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文章标题: 《镜与灯的评论:失重的语言》
     阅读次数:1852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镜与灯的评论:失重的语言

失重的语言

 
2005-10-13 10:53:13   来自: 珏氏
镜与灯的评论   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5 star rating 5


  失重的语言
  
   如果没有艾布拉姆斯教授精湛绝伦的细密编织,我们至今对浪漫主义一词仍旧停留在望文生义的层面上:或者将它简单地与情感至上等同起来,或者将它与夸张的想象力以及自我中心的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似乎所有生活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艺术家,诗人和文学理论家都突如其来地做了一场青春期迷梦,然后又突然清醒过来,在现实主义的大潮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与古典文学传统决绝的态度,他们众多的分支和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使得本来就迷雾重重的更加晦涩,让我们这些文学史家们头痛不已。在大众眼中的“情感论”与中国式学院派的“非现实论”之间,浪漫主义难以清晰地还原为本义。
   然而不那么清晰的描述也许更加贴近浪漫主义者们的初衷。艾布拉姆斯教授谨慎地运用了他的才华。《镜与灯》在批评史和思想史方面对浪漫主义美学的疏理达到了极其清晰的程度,从中体现出来对历史学科的职业素质让我们不由肃然起敬;而相对比诸多精彩的引文,他本人的观点就显得不那么突出,这种低调似乎在向我们反复暗示浪漫主义是个用清晰难以囊括的词语。镜与灯的隐喻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贯穿这本书的矛盾:事物在镜子面前保持着清晰的完整,在灯的投射下成为变幻莫测的影子,而浪漫主义者将这个影子与其本体之间的距离通过象征符号的转换无限拉长。自英国怀疑论经验主义之后,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已经被如何探索世界这个主题所取代,与这一哲学趋向相对应的是十七世纪以来商业功利精神和科学实用主义的崛起。浪漫主义者们以其前卫的姿态拒绝传统的镜子模仿说,但更为隐蔽的动机也许来自于他们对镜子的复制功能的恐惧,以及对这种冰冷复制必将在未来导致的普遍平庸的不祥预感。因此,天才的力量,敏锐的感受,自然崇拜以及圣经的重新发现,所有这些都成为浪漫主义者们再造神话的一部分,在这些颇具英雄气概的口号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与当时影响普遍的实用说之间日趋紧张的对立。
   那么,当浪漫主义者纷纷逃逸到野兽、树木、溪水,以及林仙们的桃源梦幻中时,我们如何将其诗歌里的神话符号和文艺复兴之后那些寓言诗区分开来呢?是否可以在斯宾赛的仙后与华兹华斯笔下的黄水仙发现其共通之处?带着诸般疑问,让我们再回到浪漫主义者对《圣经•雅歌》的再三称颂上。信仰时代的宗教唱诗,一种近乎发自灵魂深处神秘而虔诚的喃喃自语,它代表了人们彻底卑微的自我定位,而仰视成为唯一接近天主的途径;文艺复兴诗歌对异教的发掘从一开始就带有高度抽象的象征化和符号化特征,并在以后两个世纪里蜕化为平庸的修辞学把戏。到了科学主义大为盛行的十九世纪,语言所载负的古老经验已经支离破碎,它变成飘浮不定的文字游戏。浪漫主义者面临着语言的双重暗夜,他们努力使语言回归大地,回归到它被塑造之前的本源状态。这样,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自然或者前神话时代作为开垦的处女地。
   与拓荒者的英雄主义情结相呼应的便是这一时期抒情诗占据的主体地位。自从柏拉图毫不留情放逐了抒情诗在文学体裁的合法位置后,它一直像个苍白的幽灵穿梭在历史的黑夜里。经过中世纪的游吟与文艺复兴的放纵,直至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抒情诗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震慑人心的强烈效果,博得了众多浪漫主义者的青睐。试问在一个重新塑造神话的伟大时代,有什么比抒情诗更符合创造新纪元的雄心?然而,抒情诗为我们勾勒出来的不是史诗中超人般的英雄形象,而是一群陷入自我分裂和迷幻无法解脱的痛苦灵魂,随着十九世纪中期城市阶层的激烈分化与市民斗争,现实主义的叙事越来越多地受到注目,诗歌则成为浪漫主义坚守的最后一块阵地,直至象征主义的兴起。
  
  
你认为这篇评论: 19 4

2006-04-08 12:01:57 怀抱花朵的孩子

  前些天我也读了这本书.评论写的很漂亮,很喜欢!只是觉得少了些文本分析.如果能从TEXT入手会更吸引人.

2007-01-08 14:20:58 我快乐的早晨

  非常遗憾,除了不知所云以外,这篇书评还有几处严重错误。
  
  第一,何谓镜与灯?
  你所说:“镜与灯的隐喻在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贯穿这本书的矛盾:事物在镜子面前保持着清晰的完整,在灯的投射下成为变幻莫测的影子”
  这是完全的望文生义,请见原书第三章“浪漫主义关于艺术和心灵的类比”。你不用看内容,看看章节标题就会明白你的刻意误读有多可怕了。
  镜当然指模仿,而灯的隐喻是围绕着浪漫主义很重要的“表现”观念产生的,决不是你所说的事物在灯的投射下的影子。
  浪漫主义从对世界和事物的关注转向心灵,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是文学主体性的张扬,从流溢、到泉水再到灯有一个连贯的隐喻变化。
  
  第二、基督教与浪漫主义的关系。
  “浪漫主义者面临着语言的双重暗夜”,如果没有理解错误的话你的所谓第一重暗夜应该就是指你文中的“信仰时代”吧。
  欧洲浪漫主义的最早源头在哪里?德国,基督教神秘主义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浪漫主义的关键性隐喻“发光物”来自哪里?新柏拉图主义的创立者,中世纪宗教神秘主义的直接源头普罗提诺,他的流溢说影响了浪漫主义。
  法国的雨果,为浪漫主义摇旗呐喊的《〈克伦威尔〉序言》就是从基督教角度阐发自己的看法的。
  
  我很佩服你的一点就是书看得不仔细但是能写出那么多华丽的篇章来,非常自信,就像菟丝子比他寄生的植物长得还要茂盛——请原谅我卑鄙的享受一下讽刺的快感。
  不过这句话在讽刺的同时是妒嫉的,你不求甚解和深刻,但是量很大,增生的很快。
  

2007-01-09 23:50:23 珏氏

  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浪漫主义这一中心概念。首先,在欧洲美学史上,它是作为一种与古典主义旗帜鲜明对立的,涉及绘画,诗歌,小说等多个领域的文艺运动,或者说是文艺潮流被提出来。但是在我看来,它的涵义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领域。从源头上来说,浪漫主义可以溯源至朗吉努斯,神秘主义则受普洛丁和奥古斯丁的影响,而贺拉斯是古典主义的立法者,其中浪漫主义和神秘主义又时常交叉相互影响,对日后的唯灵派,魔鬼派,唯美派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朗基努斯将崇高作为审美范畴上的一种风格,我更认可他的看法。浪漫主义不仅仅是一场文艺革命,它代表了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美学史上的一个基本矛盾:注重形式和情感(表现) 在其对立面的,则是注重内容和理智,即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代表的理性主义,现实主义倾向,这一分歧也贯穿了哲学思想领域,贯穿了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时代。事实上,追溯普和朗的思想源头,都可以推到柏拉图那里(镜之隐喻)。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前半叶,这场所谓的“浪漫主义”运动,和上文所说的浪漫主义不是一个涵义。我不认为它是朗基努斯、柏拉图和普洛丁的传承者。首先,浪漫主义一词过于笼统,在不同的国家呈现出来的文化特征相差很大(德国偏重阴郁和恐怖,英国偏重性灵,法国偏重激情 )。其次,当我们过分强调德国早期浪漫主义者受基督教神秘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影响时,不要忘记它的另一个重要源泉是中世纪德国丰富的民间文学。在洛瓦利斯,斯莱格尔,霍夫曼以及一系列诗人的作品里,反基督教(或者说异教的)反古典的因素很明显,尤其是洛瓦利斯和霍夫曼的晚期作品以及克莱斯特的部分戏剧,已经显示出浪漫主义的一类非主流分支。而英国的浪漫主义者也汲取了本民族的中世纪传奇,就是我文中提到的“林中仙女”,还有法国的湖畔派诗人,应该说,这是一场随着资产阶级逐渐确立,标志着民族意识真正成熟,完全不同于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全新文化的诞生,我将其称之为“新纪元”,(以文艺复兴为起点,17,18世纪理性主义为发展,到浪漫主义崛起为标志)同时,也是信仰时代的黄昏,暗夜前的最后一道灵光(这点是冲着宗教时代终结而言)
   到了浪漫主义晚期,分支更加明显。对异教文化的强烈兴趣(涉及反道德主题,这也是浪漫主义作家对基督教文化框架的突破——克莱斯特的《彭提西利亚》,洛瓦利斯的《蓝花》,《圣经》本身就代表希伯来文化——前古典时期的异教文明),粗野独特的审美口味(对自然的关注,对原始未开拓的处女地的歌颂,体现了逃逸主题,隐居主题——卢梭影响,18世纪畅销小说《鲍尔与维吉妮》),以及对世界的“变形”表达(主张从个人强烈的情感和心灵感受来描述世界,这势必会造成艺术表达上某种程度的变形,与现实主义口号格格不入,雨果那些激情澎湃的作品中均有表现,后来的象征主义,20世纪20年代的表现主义文学也受其影响),对个人意志的肯定(天才说——深刻影响了魔鬼派和酒神精神),所有这些,岂能用灯之隐喻、流溢、泉水一言以蔽之?
   的确,我没有耐心非常仔细地阅读《镜与灯》,篇幅和非常规范化的学术论述是一个重要原因。艾布拉姆斯是这方面的专家,这本书也是经典之作,我丝毫没有冒犯的意思。作者用了两个隐喻作为一本学术著作的标题,我也只不过用了一系列浪漫主义者惯用的文学隐喻真实表达我自己的看法。如果要深入谈论浪漫主义,还将涉及布尔乔亚文化趣味的确立,机械复制时代大工业生产背景,浪漫主义诗歌对语言的革新功能以及之后一切受其影响,与之相关的流派,甚至还有抒情诗这一体裁统治性地位的建立。毕竟,往前溯源和往后延伸都是重新认识它的很重要的方法。
   还有一点,我尊重经典,但是我更尊重探讨真理的勇气。你能够这样批评我的文章我很高兴,本来,将它贴在网上就是想找到真正的爱书者一起讨论,没有想招人吹捧的意思。

2007-01-10 00:04:33 珏氏

  这篇文章的开头就表明了我的意思,在国内大学本科教材中,对浪漫主义的介绍极为程式化,也很肤浅,很容易让人误解,将浪漫主义和情感论,自然膜拜,人性论等同起来。到了研究生阶段,可能才开始注重入门经典原作的细读。我所嘲讽的,自然是那些审美思维还停留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教授们。愿意和你继续讨论。

2007-01-10 12:33:00 我快乐的早晨

  我觉得有这样几个层面的问题必须分开讨论——让我们不要把战线拉得太长:)
    
    假设我是你的好友,假设你烧得一手好菜,假设你又让我来评价,假设有另一个朋友他/她或者对你的手艺很犹豫或者还无福亲自品尝,现在就有至少两个人期盼我的评论了。
    你端上来一盘宫保鸡丁,我吃完以后大谈如果鸡蛋再炒嫩一些一定会很好吃,然后又说我觉得理想中的法国大餐是绝对少不了波尔多红酒的。最后我亲自下厨作了一盘糖醋排骨。
    
    你辛苦完了,听完我这番评价什么感觉?
    “你到底吃没吃我做的菜?我让你对我的菜给点意见,你在扯什么?”
    那位没有吃你菜的朋友,听完我的评论什么印象?
    
    “珏氏做宫保鸡丁竟然往里放鸡蛋,他/她会做菜吗?我要知道的是珏氏做菜口味如何,又不关心你,你炒什么糖醋排骨阿!”
    
    这是第一个问题:书评不是纯粹的个人创作,在关键看法上要忠实于原著,书评者不得不对作者和读者负责。在准确传达主要看法的基础上你可以阐发个人意见,否则还叫什么书评呢?你独立创作不就好了吗?言责自负。你不要以书评的面目出现,自然可以进行充分的语言游戏,不会产生一种文体的规则要求。

2007-01-10 13:56:02 我快乐的早晨

  所以原作的题目为什么叫镜与灯,你如果要谈这个问题就得首先告诉读者一个忠实于原著的答案。如果你想谈你怎么看浪漫主义,你应该写另一篇文章,或者另一本书。
  
  现在谈第二问题,就是你对浪漫主义的看法……(广告时间不要走开,稍候再来)

2007-01-17 23:49:26 珏氏

  广告时间超长哦.......

2008-04-26 21:15:26 木头

  最近正在看,但是感觉比较难入手,很吃力吧
  

2008-06-23 13:59:45 没头脑和不高兴

  真诚地建议本书评作者,改行写虚拟书评吧

2009-12-24 22:20:29 flyawaytao

  两年了,依然在广告时间,哈哈

2010-12-12 22:20:47

  广告时间好长啊………………

2011-01-20 21:18:22 Sebastian

  广告时间三年了...

2011-02-02 21:47:20 布拉格扔出窗外

  不错

2011-04-17 21:09:38 xy格格

  何必呢,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私以为写得真不错呢

2011-08-10 15:46:12

    这书我没看过,我是来看书评来参考版本的。恰好被你们的争论吸引了一会。别的也没太注意,有一句话想指正一下:湖畔派好像是英国的吧——在英国中部有一池湖,湖畔生活着济慈、华兹华斯这些诗人。

最后更新[2012-5-7]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