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搜索
高级
 本站专题
 · 语文味集锦
        
   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 率性写吧诗意栖居
文章标题: 《大提琴诗人麦斯基:争议的漩涡中不羁的琴声》
     阅读次数:1201
 版权申明:本站发布的原创文章或作品版权归我站和作者共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本站所提供的所有文章及作品,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大提琴诗人麦斯基:争议的漩涡中不羁的琴声

争议的漩涡中 流淌出不羁的琴声(组图)

2012年05月25日
米沙·麦斯基
米沙·麦斯基
米沙·麦斯基和他的女儿
米沙·麦斯基和他的女儿

  王 俊

  一头爆炸式的银发,杂乱卷曲的络腮胡子,脖子上抢眼的粗大金项链,从来不穿传统的燕尾服,演奏更是“不按牌理出牌”,再加上曾经18个月的坐牢经历,迁徙全球的“世界公民”身份,史上唯一师从过罗斯特罗波维奇和皮亚迪戈尔斯基两位大师的“幸运儿”这些看似不搭界的标签拼贴在一起,组成了一位世界顶级大提琴家的形象。他就是享誉全球的大提琴演奏大师米沙·麦斯基。

  明晚,狂野不羁的米沙·麦斯基将带着他甜美温婉的女儿莉莉·麦斯基在深圳音乐厅上演一台刷新人们视听经验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这是深圳演出史上最具品质的大提琴音乐会之一。

  深圳听众将从那琴弦上流淌出来的声音中,领略到这位音乐“怪杰”的玄妙琴艺和与众不同的人生况味。

  让世界惊奇的音乐“坏孩子”

  麦斯基的音乐人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传奇。

  他是犹太人,却出生在拉脱维亚。麦斯基从小便表现出了强烈的个性和对音乐的天赋异禀。1965年,刚刚17岁的麦斯基便赢得苏联大提琴比赛的桂冠。次年,又轻松夺得柴可夫斯基大赛大提琴组第一名,受到当时是评委之一的大提琴大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另眼相看,将其招入门下,悉心培养。

  然而造化弄人。麦斯基23岁时,突然被逮捕,坐了一年半的监狱。至于原因,众说纷纭。目前比较靠谱的两种说法,一是麦斯基的姐姐出逃以色列,麦斯基因此受到牵连而锒铛入狱。另一种说法是麦斯基试图从一般公民禁止进入的外汇商店购买录音机,因此被以“妨碍货币流通罪”投入监狱。

  总之,当时年轻的麦斯基被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受了一段冤屈,不得不和心爱的大提琴告别。回忆这段人生中最艰苦的岁月时,麦斯基感慨地说:“能够支撑我活下去的是音乐,虽然不让我碰大提琴,不许我听任何音乐,却拿不走我心中的音乐。”

  1972年,在海内外音乐界的搭救之下,麦斯基获准出狱,离开苏联,进入以色列与姐姐团聚。次年,他在意大利卡萨多大赛中获奖。一位意大利富豪本着“宝剑赠侠士”的初衷,将一把18世纪的名琴“蒙塔格那那”赠给麦斯基,这便是麦斯基一直使用并此次带到深圳来演奏的爱琴。他艺术生涯中那些震动人心的录音,都是这把琴的杰作。

  1973年,麦斯基受资助前往美国,参加大提琴大师皮亚蒂戈斯基的大师班,成为大师的关门弟子,也从此登上西方古典乐坛。作为世界上唯一师从当代两位大提琴巨匠罗斯特罗波维奇和皮亚蒂戈尔斯基的大提琴家,麦斯基集不同流派的演奏技巧于大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琴声语言。

  从颠覆传统的演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谈,到恣意随性的着装风格和台风,再加上充满神秘色彩的人生经历,麦斯基被西方乐评界视为乐坛的“坏孩子”。曾经在新加坡现场目睹过麦斯基音乐会的乐评人薛晓宁说:“每次演奏,他那一头狂乱的银发总是深深低垂,弓着背、哈着腰把大提琴"深埋"在怀抱里,有着刹不住的癫狂,让人感觉他搂的不是大提琴,而像是一件摇滚乐器。那音乐中的压抑、苦楚和濒临崩溃的嘶叫,简直是他离奇人生的写照!”

  洒脱不羁的音乐布道者

  不要指望麦斯基会老老实实地照着谱子演奏,他从来都只用指下的琴弦表达自己,罔顾历史与他人。台湾云门舞集的舞蹈代表作《水月》中,音乐主题用的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但林怀民没有选择卡萨尔斯、罗斯特罗波维奇、马友友的演奏版本,而是选用了麦斯基演奏的巴赫。在他看来,那种非巴洛克式的、强调低音的演奏,更与舞蹈中的道家境界浑然天成。

  麦斯基具备令人羡慕的扎实功底,演奏连贯性极强,展示歌唱旋律的线条清晰流畅,更为难得的是他在演奏相同音型变化的同时,更精妙地体现出调性与和声的变化。在演奏形态上,麦斯基弓法的运用潇洒刚劲,音色扎实饱满,长弓的动作极其深入,总能够让乐句的尾音持续得更长。舞台上的麦斯基,更像是一位洒脱不羁的音乐布道者,把音乐唱出自己的色彩,将听者领进他的艺术境界。

  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刚刚在苏州为爱乐者们举行了一场解读麦斯基作品的音乐讲座。他特别推崇了麦斯基在DG唱片公司录制的几张大提琴小品集。在麦斯基的演绎下,这些由歌曲改编而来的小品呈现出多变的风格、炫技般的华丽技巧和醉人的浪漫诗意。陶辛表示:“他的音色甜润醇厚,结构造句流畅自然。曾有的复杂人生经历,在其演奏中沉淀为黯淡的底色,使他的音色具有无法模仿的特殊音响和音乐性。”

  麦斯基的恩师罗斯特罗波维奇当年便是凭借汪洋恣肆的演奏闻名于世的,而麦斯基的演奏更有过之而无不及,浪漫到近乎“放荡”。他的手指在高低音间快速跳跃,从高把位近乎单薄却又清晰可辨的持续弱音,瞬间转入无比恢弘的低音颤鸣,调弓、拨弦的热情演奏,使音乐到达狂热的顶端。

  麦斯基向来擅长用洒脱、任性的漂亮身手,一气呵成地完成对作品中那些微妙细节的充分刻画。你也许不一定会喜欢麦斯基的诠释风格,但你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位不世出的天才演奏家。

  争议漩涡中的琴声

  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欢麦斯基。深圳乐迷王柯就并不认同他的演奏,尤其是对巴赫经典作品的改编。王柯认为,如果说罗斯特罗波维奇演奏的巴赫尚属豪迈、激越,偶然稍有过火的话,其弟子麦斯基则让这一风格滑向畸变生硬,造作,偏激。这种略带病态的狂野在斯拉夫音乐中尚勉强可行,在巴赫的作品中,则成为一种“不幸的灾难”。

  与王柯观点相近的人还不在少数。麦斯基的琴声总是身处于争议的漩涡中。强烈的力度对比、浓烈而多变的音色是麦斯基的“杀手锏”,却被很多钟爱巴赫的乐迷认为违反了演绎巴赫作品必须依循的自然客观规律。有人认为,麦斯基莫名其妙的分句、突兀的速度和节奏、毫无理据的结构布局,使原本均衡动听的乐曲显得油头粉面,扭捏作态,甚至有肉麻之感。

  当然,麦斯基从未理会过这些批评。他对作品有着自己的理解,从不吝于表达对音乐的狂热。他的演奏对一些人来说可能“太过”,但却有血有肉,性格鲜明,并不缺乏知音。北京乐评人王纪宴说:“麦斯基习惯于自己将歌曲改编为大提琴作品,我本来以为这种作品不太适合改编成弦乐,但是他的演奏让我吃惊,很好地展示了大提琴的歌唱性。”

  此次来到深圳,麦斯基将与为其钢琴伴奏的女儿一起,为深圳听众展现值得烙上“麦氏”印记的琴声。上半场以舒伯特、勃拉姆斯的两首经典德奥系大提琴奏鸣曲开始。下半场的曲目则安排了一套完整的西班牙知名小品曲目,展现麦斯基一贯的个人风格。这些都是以往其他大提琴家极少染指的曲目。据称,麦斯基从过往经验中发现,这些充满异国风味的热情旋律获得的观众反响最热烈。所以,他们的音乐会曲目将改编歌曲和奏鸣曲一起呈现,并让钢琴声部有更多的主导空间,听起来和传统的大提琴独奏音乐会自然情趣迥异。无论如何,这将是一场值得期待、值得品味的世界级演出。

最后更新[2012-5-25]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信息
 
 
  【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 友情链接:
语文教学资源 三人行中学语文 五石轩 高考168 三槐居 语文潮
中学语文在线
课件库 一代互联
       

Copyright@2001-2011 YuwenWei.net All Rights Reserve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