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汉市新洲区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周武王伐纣,分封曹侠于邾所创置之邾子国,至今说明已逾3000年。在新洲区东部的旧街镇,有一个山村名叫孔子河村。村北一座山,名孔子山;村南一条河,名问津河。在孔子山腰、问津河旁,矗立着几栋残存的古式建筑,就是楚黄历史上有名的问津书院、亦称孔子庙,为湖北最大的孔庙和书院,是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02)。问津书院离武汉市区约六十公里,是目前武汉市乃至湖北省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书院之一。
历史概况:
宋末元初,江西名儒龙仁夫拒元不仕,效仿长沮、桀溺归隐孔子山中,在此筑室讲学,时人称“孔子山庙学”,又称“龙仁夫书院”。
元末明初,陈友谅率农民起义军攻占新洲邾城,并称帝邾城。后朱元璋在新洲打败陈友谅,孔庙书院一度毁于战火。后经地方官吏儒士多次复修,但其规模较小。
明朝建立后,问津书院在尚书耿定向、御史舒山、湖广巡抚熊尚文等人努力下进行两面三次大规模的复建,湖广巡抚熊尚文用子路问津意,亲题匾额命名新书院为问津书院,并在河南商城汤池建问津分院。
明末,问津书院在战火中再遭兵劫。明崇祯15年,书院仅存正殿三间以及东西两庑部分建筑。
入清后,问津书院从顺治初逐步为地方州、府官绅所控制,成为了官方科考取士之所。因此,书院也得到了修复和发展,在湖广提学使蒋永修的主持下成为当时全国为数不多的书院之一,得到康熙皇帝御笔“万世师表”和嘉庆皇帝御笔“圣记大成”金匾。
明《统一志》、清《湖广通志》载:“相传孔子自陈蔡适楚,至此问津。”公元前164年至前122年,孔子山附近曾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为记此事,汉代淮南王刘安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滨修建孔子庙,设私学,这可能就是问津书院的前身。而实际上孔子周游所及的地方向北未过黄河,最南边所到的楚境上蔡,即在今天河南的信阳。
历代学士在此著书立说,讲学布道。因硕学鸿儒登坛授业,唐之杜牧、宋之孟珙、朱熹、元之龙仁夫、吴澄、明之王阳明等诸大儒均莅临此处,指点江山,答疑解惑,四方学子咸聚闻道,一时名动海内。名儒学士也为其留下许多不朽之篇章,如朱熹晚岁曾讲学于此,并于南宋 庆元六年(1200年)2月8日题诗赠给孔子山庙学。诗云:苍颜已是十年前,把镜回看一怅然。履薄临深谅无几,且将余日付残编。
景点细观:
问津书院座山依水,面南而向。前有清溪盘纡,后有碧嶂环抱;左方是一肪纵横的高山,右边是村田相间的原野。远观鳞次栉比,气势恢宠;近视门庭壮阔,富丽堂皇。建筑布局为轴对称式,中轴线上为主体建筑分列上、中、下三幢,自前而后,依次为仪门、讲堂、正殿;左右两旁为东西二庑;二庑之外,另建亭、斋、楼、阁数栋,整个建筑墙院护围,占地面积数十亩。
现况:
书院经历代修葺营饰,也遭连年战乱毁损,尚能保存,实属不易。因其在我国教育史、文化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而与岳鹿书院、白鹿洞书院、东林书院齐名,一并载入《中国书院志》。问津书院历史上与白鹿书院、东林书院、岳麓书院齐名,并称中国四大书院。
问津书院依山傍水,占地数十亩,殿、堂、楼、阁、祠、馆、斋、亭、台莫不俱备,可谓气势恢弘。可惜在近百年来,尤其是经历了令人难以忘记的“文化大革命”以后,损毁破坏极其严重,其典笈散失,礼器无存,大部分旧址已成农家宅院,甚至连殿阁内部的结构要件亦荡然无存。
(下面是从网上筛选的一些问津书院近年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
问津书院正门 由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翼轸先生题写的“问津书院”四个古朴苍劲的大字牌匾。下面这幅照片拍的很真实自然,我九十年代末见到的问津书院门前就是这般景致。书院除后面外,其它三面被民宅包围着。书院的东北面是一块小山包,名叫孔子山。下面估计是一张老照片

下面两张是书院内景


下面两张是书院正面照


书院内景屋檐廊

下面这估计是新洲区政府举办活动时的照片,平时书院只有几位老人看守打理,很冷清的。










下面是一副书院正面的老照片

下面亦是书院内景


这是看守书院的一对老人,老伯姓吴,隔壁村庄清水塘村人。他俩看守书院很多年了,几年前,他已离世。老伯的笑容再也看不到了

这幅照片充满沧桑感……

下面是书院一角



下面的老汉估计是看守书院老人的儿子

书院正面

村中的老石桥

问津书院简笔画

书院现在已经有老板投资开发,现问津书院所在村庄要搬迁,书院将整旧如新。其上游的水库也将一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