国的黑人民权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55年取得波士顿大学的博士学位。如果用魔幻写实的笔调来记述的话,他的导师有两位,一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一是中国古代的刘勰。在两位博导联合指导下,金氏收获了修辞的一些金科玉律:其一是用比喻,其二是用对比。亚氏在《修辞学》中极言用比喻和对比的重要。刘勰的重视犹有过之:他在《文心雕龙》立专篇论述二者;而且〈丽辞〉和〈比兴〉这两篇连在一起,成为芳邻。金氏受两位博导耳提面命,1963年他一生最重要的演讲〈我有一个梦〉(以下简称〈梦〉)充分实践了导师的理论。

 

〈梦〉的主题清晰:黑人兄弟要用和平的手段,争取种族的自由平等 。这篇讲稿的英文原文只得一千多个字,而比喻繁复,常常是三两行文字就用一个比喻。第一个比喻是:林肯一百年前发表〈解放宣言〉,那时,数百万的黑奴煎熬于「无情不义的烈焰」,而〈解放宣言〉是「伟大的希望的信号灯光」。紧接着第二个比喻:宣言之来,有如「身系囚牢的长夜终结,欢乐自由的黎明来临」。金氏接着指出,事与愿违,林肯之后一百年,黑人仍然不自由。黑人的生活,被「隔离的手铐和歧视的脚镣」害得残缺不全。一喻刚完一喻又起:一百年之后,在「富饶的大洋」中,黑人栖居于「贫穷的孤岛」。情形如此,黑人要把困境昭告天下,要来到国都,「兑现一张支票」。

 

支票及其兑现,构成了下文套装式比喻的内容。金氏说:共和国的缔造者,写下了宪法和〈独立宣言〉的豪言壮语,当时他们「签署了一张期票,每个美国人都可拿去兑现」;这张支票应许人人生而平等自由。然而,「今天美国却没有为有色人种兑现这张期票」。「美国给黑人一张空头支票,支票被退回头,注明『现金不足』。然而,我们拒绝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破产。我们拒绝相信,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库房里现金不足。所以,我们来了,要兑现支票,这张支票将把自由的富裕和正义的保障付给我们。」──这就是套装式比喻:银行、支票、兑现、现金不足、破产、库房等等

 

以上所引的比喻,出现在〈梦〉的开头三、四百字,可见其频密。接下去的比喻包括:

金氏呼吁大家「从种族隔离那黑暗荒凉的谷地,走上种族正义那充满阳光的道路」。

金氏呼吁众人「把我国从种族歧视的流沙救出,置于情同手足的盘石之上」。

 

金氏呼吁大家努力,但不可用暴力,不要为了「解除饥渴获得自由,就喝饮苦涩仇恨之杯」。

金氏怀着一个梦想、信念,凭着信念,「我们可以从绝望的山头,开凿出希望的石块」;「我们可以把我国的喧哗嘈吵变为手足情深的美丽交响乐」。

 

比喻接比喻,联群结队而来,排山倒海而来,形成了平行句、排比句,构成了一股气势。金氏凭着这古今中外雄辩家常用的言辞力量,反对种族隔离,反对种族歧视;用英文,就是anti-segregationanti-discrimination。为了anti,金氏用了亚里士多德重视的antithesis(对比)。在上述引例中,「身系囚牢的长夜」「欢乐自由的黎明」、「富饶的大洋」「贫穷的孤岛」、「黑暗荒凉的谷地」「充满阳光的道路」、「种族歧视的流沙」「情同手足的盘石」等等,都是对比。这些语句,既用了比喻,也用了对比,金氏不愧为亚里士多德的入室弟子。金氏入亚氏之室,更登了刘勰之堂。亚氏只说要用比喻与对比,并没有说要怎样用,没有说应该出现在句、段、篇的甚么位置。金氏在一个语句中用了比喻和对比两种修辞格,一语而两格,把刘勰〈丽辞〉篇〈比兴〉篇的要义发挥得淋漓尽致。

 

〈丽辞〉篇把「对」(对偶)分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正对、反对两者,以反对为优。也就是说,在对偶中,甲乙二者如果意思相反,比甲乙二者意思相同相近为优。「满招损,谦受益。」「钟仪幽而楚奏,庄舄显而越吟。」这些都是「反对」。金氏为了反对种族隔离、种族歧视,在演讲中,大量用比喻,以求醒目,大量用对比,以求惊心;而且,往往一个语句中比喻与对比都用,又让相反的事物紧贴着出现,其醒目惊心的效果就非常明显了。金氏反对隔离、歧视,用了刘勰〈丽辞〉篇说的「反对」,无疑深得导师真传的心法

 

金氏对导师的章句组织理论,也很能会心,把〈章句〉篇的「外文绮交,内义脉注」法完全实践出来。比喻是采、文采,比喻的功能之一是把话说得美妙有趣,是真善情意的锦上之花。〈梦〉的文采、文华,它的众多比喻,从「无情不义的烈焰」「伟大的希望的信号灯光」、「身系囚牢的长夜」「欢乐自由的黎明」、「隔离的手铐」「歧视的脚镣」、「绝望的山头」「希望的石块」以至上文没有引述过的,如「黑人合该不满的闷热夏季」「自由平等的清爽秋天」、「不义与压迫交煎酷热难当的沙漠」「自由和正义的绿洲」,民权领袖金氏一直在散花——这些比喻之花,文华纷坠,是否像《文心雕龙》〈情采〉篇所说的到了「繁采」的地步呢?怎样才算是失却中庸之道,实在难说。托尔斯泰批评过莎士比亚的《李尔王》(King Lear),说它浮夸矫饰,然而,《李尔王》一直被尊奉为莎翁最动人的作品 。〈梦〉的文采过了头?这里避而不答。我们且看看它「外」在这些显著的「文」采,这些比喻、丽辞、排比,如「绮」如锦「交」织着,而其「内」在的情思「义」理是否如「脉」络贯「注」,凝聚于主题?

〈梦〉的主题是:用和平手段,争取黑人的自由平等。稍为详述,是:美国宪法和〈解放宣言〉声称的自由平等,黑人享受不到;他们被隔离、歧视,处境差劣。黑人抗争,动乱产生了。大家应该和平争取。不要分裂,要团结;不要仇恨,要仁爱。最后达至种族平等,黑人得到自由。我们把〈梦〉中纷繁的比喻、丽辞、排比逐一拿来和这个主题比照,就会发现这些文采是归向主干的支脉,是注入大海的百川;这些文辞是为讲词的主题(也就是《文心雕龙》〈情采〉篇和〈熔裁〉篇说的「情」,〈附会〉篇说的「情志」)服务的。〈梦〉中银行、支票、兑现这一套装比喻可能华丽花俏了点,似有偏离主题、卖弄辞令之嫌。不过,想深一层,花旗银行如遍地开花的阿美利坚,数十年来为经济超强之国,财力雄厚,银行、支票、兑现这一套装比喻,取诸日常现实,适合国情,而且贴切「承诺尚未实践」之意,因此应视为作品有机体的一部份,而不是〈熔裁〉篇说的「附赘悬疣」。

 

我们读到的〈梦〉,是金氏当日的演讲录音纪录。当日他应有事先备好的讲稿,演讲时因应实况,可能有即兴的成分。如有即兴的加插,一般而言,其章句就不如事先撰写的讲词那样珠玑严谨了。不过,即使如此,〈梦〉仍然有上述的「内义脉注」。〈梦〉很适合用中国传统的「起承转合」来分析。〈梦〉「起」头就说集会的目的在争取自由,跟着说百年前的林肯〈解放宣言〉,「承」接此旨,正为了争取自由。然后:「但是,百年之后,我们必须面对可悲的事实,黑人仍不得自由」,这样的一句「但是,……」就是「转」了。这个「转」再有文章,这个「转」占有大篇幅,里面可视为另一组「起承转合」,或者说「小起」「小转」「小承」「小合」。最后「小合」与「合」重叠,这就是讲词之结语,是「我们(黑人)自由了」。这正是《文心雕龙》〈章句〉篇说的「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上面析〈冷雨〉时对此已有引述

 

 

(四)结语:让雕龙成为飞龙

 

〈梦〉与〈冷雨〉原来都有起承转合的篇章结构,比兴、丽辞等手法是其修辞特色。《文心雕龙》这古代文论,原来可以应用于现代作品、西方作品。改用李商隐的诗句「一春梦雨常飘瓦」,我们可说「一体〈梦〉〈雨〉共文华」;〈冷雨〉柔性地抒情,〈梦〉刚性地说理,一中一西,而其修辞谋篇的相同相似处,就像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有其相同相似处一样。上面说金氏登上刘勰这位博导之堂,我用的是魔幻写实笔法。去掉魔幻,我们可说《文心雕龙》的理论,十分适合用来解〈梦〉,甚至比亚氏的《修辞学》还适合。二十世纪文评家用弗洛依德的学说于文学作品去「解梦」,用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于文学作品去「惊梦」(「惊」醒大男人主义者和大国沙文主义者之「梦」),以至用读者反应说于文学作品去「破梦」(破除诗有确诂之梦),凡此种种,都有为有见,为文学的诠释开辟新天地。然而,且不说二十一世纪初西方文论界有没有甚么新见解(伊高顿Terry Eagleton在其新着《理论之后》After Theory就说当前我们没有甚么新理论可言 ),且不说某些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诘屈聱牙、玄奥难懂,令人望而成畏,为甚么我们不能回顾且起用古代的理论呢?东海西海的古昔贤人哲士,往往心同理同,其理论往往有恒久普遍的价值,我们当然可发掘、可发现或重新发现,且欣然用之 。二十世纪西方的诸种理论,大多对作品意义的分析有用,对作品艺术的评价则无涉。强调作品艺术性的理论,如本文所引《文心雕龙》诸篇的说法,我们大可尝试用之。忝为龙的传人,应用其理论,既是复古,也是创新。通过中西比较阐释其理论,并把它用于今、用于洋,这样才能把体大虑周、精巧玲珑的文论雕龙,转变为古今皆宜、中西通达的文论飞龙。

 


最后更新[2012-3-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