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堂按:对深圳语文模拟试题,有说保守的,批评我们不敢突破高考试题藩篱,指责我们倡导语文味的人出的题没有语文味的(如语文味网近期转载的张训海的文章);有说有创新的,所以爱得不得了的;也有本文作者李剑林这样说“奇”、“怪”、“险”的。我认为这三种意见虽然看上去互相矛盾,却也可以说都是事实,但又都是从不同角度的对试题的表扬。然而这表扬本人都不太愿意领受。怎么讲?
(1)一套语文模拟试题,要变一下结构样式,以和高考试题有点不同,这有难度吗?有哪些模拟试题这样变过呢?其实,我坐在马桶上就可以想出好几个“变一下”的办法来。动不动诱导我们模拟试题和高考试题结构来点不同,你就是千娇百媚放高压电,我也不会上你的当。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再说,一套试题的语文味,一定要通过打破高考试题结构样式来实现吗?题目本身更重要吧?一方面,老有人批评我们试题保守,可是,两年前,有一位天天、月月、年年乃至十年如一日以我为敌的一位本市业内人士(此人已退休,退休后仍做了以我为敌的事),给市教育局局长发短信,说深圳语文模拟试题“像一匹疯狂的野马”。局长是什么样层次的人物?当然不会偏听偏信,他们也绝对不会干涉我们的业务,当年还给我颁发了市教育局盖章的“高考先进工作者证书”。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对我们试题的评价,相反的意见比比皆是。
(2)语文试题出得有点创新,这不是必要的吗?语文如水,就是要用变式来引导学生领悟语文的灵性和魅力。
(3)至于奇、怪、险,我是第一次听到。我用5月2日收到的一封来自jasonyang_1972@sina.com的匿名邮件(顺便说一下,我以后不回复匿名邮件,要和我谈什么就打开窗户说亮话),来说明我的观点。该邮件说:“超欣赏那一年的诗歌鉴赏:一首唐诗、一首宋词、一首现代诗。最要命的是都是教材上学过的篇目。秒杀了每一位高三老师。我闻到了程先生对那些庸师的无限鄙视。我想像到了程先生想像那些老师愕然神情时的一幅‘小人得志’的得意。”“得意”倒是没有,因为这样命题是逼出来的——网络发达,要找一首质量高而其他地方又没有命过题的好诗已经很难了。其实,用课文中学生学过的诗词命题,我们做了不止一次,可是哪一次不让老师们觉得“愕然”?这算不算“奇”、“险”、“怪”?不光是命题,我哪一堂公开课不让人觉得“奇”、“险”、“怪”呢?我的课尽管有人很喜欢,也有人不喜欢,但是谁也不会否认,我每一堂课的立意角度都让人觉得出其不意。这可能与我的思维方式比较开放有创意有关。至于我们的模拟试题是不是达到李剑林说的第三种境界,那不好说,只能说,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但是有一点李剑林看得很准——“这张试卷的个性色彩并没有就此消失,甚至没有消减,反而是更加突出了。”相同意思的话我自己早几年也在高三语文教师会上讲过,所以我同意李剑林的判断。
最后想再次强调一下,深圳的模拟试题一定要在李剑林说的“夹缝”中保存个性,即是做不到如庖丁那样游刃有余,也不能胶柱鼓瑟。这个个性最突出表现为:深圳的模拟试题当然也首先是模拟试题,但同时也是创作,就是说,我们是把语文模拟试题的命制当成一个有机的作品来创作的。毫无疑问,我们的模拟试题首先要考点意识清楚鲜明突出,但是我们总是努力争取我们的每一张试卷都成为一个有生命的、有主题的作品。一般试卷是只有考点没有主题,更没有生命的。这是我的一个追求,也是我的一个创造。这一点以前说过,但是看出来的人不多。镣铐我当然不能打碎,可是我要戴着镣铐尽情地跳舞。
尽管由于主观和客观的原因,我们的题目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你听说有谁有勇气将自己命的语文试题收进文集出版的么?我有,而且正在实施过程之中。
最后还是要引用上面那个匿名邮件中的一句话(因为这句话比较理解我的追求):“如果说高考应试的要求是地球引力的话,那么先生以及先生的课和试题就是想飞的鸟。”是的,飞的高不高,那是水平问题;想不想飞,却是态度问题。
模拟考试之三重境界
深圳二高 李剑林
自从王国维先生用宋词之酒杯浇个人之块垒的人生三重境界问世以来,因其形象生动有文采而屡屡被人援引。就高考模拟考试命题而言,既没有文学的浪漫也没有人生之沉重,它只是高考备考中的一个逗号而已。它对于高考备考工作来讲虽然重要,但是终究只是被阉割了的男子——徒具形体,而具体功用却颇值得怀疑。在这里,拿三种境界之说来评价高考模拟命题,也是只取其形式,与王先生的具体解说毫不相干。
从大的方面来讲,高考关系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是国家选拔预备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团结的核心事件。从小的方面来讲,高考关系到某些官僚政绩的优劣荣誉的有无以及前途的光明或是暗淡。就广东省而言,我们一起来关注三大模拟考试——惠州模拟考试、广州模拟考试和深圳模拟考试。经过多年的观察,笔者认为可以用“商”、“匠”和“师”三个字来评价这三个模拟考试之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怎一个“商”字了得
笔者第一次接触到惠州模拟考试的时候,听到的评价时“惠模很准”。即惠州模拟考试对考生的评价结果和高考的结果极为接近。应当说,在民间,这是一个极好的口碑。然而不知不觉间,惠州模拟题目的质量开始受到质疑,也许这只是笔者的误解。但是,惠州模拟的次数和第一次模拟考试开始的时间不得不令人产生疑惑,高二第二个学期结束之时,惠州的第一次模拟已经展开,于是有不少学校选择了这次模拟考试作为自己高二的期末考试,也作为高三成绩的基准,作为高考指标分配的一个依据。无论是从高一就开始规范的高考备考的学校,还是直到高三才开始把高考提到日程上来的学校,学生从高二到高三的对接总是需要过渡的。这个时间点进行第一次模拟考试的依据在哪里,笔者一直很难找到充足的理由说服自己。惠州模拟考试是五次吗,还是六次,其实这都是无关紧要的。惠州的模拟考试规模较大,从数据上来讲具有较好的“模拟性”,应当努力向高品质迈进。而近几年,惠州的作为给人越来越多以此为产业的商人气息,无论是从广东的高考备考还是从惠州方面来说,这都不是一个好的信号。从教育产业化的工作层面上看,这也许是成功的。但是如果从回归教育本身的层面上来看,这的确是不入流的品位。
教育的产业化虽然已经过时,但是对GDP的追逐并没有停止。在教育领域中,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这样一个不尴不尬的位置下,自己如何生存、发展、晋升,都是需要考虑的严肃问题。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一分钱总比努力半天总是无限度地向上级伸手要钱来得更加体面,有尊严。也会更令有关部门喜欢。
第二重境界:天下“匠人”任纵横
近几年,广东的民工荒已趋严重,稍有一点技术的老民工更是要价比天高。如果你找游击队装修一下自己的蜗居,农民工说自己的工钱是每天一百,你给他九十八,他的反应肯定是说NO没商量。牛气得很!何则?生命曾可贵,技术价更高。
反观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高考备考表现的甚之尤甚,教学只是一项技术工作而已。看一看华师附中的语文备考规划就可以完全理解这一结论。所谓的“智慧”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或者是那些拥有高尚的教育理想者的梦幻。放到工业文明的大背景下,流水线上的作业需要智慧吗?看一看大而强的麦当劳肯德基就知道了。
广州的高考成绩有目共睹,每一年广东省的高考总结与备考也都是市内的专家上台传经送宝。这是其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资源的体现。广州的教研很有质量,这也是有口皆碑的。
广州的模拟考试是对高考试题一板一眼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亦步亦趋地复制。严格来说说,这只是模拟题的“像”而已。在教师中,大家普遍认为广州的模拟题质量较高,值得信赖,其实也是在这个角度上的共识。这个“像”字是说广州的模拟题得到了高考真题的“皮相”,至于高考的本质是否也是如此之“像”,我们不得而知。而一个成了气候的模拟题是否应当具有自己的精神,就不在教师们的讨论话题之内了。高考的终极目的更是应该由那些风口浪尖上的专家学者、怡然自得地享受政府津贴的教授、掌握别人命运能够生杀予夺的官员们的事情,它好像与那些用昏花的双眼寻找资料、用颤抖的小手批改作业、用嘶哑的嗓音讲授知识的一线教师毫无关系。
广州和深圳的模拟考试历来都是两次,2011届高考广州率先打破了这一程式。它是受到了惠州模拟考试的启发,还是认真研究高考备考后认为三次模拟考试优于两次而最后进行的改变,我们不得而知。其原因如果是前者,那就是危险的信号;如果是后者我们举起双手表示欢迎。无论其原因是前置还是后者,整个广东的高考备考是客观上受益的。因为三次模拟考试的效果优于两次是显而易见的。
2011届高考广州推出了零模考试,其时令人十分期待,事实也不负众望。毕竟大家对第一个学期的高考复习有了一个完整交代。无论考得结果如何,至少在心理上老师和学生们都求得了安慰。直到今天,广州的模拟题无论是选材的风格还是命题的方式总体特点是稳妥有余创造不足。高考薄薄的一张试卷承载了不可承担之重,模拟考试虽然也要往这个方向“奔”,但他毕竟只是一种战前的准备,为何要如此惟妙惟肖呢?我们常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与高考试卷一张面孔,不能成为优质模拟题的标准,至少不是重要的标准,更不能是唯一的标准。
第三重境界: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师者”
以往,深圳的模拟考试题目受到的非议颇多。多数人认为它过于“奇、怪、险”。以至于语文学科的领军人物程少堂先生多次在公开场合用高考的对联题目为自己挽回颜面。因为,他在模拟题中用对联命题的时候同样受到了来自各个方向的攻击,而之后高考试卷印证了他的正确。其实,这种攻击和辩解都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它既不利于我们对高考备考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也不利于我们对高中的基本教学进行新的探索。
从2008年开始,深圳的语文模拟试题变得越来越好了。其标准就是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开始喜欢和推崇这张试卷。它变好的原因,比较突出的一方面是试卷的面目也与高考日趋接近。另一方面,也许是被不少语文教师忽略的,笔者认为是更为重要的,那就是,这张试卷的个性色彩并没有就此消失,甚至没有消减,反而是更加突出了。从2008年以来,深圳的语文模拟题中现代文的选文多是有思想深度的。如选文《马克思重返欧洲》《现代化的定义》《伟大的批评者往往是伟大的爱国者》这些都是既具有思辨色彩又具人文色彩的文章。虽然它们不同步于高考选文中的类学术文本,但是在我们日渐自觉地呼吁公民社会的今天,这些都是绝好的启蒙素材。即使从高中教育本身分析它们也同样具有非凡的价值。我们一方面感慨学生的无知、堕落、冷漠与自私,一方面又放任这种局面的延续而不去寻求改变;我们一方面痛心于学生思考向度的单一思维模式的僵化,一方面又只关注数据而不理会活人。中学生,从来都没有也永远都不会生活在教授们的学术园地里,他们也不会钟情于学者们陶醉其间的小天地。当然,我们并不是也不能一味地迎合中学生的口味。“师者”,应该担当起其引领者的责任。
一张试卷,也有其自身的生命样征和精神取向。2012年深圳一模语文试题在保持其人文追求的同时又加入了鲜明的能力考查动向。2011年,程少堂先生就开始为作文提纲的考查造势,这既是对写作教学的一个促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一种规范。但是,我们更加希望看到的是试卷结构也能随之改变。如把第六大题由一个小题改为两个小题。在给出作文材料之后,23题提出列提纲的要求,24题给出写作文的要求。也就是说,第五大题语言运用由两个小题变为一个小题,分值由12分降为6分。甚至可以把文言文中的断句题目取消,把其4分的分值转移到23题,让23题变为10分。即整个第六大题为70分。模拟考试的试卷结构必须和高考一般无二吗?这个问题还是留给道学家把。
商业与道德并非天然对立,教师与道德也非绝对统一。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对立很大程度上只是专家学术的需要和官僚晋升的借口。对比一下考试大纲及其说明和课程标准我们会发现,考试中需要的能力和教学中培养的能力没有任何冲突。恰恰是我们自己简化了考试,同时也简化了教学。我们只是把考试、高考当成了一件必须完成的事情来处理,而没有真正把它当做是一件关于“人”的事情来精心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