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味网冰山2012年5月20日报道】2012年5月18—2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等单位组织的“第四届人文教育名家高端论坛暨名师示范课研讨会”在山东济南举行。在全国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的“语文味”教学流派创始人、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学语文教研员程少堂研究员应组委会邀请参加了此次活动。程老师本次讲授的内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朦胧诗《锦瑟》,课题为《〈锦瑟〉: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和济南的同学们一起聊“天下第一朦胧诗”》。
为在此次全国性教研活动中充分展示语文味教学流派的魅力,让全国众多的语文老师更深入的了解语文味的教学思想,程老师以其一贯博学而睿智,幽默而深邃的风格,从“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这个角度切入,将中国古今第一朦胧诗的韵味慢慢呈现在10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听众面前。这“四个美的代表”是“语言文字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程老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旁敲侧击,信手拈来,让上课的学生和与会者如沐春风。
为保证上课效果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在讲课的头天晚上,程老师只休息了三个小时,早晨5点就起床继续完善教案和理清思路。加上本次济南《锦瑟》一课教学时间比较充裕(110分钟左右,即19日上午9:50——11:40,而去年在广州,由于广东省教研室安排当天下午三位老师上课,程少堂老师的《锦瑟》安排在第二节,所以和济南相同内容的《锦瑟》最后只上了55分钟左右,许多内容无法展开,只能一晃而过),因此程老师在济南的教学思路比去年在广州第一次讲授这首诗时更清晰、更完整,教学内容更丰富,有些教学内容可能是全国中学语文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首次呈现。例如,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都是通过韵脚字的提示,来让学生了解感受汉语的韵律之美的。但是程老师的教学有重要创意。为了让学生能够初步了解汉语的语言文字之美,让学生明白汉字所蕴含的情意,与它的读音轻重和发声时开口合口的程度有关,程老师举了王维的《相思》、杜牧的《清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著名相声《装小口》等例子,具体说明,如果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比较忧伤,那么,他选择的押韵字读音较轻、较浊,开口合口较小(如王维的《相思》、杜牧的《清明);反之,如果诗人要抒发的情感比较明朗、欢快,那么,他选择的押韵字眼的读音较重、较亮,开口也就比较大(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接着程老师引导学生赏析《锦瑟》的韵脚字眼(年、鹃、烟、然)的读音轻重与开合口程度,以此来引导学生体验这首“天下第一朦胧诗”所蕴含的复杂感情的基调——是一种历尽沧桑后虽不平静但有节制地审美性回眸(李商隐将自己的悲情人生加以美化),故情调悲而不淫,哀而不伤,所以韵脚字眼读音轻重程度居中,发声时开口合口程度居中。从而让学生明白,中国诗人是根据抒情的需要,根据字音的轻重,字眼的开口和合口的程度,来选择诗中字眼(特别是韵脚字)的。让学生体会作为拼意文字的汉字与拼音文字的美感区别。程老师还将《锦瑟》的拼音版与汉字版对照,让学生领略汉字作为拼意文字具有拼音文字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美。许多听课老师说,这些都是他们以前想所未想,也闻所未闻的。另外,程老师从王蒙研究《锦瑟》、“玩《锦瑟》”的创新性写作入手来带领学生“玩《锦瑟》”,进一步让学生体验李商隐诗歌隐秘而巨大的“魔力”,激发学生阅读李商隐诗歌和中国古诗的兴趣,领略中国诗歌的特殊魔力。(这一教学环节之后的“学王蒙,玩《锦瑟》,用《锦瑟》的词语编写一首绝句”的课堂练习,本是很容易出亮点的地方,但是由于这一环节需要15——20分钟,考虑到教学时间不宜太长,所以教学过程中程老师临时将这一环节移到课后。)这些生动而丰富的实例,给学生尤其是现场的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打开了一扇春风骀荡的窗口,让如老酒一样绵长醇厚的语文味醉人心脾。
在教学过程中,程老师全情投入,其忘我的神态、精辟的见解、风趣的语言为广大观摩教学的教师烹调出了韵味隽永的“语文味”。与会者全神贯注,会心处,不时爆发爽朗的笑声。据不完全统计,整堂课听课师生发出的笑声不下于20次。
这堂课教学立足点高妙,视角新颖,见解独特,课堂结构宏大,课堂气氛轻松,充分展示了作为“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教授级的教研员深厚的教学功底和魅力。
程老师课后说:“今天我是以这堂《锦瑟》为例,向全国的中学语文教师介绍语文味教学流派的基本教法——‘文人语文’教学法。和传统的再现性、叙述性‘匠人语文’的客观教学不同,‘文人语文’是一种表现性、抒情性的语文教学,它主张教师可以通过语文教学来抒情言志,具体说,是把教师自己的生命体验和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有机交融,在此基础上重铸出一种既来自文本又高于文本的一个崭新的教学主题。‘文人语文’主张语文课就是语文教师的作品,语文教师要像作家艺术家创作作品一样把语文课当成作品来创造,这个创造过程应该且必须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这就是我2011年6月30日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做学术讲座的主题(讲座的题目为《从“冷美学”到“热美学”——以“语文味”为例谈中国语文教学美学视界的转换》,报道见语文味网)。而具体的操作步骤,也就是‘一语三文’——即从语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如果说传统的主张再现性的语文教学美学是一种‘冷美学’,那语文味之‘文人语文’教学美学无疑是一种‘热美学’——我的课堂上的笑声,我的课堂上的轻松气氛,我的课堂上的激情,尤其是我的课堂上学生思维的激活与激荡(不一定要答对了才算思维激活),都是这种‘热美学’的体现。对这种‘文人语文’的教学风格,深圳语文教师是很熟悉了。”
程老师还说:“今天这堂《锦瑟》,信息量相当大,内容对高一学生而言既新且深,在全国性大型活动中上这样的课是很冒险的。但是我是一个有挑战精神的人。这堂课是我的代表课之一,是我大量心血凝成的果实,虽然作为刚开发出的一堂新课还有不少粗糙的地方,但我敝帚自珍,我对我今天这堂课相当满意。当然,我知道有人不喜欢我的课,有人不喜欢我觉得很正常。叶嘉莹先生在研究李商隐时说过:‘爱义山诗的人,就都会对之有极大的偏爱,而不能赏爱他的人,则往往对之加以轻视或诋毁。’(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98页。)李商隐遭遇如此,我辈夫复何求。叶嘉莹先生接着还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李商隐这一类作家,‘他们的作品乃大半属于心灵的感受,所以要想欣赏他们的作品,似乎就不得不先预备有一颗与他们相类似的心灵,然后才能进入到他们的属于心灵之梦幻的境界中,作较深入的体会和欣赏。而也就是这种心灵的契合之感,使某些读者对他们的作品,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无可选择的偏爱。然而另一些读者对他们的作品却只想从理性上去认知,拿着一个固定的丈尺做刻板的衡量,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当然不免会对他们加以轻视或诋毁了。’(同上书198页)我当然不是李商隐,不过,我却要套用一句叶嘉莹先生的话说:要欣赏我的‘文人语文’课,也先要有一点储备,然后要有一点心灵的契合。”
课后,许多老师(包括深圳老师)对程老师说:“程老师的《锦瑟》我们没法模仿,但是给我们的思维很大冲击和启发。”程少堂老师回答道:“我的课,从十年前的《荷花淀》开始,从整体思路来说,一线老师都说很有冲击力。著名语文教育理论专家王荣生在其主编的《走进课堂——高中语文新课程课例评析》(高教出版社2006年7月版)一书中指出:程少堂的‘《荷花淀》课例教学是别开生面的,给我们带来的冲击力量是巨大的,对教学改革的突破不是一般的教学方式的变革,而是‘教学内容的创生’。’这样有巨大冲击力的课,一般说来是难以模仿的。我备一堂课读几十本书,这些一线教师也没法模仿。我过去一般不讲、今后也一般不讲一线教师听了回去就能马上模仿的课。我不追求这种急功近利的效果。但是,事实上又到处能看到我的课的身影,我处理教材的思路(一语三文),特别是其中对文本文化内涵的挖掘,我课堂的一些教学细节,甚至一些很有影响的名师都在模仿。比如我的《荷花淀》一课开头将孙犁的《荷花淀》原文第一段改写成诗行,现在到处(包括一些影响很大的名师的教学实录中)都能见到。我认为,中国语文教学界要有讲的课一线教师听了回去就能模仿的名师,也要有像我这样课虽不能模仿,但是听了之后思想灵魂受到冲击的。两者各有各的价值。”
一曲《锦瑟》醉泉城。程老师这堂课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教学风格和魅力,而且还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再次向广大一线教师传达出这样一个重要信息:要做一个优秀的教师,要教好语文课,必须要大量的阅读。因为程老师为准备这堂课的教学,阅读了有关研究李商隐的著作和其他相关书籍50余本。
出席此次教研活动的名师还有魏书生、韩军、程红兵、李卫东、余映潮、王君等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特级教师,深圳教育界也派出了30多名骨干教师参加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