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名师备考
文章标题: 《叶永松:一堂磨了六次的高三复习观摩课教后记》
     阅读次数:314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叶永松:一堂磨了六次的高三复习观摩课教后记

 

(程少堂按:请老师们看看一堂优质观摩课是怎样炼出来的。)

 

“磨课”记与感

——一堂磨了六次的“高三复习观摩课”的教后记

深圳外国语学校  叶永松  

 

程少堂教授评课时说:“磨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快速通道,什么东西都是打磨才亮。”我经历了此番过程,对这番话,更是“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首先我想到的一句话是“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每有这样的展示课,公开课,都不可能靠一人之力来完成。“集众人之智乃上上之智”,这是外国语学校的教研理念,“磨课练课”也是例牌做法,其实,这种做法,大凡区、市、省和国家级公开课获奖课例的背后,都不会少了这般磨砺的过程,所谓“如切如,如”。当然,磨课的过程,也是幸福与迷惘并存,期待与焦躁共生,其中滋味也只有亲历者能深深体会。作为一篇“教后记”,首先要表达的,是“感谢与感动”。感谢深圳市教科院程少堂教授,为我提供了一个在教学上磨练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其次,感谢我的语文科组的同仁们(林海平、葛福安、赵淑杰、李国福、周曙光、童娈娈、田峰、张林红、蒋艳珍、高鑫、陈树银、周梅、李培艳、梁柳忠等等师),是他们群策群力、无私帮助让我不辱使命,受益匪浅;再次,感谢深圳高级中学培养的睿智的高三学子们,是他们的有力配合使我圆满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一磨二磨,从“否定”出发。

接到深圳教科院的上课通知后,我从病句的类型和解题方法入手开始精心备课,并在自己班内上了一次课。童娈娈、赵淑杰、张林红等老师听了课,从教学设计、课堂驾驭、教态语言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指导。但他们更明确指出,教学内容过于庞杂,病句六大类、十六个命题着意点和标志点(最初只能想到这样一个表述)难以在一节课内充分展现,使得没有一条清晰而简明的课堂主线显现。于是,我重新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和调整,再次在另外一个班进行试讲。黄海强校长、林海平主任也听了课,他们说,作为全市的观摩课,一定要是示范课、精品课,要对得起从全市各地赶来听课的老师们付出的这40分钟,更不能耽误参与上课的高三同学的宝贵时间,要让他们在这40分钟内有所收获,有所提升。语文科组长葛福安老师说,这样上课,没有体现出与一轮复习课的区别,也不能很好地贯彻教科院程少堂教授设计观摩课的意图,也不能实现“二轮复习”示范意义。

这样上课,真的不行!

我决定,重新设计,重新备课。

 

三磨四磨,显现基本框架。

推倒重来,重新出发。我把我的想法告诉科组的同仁后,立即获得了大家的支持,大家围绕着“实效、创新”大家提出了不少的建议。在备课的过程中,我想:此时的高三学生在病句考点上最困惑或最期待的是什么?我调出全市考生的“病句”一题的答题情况,发现A项的并列结构特征病句,错误人数是3229,占全部考生的13%B项状语并列结构,错误人数是3235,占全部考生的13%,而C项杂糅病因,错误人数则是1181,占全部考生的5%。而我校深一模病句题选错的103人中,竟然有69人(67%)选A。究其原因,就在于同学们单纯从“语法或语意”角度思考,而忽略“老人、妇女和军人”这一概念并列而导致包容与交叉的错误。一个念头冒出来:就从这个角度入手。老师们对这个“以点带面”,“授人以法”的设计主线表示赞同。但是,以一个怎样的概念去表达而使之成为这堂课的主线,并让听课的老师们和上课的同学们能简截地接受并运用呢?葛福安老师说:语法与语意,立足“语言的构成规律”与“语言表达内容”角度,那么,像这类“老人、妇女和军人”,就应该是立足于语言表面的形态的角度。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概念出来了:语言形态。

 

这节课的理念骨架愈发明晰出来。让同学们明确:要想做好病句题,要有三种本领:在“知识储备”上“胸有成竹”;在“语意语法”上“心有良法”;在“语言形态”上“眼有所观”。而一轮复习早应该解决了“语法与语意”上的问题,病句的“二轮复习”让学生在“一轮复习” 的基础构建一种“眼观”“语言形态”的思维方法:知“病态”,察“病情”,懂“病因”。真正像一位老中医那样,对语句之“病”了如指掌。再辅之以“病理大会”的总结,那么,手到病除,自会不为虚言。如此设计之后,老师们争着把自己的班变成我的“试验田”。张林红老师还故意选出“闷骚型”的班,让我去实验,让我使出浑身解数讲活课堂。两次磨课下来,老师们脸上有了笑意。

 

五磨六磨,细节决定完美。

上“观摩课”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而打磨课堂的过程更细致了。赵淑杰、张林红老师每次听课都会在我的课件上标明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甚至记下我的“口头禅”的次数。在最后一节后课,蒋艳珍老师还给我提建议,把“语言形态”的归总部分放在学生做题之前,这样有一个总的知识结构的建构。

每次上课之前,我总会以师生问答“你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开始。这两次课后,我的心底生出一个念头:“我准备好了”“时刻准备着”。

 

磨课六次的经历,每一次都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提升。磨课的过程既是一个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也是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更是一个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而且,我还想说,从磨课的过程和在高级中学上课的时候,我深深感到,在这个过程中,与我一道“磨课”和上课的学生,是我最好的老师。

这次磨课,我忙碌着,快乐着,收获着!


最后更新[2012-3-3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