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文章标题: 《南京徐志耀:试论程少堂老师的诗歌教学》
出处:《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1年第12期      阅读次数:121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南京徐志耀:试论程少堂老师的诗歌教学

(语文味网钱冰山2012年5月1日按:南京徐志耀老师写了研究程少堂老师语文味教学的系列论文在他的博客发表,部分论文接着又在语文教学核心刊物发表。语文味网现转载其中的两篇,以飨读者。)

“玩”出诗歌的真味

——试论程少堂老师的诗歌教学

南京九中弘光校区 徐志耀

(原载:《语文教学通讯》B2011年第12期)

内容摘要

本文从当今诗歌教学现状说起,回顾了程少堂先生的诗歌教学案例,分析了案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与问题,并对这些案例对我们当今教学的作用做了一些分析。

 

 

诗歌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优秀的诗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情感的共鸣,体会文字的巨大魅力。否则,就只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成为学习中最大的负担。我相信每一位语老师都渴望自己的诗歌教学可以令学生耳目一新,使他们身心投入。然而,诗歌这种文体,以表情达意为主要目的,本身就包含了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这使老师们往往陷入了启而不发的尴尬境界。于是,不知从何时开始,上到诗歌只能反复的朗读(记得四五年前我上《蟋蟀与蝈蝈》时就不自觉地让学生读了14次,但大都作用不明,结果被听课的老师狠狠批评了一番,至今仍然觉得汗颜),老师将相关的知识点强加给学生,课堂就这样不由自主地变成了满堂灌的“填鸭式”教育,诗歌的真味也就变得味同嚼蜡了。我感觉我们迫切需要一个支点,帮助我们支撑起诗歌教学的课堂。近日,我研读了《程少堂讲语文》一书,从中也得出了一些启示,有了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这本书中汇集了老师三个有关诗歌教学的案例(《你是我的同类》、《子衿》、《听陈蕾士的琴筝》),占全部案例的一半,可见老师对诗歌教学的重视。在这些案例中,老师提出了“玩”这一概念。他在课中是如此解释“玩”的含义——“就在在那里仔细欣赏,变着花样欣赏。……这个玩不是不严肃的,而是一种审美,因此是一种大严肃”(摘自《你是我的同类》教学实录,P143)。在课后他接受“语文味”网站编辑访问是如此谈到他的教学设计初衷——“我就是要追求把语文课讲得既生动耐听又让学生学有所得。……语文课要讲得学生高兴听,就要进入审美状态,也就是要讲出语文来,就要学会‘玩教材’。……‘玩’并不一定是不严肃,高层次的‘玩’实际上是一种审美态度,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一旦进入‘玩’的状态,就说明他已经达到很高层次”。据老师自己说,上本课的初衷是因为当时深圳赛课选用的教材就是本课,老师在听课的过程中感觉几位老师的课均不如意,于是就主动上了这节课。可见,“玩”诗歌的理论也与“语文味”一样,是来源于平时教学过程中的一次反思,但同样也是老师对一些习惯性教学问题的总结批判。“变着花样欣赏”,就是换一种欣赏的方式,多用几种欣赏的方式,也就是说,“玩”就是变。而我们的诗歌教学要想改变沉闷的现状,就必须变换不同的教学方式,变换不同的设计角度,改变学生的思维习惯与精神状态。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面对沉闷的课堂,只有变才能真正“玩”出诗歌的真味,才能改变诗歌教学的现状。

 

那程老师是如何变的呢?

 

我简单回顾一下老师这三节课“变”的过程。在《你是我的同类》一课的教学中,老师的变分为三个过程:变标题,比较“你是我的同类”“我是你的同类”的区别,探究主语次序的讲究;变点睛句,通过改变诗歌的点睛句“不是吗/孩子”中的人称,引导学生们体会一切美好情感,甚至是对上帝、对伦理道德的向往;变句子顺序,体会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在《子衿》一课中,老师如此“玩味”诗句:用“衿”与“衣”,体会“衿”代表了记忆中的细节;以“其”替换“子”,体会表达的感情更直接,心理距离更近的意味;从反面设问——“我认为这个女的不知羞耻,你怎么看”,引发学生感受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泼辣而深情”的性格特征;改变段落之间的顺序,把握三段诗歌之间的递进关系,特别是第三节的重要作用。在《听陈蕾士的琴筝》一课中,老师在“赏析”这一主要步骤中同样也在“变”:以“维多利亚湾”“长江”“东湖”来替换诗中香港人并不熟悉的“西湖”,突出诗句列举的形象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涵;他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听的对象是小提琴,是否还能用西湖,继续阐述诗歌形象与内涵的联系;还让学生继续列举这些有陌生感的词语,简单介绍了通感的含义,并用“熟悉的内容陌生化”总结;再变换诗句的格式,先是将原诗中的被打乱的诗行变成完整的句子,再将诗句处理成散文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比较,体会诗歌中节奏的变化,情感的表达方式,最后以“熟悉的句式陌生化”来总结。

 

从上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老师的“变”包含变内容和变顺序两种方式,他的“变”就是在以另一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关键字词和诗歌的抒情方式,这一教学内容是传统的,但他的教学方法是有新意的。

 

首先,他扣住了诗歌这种文体的本质特征。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别人就是因为它真实地传达了情感,艾青先生在他的《诗论》伊始就强调“诗人必须说真话”,因为“人人喜欢听真话,诗人只能以他的由衷之言去摇撼人们的心”。我们初中教材中的诗歌包含多种形式,既有传统的诗词曲,也有现代诗、散文诗,既有哲理诗,也有咏史诗、抒情诗。但无论哪一种形式,其都有共同的特征——表达的情感是真挚的,并且以这种真挚的情感来感动读者。而“自己没有感动的事,不可能去感动别人”。传统的诗词曲均有所谓的“警句”,点明诗人的情感,如“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等等。散文诗也同样如此,不过有的蕴含在文中,如《金色花》中写孩子顽皮的举动;有的直接点明,如《浪之歌》《雨之歌》和《海燕》等文章中就在文章结尾中直接抒情。即使是没有具体形象出现的哲理诗也有这样的特征,例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虽然没有出现任何具体的形象,但亲切语调已经表现出了和蔼热情的真情。而老师通过对诗歌内容的改变,对比不同的字词的表达效果,帮助学生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真情。例如在《子衿》中他对“衿”字的品味——老师引用了《雷雨》中侍萍提醒周朴园上绣的梅花,《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对她丈夫耳边痣的感受表现日常小事在人们情感中的重要作用,再强调“可能是初次会面时的那件衣服,她连领子都记得,你看记得多细”,帮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了情感的内涵。

 

在对比不同词句中体会诗歌的情感,我也在一些示范课中看到过成功的范例。例如我区毛韵华老师在去年开设的两节古典诗歌公开课中就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方法。她在上《饮酒》《己亥杂诗》一课,将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引导学生关注两首诗类似的创作背景,相同的创作手法。她列举出两首诗均表现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态度,都将自己心理所处的环境与外界环境做了比较,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而在讲解具体诗歌时,她特别将《饮酒》中一句诗的不同版本进行比较——“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让学生体会“见”与“望”所蕴含的不同内涵,引用苏轼的评论强调了诗人“本自采菊,无意望山,适举首而见之”的心境,突出诗人淡泊自然的生活态度。而在《李清照词三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一课中,她首先就让学生从三首词中找出一首情感与另两首截然不同的词,再来分析词中表现的场景,直抒胸臆的语句,品味关键字词的含义。老师同样通过不同方式的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可以与老师的方法互为补充。

 

二、老师的教学强调了诗歌描写对象的特征。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的一样,“艺术家根据他的观念把事物加以改变而再现出来,事物就从现实的变为理想的;他体会到并区别出事物的主要特征,有系统的更动各个部分原有的关系,使特征更显著更居于主导地位;这就是艺术家按照自己的观念改变事物。”在经典的诗篇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诗人善于突出对象的特征。如《雨说》中写到雨到来之后的景象,郑愁予先生特别突出了万物都在“笑”;《乡愁》中余光中先生连续用“小小的”“矮矮的”“窄窄的”“浅浅的”等形容词来衬托情感的强烈。他们不约而同地突出了描写对象的一个不起眼的特征,将之表现为主要特征,从而达到具有震撼性的艺术效果。这也许就是老师所强调的“陌生”一词。

 

老师在教学中也同样善于强调诗句中描写对象的特征。例如在《子衿》一课中,老师引用了《红楼梦》中黛玉、晴雯的形象与诗中女子的形象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中国传统的爱情观念与诗中女人情感的区别。在《听陈蕾士的琴筝》中对“西湖”的讨论,强调了西湖不仅具有美好的自然风光,同样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因此才被诗人选用,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了诗中的文化内涵。不过,每当读到这里,我总觉得此处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老师在此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进一步探究诗歌中的文化特色,而这恰恰是这首诗歌最大的特色。也许是因为这是将原本要上七节课的诗歌压缩成一节课,所以难免有遗珠之憾。可我总觉得此处还可以再深入下去比较不同文化在不同语句的表现。老师也提出用“小提琴”代替琴筝,环境是否就应变化,并举出“蓝色多瑙河”的例子。可惜仅仅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探究。这一课中老师以“熟悉的内容陌生化”进行总结,虽然点明了一般诗歌的特征,但如果不说清不同文化背景给不同的人们带来的陌生感,是不是也会让人们有“无病呻吟”的错误认识?这些仅是我的一点个人意见,供大家参考。

 

把握诗歌描写对象的特征,我同样也在示范课中看到成功范例。例如去年我市中华中学吕莉老师所的公开课《云南的歌会》(我感觉这一篇文章也可以当作散文诗来读)。老师在课中先让学生体味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体现在什么地方。学生们有的说纯朴自然,有的说演唱的方式不同等等。老师总结云南的歌会独有特色,场合自由,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者广泛,再引用原文中删节的部分,“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突出了“活”这一主要特征,学生接下来就围绕“活”字细细品味文章的内容。我感受老师是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特征,一个“活”字点出云南歌会最主要的文化内涵,而她引导学生先总体感知,再突出特征,过程同样精彩。我上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在上课前也试着引用了宋人杓取月光的传说,列举南京栖霞山千佛岩的明月台、日本银阁寺的观月台两处赏月景点,让学生们体会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月光有着同样的感受,再引导他们体会诗歌内在的情感,我觉得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算是东施效颦的一例。

 

三、老师的教学突出了诗歌的文体特点。我认为诗歌的节奏美是诗歌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诗歌应同时具备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即使是散文诗,同样也能够从中品味出节奏之美来。例如《金色花》中花三次出现,就象是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乐句,让全文呈现出灵动的美感。而《海燕》中反复出现的“高傲的飞翔”,同样构成了回环反复的美感。但是,诗歌真正的节奏之美还在于情感的表露,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无论什么样的形式,都能够把情感淋漓尽致地渲泻出来。我们或者在诗的开头就能感受到情感的冲击,或者在诗的字里行间能品味出情感的积淀,或者在诗的结尾体会到情感的爆发,这些均与诗歌的节奏有关。

 

老师别出心裁地通过改变诗歌的句式,改变诗歌的结构顺序,让学生体会诗歌不同句式表情达意的区别。例如他在上《听陈蕾士的琴筝》一课中,将诗句改变原有的分行,还原成完整的句式,让学生感受到诗中节奏的变化,对情感的突出,特别是“突出某一个意象、某一个事物,抒发作者对这个演奏家的高超技巧的赞叹之情”。他又将诗改成散文的形式,强调了原诗的排列方式“便于抒情”,因为“某些地方要强调某种意象,突出某种景物,突出某个字眼或某个词,所以在那个地方拐弯,你读到那里必须停下来”,这成为了全课最大的亮点,因为他敏锐地他捕捉到了诗歌的节奏与抒情之间的关系。我联想到李白的《战城南》,这首诗是乐府旧题,汉乐府中也收有原题的诗作,李白是在原诗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原诗为“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李白的诗句为“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对比可见,李白将诗句化为工整的两联,不仅具有了音乐美,而且由于节奏的变化,“败马”“乌鸢”等意象成为诗句的主角,更加具备了震撼人心的效果,这就是诗歌节奏变化的作用,也就是诗句的建筑之美和音乐之美。老师通过改变诗句节奏让学生关注诗歌的抒情手法,可谓扣住了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特征。

 

老师不仅通过改变诗句的样式来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也通过改变诗句内部的语序,不同诗句的语序以及全诗的结构让学生体会诗人的独特匠心。他在《你是我的同类》时让学生调换“你”“我”两字的顺序,突出了诗人“把孩子放在重要的位置,所以放前面”。他在这一节课的最后让学生调换诗句的顺序,以体会诗句中的情感。他说“诗是抒写情感的,而情感往往不讲逻辑和次序”。的确,同样的诗句,调换一下顺序会得出不同的感受。但我对这一点仍然有所保留,因为我觉得正如老师在《听陈蕾士的琴筝》一课中所说,诗人诗句的顺序有时也是为了突出某个重要的形象。当然,这首诗主要是抒发情感,没有出现很多形象,老师这样做也无不可,但我认为这绝非是赏析经典名篇的最好方法。

 

他在上《子衿》时让学生试着调换全诗三个段落的顺序,将让学生体会调换后诗句情感的变化。学生立刻就发现原来顺序说明前文表现出的仿佛已经煎熬了很久的思念只是一个错觉,其实主人公与恋人仅仅分离了一天,从而感受到了这种爱情的强烈。而结构的重组恰恰构成了思维的跳跃性,这使得诗句的艺术感染力得以加强。真实反映生活是诗歌的基础,但在真实的生活上进行提炼加工才是诗歌的灵魂。正如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所说,艺术品并非单纯的模仿,而是要进行创造性的改造。但纳的一幅肖像画费时四年才能完工,真实地反映了人脸部的每一个细节,但梵·埃克的一幅人物速写的力量要比他强过百倍,因为其中蕴含了艺术家天才的创作。而在诗歌中,这种创作不仅仅体现在诗句的字里行间,也同样体现在诗人对传统语言顺序和结构的颠覆上,这恰恰表现出了艺术家的匠心独运。例如王鼎钧先生在其散文《疯爷爷》中引用疯爷爷对杜甫诗《登楼》中“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的评述说“其实是‘万方多难伤客心,花近高楼此登临’,……花近高楼此登临,全句是实,万方多难伤客心,全句是虚,一句太重,一句太轻,两句都平板无趣。这么一调动,花近高楼伤客心,前半句实后半句虚,万方多难此登临,前半句虚后半句实,这就有了曲折和起伏,本来彼此没有关系的东西也忽然有了呼应。记住!这才是诗!”通过我们谈这两句诗,往往将之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比较,这位“疯爷”独辟蹊径,从诗的结构入手,说出了诗圣构思布局之妙,看似异想天开,实则眼光独道,与艺术创作中对作品的改造如出一辙。而老师引导学生变换诗的段落顺序,变换诗句中不同词语的语序,同样让人品出了诗人结构的奇妙之处,这就是“绘画的美”。

 

顾完程老师的诗歌教学,我不仅反思我们教学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我以为不仅是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能够从平常的生活中获得那份特有的感动,得到诗意。而要达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我们把握住诗歌的意象、技巧等技术层面的内容,更需要我们用深厚的文化功底来感动学生,启发学生。老师的“玩”是紧扣住了诗歌的基本特征,体现出了诗歌的文体特点。学生在课上体会到了诗歌的魅力,我想一定也会在下课时去查找相关的诗歌,也会去思考生活中如何自然而富有诗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本身就是生活的精华,如何我们的诗歌教学与生活脱节,也就失去了诗的真味。

 

老师的“玩”还与他对教材的透彻分析密不可分,也与他深厚的文化功底密不可分。如果他对诗歌的内容没有进行过深入的探究,没有相关的丰厚积累,我想无论怎样玩也仅仅是表面功夫。我们在教学前是否也能表面上已经教了很多遍的诗歌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与之相关的文化知识有着丰厚的积累?的确,功夫在课外,我认为,他之所以“玩”出诗歌的真味的原因也在于此。而我们学习他不在于学习他教学的模式,为变而变,为玩而玩,因为教无定法,有教无类,如果不考虑自身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一味求变反而会适得其反。我们应当要学习他如何将自己的积累和对教材的认识自然地表现出来,并化于课堂之中,化给每个学生。领悟到这一点,我想我们的教学也就能依据自身的情况,既能玩,也能变,也能赏,也能悟,总之,能够化出诗歌的真味,化出一个五彩缤纷的课堂。


最后更新[2012-5-1]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