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按:有老师推荐我看这篇博文。我觉得写得很好。特转载到语文味网。我的苦衷张训海老师是知道的:模拟试题和高考题的结构是不能有差别的,这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命模拟试题是戴着镣铐跳舞,我要把镣铐扔了,领导也会把我扔了。语文味没有饭碗重要啊呵呵。和其他人命的模拟试题相比较而言,我命的语文模拟试题,总是力求在应试和语文味之间寻求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结合点,所以从选材,到角度,不好说语文味浓,至少是在听语文味的呼唤呢。特别是我的试卷上除古文之外的选材,我是用整个生命热情去做的。打一个俗气的比方:深圳市语文模拟试题是我生命中的情人。有书商送两万元主编费到我办公室要我主编高考复习资料,甚至出主意说只要我挂名,对此诱惑我一点都不通融坚决拒绝,原因不是高尚却简单之极:我的好东西有限,给你了,我拿什么去见我的“情人”——我们全市模拟试题呢?与命一套好题给我带来的快乐相比较,2万元物质刺激,太小儿科了。以前老有朋友建议我应该把这些“经典”试题搜集起来编到书中,今天忽然来了灵感:以后我要出《程少堂选集》四卷,字数不够,决定用我命的这些试题凑一卷或半卷。我觉得这一卷或半卷挺有意思,挺好玩,质量也不低。对了,就这样定了。市学科带头人、高级中学汪进老师心细,多年来不仅帮我命题,还搜集了深圳市2002年到现在的语文模拟试题电子稿。目前我缺的是2000——2001年的深圳语文模拟试题,其中有一篇现代文阅读,是戴安娜葬礼辞,我很喜欢。可是单位多次搬家,已经找不到这份试卷了。哪位有收藏,请告知。先谢了。
不过,我觉得张训海这篇文章标题有点悲观,建议改为:《“语文味”在风中凋谢着摇曳》。)
“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文/张训海
来源:http://131033.blog.zhyww.cn/archives/2012/201251161437.html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改革开放后我国语文教学界“新生代”名师代表,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程少堂先生,2009年被深圳市人民政府认定为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我更觉得他是我落草深圳为语文教师的精神领军人物。
先生与我并不熟悉,我每年总是多次裹在人潮中聆听先生的报告或公开课,所以我熟知先生,先生不熟知我。我觉得他周身弥漫着文人性情味,他做的课充满文化味。至于他的“语文味”,张爱玲说得好,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我1998年开始教语文,于更久以前爱上语文,这么多年以来,我同样走过了激情满怀、困惑迷茫、尴尬失落、突围求索、沉静归真的过程。所幸来到了深圳,我遇见了先生,邂逅了“语文味”——“哦,语文味,你原来在这里!”
二十多年的踏破铁鞋“望尽天涯路”,一日他乡“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
我在深圳十年了,始终深情地关注着程少堂先生的一系列全市性的大型公开课。例如《用另一种眼光读孙犁:从〈荷花淀〉看中国文化》,《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欣赏:以〈咏雪〉为例》,《在“反英雄”的时代呼唤英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细读》,《荒原中的舞蹈:中国知识精英的精神困境与突围——<离骚><逍遥游>的文化解读》等课例,先生都在有意识地探索一种文化语文风格,即从文章、文学、文化等三个层面来解读文本,特别重视在文章、文学的基础上,对文本进行文化意蕴的解读,以期教出语文味来。
他的课让你“仿”不来,但可以让你去“想”课。
于是我“想”了,我有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读写〈荷塘月色〉》、《杜甫〈月夜〉中361°的相思和平行意象》、《一路撰联览胜,“文学旅游”在黄山》、《对〈拿来主义〉编写词典、句典、文典》、《浑蛋,这次我是真的决定离开——意读情解〈卫风?氓〉》等课例。《“精神滋养,书生意气”的语文策略及课例》获第五届中国教育教学创新成果一等奖。
于是我“想”了,我有了自己的语文教学理念:我在课堂上把学生当人、当书生看,让学生把我当性情文人看,大家把文本与本真与生命联系起来看。语文遭遇考试,不由分数做主;语文由语文做主,让语文更语文,一切从原点出发。课堂是生命的本真课堂,语文是书生的本色语文——“六文”本真、“三元”本色。语文从“文”出发,须有文字煎熬、文采训练、文学浸染、文本意识、文化涵养、文人培养,是为我的“六文”语文教学观;飞一般的书生“读吧”、斐然的率性“写吧”、非常的语文味“练吧”,原点语文“读写练吧”飞,是为我的“三元”语文学习观。2012年5月北京师范大学《语文导刊》专题采访了我,头版整版深度报道了“原点语文”。
语文就得让语文更语文,让语文回归原点,让语文有语文味。语文教学应该如此,语文考试难道不应该如此吗?
记得2009年深圳市语文“一模”中有这样一道题:
“10.重读下面几首诗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声声慢》(节选)(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雨巷》(节选)(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1)这三首诗词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学中的一个经典意象‘江南雨’。请你根据对这三首诗词的理解,说说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雨’有何特点。(2分)
“(2)请具体说明这三首诗词描写‘江南雨’各自所包含的感情的具体内容。(3分)
“(3)这三首诗词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学中‘江南春雨’和‘江南秋雨’这两个经典的审美意象。这两个意象是有区别的。请你各用一个比喻句分别表达这两个经典审美意象给你的感受,并各用一句话说明你这样比喻的理由。(3分)”
……
多有语文味的试题啊,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学味道醉人心脾!山东退休教师姜国廷赞扬程少堂老师的语文试卷道:“他手无缚鸡之力,他只有强大的脑髓,他只有热血一腔。他在荒原上奔突,他在樊笼里冲撞,他的考场虽然还留在烂泥塘,他先把心血铸成试题,用灵魂引进万道霞光!那是历史的先声,那是明晨的曙光!”甚至一位漂亮女教师,喃喃呓语说2011届“深一模”语文试题“教我如何不爱她?”
语文试卷的命题就应该回归语文味,让我们的语文学子们玩文字游戏、赛文采风流、拼诗文积累、比文学素养、晒文化思想。然而我们的语文试卷又有多少“语文味”呢?
以程少堂先生的2012年深圳市语文“一模”和“二模”两份试卷为例,试题命制依然“留在烂泥塘”,依然设置为六个大题,分成24个小题。第一大题4个小题,分别考查字、词、句等语言基础;第二大题古诗文阅读,分别考查文言实词、虚词、信息筛选、分析概括、断句翻译,以及诗词鉴赏和古诗文默写;第三大题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必做);第四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做;第五大题为语用题;第六大题就是应试作文了。
不管试题的选材如何煞费苦心、独运匠心,但题干的命拟每次都脱不出高考的固有模式,而学生的“规范答题”每回总有出乎“标准答案”的意料。语文似玉如花的啊,可她被命题者们切割成考点,被我们当成得分点,其实就是在被我们一天天地屠宰、糟蹋、蹂躏、猥亵,她正在日渐失其生命的灵性和美丽,变成风干的花卉和栩栩如生的标本,在一张张试卷上展览示众。“久在樊笼里”,即便是程少堂先生,作为“语文味”堂主,他的语文试题岂能免俗,又能存留多少语文味呢?
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对一张张大同小异的试卷,难道不觉得乏味?出题者刁钻狡黠、古怪精灵,很多题目如同患了更年期综合症的半老徐娘,歇斯底里、半死不活地强撑着一张含嗔显威的粉面老脸。大家记忆死角中极容易混淆的多音字,难道真的神圣到不可侵犯?而语境中的成语运用正误,靠语感判断一点也不靠谱;语病题真的很偏执很神经很有病,却一点让人瞧不出病;逻辑排序的语段不讲逻辑,只能用中国逻辑和高考逻辑;文言文阅读一定是你从没有阅读过的,让你陌生到死;古诗词鉴赏如同古董鉴定,让你一直找不到北;古诗文默写就写那三句名句,却能让你再小心翼翼也能写错字;论述类文本很文化很学术很专业,你读后心一定堵得慌慌;文学类文本很文学,答题一点都不能文学,所以大多考生选择不做;实用类文本阅读,你就实实在在袭用政治类答题手法,分条缕析吧;语用题你必须像个专业技术人员,精密分析、准确报告;作文再好的话题,最终也得戴着项圈,落入窠臼。
“教我如何不爱她?”爱得何其勉强和谄媚,只可能是出自一年轻女教师的呻吟。语文试卷自从打上了高考应试的烙印,语文就不语文了;当语文学习变得像学理科一样,语文味还能有味呢?
因为高考,“语文味”在高考中一天天凋零、风干、变老、变味。真的“语文味”,是回家的味道,是回归的味道;是原点的味道,是原始的味道。当语文遭遇了考试,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只要你心上有了爱情、眼里有了阅读、胸中有了诗书、笔下有了神马,那一切都是浮云。天边云卷云舒,书中花开花落,你就有了文字、文本、文采、文学、文化,你也必定成为了一才子文人。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4 9:48:00)123(游客)
生活处处皆语文,作为中国人,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人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本!!!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4 0:20:00)am.c(游客)
当下,社会审美的变异,垃圾文化侵蚀,功利的学习意识强化,僵化的考试模式等等,足以扭曲语文教学生态。程老师倡导"语文味",着实令人敬佩,明知不可为而为,"死了也要爱“,或许,这种"飞蛾扑火"显露的正是读书人的特质———”迂"。当今,最可怕的可能是语文失去"桃源"。这种梦幻或许是语文的最后一根稻草,试想,失去了她,我们每天都会干些什么?可怕! am.c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3 15:38:00)三江客
祝贺上头条。祝福节日快乐!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3 10:19:00)神农(游客)
语文味是应时提出的,不无道理。但是,最近温儒敏在江苏的一番话,也值得考虑。把话说清楚,明白乃为头等大事。语文味更高一层楼矣。笔者深有此感。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3 9:08:00)可可(游客)
拜读,受益!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3 6:19:00)良语苦口
小学语文老师路过!拜读之!感叹之!期许之!望之!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2 23:02:00)玫瑰花(游客)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这句话说的真好,认识你,就认识了语文,就爱上语文。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2 20:13:00)鄱湖一苇(游客)
张老师:你对程老师是先扬后“抑”,笔法如此了得!如果说程老师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不如说是时代的悲剧!这个世界没有性格与命运悲剧,只有时代悲剧!程老师至少在他的课堂上会坚守的,我坚信!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2 11:38:00)飞黄万里
打错了,是程先生。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2 11:36:00)飞黄万里
我也听过成先生的课和报告,感觉报告比课更有语文味。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2 11:27:00)陈敦桥(游客)
当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语文味”,并把她当作生命的桃花源来膜拜,那个“高考”却阴魂不散地天天来找桃花源的村长——
你们的GDP怎么不见增长!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2 10:43:00)张训海
马恩来老师说出了我的心声,我非常赞同。下面是马老师的一段话:读了张老师的大作,觉得张老师对程先生的命题中的人文价值追求还是充分肯定的。作者主要挞伐现行高考体制下的语文高考形式。任何一种先进的理念,都可能在一种僵化的模式下出现变异,这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无奈。题目有些危言耸听,毕竟命题只是一种应试的需要,不可能体现语文味的全部。语文味也不可能因此而“凋谢”。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2 9:41:00)胡仲国
拜读了!
·Re:“语文味”在风中凋谢
(2012-5-2 8:14:00)fenglong88
一、语文味的提出本身就不是通过学术科研而产生的正规的学术概念。
二、对于语文味的理解很多人都是以自己的理解和憧憬去描绘“极美”的蓝图。
基于这两个原因,当“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之时,我们应该抛弃那一直不存在海市蜃楼,而应以“万丈高楼平地起”的态度重新认识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