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读(第二十期)
《教师自助自主培顺模式的研究》课题组
翠园初中部教务处
2004年2月16日
最需要的是学会宽容
王旭东
一所成功的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名优秀的教师,师德也许比专业水准更重要,除具备敬业和奉献精神外,必须坚定,诚实,具有“爱心”,是一个“大写的人”.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时代不同了,社会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现代青年应当“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学会学习”,而其中“学会关心,学会相处”恰恰也是我们老师十分缺乏的一中现代民主法制社会所必备的品质.希望我们的学生学会竞争,学会优胜劣态的法则,这些固然可以造成一时的“成功”,但更应当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在逆境中进取.生存最良好好的状态就是和谐,就是与地球生态为友,就是与人合作,与人为友,心胸宽广.
说起中国永定客家土楼美妙神奇,绝非夸张,那数不清的土楼绘画、雕刻、组联、历史典故、名人趣事就使中外史学家,建筑学家、地质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游客们赞叹不已。但是,土楼的美妙神奇,还不仅于此,土楼更为美妙神奇的是她对客家人才的孕育。
据史料记载,自1478年永定建县以来,从这些土墙泥瓦的建筑群中就走出了12名翰林、36名进士、300多名举人,仅坎市镇清溪村一个姓廖人家,4代就出了5个翰林:而另一廖姓的人家,兄弟二人均为进士,于是有了“四代五翰林”、“兄弟双进士”之美传。到了现代,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各类人才更加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老一代革命张鼎丞,有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原国家建材工业部部长赖际发,人民解放军将领沈仲文、熊兆仁,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著名画家胡一川,福建省心胸外科研究所所长,著名心外科专家廖崇先,中国第一个女指挥家郑小瑛,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尚安等等。还有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众多的企业家、专家、学者,以及党政军机关的领导干部……更有高头乡侨福楼里一个江姓的家族出了10个博士,凤城书院一位郑姓的人家中走出了5位医生,因而又有了“一楼十博士,一家五医生”的佳话……。
在浸长的历史岁月中,客家土楼群落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不繁荣,文化教育不发达,是什么神秘之手赋予了这万山丛中的土楼群落以神奇的能量,孕育出如此众多的人才?
从客家土楼独特的城堡式的建筑风格中,我们发现:是精诚团结、协调一致的风尚为客家人才的层出不穷,营造了宽松的环境和温暖的土壤。客家人团结起来,用生土把墙筑得厚厚的,把房子建得大大的,高高的,像一座座巍然屹立的城堡,让整个家族儿十人、数百人甚至上千人聚居在一块,大家共同生活、劳动、娱乐。不仅本楼里、本房内团结互助,而且楼与楼之间、房于房之间也亲如一家;一人有事,众人帮忙,一楼有难,八方支援;对外,同仇敌忾,携手并肩,生死与共;对内,尊老爱幼,礼让敬贤,和睦相处;保持并红弘扬了中原汉族团结友爱的美德。在客家土楼里,到处可见教育人要团结友爱、尊老敬贤、以诚相待、心胸豁达的对联、题词、壁画和雕刻等等正是这种凝聚力、向心力减少了尔虞我诈和妒贤忌能,增添了敬贤尊老、共同进步的和谐氛围,为人才的培养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爱戴生)
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真人”,首先应当尊重和宽容学生。在现代教育中,个人是重要的,童年是重要的,童年生活与成长生活具有同样的价值,教育应该“尊重未成熟状态”。
又是一个叫到办公室“训话”的“调皮”学生,先批评教育一通,然后“勒令”写检查,全班检讨,保证下次决不再犯;在上课时看到学生偷看课外书籍,马上当作全班同学的棉予以没收;学生偶然顶了一下嘴,老师勃然大怒,立即要学生当面道歉,否则决不让其上课;学生课间打扑克,被老师发现,当即没收,结果一学期下来,老师的办公桌内竟放着好几副牌;学生课堂上做其他学科的作业,被老师发现,当众没收撕毁;学生做错了题目,默不出生词,罚抄多少多少遍;学生自行车未摆放在学校规定的地方,随即用铁链扣押,知道学生写了检讨,才能领回;学生违反班级校规,一律课以罚金,少则一元,多则十元;班级丢了东西,强行打开学生的书包进行检查;学生成绩落后或犯了纪律,用侮辱性的语言讽刺挖苦学生;动辄罚学生站,擅自停学生的课;因为学生没有归还图书馆的书,或者没有参加补考而扣发其毕业证书……
凡此种种,在当今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习以为常了。
《教师法》第十三条 教师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学校、其他教育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一)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给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损失的:(二)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
(三)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
教师有前款第(而2)项、第(三)项所列情形之一,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行事责任。
所有这些,实际上都侵犯了学生的权力,甚至是违法行为。然而不少教师浑然不知。甚至作为“治教法宝”“代代相传”。在我们现有的教育制度下,大部分的家长和学生无法通过教育制度本身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其实,教育和教师的行为都必须接受一些基本法律约束,比如说《世界儿童公约》、《未成年人保护法》。但是很可惜,像这样的法制教育往往也是缺席的。很多教师不知道《世界儿童公约》,甚至不知道《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教师法》。
中小学生从总体上讲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缺乏自我主张、自我保护的能力,不善于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对个人权益的维护往往需要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帮助和呵护。如果我们老师也不能自我约束,或者根本不注重维护学生的人格和权益,那么我们教育出来的下一代要么是惟命是从,唯唯诺诺,毫无开拓创新精神的“奴才”,要么就是“阳奉阴违”“见风使舵”的“小人”。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实在令人深省: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接受之中,他就学会了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承认之中,他就学会了要有一个目标。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分享之中,他就学会了慷慨。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诚实和正直之中,他就学会了什么是真理和公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学会了相信自己和周围的人。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友爱之中,他就学会了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真诚之中,他就会头脑平静地生活。
--多萝茜•洛•诺尔特
为自由社会培养人
肖川
教育除使个人获得发展---培养其生存、发展和享受的功能之外,还有其社会功能,即使社会安定、和谐并得以延续。但此社会不同于彼社会,有人道之社会,也有非人道之的社会:有自由社会,也有专制社会。我们的教育要服务于何种社会,这是教育的方向问题,亦即根本的问题。
自由社会、民主社会、多元社会、开放社会、法治社会,这些词几乎是同义词,指这样一种社会:人人享有广泛的人权;人人享有平等之权利;人的尊严受到高度的尊重;只要在法律所赋予它权力的事情;而对于公民而言。什么都可以干,只要法律没有禁止(法律禁止之事也可以干,但违法必究,且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言论自白、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婚姻自由……只要你不危害国家安全,只要你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只要你遵守法律,你就不会遭到拘捕、拘禁,旧不会受到法律的追究,更不回受到公权的威胁,你就是安全的。
自由社会也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的社会。一个能使人的个性最和谐、最健康发展的社会,因而是一个最人道、做合乎人性、最利于每一个人创造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的社会。自由社会摒弃特权,拒斥一部分人时另一部分人的奴役和欺瞒;它禁绝强权,它公开、透明;它奶奶感最大程度地集中全体国民的智慧,把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可能的独断专行的危害降低到最小的程度。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买官卖官、欺上瞒下……许多丑恶现象在众目晤股之下变得不可能,公权处于全民监督之下。
在一个自由的社会中,个人最有可能去追求自我完善,去追求体现个人智慧的志力、个性的场力,而不是靠你人鼻息、人身依附、趋炎附势去获得现实的好处。
光有好的制度是不够的。如果执行民主制度的人本身没有经历一个由专制性格向民主性格的转变,没有养成民主的性格,民主的制度仍有被无耻践踏可能。更何况民主制度的建设有赖制度建设的人们基于民主的理念行事。简单地移植一种制度,而没有广泛的民主基础,其制度能发挥作用者未之尝闻。
为自由社会培养人,这就成了教育的使命。教育不仅要使个体识文断字,知书达理,有谋生之技能,可以独善其身,教育还要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奠基,为理想之社会培养人,这个理想社会,就是自由社会。民主社会、开放社会、多元社会、法治社会、这是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最杰出的成就―――一个尊重人、尊重人道和人性的社会。
理想的社会当由具有民主性格的人来建设。所谓民主的性格,就是乐于分享、善于沟通、服膺真理、勇于承担、勇于创新的性格。这种性格只能在一个人的人格的定型期来逐渐养成。
为了培养民主的性格,从培养目标到评价选拔,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从校园生活到家庭教育等等,都应该是充满平等、民主、尊重和开放的。学校应该成为民主社会的雏形,应该成为引领社会前进的力量。
教育无疑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但关注学生发展必须要有这样一个眼界,那就是学生发展的时代内涵:引导学生去过一种民主的生活,形成民主的性格,创造民主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