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高考园地模拟试题
文章标题: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阅读次数:152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二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2012年深圳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

考点

答案

分值

   

1

语音辨析

C

3

Ajiē/jié,yù/ yù,líng/léngBjiān/zhànbiān/biǎnshè/shè;

Cjiá/xié,zhàn/zhēnhàng/xiàngDjiāo/qiáomò/maì,dì/dì

2

词语运用

B

3

茕茕孑立:孤孤单单,无依无靠的一个人。不能修饰少数人。A形容事物种类繁多,各式各样。(多含贬义)  C再也忍受不下去了。D蛰伏:潜伏;隐蔽。

3

语病辨析

D

3

A“价值观念”和“提高”不搭配,“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概念交叉不能并列。B成分残缺,在“仍会继续下降”前添加“房价”。C“首次”与“第一次”重复。

4

衔接连贯

D

3

段首是整段话论证的中心,②③分别从历史和现状来说明中心论点句,根据关联词“如果”“那么”,①句排在最后。

5

文言实词

A

3

“草”此处应为动词,可译为“起草,草拟”。

6

文言虚词

C

3

两个“于”均为介词,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在”。A①为第三人称代词;②助词,放在时间词后,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B①介词,因为;②连词,表目的,来。D①代词,他们,做小主语;②代词,可译为“他的”或“自己的”,做定语。

7

分析筛选

B

3

③“作《铙歌》十章”是写沈明臣才华出众,与徐渭无关;

⑤“将吏莫敢仰视”是侧面描写胡宗宪位高权重,让将吏们敬畏,与徐渭无关。

排除③⑤可知答案。

8

分析概括

C

3

有两处错误。其一,“结果中了对手预先设计的圈套”有误,应为“徐渭都参与了谋划”。其二,“ 导致胡宗宪被关进监狱”有误,强加因果,两件事没有必然联系。

12

分析概括

B

E

5

B强加因果,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将原文的主语“医生”偷换成“我国的中医疗法”。E项,原文“有流于‘唯心主义’的嫌疑”是或然、可能判断,“必然陷入‘唯心主义’泥潭”是必然、肯定判断。

13

分析筛选

A

3

A项“借助血压计、X光机等仪表仪器,对病人进行诊断”借助的是外物而非“身体语言”,不符合文中“体贴”的意思。

9.断句和翻译。(10分)

1)(3分)

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及宗宪下狱,渭惧祸,遂发狂,引巨锥剚耳,深数寸,又以椎碎肾囊,皆不死。已,又击杀继妻,论死系狱,里人张元忭力救得免。

评分标准:错满3处,扣一分。错1-2处,不扣分。

2)(7分)

①(3分)徐渭有时喝醉不来,胡宗宪却(依然)善待他。

(评分细则:“或”,常见多义词,此处译为“有时”;“顾”,常见多义词,此处译为“却,反而”;“善”,形容词用作动词,善待,对……友善。三个点各1分。)

②(4分)后来张元忭去世,(他)穿着白衣前去悼念,扶着棺材恸哭,没有告诉姓名就离开了。

(评分细则:“卒”,常见多义词,去世;“白衣往吊”省略主语,翻译时补上“他”;“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白衣。去:离开。四个点各1分。)

10.(7分)

13分)作者笔下的“大丈夫”是一个功勋卓著(“丰功”)、品德高尚(“令德”)、看淡荣华富贵(“荣与贵,视寻常”)致力于辅佐君王(“丰功令德,要将尧舜致君王”)心系国家和百姓(“事业光施社稷”)志存高远(“勋烈遍铭彝鼎,此志孰能量”)的贤臣形象。(一“内圣”,一“外王”。)

评分标准:6个划线要点,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答出其中两点得2分,答出其中三点得满分。

 

2)(4分)

①用典或“间接抒情”。如“要将尧舜致君王”,“荣比昔人衣锦”。前者用了“尧舜”的典故,表达大丈夫要辅助君王,使君王与尧舜比肩的理想。后者用“衣锦还乡”的典故,形容人功成名就后荣归故乡。

②类比。“荣比昔人衣锦”用当今“仕宦至卿相”功成名就,高车驷马,与“衣锦还乡”的古人进行类比。

③借代。彝鼎,指古代祭祀用的礼器。古人“铭彝鼎”本身就是记载功德的,“彝鼎”本身就是历史的载体,“钟鼎文”(即金文)因此产生。

④对偶。事业光施社稷,勋烈遍铭彝鼎。“事业”对“勋烈”,“光施”对“遍铭”“社稷”对“彝鼎”,属于宽对。

⑤“衬托”。以卿相追求归乡之荣耀的行为反衬大丈夫志存高远,辅佐君王,造福百姓,功载史册的追求。

其他说法有道理的酌情给分。

评分标准:答出是何种表达技巧每点1分,共2分;有具体、恰当的说明,每点1分,共2分。

 

11.(6分)

1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诗经·蒹葭》)

2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逍遥游》)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评分标准:有错、漏、添字现象,该空即不得分。四项全做,依据前三项的答案评分。

 

144分)

中方:“体贴”自然,视其为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用身体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

西方:视其为异于人的“自在之物”,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

评分标准:中方观点2分,其中“‘体贴’自然,视其为与自己一样的人称性的生命主体”1分,“用身体体认之,体悟之,用身体语言交流之、互动之,并使之最终成为与自己息息相通、休戚相关乃至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1分。

西方观点2分,其中“视其为异于人的‘自在之物’”1分,“用科学的逻辑分析之、剖析之,用工业的机器征服之、利用之”1分。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意思相近,也可得满分。

 

154分)

1)因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更多强调的不是认知,而是身体践履,是一种生命体验。

2)中国古人更多地是通过“身体语言”通过“体贴”这一方式和人打交道的。中国古人所谓的“道之以礼”,通过“礼”来和他人进行交往就是雄证。

3)中国古人还把该方式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使自然的万事万物犹如身旁的人一般,同样成为我们“体贴”的对象。

4)一旦无视这种“身体语言”,中国文化中的一切语言都会苍白无力,并使人莫明其真正的内涵。

评分标准:四个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二点得4分。

 

 

16.(4分)

1:“她不停地向我眨着眼睛,反反复复地把右手吃力地抬起来又放下去。

“妈妈”反复地“眨眼睛”“抬手”向子女暗示:她想说话,有话要告诉子女。她不想再坚持了,她想去天国。这个动作细节,反映了妈妈对自己病情的悲观和不想继续拖累子女的无私母爱。

2:“为了确认妈妈的心思,我咬着牙向妈妈问”

“咬着牙” 反映了“我”猜测到妈妈“想死”以后,心中不愿意相信,嘴上不愿意说出,但又为了要向妈妈确认,不得不说出时的心理,表现了说话时鼓起勇气,体现了对妈妈的不舍和深深的爱。

评分标准:准确找出描写动作的细节,每处1分,共2分;能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且符合文意,每处1分,共2分。

 

17.(5分)

①文章是按照“妈妈”病重到病逝的写作顺序进行的,以墓碑上的文字作为结尾水到渠成,简洁自然。

②墓碑上文字的内容正是对整篇文章主题的提炼和情感的升华。

③以墓碑上的文字作结,充分表达了儿女对母亲的爱,感情真挚深沉,意味深远。

评分标准: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3点得5分。

 

18.(6分)

其一,主题:这篇文章的主题丰富,抒发至真亲情是主旋律。通过子女对自己未能在妈妈最后清醒时刻陪伴妈妈据进行深深的自责,期盼妈妈鼓起勇气,坚持治疗,妈妈去世后子女们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墓志铭,体现了对妈妈深深的爱。妈妈在最后时刻不想继续拖累子女,最后又听从子女的劝说,体现了无私又善解人意的母爱

其二,情感:这篇文章的情感丰富,有子女对妈妈极度的留恋不舍,对自己未能在妈妈最后清醒时刻陪伴妈妈的不停的自责,体现了对妈妈深深的爱。有妈妈对死亡的恐惧和孤独、伤心和痛苦,但又不想继续拖累子女、希望早到天国的无私母爱

其三,形象:人物形象刻画生动。“我”的敏感与自责二哥的真诚直率,“我们兄弟们全都聚到一起把手放到妈妈的身上”,兄弟们齐心抚慰妈妈,并在妈妈去世后子女们写下了情真意切的墓志铭,这是一群守孝敬长,懂得感恩的子女形象妈妈在最后时刻不想继续拖累子女,最后又听从子女的劝说,体现了无私又善解人意的母亲形象

评分标准:“主题、情感、形象”任选一点作答。划线要点每答出一处,且有简要分析得2分,满分为6分。

 

194)

1)思想家对传统观念拥有高度自觉的批判意识。

2他们具有在批判旧观念的基础上,构建新观念和新观念体系的能力。

评分标准:共两个要点,每答出一处得2分,满分为4分。

 

20(5)

1)文章的现实性很强,集中围绕“这个时代为何缺少思想家”的问题(专题性强),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深度。

2采访者列举的人物具有典型性,所提的问题紧扣热点,反映了当代中国对大思想家的期盼。

3)采访者设疑引导,由浅入深,步步追问,层层深入。

4)受访者问题的回答针对性强。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分析具体而有深度。

5)受访者为复旦大学现代哲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回答旁征博引,观点具有权威性。

评分标准:共五个要点,每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答出两个要点得4分,答出三个要点得5分。

 

 

 

216分)

客观上:当代生活要为伟大思想家的诞生提供更合适的土壤:学术探讨所需要的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氛围;思想交流所需要的更广阔的平台;前辈丰富的思想成果。

主观上:思想家的诞生仍然需要一些重要的助力:思想家个人的原创能力、批判能力以及能够学会与寂寞结伴。

评分标准:共5个要点,每答出一个要点得1分,答出两个要点得3分,答出,3个要点得4分,答出,4个要点得满分。

 

22.(1a.某人(或他、它等)不吃鸡了b.②鸡不吃东西了。

评分标准:只有一句消除歧义,得1分;两句均消除歧义,得3分。

2)对句:答出“望帝迷托晓梦烟”得3分,答出“望帝迷托晓烟梦”得2分。

评分标准:“望帝”“迷托”“晓梦烟”一处1分,共3分。

 

23综述:

1)广东省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PM2.5浓度值)存在差别(存在较大差别)。(2)不少城市的空气质量处于中间偏好的位置。或者答:不少城市的空气质量未达理想值(0-35微克/立方米为绿色)。 (3)广东城市环保、提高空气质量还有一定的努力空间。或者答:广东应加大对城市(尤其是PM2.5浓度值较高的城市)环保的治理力度,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

评分标准:共三个要点,其关键信息为:“城市间的空气质量有差别”,“未达理想值”,“重视环保,追求较高空气质量”。围绕三个关键信息点答题,即可得分。不苛求与参考答案文字一致。每答出一个要点得2分,满分为6分。  

 

24.(60分)

评分标准参见《2011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评分表》。

 

附:文言文翻译

徐渭,字文长,是山阴县人。十多岁时即模仿扬雄的《解嘲》,作《释毁》一文,长大以后,拜同乡季本为师。在做秀才时,即很有名气。总督胡宗宪聘请他为幕僚,他和歙县人余寅,鄞县人沈明臣共同掌管文书。胡宗宪得到一头白鹿,将要献给朝廷,让徐渭起草进献表文,胡宗宪将他作的表文和其他幕僚所作的表文一起寄给和胡宗宪关系很好的一位学士,请他选择其中最好的一篇进呈。这位学士选中了徐渭的表文进上,明世宗看了以后很满意,于是更加宠信胡宗宪,胡宗宪因此也更加敬重徐渭。胡宗宪曾在烂柯山宴请部下的将领,酒席进入高潮,乐队奏起乐曲,沈明臣当场作了《铙歌》十首,其中有两句说:“狭巷短兵相接处,杀人如草不闻声。”胡宗宪听罢,站起来走到沈明臣身前,捋着自己的胡子说:“哪一个人是沈生,(也有人认为:“何物”是感叹词,试译为“好小子沈生”)这样豪爽痛快!”立即命令将其刻在石牌上,给予的宠幸礼遇与徐渭相同。总督府位高势重,将吏们都不敢仰视。徐渭却头戴方巾,身穿布衣,向总督长揖并高声畅谈。幕府有急需徐渭的事,深夜官署开门等候他。徐渭有时喝醉不来,胡宗宪却善待他。

徐渭通晓军事,喜好奇计,胡宗宪擒获徐海,诱捕王直,徐渭都参与了谋划。凭藉胡宗宪的权势,徐渭很蛮横。到胡宗宪被关进监狱,徐渭害怕灾祸,于是发疯,拿大锥子刺耳朵,深几寸,又用短木棍打碎肾囊,都没有死。不久,又打死继妻,被判死罪入狱,里人张元忭极力相救得以赦免。于是出游金陵,抵达宣府、辽东,纵观各边关要塞,与李成梁的几个儿子相处很好。到京师,寄住在张元忭家。张元忭用礼法引导他,徐渭不能听从,时间久了发怒离去。后来张元忭去世,他穿着白衣前去悼念,扶着棺材恸哭,没有告诉姓名就离去了。

徐渭天生才智过人,诗文超过同辈。擅长草书,善于画花草竹石。他曾经自己说:“我的书法第一,诗其次,文章又其次,绘画再其次。”在嘉靖时,王世贞、李攀龙倡导成立七子社,谢榛因是平民而遭排斥。徐渭愤慨他们愤其以官位压制寒士,发誓不加入二人的团体。二十年后,公安袁宏道游览越中,得到徐渭残帙并给祭酒陶望龄看,两人都很赞赏,将他的文集刻印并流传于世。


最后更新[2012-4-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