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课题之窗工作室报
文章标题: 《江涛:平俗之极高雅之至(十年前语文味网开通仪式上的发言)》
     阅读次数:1993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江涛:平俗之极高雅之至(十年前语文味网开通仪式上的发言)

 程少堂按:2003年11月27日下午,我们在深圳高级中学举行语文味网站开通仪式暨学术研讨会。这篇文章是江涛老师在会上的发言。十年如白驹过隙,虽然语文味研究的发展突破了江涛老师的预言中的某些方面(如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语文味流派初露端倪,但是流派的诞生并没有成为语文味理论与实践探索发展的障碍)。在十年后语文味星火燎原的今天,重读本文,我们仍会赞叹这篇在语文味研究早期就对语文味了解如此深刻、见解如此独到、对语文味研究发展预期如此有战略眼光的发言。这是一篇激情充沛、鼓舞人心因而让人怀念的发言。就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鼓励与支持的声音,语文味才执着地一路走到今天。语文味网今天重挂这篇文章,以纪念过去十年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平俗之极      高雅之至

                           ——写在“语文味”网站开通之际

                               深圳高级中学    

 

    “语文味”的提出,绝对是深圳语文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而“语文味”网站的开通,也标志着深圳关于“语文味”的研究开始正式的起航,也说明这一研究已经有了某些层面上的积淀。虽然目前说这对深圳语文教育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还为时过早,但这肯定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语文教育理论、观念之多,恐怕在中小学学科教育中当首屈一指,虽然其中不乏有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的观点提出,但更多的不是因“曲高”而造成“和寡”,就是“见微”却不能“知著”。

    “味”者,味蕾之所辨,抑或鼻息之所嗅也。说到“语文味”,就像我们谈起饮食起居一样平常亲切、通俗易懂。所以,我们说“语文味”的提法是“平俗之极”的。然而,正像很多事情一样,最高的、最雅的其表现形式往往是最低的、最俗的。我说“语文味”的提出,也正是在这“平俗之极”中闪耀着“高雅之至”的语文教育之光芒。它他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三味书屋”的命名,寿镜吾把生活之“味”和读《诗》、《书》、诸子百家等古籍的滋味放在一起,可谓是巧妙之极,这就是所谓的“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布衣”就是老百姓,“布衣暖”就是甘当老百姓,不去当官做老爷;“菜根香”就是满足于粗茶淡饭,不羡慕、不向往于山珍海味的享受;“诗书滋味长”就是认真体会诗书的深奥内容,从而获得深长的滋味。

     我非常赞赏程少堂先生关于“语文味”的以下表述:“味”或“滋味”的基本涵义是“意味”或“趣味”。“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一个高层次的概念,也是一个不容易说清楚的概念,而且一旦说清楚,往往就是“不够味儿”或“味道不足”,所谓“大羹无味”。学术界认为,由于“味”或“滋味”范畴反映了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个性,所以“味“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归宿点和立足点。

      用“语文味”三个汉字符号来概括语文教育的理念可以说是既具体又抽象。说它具体,因为“味”是可感触的到的,它能把语文教育中很多难以言传的喜悦、兴奋、激动、困惑、烦恼、痛苦,以一个市井街巷之语道出。让我们顿时有一种对语文教育“顿悟”之快感。说它抽象,因为“味”又是难以说清楚的,正如前面所言,它是个高度抽象的美学词语、哲学理念。正因为此,“语文味”之一出,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品位语文味道的平台、而这一平台又有着极为自由的施展空间,可以使你尽情张扬个人语文教育个性,体会出自己的“个味”来。因为“语文味”三个字本身是开放大气的,是极具 “人情味”“人性化”的提法,从这里面,我们很难解读出“权威”“垄断”“霸气”“小气”这样的意思。我们甚至很难设想,当“语文味”的研究产生出大量成果的时候,人们会非常机械地规范出“语文六味”“语文八味”,然后形成所谓的什么什么“流派”来,而可能出现的只能是“百家争鸣”、“百味齐放”的盛景。

   “语文味”又是极具“深圳特色”的语文教育口号,他调和了深圳语文教育“浮躁”和“功利”,它能够包容众多相对成功之后有“名师情节”的内地语文老师的教育理念,因为它是宽泛而具体、亲切而柔和的。闯深圳的老师与闯深圳的其他行业的诸色人等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他们虽不愿“固穷”,但也不愿堕“青云之志”,自信中些许迷茫,迷茫中自尊自信。年龄不允许他们等待,现实又没有那么多的机会。大有“个中‘滋味’竟无人言说”的感慨。而“语文味”的提出,无疑会触动我们这些语文老师的“神经嗅觉”、“心灵味蕾”,使我们在深圳的语文教育实践和理论探索中更多的体会到语文的醇味、美味、情味、意味。

   “语文味”的提出对这些年外界对语文教育的激烈批评也是一种巧妙柔和而主动有力的“太极式”回应。近几年,外界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屡屡不绝于耳,这其中有理性而善意的指责,也有无知而恶意的做秀。但无论怎样,语文教育界内都一直没有非常积极的回应或有效的反击。有的也无非是以“恶”抑“恶”的片面反击,或者是“我教语文我怕谁”式的“固守。而”语文味“的提出,无疑是以貌似低调、极具亲和的形式对这些年来激烈批评的积极回应。

    当然我们这些立志想在对“语文味“的研究上有所收获的人应该清醒:在这一研究开始的时候就要避免,千万不要使语文味的研究走入”定味”、“陈味”的死胡同,毕竟“语无止境,味无定型”。也许,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味”!

    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语文这套大餐的滋味吧!

20031126日于深圳高级中学)


最后更新[2012-5-23]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