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教育视野百家争鸣
文章标题: 《转帖:十年课改,忽悠了谁?》
     阅读次数:2826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帖:十年课改,忽悠了谁?

 

课改十年:直面最尖锐的质疑
——
十年课改,忽悠了谁?

 文章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cbae75010119wu.html

 

课改——站在十年的节点上

不知不觉,新课改已经走过了十年(2001-2011),十年里,课改送走、迎来了十届学生,并且还要有更多的学生加入进来。真可以说神州大地没有人可以脱得了干系。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户家庭的希望和寄托,而在当下的时代,对教育改变命运的需求又是那样的强烈,课改的方向如何、成效怎样,都与千家万户密切相连。然而我们号称转型的新课改,在这走过的十年里从未缺少争议和尖锐地批评。有很多直到现在,课改的先进理念都没能回答。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十年往往被当做一个节点,用来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展望未来——尤其是对于课程改革这样关涉到每个人的事情——毕竟十届学生的青春不可耽误,国家十年的发展机遇不容浪费。所以,是时候全面地总结我们的新课改了!

令人高兴的是,这种声音已经出现!近期,《教育科学研究》杂志连续刊发了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邢红军教授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下称《一论》)【点击进入】和《再论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下称《再论》)【点击进入】,作者以物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的背景对课改的教学方式、课程内容等诸多方面展开了论述,得出结论:新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危险之旅,需要重新定位,才能走上正轨。

初看这一结论,几乎可以用石破天惊来形容!毕竟,此次课改有它的特殊性,一线教学中,仿佛质疑课改是很敏感的,仿佛谁质疑课改谁就落后。诚如一位一线教师所说:这十年来在基层一线的我们,听到的多是应该怎样做,因为课程标准中怎么写的,某某教授专家怎么说的,很少问个为什么,或者在基层的我们问了,也会人微言轻遭人白眼,哪敢说个字。

 

质疑课改第一步——卸下思想包袱

要对课改发声,首先要卸下思想包袱。很多用来堵住人们嘴的说法是课改大方向是好的。对此,教育界的老前辈王策三先生指出,说课改大方向是好的说的是80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是好的。然而新世纪伊始开始的新课改一开始就号称转型”“教育的概念重建,并且绝口不提之前八十年代以来教改的经验和成绩,反而仿佛要同80年代以来的教改彻底撇清、把我们以前的教育彻底搞臭。所以,今天质疑的,就新课改的方向问题,质疑的就是其转型”“概念重建正确与否。绝对可以大说特说、大讲特讲。

对课改还要需要分清的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文本。其一是200168,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其二是20018月出版发行的朱慕菊主审,钟启泉等人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的专著。其他对课程改革的解读,大都以此《解读》为准。官员与学者结合,在全国范围强力推行对《纲要》的一种权威式的《解读》。

显然,首先解读新课改理念的就是学者,并且是同一线教学很远的学者。我们没有理由以一种学术见解为正宗。相反,在课改十年的节点上,我们需要这种学术民主的精神。因为正如某学者所说,钟启泉教授,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如果对《纲要》解读稍不正确,影响可就大了!”所以,对课改质疑,质疑的就是这种权威解读是否正确、可行,何况实践中没有任何学术见解可以作为权威

也有人容易被这样的话语迷惑:课改的理念是好的,实际中的问题是因为做的还不够。对此,需要指出的是,课改的先进理念(如三大转型)是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从《纲要》中解读出来的,《纲要》中没有这种表述。更何况,我们要明确:世上好的理念多了去了,但是都能拿来用吗?大跃进时代赶英超美的理念好了去了。再如,让每一个人都吃鲍鱼无论如何都是一个绝好的理念,然而一旦实施,恐怕是难上加难、乱上加乱。所以说,世上没有完美的理念,但是有适合不适合。故而,课改的好理念绝对是可以大批特批的。

还有一种思想,认为如果说新课改方向错误,影响太坏,有损声誉和公信力。这也是不对的,如果课改方向真的错了,只有先承认错误才是走上正轨的第一步,否则难免不会一直错下去。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公信力。此外,我们可以看到,海峡对岸的台湾的课改就敢于承认十年课改,一事无成,这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实在是值得我们大陆同胞学习!


面对质疑——华东师大没有噤声

更令我们高兴的是,在课改十年之际,尖锐质疑突出之时,华东师范大学没有噤声!201112月,华东师范大学的董守生老师在同名杂志发表了《无限风光在险峰:新课改的理性深思》(下称《董文》)一文,面对首都师范大学邢红军教授的尖锐质疑,表达了不同意见。无论学者们的观点如何,这种情况都是令人欣喜的。正视矛盾、不漠视矛盾,是解决矛盾扎扎实实的第一步。而实际上的很多质疑往往都没有得到回应,如查有梁先生关于新课改软着陆的文章,虽然观点犀利,发表伊始曾被许多教育媒体转载,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中引起广泛关注,而对此课改专家就没有作声。更无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声音了。

唯一显得波澜壮阔的就是教学论泰斗王策三先生与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组长的钟启泉教授历时数年的争论。可惜在2010王策三先生发表《台湾教改与我们的课改》一文后,也未见教授继续。

所以,在欣喜的同时,我也非常不希望这一次的关于课改方向的争论是无疾而终。毕竟,公道自在人心、真理愈辩愈明,在争鸣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乃至各位家长、同学都可以擦亮眼睛。也可以一睹学术讨论中课改专家的风采。

若问我对课改开的药方是什么?我不知道,毕竟本次争鸣还没有全面展开,董守生老师为华东师范大学的课改专家们开了个好头,我想,在充分地争鸣、讨论之后,大家才能对课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更容易达成更加广泛的共识。到那时,新课改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会得到总结与汲取,成为我国教育史的宝贵财富。

有如此美事,何不顺势而为之?

校内校外两张皮——老百姓看新课改


曾经在网上看见过这样一个说法,说新课改已成了皇帝的新装。不论这一比喻恰切与否,讨论都能帮助我们看清事实。在此我只想以一个老百姓的视角,课改十年之际,谈谈所见所想。

总体而言,我不得不说:校内课改与校外补课已成了两张皮!

我的一位亲戚,小外孙女儿(化名“Lucy”)在小学低年级。2011年,她向我们谈起了她的育儿经。虽说Lucy在学校成绩不错,但是仍然在校外参加了许多辅导班。而谈到学校的课堂,她表示数学老师只管班里的前二十名。每次作业作完,只要求前二十名的交上来当堂批改,有时还另给他们加课,其余的放任不管。20名以外学生也乐得这样,倒是Lucy时而心中不平的说“他们都可以玩了”。对此,亲戚说:“她还小,不懂,我是办过学前班的,老师教出来和不教的就是不一样。”我质疑说:“难道没进前二十名的孩子,不上辅导班自学、自己弄懂就不行吗?”亲戚表示:“你是不知道,有些东西老师在课堂上就是不给你点透。”

我实在是为这种情况感到吃惊!如今比我们那时是越发不如了!这不能归咎于个别老师的师德,师德是要正确的导向与制度的保证与塑造的,当大多数情况出现的时候,更深层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反思了!

2011年,同一位初二(八年级)男生(化名“Tom”)沟通过。他暑假里除了要参加本校任课教师办的辅导班,也要赶去参加另外的辅导班,同一门课报了两次。为什么呢?一位辅导机构的从业人员道出了实情:老师让自己的学生报自己的班,谁敢不报?不报家长也不会放心。然而有了这些“刚性生源”,老师也有恃无恐了,不给好好讲课,所以无法提高成绩。所以家长才会再报别的辅导班。只是到自己老师那里“挂个名”。“这就是我们这些辅导机构发展的市场”——那位从业人员说。

我所采访的另一位在某省会城市辅导班的从业人员印证了这一说法,她说,在某某市,辅导机构这些年正处于“开枝散叶”阶段。

这简直就是课堂腐败。这种课堂腐败远比十年前猖獗的多。

 

要对课改问责——老百姓再看新课改

新课改当初是以行政式的方式推进,如今不能拒绝行政式的问责,今天的民众是有觉悟的,无论是动车事件还是校车事件,舆论都爆发了强大的力量,反映了草根民意的觉醒,对于课程改革的问题更没有理由落后。

新课改理念承揽的责任是什么?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曾不止一次表示:新课改的目标是应试教育(有据可查)。而十年过去了,他承揽的这一责任完成了没有?对此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作了诚恳的回答:到今天为止,应试教育依然十分严重,也就是说,这一责任没能完成——这同老百姓的所见所闻是一致的。当初既以应试教育作为改革的对象,十年过去了,应试不但不改观,反而愈演愈烈,岂止是失职,简直是破坏!本着谁揽责,谁负责的原则,广大教育工作者要看清责任是谁的,决不能再被忽悠了。

有人说,钟启泉教授说现在绝大多数教师不合格是自己打自己的脸,我认为这话有点尖锐了。但是有些忽悠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声音却不得不引起老师们的警惕!课改十年之际,钟启泉在权威期刊《教育研究》杂志发表了《三维目标论》一文,结尾说:我们需要不断锤炼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这是作为革新的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姿态。在课改十年之际、文章收束之时这样写显然是有表态意思的。这句话的意思显然就是说:广大教育工作者,你们反思去吧!这显然将当初承揽的责任全部撇给了广大教育工作者,他们解读出来的先进理念则旱涝保收,实在是令人含笑摇头。事实上,责任问题是今天最需要正本清源的。如果今天允许有人推掉责任,等到课改成功那天,就难免不会允许有人独揽功绩。广大教育工作者,让我们擦亮眼睛吧!


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挑动群众斗群众

王策三先生早已批评过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提法和把应试教育作为课程改革的目标。绝不能说我们一直以来搞的是应试教育,为高一级的学校输送合格生源本是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虽然现实中出现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但是,终究要以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来解决,要着眼于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而不是人为地设置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对立面——挑动群众斗群众。学生冤!考试制度也冤!

事实上,上文提到的课堂腐败猖獗正是新课改没有抓住提高教育质量这一矛盾主要方面的必然结果。而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说:课程改革取决于高考的改革。高考不改,高中改革那是一纸空文。将责任推给考试制度也是在逃避责任并转移人们的视线。新课改的全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首先是基础教育阶段的,管不了大学的选拔制度——高考;其次是对课程的改革,课程仅是教育的一小部分。总之,新课改的触角伸不了那么长,也管不了那么宽。将责任一会儿推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一会儿推给高考,实在是有逮谁咬谁之嫌。

实际上,考试制度作为选拔制度,存在淘汰是必然的,在现阶段优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选拔无法废除,而是应该维护其公平性!没有考试来选拔自然也要其它的方式,就看哪者更公平,哪者容易滋生腐败,哪者容易忽悠人了。

课改专家好像陷入了这样一种矛盾,一方面希望新课改无所不能(甚至滑向是教育万能论),另一方面又为课改撇清一切责任——这种行为真是乖张至极!

而新课改挑动群众斗群众的结果如何呢?课改专家在成功的推销了应试教育素质教育两个名词后,又成功的对高考制度施加了压力!给人们造成了教育已经行动了,只有高考制度没有动作的印象和错觉。高考制度已经开始变动了!近年来,北约华约等高校联盟轮番推出了选拔方案,另有中学校长推荐制,都显示同弱势群体和无法占有优质教育资源的孩子关系很小。王策三先生多年所警告的避免使选拔前移已成事实!近年有媒体报道,选拔,已经从中小学就开始了,一旦进入二流的中小学,翻身的机会就越来越少。诚如一部现代电视剧中所说我打听过了,现在从幼儿园开始分三六九等,一步跟不上你步步跟不上。

近年来的相关报道可资印证。陕西省位于西安的四所超级中学占有了全省90%以上的清华北大录取名额,据笔者观察,河南省也正在显出这样的趋势——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生员越发向省会集中。甚至包括寒门难出贵子现象……

课改对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忽视助长了两极分化。如今已经不再是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而是清者愈清、浊者愈浊。阶层分化已是趋势,教育公平已经被某些解读《纲要》的先进理念忽悠到了沟底。长此以往,难保不会出现社会动荡。

结语

我总觉得新课改是在按办幼儿园的思路办理整个十二年的基础教育,课改专家的文章中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贯穿始终,对教育问题的看法流于表面,开出的药方治标不治本,并且类似一种情绪化的抱怨;涌动着一种运动情节。我是经历过新课改、审视过新课改、学习过新课改、思考过新课改之后,才艰难地明白了。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

我看到的是:课改专家和他解读出来的先进理念撇清了责任,课堂成了,并且越来越好看,一派大好情景(就有暗访说杜郎口就是明室课改、暗室应试)。而本该是他责任的就不得不转入地下,课堂腐败的空间是课改的不负责造成的!台湾课改期间,辅导班数量加速上升,如今在大陆重演了!这样,有钱的可以购买更多的教育资源,无钱的只能接受阶层分化。我害怕这种责任的撇清会持续下去……更害怕购买教育资源的沉重费用压垮一个个家庭。

我不愿意再想更可怕的后果,只愿广大师生和家长们擦亮眼睛;只愿我们的课改专家们不要再回避矛盾,做真正负责任的教育学者!

课改十年,让我们直面方向迷失的危险之旅的质疑吧。


最后更新[2012-3-1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