谆谆教导 孜孜诲人
让平凡的工作走向升华
——有感于刘良华《教师专业成长》
翠园中学 我在本书的扉页上用显著的字体写有两行文字:2011年7月24日,初读于深圳驶往黄山的火车上;2011年8月11日,再读于深圳大学城图书馆。文字承载着我读书的印迹。
乍看此书,好感不多。深度阅读,欲罢不能!人不可貌相,书亦然。
书的封面是作者刘良华教授的大尺幅头像,冷峻严肃甚至刻板的神貌给人以距离感,何况,以作者本人大尺幅头像为封面的书籍多少让人觉得缺少些艺术品位或者说神秘诱惑。然而,当我们翻读目录,又不由自主地会产生一种无法抑制地读下去的冲动。
目录形式上整饬有度,透露出一种匠心别具的建筑美。内容上贴近教师生活,极易拨动读者的心弦,引发共鸣。
让我们在目录的引领下进入文本。
导言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十种老师》。这原本是一篇网络文章。但刘教授没有机械的复制粘贴。他有他独特的“刘氏叙事”。他仅摘取了原文的十种教师十句话。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进行系列阐释并推荐相关类型的“教育影视”进行佐证。让人内心温热的是,刘教授没有将电影名字往上一挂就草草了事,而是结合自己的观感,将剧中典型人物与现实教育者巧妙嫁接后,像一位善意的长者般谆谆教导我们“为师者应该如何如何。”比如:在介绍第一种类型的教师“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时,刘教授推荐的是法国影片《放牛班的春天》。他热切地对我们说:“我建议老师们关注两个人。第一个是手背在后面,脖子歪着看人,双目露出凶光的。你一看这个人的样子,你就会感觉:他想做一个好老师,大概也不太可能。做老师的人有一个基本的精神气质。你看另外那个老师,他的样子也不像老师,像一个家庭妇男……但是,这个老师在这部电影里面,他受学生欢迎。为什么呢?以貌取人,也会犯错误。你别看这个老师的样子不怎么样,但他善良,严而有度。前面那个老师严而无度,所以学生就拒绝他。”刘教授貌似冷酷,实则谦虚温和,有一颗火热的心。他渴望自己的言语能给一线老师一些智性的启发,一些有效的方法。这种有温度的话语可谓是俯拾即是:“做老师的人有时候是需要有教育绝招的”;“做老师的人,表情要有变化”;“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亲人好,对朋友好,然后,他才会很自然地喜欢他的学生”;“我们做老师的人,至少有一个底线你要守住:一定要说话算数”……如此苦心,让人如沐春风!
正文由五部分构成,简洁明晰:一,教师应具备哪些课程智慧——吃透教材、补充教材、更新教材。二,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传道、授业、解惑。三,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民主管理、管理技巧、教师威信。四,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主动精神、乐观心态、生活情趣。五,怎样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学习、教师行动、教师发表。在导言的指引下,我们可以看出,这五部分的内容可以合为两大问题:第一,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素养与人格魅力?第二,一个好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途径是什么?而且我们发现,“导言”和“正文”显然一脉相承。“导言”用电影叙事直观地给我们呈现出“好教师的形象”,而“正文”则旁征博引地将成为“好教师”的途径告诉我们。
刘教授是一位善于收集资源应用资源的传道者。
他没有板起面孔居高临下地说教,他努力让自己的教育理论在中外古今大小事例的映衬下让人心悦诚服地接受。所举事例有当代名师窦桂梅魏书生万玮等;有名气不大但有自己教育绝招的老师黄玉峰何文浩以及自己的初中老师严老师等;有影视作品如《大宅门》中的季宗布老师、《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乱世佳人》中的瑞德和斯嘉丽以及《大长今》中的大长今等;有文学作品鲁迅《藤野先生》中的藤野老师、《三国演义》中在宽容与狭隘上形成鲜明对照的曹操和袁绍、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中“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的案例、干国祥《我的阅读史》等;还有自然界的天蛾茧、蜜粉、蚂蚁、斑羚等鲜为人知却极具人心神性特点的故事。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深情,怎会有如此的痴心?这些事例遍布文本的角角落落,几乎占据了文本的重心。作为指导教师专业成长类书籍,就应该是平易近人,不事雕琢的。丰富的事例既激发了教师的阅读热情,又在拓宽教师视野的同时为教师提供了现成的教育教学资源。
刘教授还是一位善于创造经典名句和教育隐喻的智者。
经典名句如:“一个好老师要有看得见的专业智慧和看不见的人格魅力;“真正的漂亮是一种精神气质,这种气质就写在教师的脸上,教师的生活姿态里”;“所谓好老师,就是能够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地兴奋整整一天的人;所谓坏老师,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总是让他的学生莫名其妙地痛苦整整一天的人”……教育隐喻如:学习就是“认地图”——要重视“整体的知识结构”,整体的教,整体的学;学习就是“打游戏”——及时反馈与矫正,让学生在尝试错误的过程中学习;学习就是“学走路”——要亲自尝试,主动学习,别人只能提供帮助,无法替代。孙绍振教师曾经在中学时代立志:“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刘良华教授的书籍让我们由衷感到:他就是一位能将别人心有所感而不能言的道理深入浅出道出来的良师!
刘教授更是一位富有生活情趣和工作激情的师者。
“有思想,有激情”、“增加快乐”、“有欢乐感”、“过有情趣的生活”、“人的生活离不开艺术”、“生活在爱与被爱的生活中”、“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上好一堂课,有一个好学生,今天把一件事做成,这就是自己的作品。”诸如此类奔腾的句子在文中很多,读之令人怦然心动,欣然颔首。对刘教授而言,无论是情趣的保持还是激情的喷发,都离不开读书。他认为大量的阅读才能不断的给学生补充课程资源,也才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每天工作15个小时左右,每天坚持阅读5个小时甚至更多。这就是刘教授的生活姿态——不断地阅读,不断地寻找新的方向!热爱阅读的人一定是有生活质量的人!
当我们的教育生活暗淡无光时,不妨读一读此书,读一读刘教授;当我们的教学生活失去方向时,不妨静下心来聆听一番刘教授的迷津指引。这不是一本可以救你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教育名著,但却是一本可以在教育教学上催你更快成长的教育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