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从月亮意象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
出处:百度文库      阅读次数:3720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从月亮意象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

 

从月亮意象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

 

 

月亮与文学,尤其与中国文学有着不解之缘。可以说,月亮是古诗歌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种意象,也是包含者浓烈感情色彩的一种意象。“月”自从进入人的审美野,便不断派生、衍播出含蕴不尽的象征喻指。在诗歌中,借月抒怀、望月思乡、望月怀古、怀人几乎了诗词中的永恒的主题。本文试从分析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中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

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我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广泛搜集,以“月亮意象”为关键词查到相关文章30多篇,以“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为题名查到相关文章1篇,此外没有发现这方面的课题研究和直接相关的论文。与本研究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

一、对具体诗人的研究

(一)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

李白的月亮诗在以月亮作为背景渲染和情感寄托的“醒”时的月诗,和以寻求生命真谛的哲人式的感悟去阐发月亮意象所蕴含的深邃哲理的“醉”时的月亮诗。(傅绍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9月 第25卷第3期。)从李白的浪漫主义气质,诗仙的文化性格看,他必然先择“月亮”这一意象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从李白坎坷的仕途经历看,月亮阴晴圆缺的自然变化与其契合,这从一定程度决定了他对月亮的选择。李白以透明澄澈的月亮为人生知己,建构世外桃园的意识使他对月亮情有独钟。胡和平、郭慧英,《船山学刊》2004年第2其千首诗作中就有月意象336,涉月诗更高达400多首,月意象表现之突出,对后来如刘禹锡、苏轼等咏月诗词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月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李军,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8月第14卷第4

(二)、李商瘾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

他善于将外在的物象融入到自己的心灵世界里,创造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并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觉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时世之怨,在一定层面上赋予了这些意象特定的人生哲理和宇宙时空感悟,月亮意象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胡遂、李媛,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08月第29卷第4期)

(三)、李宪乔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

其诗中月亮的意象与舟船、江湖、夜空、雨水、寺院相伴而现,其情感向度为乡愁、孤独、虚空、人生易逝。漆福刚,古典今读)雨意象、月亮意象、灯烛意象和黄昏意象的频频出现,展示了诗人乡愁、孤怨、禅思等不同层次的情愫,因此具有不同的文化蕴含和审美价值。(赵黎明、 朱晓梅,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1224卷 第6期)

(四)、王昌龄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

1、他笔下的月亮意象是对边塞将士内心世界的揭示对送别之人惆怅、愁苦心情的描写,对宫闺怨女愁心的细腻刻。他的带月诗还常用月亮的盈虚、明昏来表现无常世事。(刘永丰,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1122卷增刊)   

2、从江边明月为君留、秦时明月汉时关、空悬明月待君王、月映孤桐寒就四方面分析了王昌龄诗中关于“月”意象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诗人巧借这些月亮意象,表现一种幽渺之思,空灵之美。(索祖翠,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月 第19卷第2期)

  二、对各类诗歌的研究

(一)、边塞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

唐代边塞诗中值得关注的是月亮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体意象。月亮意象的出现使唐代边塞诗因月亮特有的形、色、光、质和丰富的文化意蕴,通过与其他意象结合,更好地展现了战争及战争中人心态的复杂性与丰富性,不仅具有审美意义,还有深厚的思想意义。(冀秀美、贾素明, 2007

(二)、离别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

月亮意象柔和温馨的审美特征与离人的感情需求相一致;月亮意象的惟一性、共享性使离人产生超越空间的玄妙之感,从而获得感情慰藉;月亮意象是离人期待团聚的寄托与象征。(庄超颖,2003

(三)、思妇诗中的月亮意象研究

月亮虽然只是自然界中的纯客观的物象,但它却逐渐成为华夏之邦“人化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诗人某些特定情感的信息载体,并在规定的语境中,展示出了怀人思远的情感寄托流程及其鲜明的“哀而不伤”的审美趋向。(丁晓梅,2005

三、中西作品中的月亮比较研究

(一)、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月亮喻可以表示贞洁、辉煌、忠贞不渝、美丽、爱情等正面形象,也有圆缺盈亏等贬义;它在一些作家、诗人的笔下像弯弓,在另一些作品中似人的眉毛。中西方作家的想象丰富而奇特,种种譬喻,难以穷尽,但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对月亮的抒写有这么多的相似之处,则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胡泽刚,2005

(二)、中外诗歌“月”意象审美内涵之比较之不同处:离情与爱情、忧患意识和赞颂热情有所不同。(包 丹,2007

(三)、从关联翻译理论分析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以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试图将文艺理论中的“意象”概念引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进一步探究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在其源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的关联性,以及影响“月亮”文学意象在传译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象内涵、文化亏损和摇曳多姿的意象形态。王琼、毛玲莉,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巷第2/20073

四、月亮意象的内涵研究

(一)、通过对唐宋诗词中月亮意象的举例、分析归纳,揭示出月亮意象所蕴涵的象征喻义即多情自古伤离别(何欣,2002

(二)、月亮意象与伤世主题的关系:首先,月亮的孤独而永恒常常会引发诗人对于各类人生问题的思考。其次,月亮周期性的圆缺往往被用来对照亲人、朋友间的聚散离合。最后,月亮娟洁、幽静、朦胧的特点,使它成为失意爱情的见证者。(杨金梅,2004

(三)、月亮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表现时空合一思维的重要意象,往往揭示了深邃的宇宙生命之道。月亮意象又是永恒的时空意象,常用来抒发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传达出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庄超颖,2004

(四)、古典诗词“月亮”意象是历史的积淀性。(周之祥,2003

(五)、月亮意象与天人合一思想有密切的关系。(庄超颖,2002

(六)、对《花间词》月亮意象的归纳分析,揭示“月亮—女人”模式背后的心理基础—女人原则及其价值和意义。月亮竞象女人模式女人原则价值意义。(.涂昊,衡阳师专学报 1995年第4期) “月亮-女人”模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必然的心理定势,这种心理定势在唐宋词中得到了突出表现。在这种心理因素作用下,月亮意象被反复加以描写,最后走上了模式化的道路,故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月亮-女人”模式更是大量出现。可以说,“月亮-女人”模式已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积淀下来,成为艺术创作和审美联想的社会心理基础。(刘清华,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2月 第13卷 第4期 )

(七)、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所隐含的感伤情愫 。(赵安民,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7月第18卷第4期)

(八)、唐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时代精神有密切的关系。(胡娟,2005

(九)、月亮意象女性化的缘由:中国文化的表现、月亮自然属性的定性、女性审美意识的反映。(丁晓梅,2005

上面的这些已有研究成果,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操作方法,丰富了本研究的素材。不过这些研究,因为不全面的关系,所以没有对月亮象征的迷人的环境气氛及隐逸情趣作全面透彻的分析研究,也没有对各类别的诗歌和各类具体诗人中关于月亮意象作全面的研究。接下来我将从月亮象征的迷人的环境气氛及隐逸情趣这两方面进行对古代诗歌主题的研究,而对各类别的诗歌和各类具体诗人中关于月亮意象的全面研究,由于过于广泛,所以在此不作具体研究。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有:

一、鲁迅小说中月亮意象的传承与超越。(田皓,2008

二、张爱玲小说中的月亮意象研究。(高 岭,2000

三、海子的月亮意象与“民间主题”研究。(赵旭冉,2002

四、月亮符号·女字申等貂年与文化代码—贾平凹创作深层魅力新探(阎建滨,1991

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从月亮意象去看古代诗歌的主题”提供了一些分析视角和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与哲人风范》,傅绍良,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9月 第25卷第3期。

2、《对李白作品中月亮意象的解读》,胡和平、郭慧英,《船山学刊》2004年第2

3、《论李白诗歌的月亮意象及意蕴》,李军,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8月第14卷第4期。

4、《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月亮意象》,胡遂、李媛,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708月第29卷第4期。

5、《李宪乔诗歌中月亮意象的解读》,漆福刚,古典今读。

6、《李宪乔(少鹤)诗歌的意象分析》,赵黎明、 朱晓梅,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1224卷 第6期。

7、《从关联翻译理论分析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王琼、毛玲莉,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5巷第2/20073月。

8、《别样月光别样情———浅析唐宋诗词中的月亮意象》,何欣,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月第2卷第2期。

9、《论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伤世主题》,杨金梅,青海社会科学20049月,2004年第5期。

10、《月亮意象:从古典到现代的流变》,王 莹,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30 1期。

11、《20世纪以来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研究综述》,刘怀荣,宋巧芸,聊城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

12《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从时空合一思维的角度论述》,庄 超 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5月第22卷第3期。

13、《论王昌龄诗中的月亮意象》,索祖翠,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月第19卷第2期。

14、《古代离别诗中月亮意象的社会心理内涵》,庄超颖,福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5、《论古典诗词“月亮”意象的历史积淀性》,周之祥,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8月第25卷第4期。

16、《月亮意象与天人合一思想》,庄 超 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520卷第3期。

17、《花间集》中的月亮意象,涂昊,衡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6卷。

18、《古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李丹,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19、《唐宋词中的“月亮-女人”模式 》,刘清华,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月 。

20、《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胡泽刚,湖北师范学院学报,第25卷第2期。

21、《唐代边塞诗月亮意蕴探析》,冀秀美,贾素明, 20075月。

22、《中国古代诗词中“月亮”意象所隐含的感伤情愫 》,赵安民,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7月第18卷第4期。

23、《中外诗歌“月”意象审美内涵之比较》,包丹,滨州学院学报,20078月第23卷第4期。

24、《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杨柳,唐都学刊,2003年第1期第19卷。

25、《唐代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与时代精神》,胡娟,20056月第8卷第3期。

26、《古代诗词中的月亮意象》,梁德林,广西师范学院院报,1991年第2期。

27、《高悬子中国诗坛上空的月亮一一中国诗歌的原型研究之二》,刘传新,东岳论丛,1992年第2期。

28、《思君如满月 夜夜减清辉———唐代闺怨诗“月”意象解读》,李爱民,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月第8卷 第5期 。

29、《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严云受,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1月第22卷第1期。

30、《论唐诗中月意象的组合艺术》,孙亚茹,《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9月。

31、《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意象的象征意蕴》,闵军, 傅丽霞, 20063月。

32、《张爱玲小说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底蕴》,高岭,北京广播大学学报。

33、《海子的月亮意象与“民间主题”》,赵旭冉,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5月第24卷第3期。

34、《贾平凹评论月亮符号·女字申与文化代码》,阎建滨,1991

35《从乡愁到抗争———鲁迅小说中月亮意象的传承与超越》,田皓,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10月第25卷第5期。

 

 


最后更新[2012-4-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