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少堂志林
文章标题: 《程少堂:张洁在《挖荠菜》中呼唤什么?》
     阅读次数:5557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少堂:张洁在《挖荠菜》中呼唤什么?

 

原题:张洁在呼唤什么? 

 原载:上海《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

 

在散文《挖荠菜》中,张洁究竟在呼唤什么?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试用修订本)第二册课前“预习提示”指出:“时代不同,人们对生活的感受也会不同。作者细致地叙写自己对小小的荠菜的感情,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渲染自己童年生活的苦难,告诫后人应该如何如何,而是试图借此达到两代人的沟通和理解。”人教社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也认为,这篇文章“最后一段点明了主旨。无论童年怎样,是吃荠菜长大还是喝牛奶吃面包长大,人类得到幸福的途径是相同的,哪就是‘珍爱生活’。对‘我’而言‘珍爱荠菜’,对孩子而言‘珍爱牛奶面包’,珍爱生活才能得到幸福,而不珍爱生活就永远不会满足永远贪嗔不已。”

上述观点,由于它反映的是文学评论界的有关研究成果,特别是作为中学语文教材编者的观点的特殊性,因而影响极大。但是,我认为,这种理解是一种肤浅的理解。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界,不少教师根据教材上的课文题注“选自1979516日《人民日报》”(说明该文写于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久),认定《挖荠菜》的主题是“忆苦思甜”,进而认定该文受到文革左倾思潮的影响。

我认为,上述理解都是一种矮化、浅化张洁的理解。照我看来,《挖荠菜》的主旨果真如此,那这个张洁就不是那个写《爱,是不能忘记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的张洁了。

如何理解《挖荠菜》的主旨,即如何把握张洁在《挖荠菜》中呼唤什么,关键是准确理解以下问题:(1)题目是《挖荠菜》,但为什么前半部分要花差不多一半的篇幅写小时生活的苦难与恐惧?(2)题目是《挖荠菜》,但全文只有一小段写挖荠菜,是否离题?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的阅读感受告诉我,给张洁留下噩梦般印象的,与其说是童年的苦难生活,不如说是童年苦难生活中的恐惧。那大棒的凶神恶煞与“毫不留情”,那追赶“我”的人的“残酷笑声”,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引起的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恐惧,也是对人性中同情与善良消失的恐惧。这种恐惧与挖荠菜时的“享受”形成鲜明的对照。“经过一个没有什么吃食可以寻觅、因而显更加饥饿的冬天,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日子重新来临了!田野里长满了各种野菜:雪蒿、马齿苋、灰灰菜、野葱……最好吃的是荠菜。把它下在玉米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真是无上的美味啊!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提着篮子,迈着轻捷的步子,向广阔无垠的田野里奔去。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着他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我再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大棒子凶神恶煞似的追赶我,我甚至可以不时地抬头看看天上吱吱喳喳飞过的小鸟,树上绽开的花儿和蓝天上白色的云朵。那时,我的心里便会不由地升起一个热切的愿望:巴不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像荠菜一样是属于我们的。”    

你看张洁把挖荠菜写得多么美啊!品读这段如诗如画的抒情文字,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作者发自灵魂的愉悦和欢欣么?那一片片白云,那一缕缕阳光,那一阵阵春风,还有那一根根小草和那一朵朵蓓蕾,都在为生命的尊严而欢呼,为生命的平等而欣喜,为生命的自由而舒展。这里没有大棒子凶神恶煞的追赶时死的恐惧,没有黄昏时在田野里游荡时生的忧伤,以及对生命的几近绝望时的孤独与无助,有的是大自然给人的温情和厚爱,有的是挖荠菜时的欢乐和自由,以及由此而感受到的生命的平等和尊严。如果说饥饿特别是恐惧的日子,是一种有悖于人性的、非人的、让人丧失尊严的日子,那么,挖荠菜的时节,则是回归人性的、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平等和尊严,感受到生命中的善和美的日子。因此,这段文字之所以打动我们,主要不是由于它的文字之美,而是张洁描绘的那种意境之美,那种“天人合一”的人生状态之美:心灵的欢乐与自由,生命的平等与尊严。于是,在与曾经经历的恐惧形成的对比中,我们才能破译张洁讴歌挖荠菜之迷,那就是:在张洁看来,没有恐惧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有尊严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精神上绝对自由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而我们生活在恐惧之中,生活在没有尊严之中、生活在心灵不自由之中的日子还少吗?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就是在那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左倾思潮还在不断泛滥成灾的时候,张洁,作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启蒙者,就已经通过《挖荠菜》,呼唤着一种“天人合一”的、最人性化的生存环境。这实际上是对文化大革命和左倾思潮的反动。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对最人性化的生存环境的呼唤,是张洁作品的总主题。把握了这一点,也就是把握了破译张洁作品之谜的总钥匙。


最后更新[2012-4-29]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