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名师频道 > 程永超频道
文章标题: 《程永超:课堂教学,有时也需要“废话”》
出处:《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06年第10期      阅读次数:1464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程永超:课堂教学,有时也需要“废话”

(程少堂按:这篇文章当年发表时,杂志用的题目是《再说“课堂废话”》。其实,教育学术界首先明确提出课堂教学中“废话”的合理性的是我,杂志标题不能用“再说”,应该用“也说”才准确。)
 
课堂教学,有时也需要“废话”
- 作者:程永超    
  课堂语言,应当言简意丰,最好杜绝废话。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发现有些“废话”不“废”,而且成为课堂教学的必需品,适时、适度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适时的“废话”是一种有效的       课堂语用策略
当然,作为特殊情景下的课堂对话,由于“教化意识”评价的强势介入与主宰,人们从来都是以教育教学的价值标准来评判的,而将与之无关的话语一概斥之为“没有意义”。但真的“没有意义”吗?其实并非如此,笔者在教学中就发现,一些貌似“插科打诨”的课堂“废话”,若放之适时,就如“炒菜之味精”,即可成为营造气氛渲染情调的手段,成为表达中精巧过渡的桥梁,成为解释费解话语的清流,甚至是一种言语美学的智慧。
譬如笔者教学《滕王阁序》一文就深有体会。这篇文赋名句云集、典故罗列,教师若一味含英咀华,时间一久,学生恐怕要“昏昏然”也。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历来为论者所欣赏。若只听教师干巴巴地讲析,弄不好就会落得个“晚霞与野鸭一起飞,秋水和天空是一色”,若真如此鉴赏岂不是暴殄天物?因此,笔者灵机一动,即兴穿插了几句“废话”:“这句真的无可挑剔吗?老师每次讲都觉得没意思,算了,不讲了!还是说个故事吧!——写完此序,王勃南下探亲,不幸渡海溺水而死。死后王勃的魂魄天天在海上吟唱此句,唱啊唱…… 最后连摆渡的老船工也听烦了,于是就忍不住嘀咕了一句,‘唱什么唱?如果去掉两个字——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就更好了!’没想到,从此亡魂再也没出来唱过!你们认为王勃真的服输了吗?老师请大家课后自己慢慢品吧!”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的是,课后班上80﹪的学生都在周记里对这句进行了斟酌推敲,还旁征博引了许多资料,不少鉴赏短文还写得尽情入理。
  原以为这种插科打诨式的“废话”,顶多只是调节学习气氛而已,哪曾想正是这课堂上即兴发挥的几句“废话”,却激发了学生文学鉴赏的原动力,收到了“不讲而释”的效果。其实,在修辞学里就有“旁逸”这一修辞格。“旁逸”即指在说话过程中故意“逸”出表述主旨,说几句题外之言——如果没有这些“废话”,原本简洁凝练的话语,在一定时间内就很难使人们接受认同。看来,适时“旁逸”几句也是一种有效的课堂语用策略。
二、适度的“废话”是一种必要的       课堂语用手段
  “语文味”理念提倡者程少堂老师曾说,“不会讲废话或者说不会科学地艺术地枝蔓的语文课,不是我心目中上好的语文课。”程老师曾在“教育在线”论坛上公开宣称,“有许多‘废话’是我备课时精心准备好的,我历来对所谓‘没有一句废话的课’不以为然”。其实,“说闲话”、“侃大山”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最方便的休闲消遣形式,正所谓“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当然,课堂不是闲聊之所,但也并不意味着就要求语言务必“言简意赅、洗洁凝练”。君不见许多名家上课,讲一些与教材貌似无关却有关的话,看似“废话连篇”,其实却与教材“水乳交融”。这种乳中“掺水”,寓教于乐的“对话”,却引得一江春水将课上活了。
的确如此,课堂教学中有些松散的“谈话”看起来是“重复冗余”,却是很有必要的。再如介绍《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才思敏捷时,一般教师都会提到他“打腹稿”的故事。而有的教师就是将《新唐书》中的一段文字投影出来:“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如此看语言精练之至,但效果肯定不好。而有的教师却适度地加以发挥:“王勃写作文啊,也跟某些同学一样,从来不打草稿,也没人见过他冥思苦想。你猜怎么着?原来他先是磨啊磨,磨出几升墨汁来,然后痛饮几杯老酒,蒙头大睡!你以为他真的睡了吗?没有,原来他在打腹稿呢!片刻工夫,只见人家一个鲤鱼打挺,健步走到案前,提笔刷刷刷……转眼间,作文就写好了!”虽然用这种看似“啰嗦”的语言来重述故事,听课老师不爱听,但学生听了一定会印象深刻,在笑声中加深对王勃才华的认识。
三、艺术的“废话”是一种课堂语言的   优化
  教师在课堂语言实践中若能有效地对看似“冗余信息”加以妙用,那么课堂语言则会成为充满灵性与活力的师生交际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课堂言语就可以随心所欲,无限扩张,它更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语用的效果。而优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教师能够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废话(冗余信息)的“火候”。这个“火候”既是指什么时候说废话,也是指说废话的多少。
  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教师在学生有解决问题欲望时,才启发诱导,讲究的是个“时机”。同理,那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误人子弟;更有甚者不仅满堂“嗯嗯啊啊”、“这个那个”,而且语法逻辑也存在毛病,如表述某一问题循环往复,说着说着就不由自主地说回来。我们说,这些“课堂言语”才是真正的无意义的废话。而本文所指的“废话”应是科学而艺术的课堂语言有机组成部分,说其科学,其意义在于求真;说其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而有的教师一味追求语言文采而不顾其他,即便再有“文采”也是无用之语。譬如有位教师非常讲究课堂语言艺术,可谓是“文采飞扬”,一次作文课上的话语却“艺术”得让人琢磨不透—“同学们,感情如水,理性如冰,正如八分之一的冰块浮动在水上呈现着庄重和威严,一任冰下蓝色的水飘荡,不减半点高雅,这便是理性的美啊!”说心里话,面对如此“色彩斑斓”的语言,学生大脑思维能否运转跟得上,让人怀疑!我们说这样的“艺术语言”非但不能起到交流作用,反而成了不可逾越的“障碍”。
  作家汪曾祺曾说过:“语言不只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应该把语言提到内容的高度来认识。语言不是外部的东西,它是和内容(思想)同时存在、不可剥离的。我们不能说,这篇小说不错,就是语言差一点……语言是浸透了内容的,浸透了作者的思想的,语言的粗糙就是内容的粗糙。”——不管你说了什么,你的语言本身就是“内容”。这是一种发人深思的语言观,我想,科学而艺术的课堂“废话”也应该包含于其中吧!
(责任编辑 郑琰)

最后更新[2012-5-6]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