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名家文荟
文章标题: 《黄维樑:20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
出处:原载:《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3      阅读次数:203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黄维樑:20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

 

20世纪文学理论:中国与西方

黄维樑

内容提要 20世纪西方的文学理论,名目繁多,都先后输入中国,从世纪初即如此。中叶以后,文论的西潮更汹涌流入内地及港、澳、台地区,众多中华的文学研究者崇洋趋新,以西方的马首是瞻。20世纪西方文论内容丰富,有助于文学析评,却也有艰深或欠通达的不足。中华学者从这些文论中有所得益,却也有不分青红皂白照单全收而贻笑大方的。至于西方汉学家研究中国文论虽见成果,但难免有偏差;一般学术界、文化界对中国文论则只作极有限的“接受”,甚至完全忽视。20世纪的文学理论,中国多入而几乎没有出,出现严重的文化赤字。本文作者建议中华学者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文论重新诠释,并斟酌应用于实际批评,然后考虑向西方输出。作者认为可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一个中西合璧的文论体系,让雕龙成为飞龙。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中西文化 文心雕龙

 

一、西方文论在中国

中国自古即与西方作文化交流,交流中互有影响。19世纪的鸦片战争,中国惨败,暴露了国弱民贫的窘境。自此众多知识分子认为中国文化、社会落后,所谓中西文化交流,主要乃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乃是西方的文化流向中国,中国严重地入超,出现了文化赤字。20世纪伊始,中国的青年学子,大举留学西方。19111929年间,利用庚子赔款留美的中国学生就有1279人,此外还有略受资助的留美自费生475人。中国青年浩荡向西征,与此同时,西潮滚滚涌入中国。由基督教团体创办的圣约翰大学、东吴大学、岭南大学、金陵大学、燕京大学等先后在大江南北成立,课程等各种制度、思想的西化,不问可知。① 1896年由中国人自己兴办的北洋大学堂(其前身为中西学堂),从成立之日起,“完全仿照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的课程编排、讲授内容,聘美国公理会牧师丁嘉立(Charles D. Tenney)博士出任总教习,负责管理学堂”②。这真是鲁迅所说“拿来主义”的最佳例证。20世纪是西方文学、文化上主义纷纷而立、纷纷呈现(所谓isms)的时代,中国的文学研究者自然也引进这些主义——大量地、义无反顾地。温儒敏在其《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③ 中重点论述十个中国批评家的理论及其实际批评,这十人无一不是“拿来”西方的文学理论。以下援引温氏之言,让我们重温这一章西方文论在中国的“接受史”。

王国维“借用外来理论方法以求打破传统批评思维模式”,借来的包括亚里士多德的悲剧“洗涤”说、叔本华的“解脱”痛苦说、康德的“美在形式”说。④

周作人非常佩服英国性心理学家蔼理斯(Havelock Ellis)的学说,如“情绪的体操”,介绍并引用其观点。⑤

成仿吾对基友(J. M. Guyau)和格罗塞(Ernst Crosse)的艺术论都非常重视,时加引用;对前者的《社会艺术论》尤其“心悦诚服”。⑥

梁实秋师从美国的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Irving Babbitt),阐释并征引其学说,对亚里士多德的“排泄涤除”说和阿诺德(Matthew Arnold)的“试金石”说也如此。⑦

茅盾在其早期的论文中,一再援引法国学者泰纳(Hippolyte Taine)的“三因素”说,以此来论述写实主义作品,并作为衡量作品的标准;后来则倾向于马克思主义文论,其论徐志摩、冰心等文,明显受到“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观念的影响。⑧

李健吾推崇印象主义诸批评家,受法郎士(Anatole France)的影响尤深,一再引用其说法:好的批评家叙述的是“他的灵魂在杰作之间的奇遇”。⑨

冯雪峰服膺于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他评论丁玲的小说《水》,即是此法的实践。他主张“革命的现实主义”,其评论都贯穿着他“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思考”。⑩

周扬同样是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对美国左翼作家辛克莱(Lewis Sinclair)也很推重,首肯其“一切艺术是宣传”的思想。(11)

胡风也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强调作家作品“对于现世人生斗争所能给予的意义”;他的“许多评论的基本框架都属于社会—历史的批评”。(12)

朱光潜的“直接的理论源头包括康德、叔本华、尼采,一直到克罗齐(Benedetto Croce)的所谓形式派美学”;它“几乎是抱着难于抑制的兴奋从这位意大利人[克罗齐]这里搬运了很多东西”。(13)

上述十家之外,温儒敏在“其他几位特色批评家”中,论及沈从文、梁宗岱、李长之、唐湜等人,他们也无不或多或少从西方“拿来”一些理论。

笔者“坐享其成”,引述温氏的书,以见中国批评家所受的西方影响。继续“坐享其成”地引述。黄曼君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14),其至1949年为止的“现代”部分,论述不为著作所涵括的批评家如鲁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等,也都受马克思主义等西方文论的影响。

庄锡华的《中国现代文论家论》(15) 一书论及不为温、黄二书所包罗的邵荃麟、何其芳;他们何曾逆西潮之流,何尝不马首是瞻——依从马克思主义的文论?

1949年之后,即是20世纪的后半期,中国的批评家仍然多以西方的文论为马首;不过,已不一定是以马克思为首的马首了。香港、台湾,然后是大陆,在崇洋、改革开放的一波又一波浩荡大潮流中,很多中国文学研究者都向西方文论取经。上引黄曼君主编的《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下半部,以及古远清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19491989大陆部分》(16) 述说了“龙的传人”以西方为马首的梗概,就举了不少影响的例子。20世纪50年代起,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先后引入并运用西方的精神分析批评、英美新批评、现象学批评、神话—原型批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结构主义批评、解释学批评、接受美学与读者反应批评、解构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后殖民主义批评等理论,西潮如钱塘江大潮,简直可把崇洋趋新的弄潮儿卷走。这里列举的十二种理论,正是陈厚诚、王宁主编的《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17) 一书所涵盖的。台湾的《中外文学》、《当代》,大陆的《南方文坛》,大概是近三十年来最努力介绍、运用西方新理论的文学、文化刊物。

20世纪西方的种种文论,有其各领风骚的盛况,盛况维持得最长久的文论之一,是女性主义。陈惠芬、马元曦《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18) 一书的“推荐阅读书目”,列出了45本大陆和台湾出版的相关专著。《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的一个主要栏目是“女性文学”,其2007年第二期的《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一文,附录了两份书目。其一是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人译介女性主义理论的书籍,一共有44本;其二是大陆女性主义理论主要研究著作,一共有196本,数目之大使人惊讶。

“洋为中用”成为大潮流、主旋律,不论这西潮是清是浊,会不会呛人甚至溺死人。20世纪西方文论百川争流,自有其多姿与壮美之处,让中华的文学研究者得益,开拓视野,增加批评的资源,有非常丰富的收获,但其流弊也不少。以深奥复杂的论述来表达普通观点甚至浅白道理(所谓the elaboration of the obvious)者,或作“语不惊人死不休”论者,甚为常见。钱锺书说西方的一些文论家颇有“把术语搬来搬去,而研究原地不动”的情形;夏志清则曾埋怨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的理论,比中学时读的代数、几何还要艰深。(19) 美国也有对文化上的同宗提出批评。道格拉斯·布殊(Douglas Bush)数十年前已严加斥责文论的“假科学”陈述,对其佶屈聱牙的行文大加针砭。(20) 艾伯拉穆斯(M. H. Abrams)对“一切诠释都是错误的诠释”的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论调十分反感,斥其作为是自杀式(suicidal)行径。怀恩·布扶(Wayne Booth)为《批评探索》(Critical Inquiry)刊登的论文,愈来愈叫人看不懂,使人掷卷三叹。(21) 1996年上演的骚哥恶作剧(Sokal Hoax),正是对“以艰深文饰浅陋”与“以艰深包装谬误”的辛辣讽刺。(22)

然而,众多中华文论界的弄潮儿,学习、援引这些艰深甚至谬误不通的文论乐此不疲,或者说苦此不疲。前几年,一位中年教授说:“我从前搞过心理分析研究,现在它已过时,我已转而投入当前流行的文化研究了。”(23) 另一位中年教授写论文评论台湾“三十本文学经典”之一,他的论文被评为内容十之八九讲西方理论,讲该经典作品的不到十之一、二。他主持的一个当代文学研讨会,提交的论文被批评为“论文的焦点大都集中在现代主义、父权、流亡、后殖民、族群、省籍、女性主义等时髦议题上,西方文学理论是主体,而文本倒成了客体”(24)。一位后中年教授曾在某研讨会上公开说:“我近来甚感困惑,我做了数十年的散文研究,现在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我叫研究生介绍西方文论的书给我看,以赶上潮流,可是我读来读去读不懂。研究生交给我的论文我也读不懂。真是苦事啊!”(25) 叹文论之路艰险兮,他仍将上下而求索。趋向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文论的中华学者为数众多,中年甚至后中年的教授纷纷成为“后学”。另外,一位年轻的教授曾说:有人说读我的中国散文研究论文读不懂,我却要这样写,这样“艰难处理”,非如此,就不能在研究上有成果。(26)

对于西方当代文论,有人乐此不疲,有人苦此不疲,更有人照单全收。有一位中华学者,服膺后现代主义理论。“杰出”的后现代大师杰姆逊(Fredric Jameson)告诉我们,后现代社会的某些征状是焦虑,是颠覆;后现代的艺术是:在音乐厅里,“钢琴家”上台演奏盖奇(John Cage)的作品,他在钢琴上嘭嘭乱按,发出一阵噪音,然后停顿、静默。台下听众疑惑不安。突然间,钢琴家又乱弹一阵,然后又是沉默。听众又是疑惑不安。又来一阵噪音,作品就这样奏完了。这就是后现代艺术!这位中华学者对杰姆逊的说法并不疑惑,且奉之如神明。杰姆逊说当代人看电影已经不重视情节,“因为一切情节只不过是为打斗和科技镜头作铺垫而已,人们只注目于所谓镜头的精华”。这位中华学者深信不疑,并加上脚注,说:不是吗,在北京,“许多人花费七八美元去看一场名不见经传的电影,就是为了能一睹随片附送的《星球大战》的预告片”。笔者去过北京多次,耳闻目睹所得,北京人似乎没有这样多的打斗迷、特技迷,更没有豪气到这样一掷七八块美金。近年的电影《天下无贼》和电视剧《汉武大帝》都叫座,韩国的电视剧《大长今》更风靡内地及港澳台地区,它们都没有什么打斗和特技,而且以非常“古典”的亚里士多德所强调的故事情节取胜。然则,我们是“前现代”社会的人了。(27) 中国古代文论专家黄霖就曾为当代一些西化学者在文论、文评方面的牵强附会、削足适履而感叹。(28) 中华学者如此近乎盲目地崇洋,不无文化自卑感作祟的因素。

二、中国文论在西方

20世纪西方文论在中华学术界获得礼遇、厚待,构成这样一章热烈而有时荒谬的接受史。中国古今文论在西方,我们只看到冷遇和忽视。

20世纪西方的重要批评家或文论家,如艾略特(T. S. Eliot)、佛莱(Northrop Frye)、威礼克(Rene Wellek)、艾伯拉穆斯(M. H. AbRams)、布扶(Wayne Booth)、伊高顿(Terry Eagleton)等等,或者一般的文论学者如霍洛步(Robert C.Holub),其著作全不见中国古今文论的片言只字:古代的刘勰或金圣叹,20世纪的朱光潜或钱锺书,完全无踪无影;没有“赋比兴”、“兴观群怨”,更无“神思”、“知音”、“情采”、“通变”。随便举例,如在T. S. Eliot, The Use of Poetry and the Use of Criticism (London, Faber and Faber, 1933); Paul Hernadi, What. Is Criticism?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81); Robert C. Holub, Reception Theory: A Critical Introduction (New York, Methuen, 1984) 诸书里,中国古今文论全部缺席、哑然“失语”,因为他们完全没有征引。个别西方文论家不识或忽视中国古今文论,西方学者集体编写的文论词典一类书籍,则若非同样忽视,就是予以冷处理,或不当的处理,下面举出几本书,并对其相关内容加以评论。

1Leonard Orr, ed., A Dictionary of Critical Theory (New York, Greenwood Press, 1991).

2 Alex Preminger, ed., Princeton Encyclopedia of Poetry and Poetics(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1974, 1993).

3 Michael Groden and Martin Kreiswirth, ed.,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Baltimore and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

4 Theresa Enos, ed. , Encyclopedia of Rhetoric and Composition: Communication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Information Age(New YorkGarland Publishing,Inc., 1996).

5 Chris Murray, ed., Literary Critics and Criticism (London and ChicagoFitzroy Dearborn Publishers,1999)

6 Julian Wolfreys, et al, ed., The Continuum Encyclopedia of Modem Criticism and Theory(New York, Continuum, 2002)

7 M. H. Abrams and Geoffrey G. Harpham, ed.,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New York, Thomson Wadsworth,2005).

8 Wolfreys, Rubbins and Womack, ed., Key Concepts in Literary Theory(Edinburg, 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 2006).

上述(1)《批评理论辞典》一书中,是有中国词条的,但收的二十多个词条,都是19501960年代那些与当时政治关联的词语,如“庸俗社会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郭沫若、茅盾、陆定一是该辞典认可的文论家;毛氏出现了六次。其索引部分把日文的kyojitsu误作中文词汇。

上述(2)《普林斯顿诗歌诗学百科全书》先后有三个版本。两个旧版本只有一个中国词条,就是Chinese poetry(中国诗歌);1993年的新版本增加了Chinese poetics(中国诗学)一条。

上述(3)《J.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引》只有Chinese theory and criticism(中国理论与批评)一个条目。这本指引的L字母里有J Lacan, FR Leavis, GE Lessing, Longinus, G Lucacs, Lyotard,甚至有小说家D.H.Lawrence,就是没有 Liu Xie(刘勰)、Lu Ji(陆机),当然更没有James J. Y.Jiu(刘若愚)。

上述(4)《修辞与作文百科全书:古代至信息时代的传播》关于中国的有Chinese rhetoric(中国修辞学)和Confucius(孔子)两个条目,前者占一页半,后者四分之三页,加起来篇幅不及西塞罗(M.T. Cicero, 10643 B.C.)之多:东方古国两个条目共占2.25页,“西”方则“霸”占了2.75页。

上述(5)《文学批评家和批评》有Chinese literary theory(中国文学理论)和陆机、刘勰、胡适共四个词条。

20世纪下半叶的情形,大概如上述(1)至(5)所表示。进入21世纪——不少中国人、亚洲人兴高采烈地预期的“中国人的世纪”、“亚洲人的世纪”,这类文论辞典的中国词条数量应该“大跃进”了吧?不然。(6)(7)(8)三书即《Continuum现代批评理论百科全书》、《文学术语辞典》和《文学理论关键概念》,完全不涉及中国文论。艾伯拉穆斯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成名作The Mirror and the Lamp(《镜与灯》)有中译本,为众多中国学者所识。这个2005年最新的第八版《辞典》,却依然只有西方,而没有东方——他不买中国的账。

这里对上述诸书再略加评述。(2)《普林斯顿诗歌诗学百科全书》的“中国诗学”词条,由Richard Lynn(汉名林理彰)执笔,文长约2500字。林氏略述中国历代重要文论著作,分析其观点,然后用了全文三分之二篇幅介绍刘若愚的六种理论说。刘氏六论说乃从艾伯拉穆斯的四论说发展而来,用以概略中国历代种种文论内容。刘氏六论说自有其贡献,林氏为刘氏学生,传老师之“芬芳”(杜甫诗句“晚有弟子传芬芳”),既彰理,也可能隐情(隐含师生之情)。林氏对魏晋六朝的中国文论黄金时期着墨不多,使读者看不到《文心雕龙》和《诗品》等的重大价值,颇为可惜。

5)《文学批评家和批评》有四个中国文论的词条。一是通论性的Chinese literary theory(中国文学理论),篇幅大概是《普百》Chinese poetics那条的三倍。这第一条上半部讲的是古代文论,颇为平稳扼要;下半部讲的却不是现代文论,而是现代文学,简直文不对题。另外三条分别是陆机、刘勰、胡适。在世界文论组织(WTOWorld Theory Organization;此乃笔者据World Trade Organization戏拟)中,有中国文论家的席位了;陆、刘、胡这份名单,大体上也可接受。刘勰这一条中,对《文心雕龙》的介绍,则有可议处。

3)《J.霍普金斯文学理论和批评指引》的“中国理论与批评”词条分为三部分:(a)前现代的诗歌理论,(b)前现代的小说和戏剧理论,(c20世纪;分由三人执笔。这个词条占了十四页,主编者不吝啬于篇幅,又顾及小说和戏剧理论,可谓得体。20世纪部分有瞿秋白、胡风、毛泽东等,而没有朱光潜、钱锺书等,更不涉及台湾、香港、海外的文论家,是其不足处。“前现代的诗歌理论”部分的论述,问题很多。题目中只有诗歌而没有散文,不妥;这部分论及的《文心雕龙》,就兼及诗文多种体裁。这部分执笔者Steven Van Zoeren(汉名范佐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批评,并不中肯。举例而言,范佐伦下面的三个论点,都是反驳之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语言是用典故的(allusive)、用比喻的(metaphorical)语言;批评家极爱用关键词(key terms),而同时对界定这些词条的问题几乎全无兴趣。

.中国古代极少“全面的、完整的理论著作(full- scale, intergral works of theory)”;它们的存在是例外。“在中文中,没有一个词严格地和‘理论’(theory)相应。”

.除了《文心雕龙》之外,大体的情形是:“中国古代没有全长的、标准长度的(full- length)文学理论和批评著作。”

中国古代的文论篇章,行文时固然用比喻也用典故;然而,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可以兴观群怨”以及历代喜用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等等,何比喻、典故之有?ⅡⅢ所述,也与事实不符。中国传统文论有其笼统含糊、印象式、感悟式之处,但这绝非全部。在某些西方汉学家眼中,中国古代的文论以至其他思想著作,是不重分析、缺乏体系的。文论杰构《文心雕龙》有分析有分类有体系,在他们眼中,成为了异数;他们且认为是因为刘勰受了印度佛教“三藏”中“论”的影响才这样有体系的。范氏似乎持有上述观点,虽然他并没有说《文心雕龙》因为受佛教影响才有体系。Victor Mair(梅维恒)和 Stephen Owen(宇文所安)则认为若非以佛教的“论”(sastra)为模型,则没有这样的一本《文心雕龙》(29)。梅和宇文之论,与较他们早的范文澜、饶宗颐、杨明照、马宏山之论,有近似之处。其实,中国先秦两汉的典籍,多有有分析、有分类、有体系、论证严密之作。方元珍、龚鹏程对范、饶等《文心雕龙》必定受佛教影响说,已严予批评;这里,笔者对方、龚的论证作一补充并发出呼吁:读读《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等古书吧,刘勰必以“论”(sastra)为宗才有《文心雕龙》之说,可自我解构了。张少康对《文心雕龙》与佛教思想关系的论述,则较为中肯(30)

20世纪中西文论的流动,根据上述种种事实看来,只是单向之流,而非双向之交流。汉学家是有研究中国文论的,但只限于狭窄的学术圈子;在西方的学术界、文学界、文化界,基本上没有人知道什么是《毛诗序》、《文心雕龙》、《沧浪诗话》;谁是刘勰、钱锺书——在美国教书、以英文著书的刘若愚是谁,也不知道;不知道什么是兴观群怨、赋比兴,更遑论意境和风骨了。风骨?the wind and the bone

三、发扬中国文论,让雕龙成为飞龙

面对庞大的文论赤字,自许为泱泱大国的文论学者,在当前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如春笋冒起的年代,应该有什么作为呢?大概就是翻译中国文论,向西方输出吧!这样的作为是对的。不过,在此之前,或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应该继续研究中国文论,对它作现代的诠释,并把理论应用于实际的作品析评。中国的文学研究者,必须先重视、诠释并应用中国的文论,证明它饶有价值和成效,而且成为一种风气,然后向外国输出,才可能有预期的效果。当然,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国力更强大的时候,中国文化包括文论,自然成为更多西方人注意、学习的对象,那时输出文论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十多年来大陆学者常常谈论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其用意与目的,和刚才说的诠释、应用以至输出中国文论并无不同。中国古代文论确然有其可转换、可转化、可采用之处。体大虑周、高明而中庸的《文心雕龙》被公认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杰构,最宜优先成为重新诠释、现代应用、向外输出的文学理论。笔者近年尝试通过与西方文论的比较,重新诠释它;尝试以中西文论合璧的方式,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立一具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此体系具有大同性,有普世的价值;尝试把它的理论,用于对古今中外作品的实际批评。(31)简要地说,这个具中国特色的文论体系——笔者又称之为“情采通变体系”——内容如下:

一、情采

1)诗言志

A)文学的定义及其起源

B)自然、社会、时代对作者情志的影响

C)作品之情思与作品所写人事物的关系

(即主题与题材的关系)

2)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

A)“采”法自然,动植皆文

B)采·辞采·修辞技巧(参看下面“割情析采”)

a)作品的布局谋篇 (b)作品的遣词造句

3)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

A)内容思想(情)、形式技巧(采)的配合

B)情与采的主次问题(附论想象[神思]的作用)

二、情采、风格、文类

1)才、气、学、习影响作品的情采构成作品的风格

2)风格的分类

3)不同文体(文类)与情采的关系

4)文体的分类

三、剖情析采(实际批评)

1)文情难鉴,知音难逢

A)披文入情的困难 (B)读者反应仁智不同

2)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理想的批评态度

3)“六观”中的“四观”

A)观位体 (B)观事义 (C)观置辞 (D)观宫商

四、通变(通过比较,实际析评不同作家作品的情采)

1)“六观”中的“二观”

A)观奇正(B)观通变

2)通变·演变·文学史·比较文学

A)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影响文学演变的因素

B)文律运周,日新其业:文学史

C)分类文学史

D)比较文学

五、文之为德也大矣(文学的功用)

1)光采玄圣,炳耀仁孝:文学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2)腾声飞实,制作而已:文学的个人价值

中西文化相同相通之处甚多,歌德和钱锺书是中西两个大贤,前者说德国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都一样,后者说“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当代学者张隆溪在反对中西文化简单二元化、对立化之际,认为二者乃“同工异曲”(32)。中西文化实在是大同的,其基本原理、核心价值殊无二致;因为如此,二者的交流、彼此的影响才有可能。害人是罪恶,助人是美德,这是普世公认的。如果有一种文化主张害人是美德,助人是罪恶,那么,其他文化怎么与它交流?文化迥然不同,则不相为谋!文学有感情有思想,诗人往往有丰富的想象,常常用比喻,这也是普世公认的。如果有一种文化主张文学没有感情思想,诗人不必有想象力,不能用比喻,那么,其他文化怎样与它交流?文论迥然不同,则不相为谋!

正因为大同,正因为有普世价值,文化的交流才有可能;文论的输入、输出以及中西互补、中西合璧才有可能。20世纪中国文论大大地入超,为求平衡赤字,我们应努力把中国文论向西方输出。要这样做,可从中国古代文论的重新诠释和现代应用开始;我们应优先考虑《文心雕龙》,让雕龙成为飞龙。

收稿日期:2008-01-12

注释:

①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4页。

② 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第478页。

③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5613页。

⑤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44页。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5455页。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708083页。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104113页。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131页。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158165页。

(11)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181页。

(12)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240页。

(13)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第251253页。

(14) 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

(15) 庄锡华:《中国现代文论家论》,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16) 古远清著于2005年由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关于西方文论之进入中国,还可参考下列二书:Bonnie McDougall, The Introduction of Western Critical Theories into China 19191925(Tokyo, Centre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 1971); Marian Galik,The Genesi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19171930(London, Veda- Curron Press, 1980).Galik的书讨论的中国现代批评家有胡适、周作人、陈独秀、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邓中夏、恽代英、蒋光赤、钱杏邨、茅盾、瞿秋白、鲁迅、梁实秋、冯乃超等。Galik认为胡适对短篇小说所下的定义,可能受了Clayton HamiltonBrander Matthews 所界定的短篇小说意义的影响(第13页)。胡适在美国读书时,Hamilton任教于耶鲁大学。

(17) 陈厚诚、王宁主编:《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8) 陈惠芬、马元曦:《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文选》,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19) 钱氏语见其1980年致笔者的信件;句子的英文为Technical terms are pushed to and fro, but the investigation stands still. 夏志清说法见台北纯文学版《人的文学》第126127页;此书也有1998年辽宁教育出版社的版本,可参看。

(20) Douglas Bush 1963年的《文学史与文学批评》(Literary History and Literary Criticism)一文。又:1977年:Hilton Kramer在《纽约时报》撰文,炮轰耶鲁四人帮,说他们玩弄华而不实、胡闹(pompous and nonsensical)的理论。

(21) 《批评探索》该期第352页。布扶此文原题为“T All Who Care about the Future of Criticism”。布扶曾长期任教于芝加哥大学,为《批评探索》创刊编委之一,是名著《小说修辞学》之作者,目前是芝大的荣休教授。

(22) Sokal内地译为索卡尔。蔡仲等译的《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一书,即述论此事。台湾也出版了关于这事件的专著。又:笔者《期待文学强人》(香港,当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唉,艰难文论》一文也述及此事,可参阅。

(23) 笔者《期待文学强人》(香港:当代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唉,艰难文论》一文。

(24) 引自香港出版的《香江文坛》20041月号第44页。

(25) 笔者《期待文学强人》一书中《唉,艰难文论》一文。

(26) 笔者《期待文学强人》一书中《唉,艰难文论》一文。

(27) 后现代主义的“故事”,请参阅拙文《两岸三地“恶性西化”举隅》,载香港《文学研究》2006年创刊号。

(28) 黄霖的话见其为《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写的《总前言》,第8页。

(29) 参阅Zong- qi Cai(蔡宗齐),ed., A Chinese Lierary Mind: Culture, Creativity and Rhetoric in Wenxin diaolong(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fy Press,2001) 13页及第7981页。又:此书第1314页提出了问题:像《文心雕龙》那样严谨而有体系的文论著作,为什么后世不再出现?为什么在清朝以前它几乎籍籍无闻?编著者认为应该有学者对这两个问题提出解答。其实,龚鹏程已尝试解答了,参阅方元珍:《文心雕龙与佛教关系之考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7年版)一书,以及龚鹏程:《文学批评的视野》(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年版)中《〈文心雕龙〉的价值与结构问题》一文。关于张少康的见解,请参阅张著:《文心与书画乐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书中相关文章。

(30) 关于张少康的见解,请参阅张著:《文心与书画乐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书中相关文章。

(31) 近年笔者发表的《文心雕龙》论文关于其理论体系以及理论应用的约有十篇,包括《重新发现中国古代文化的功用——用〈文心雕龙〉六观法评析白先勇的〈骨灰〉》(收于黄维樑《中国古典文论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以〈文心雕龙〉为基础建构中国文学理论体系》(2006101416日南京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合办“两岸三地人文社会论坛·中国文学与文化的传统及变革·学术研讨会”论文);《请刘勰来评论韩剧〈大长今〉》(200781617日上海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及文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32) 张隆溪:《同工异曲:跨文化阅读的启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最后更新[2012-3-1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