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新洲问津书院,你不知道的古今传说》
     阅读次数:102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洲问津书院,你不知道的古今传说

长江日报2012 年 3 月 23 日 星期 五 
 
 
 


古有孔子问津 今有老少膜拜
新洲问津书院,你不知道的古今传说
投资10亿的大修缮工程,将使之成为国学产业园
 
 
 
 
 
 
 
 
 
 
 
 
 
 
 

    记者罗茹冰 摄影记者苗剑

    3月17日,新洲旧街孔子河村,毗邻黄冈团风淋山河镇,春雨淅沥,几幢残破的古式建筑,这就是在此矗立千年的问津书院,也是湖北最大的孔庙和书院,目前投资10亿,正式启动大修缮。故园旧梦依稀在,千年书院未来将变身为一座国学产业园。

    始建于西汉年间的问津书院,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唯一以“孔子使子路问津”典故命名的书院,屡毁屡建,明清时期最为繁荣,康煕曾赐书院“万世师表”匾额。

    3月20日,记者探访了这个中国的儒学文化圣地。

    3月22日,农历三月初一,春雨沥沥,问津书院门口人流如织。每年的三月初一,从前三天起晚上12点到早上12点,是远近民众自发拜圣人的法会时间。秋季还有一季是八月二十七日,是民间的“圣人节”。

    今年与往年不同的是,书院门口立了一尊高3.3米、纯青铜材质铸造的孔子铜像,铜像由国内著名的孔子像雕塑家姜伯玉设计,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嘉捐赠。3月17日,“中国(湖北)问津教育文化产业园”规划出台,问津书院将变身为占地万余亩的国学教育基地,预计投资将达十亿。这座千年书院已搭了脚手架,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这些并未打破千年书院的静气。问津书院的大门对联:偕天不老文章礼乐圣人家,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平日里的书院是个寂静处,进了门一径往里走,都可不遇一人。3月20日,记者先进书院又复返,在大门右侧一排一醒目的小屋里听见了人声,见到了这座书院的守院人,82岁的吴桂兰老人。老人家一袭工装蓝褂,身体硬朗,皱纹坚挺。看见记者,首先就施了一个合十礼,一派儒家之风。

    文革中被毁

    民间艺人泥巴重塑孔子像

    吴桂兰的老伴陈任旭是孔庙里圣人像重塑的第一人。

    千年孔庙在文革时被极大破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孔子村一个老医生找到以扎纸为生的陈任旭,请他画一个圣人像放在庙里。就是这句话重新点亮了这个老手艺人心里的一个梦。

    清朝时,陈任旭祖上曾拿出一半房产,给当时的问津书院做马房。清咸丰年间,这里曾发生一场规模较大的战争,战火纷飞之际,陈家先人随身只带了两样东西:问津书院的院志和儿子。可惜,文革时期,陈家拼以性命保存的康熙、嘉庆、庚子年间三套院志不得已当废纸卖掉。陈任旭泣血顿首,苍天无语。

    改革开放后,当地决意重塑圣人像。陈任旭用泥巴,自塑了一个圣人像,立于孔庙。

    陈任旭和老伴先后搬进书院,义务看院。那时,村里的的小学还在书院外,平日里,欢闹的孩童和已成遗迹的老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让人顿生感慨。

    果真是书香传承。上世纪50年代,新洲区第一届干部扫盲班在这里举办。60年代后,这里先后又做过旧街区黄林公社中心小学、中学、农中。直到1984年,这里成为市文物保护单位。学生们才陆续搬出书院。直到90年代后,这里还是孩子们的操场、厨房等。

    600多年间

    问津书院出过387位进士

    这里最热闹时就是每年中考高期间,平常也有几十上百号人络绎前来,有家长有学生也有老师,求金榜题名。顶礼孔圣人,沾沾这里千年的文气,从此文昌星盛也未可知也。从南宋末至清朝600多年间,这里出过387位进士。有的五子登科,还有家里父子六人加一个女婿皆有印,还有的干脆所住村落就改成六口印。

    陈继国是问津书院管理处副主任,他是陈任旭和吴桂兰的儿子。陈继国介绍,新洲黄冈这一带的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和农历八月二十七,都会自发来拜圣人为圣人作会,不约而同每年总有大几千人。

    问津书院里有一个大成殿,殿里供着孔圣人的像,四壁的墙上全是挂着民众们送的金字牌匾:有求必应。圣人像两旁的幡幢却是挂的:南无观世音菩萨。

    陈继国指着大成殿右边悬挂的书法条幅讲了一个故事,附近有户人家女儿高考前来求考上一个好大学,考上后请人写了字挂在这里。过了几年又来求考英语八级,又是一个有求必应,便又来还愿。这种案例很多。这里不同于佛道香火庙,捐钱供奉,儒家除了在庙里挂匾,就是挂字。金钱供奉者少。

    陈继国说,新洲黄冈一带的孩子们高考之前都会过来拜孔子,若考中多会来送匾。谁家的孩子在孔庙里送了匾,他也成了街坊乡邻教育子女的榜样。

    书院左侧是陈列室,已成断壁残垣。陈继国说,这些是他的父亲和家人进来后从土里挖出来的,有宋时的,也有清时的……本应是镇院之宝的院志和朱熹当年留下的自画像及手迹,都毁于战乱和文革,要不然这座孕育元、明、清三朝鄂东文人的摇篮,被称为中国最古老“大学”,在历史上曾与岳麓书院、东林书院、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问津书院将更壮观。如今,物不见,只剩浩荡文脉尚存。

    生于孔子河畔的陈继国,对“孔子问津”的故事烂熟于心:话说那日,带着“惟楚有才,楚地藏龙卧虎”的喟叹,孔子师徒一行往旧街的东南方向驰行。约走了3公里,前边一条山谷河流挡住了去道。河流水深岸阔,不知津口在哪儿。孔子一行忽见河的上游有两名身材高大的农夫正在田间并头而耕,他们便是当时有名的隐者长沮和桀溺。

    当时正值春秋时期,天下割据,思想界也是群星闪耀。儒家一直主张入世,匡时济世,“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隐者认为天下大乱,已无可救药,只能自保。

    孔子便在此地让子路问津于长沮与桀溺,人们便将那条挡住孔子去路的河流称作孔子河。在河流的两旁,长沮、桀溺耕种过的那片呈梯形的田垄,一边称之为长沮冲,一边称之为桀溺畈。现在的孔子河是武汉与黄冈的分界线。

    陈继国指着一块石碑,让记者看上面隐隐的秦隶大字:孔子使子路问津处。问津书院始建于公元前164年至公元前122年间,因邾县(即新洲)庶民在孔子山耕地时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

    西汉淮南王刘安遂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当然,陈列室的这个石碑是清重建时仿的一块。

    南宋以前称为孔子庙,南宋末年龙仁夫在此首创书院,在孔子山傍孔子河滨修建孔庙祭孔,并征召学士在庙内讲学著书。唐代诗人杜牧扩建孔子庙、南宋荆湖制置使孟珙增修孔子庙,大思想家、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来此讲学。元代江西庐陵名儒龙仁夫、明代王阳明等诸位大儒都亲临书院,讲学布道。明清两朝中叶达到巅峰。

    陈列室里,有这些圣贤鸿儒的画像,有手绘及电脑绘制的清代问津书院复原图。清末民初,书院终于被营造成一座轩峻壮丽的三高六矮十三幢五十余间宫殿式建筑群。陈继国指着双龙戏珠的残壁给我们看——这在古代,是只有皇宫里才有的,但我们书院里有,足见对儒学的重视对圣人的礼敬。问津书院大成殿外的建筑风格,除供圣人的大成殿还保有宫殿风之外,其他房间的门窗竟有西洋风。陈继国解释,这民国二年重修过的。当时的名儒雅士带头捐款修建,在两边的楼梯处刻着诸位的功德芳名。

    问津书院处,古今鸿儒居。寻道人杰地,弘毅楚才乡。

    问津书院复原全图

    问津书院外,孔子铜像

    问津书院大成殿

    问津陈列馆,陈继国在讲解


 

详情请看:http://cjmp.cnhan.com/whcb/html/2012-03/23/content_4980049.htm


最后更新[2012-4-4]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