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书已经有一周了,按习惯,总要写点小结或反思之类的。
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邓彤的文字,偶见一篇“怀念邓彤”的文章。是邓特离开宣州到浙江之后,本地的一位老师所写,“我想念邓君,更多的是个人的一种迷茫。邓君曾是我学习的榜样,努力的方向,因我在一所农村中学任教,一直未能从他那儿直接学到些什么。在我的周围,人们平庸却以为出众,鄙陋却故做深沉。人们为了一个个卑小的目的言不由衷地说着奉承的话、中伤的话、讥讽的话。我的同事们一口一个“理念”,三句话不离“新课标”,而其实不读书不思考,穿新鞋走老路,实在是无法可想,也难以交流沟通。”
虽然话听着也许有“愤激”之嫌,也许他(她)的同事会不舒服,但并不能完全否定有这样的现状存在。
其实很多时候,名师就是一种指引,一种“偶像”;就像前几日看梁增红兄《一个人的突围》,之所有那么多感慨,源于自己也时有这样的感觉缠绕;对丁卫军的敬意,让我慢慢跟着他行走,但他离我毕竟“遥远”,甚至不知有“我”这么一个循着他的脚步行走的人;我参加了“名师工作室”,有特级教师黄敖兴先生为师,只是师傅本人已经离开教学岗位,担任戚墅堰区教育局副局长,平时公务繁忙,也很少有时间作细致的交流;所以我常常羡慕那些身处“名师”周围的圈子里的那些老师们,“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所以,因各种各样的缘故,认识一些可以“共情”和“共话”的同仁,我总是非常真诚的高兴,一如我站在讲台上和我的学生对话的感觉。
邓特同很多的名师一样,最大的共性在于对于读书的热爱。在书中,有很多的篇幅是跟《红楼梦》相关,邓特对《红楼梦》的精读,事实上也在启示我们,语文老师,总应有自己深度研读的书籍。
邓特对阅读理论研究较深,也会细致的为不同的学生个体提供不同的语文学习规划。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关注学情、分层教学,话说起来容易,又有几个语文老师对整个班的学生进行过个体的“诊断和发展规划”。
邓特的“素读”和“生态”的理念,我亦非常赞同,也愿意向他学习。
如果说程少堂是个妙人,黄厚江非常“本色”,余映潮太勤奋,那么,邓彤,则离我的性格更接近些。
读邓彤,也读自己的追求,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