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
生20:水尤清冽。
师:“水尤清冽”,是什么意思你明白吗?
生20:水格外的清澈。
师:非常好!其实还有一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来,但是要动脑筋。
生21:从“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里也可以看出来。
师:为什么呢?
生21:正面是描写鱼的自由自在,侧面却是表现了水的清澈透明。
师: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全场笑)这属于什么描写!
生21:属于侧面描写。
师:你为什么这么聪明啊!(全场再笑)请坐!大家记下来——侧面描写!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写法。刚才呢,咱们一起讨论了小石潭这些景物的特点,而且我们一起积累了很多优美的词语,今天我们收获不小哦!
师:柳宗元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风光旖旎、非常迷人的小石潭,那么柳宗元在游历这个小石潭的时候,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啊?
(生22点头)
师:你说吧,我看你头点得最厉害!
生22:柳宗元一开始的时候,我猜想心情可能是低落的,然后看到如此美景,心情又欢快起来了,可是到最后的时候又不开心了。
师:还没有进入小石潭的时候心情可能是失落的,进入小石潭的时候心情可能是快乐的,最后心情又是忧伤的!好!我把你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请坐!
(板书:忧——乐——忧)
师:那么文中哪一些地方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心情是快乐的呢?在这些语句里面你认为哪一句话写得最精彩。——你们都考虑好了?谁来说一说?——这样吧,你们在文章中先找出来,咱们不着急,先找出来,把文章读一读,再在文中划出来,同桌之间先交流一下,然后我们再讨论,好不好?好!开始!
(生交流讨论,师巡视指导)
师:好!大家停下来!刚才我问了几位同学都说考虑好了!我可不可以跟大家先交流一下我的想法。可不可以?
(生齐声说“可以”)
师:(显示屏幕)我在读文章的时候啊,我觉得这个句子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心情是快乐的——水尤清冽,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句子,它主要是写出了水的干净澄澈,见到这样的水,我们人都有一种心情非常空澈、宁静的感觉。你们说呢!你说见到这样的水谁的心情不好呢!是吧!我最欣赏这句话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呢,它在写法上是典型的“寓情于景”的写法。这里没有直接写自己的心情是快乐的,但是我们读了这句话以后,明显发现他的心情是快乐的。第二个呢,我特别喜欢其中的一个字——尤,“尤”就是“尤其,特别”的意思,水特别清澈,我在读这句话的时候我明显能感觉得到作者在写这个字的时候,他因为惊喜而流露出来的对水的赞美之情。你们说呢!最重要的是,我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啊,我会油然联想到我曾经在其它的文言作品里面我见过的一些关于描写水的语句,比如: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我记得那天晚上我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不禁自己吟诵起来了——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我希望大家啊也带着这种读书的方法来读其它能够体现柳宗元心情快乐的句子,好吗?
(板书:赏析——联想——朗读)
师:谁第一个来?
(生23举手)
师:好,你来!
生23:我找的是第二段,“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师:为什么这句话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心情愉快?
生23:最后一句话说“似与游者相乐。”好像与游客们互相在游玩一样,如果柳宗元不是开心的话,他就不会想到鱼儿在跟我玩,而如果伤心的话,他就会说鱼儿都跟我一样心情特别低落,都为我排忧解难的,游来游去,很伤心的样子。
师:我很喜欢你这种联想方式。首先我要打断你一下,你刚才说不是写他心情快乐,柳宗元是其中的游人之一吗?
生23:是的。
师:似与游者相乐?!
(该生连忙摆手)
生23:他如果是游者的话他应该就说和我一起玩,应该是说他看着别的游者。
师:(呵呵笑)很好,老师想请问,“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这个鱼游戏的场景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有没有见过?
生23:(想了一下)家里的金鱼。
师:家里的鲫鱼还是金鱼?
生23:金鱼。
师:给大家描绘一下,家里的金鱼是怎样“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
生23:我们家有个大大的鱼缸,长方体的,水特别深,我在看电视的时候,鱼就靠在玻璃壁上,就呆呆地看着我,我想鱼看着我,我就过去跟他玩玩呗,我走过去的时候,鱼就怕我,就跑进假山里的水草中,就不见了!
师:跑了!大家有这样的生活经历吗?有没有发现唐代的鱼跟今天的鱼一样活泼可爱啊!(呵呵笑)如果让来读这句话的话怎样才能把那种活泼可爱的感觉读出来。试一下!
生23:(朗读)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师:我发现你读的时候有点变化,“佁然不动”读得慢一点,“俶尔远逝”读得快一点,为什么这样处理啊?
生23:因为“佁然不动”要是读得很快就没有那种静的感觉,后面要快一些。
师:那也就是这个地方用了什么样的特殊写法?
生23:动静结合。
师:真聪明的孩子!请坐!——文章是慢慢品出来的,同学们说是不是啊?——还有哪句话可以看出柳宗元的心情是快乐的?——你的眼睛在看着我,把话筒给他!
生24:“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从“心乐之”这三个字体会出来的。
师:从“心乐之”体会出来,他直接告诉你了是吧!心情非常愉快!那么在这几句话里面你觉得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一句?
生24:“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师:最精彩的一个词语呢?
生24:如鸣佩环。
师:为什么?
生24: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身上佩带的玉环相碰撞发出的声音。我觉得描写特别美。
师:描写特别美,写出了水声的什么感觉,我们佩环是由什么材质做的?
生24:玉。
师:玉是不是!玉撞击发出的是什么声音?
(将话筒转向 生25)
生25:清脆、空灵、悦耳。
师:再说一个形容词!
(生25想了想,面有难色)
师:三个足矣!清脆、空灵、悦耳的感觉,所以这个句子写得特别好!
(转向 生24)
师:里面用了一种修辞你发现了没有?
生24:是……
师:如鸣佩环是什么修辞?
生26:(抢着说)比喻!
师:(对 生24)他帮助你答出来了,没关系!呆会儿在读这个句子的时候要重读,你这种快乐的感觉才会出来,不信你试一下!——隔篁竹……开始——
生24:(朗读)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师:还不够,再来一遍!(师范读)如鸣 / 佩环,心 / 乐之!——隔篁竹……再来——
生24:(再次朗读)隔 / 篁竹,闻 / 水声,如鸣 / 佩环,心 / 乐之!
师:有点变化了!咱们一起来试一下!——闻 / 水声……预备起——
(生齐朗读)
师:很好!有这种感觉了!——还有吗?还有没有哪个地方?你来说!
生27:我想说的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我觉得这里描写了一幅百许头鱼在潭中悠然自游、身手敏捷鱼戏图,巧妙地写出了鱼儿在潭中欢快自由的场景,让人仿佛置身于此潭此景,使作者的心情格外的愉悦!
师:你把她的进行了补充,说得更加丰富一些!很好!请坐!刚才这位同学在说“如鸣佩环”的时候我有一种不同的见解,我可以说一下吗?我觉得这个地方不仅仅写出了水声的清脆,还写出了石头的怪异!你想象一下:如果水流在大理石上面或者很笨重的石头上面,它能发出“如鸣佩环”的声音吗?我想应该是流在那些有沟壑、有空穴的石头上面才会产生那种音箱般的感觉。你们说呢?所以我说柳宗元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实在在太奇巧了!既写了水也写了石头,你们能联想到哪些同样是描写水声的的诗句吗?(生作思考状)我推荐一句给你们——“泉水击石,泠泠作响。”(生摇头)没有学过?没关系!下课以后,我写在黑板上,你们把它抄下来,好不好?
(生齐声说“好”)
师:同学们!大自然的功力太伟大了,我此时此刻想到了美国诗人爱默生曾说过的一句话:“但若你的心和自然一起跳动!一切便呈现出来, 每一种形式里潜藏的精神都呼唤着同类精神的回应!”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雅士都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找到自己心灵的回应,来抚平自己内心的创伤!柳宗元就是其中之一!我希望大家今后在你心情非常郁闷的时候不妨也走进大自然中去!——那么文中最能体现柳宗元心情郁闷的句子在哪里呢?——谁没有回答问题的请举手!(微笑寻找)你来说一说好吗?
生28:“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创幽邃。”
师:这个句子不用解释大家都能感觉到心情非常凄凉是不是?我问你,你认为这几个句子里面写得最精彩的是哪个词语?
生28:应该是“悄创幽邃”。
师:为什么?
生28:它的意思是“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师:因为他直接给大家讲出了环境的气氛的感觉是吧,请坐!——有没有认为其它词语写得比较美的?
生29:老师,我想赏析的是这一整句话。“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师:你认为哪一个词语写得最精彩?
生29:我喜欢“凄神寒骨”。
师:“凄神寒骨”!咱们一起来玩一个组词游戏好吗?“凄”,给它组词——你们说——
生30:凄凉!
生31:凄美!
生32:凄清!
师:凄惨!如果“凄”比较难一点的话,“寒”呢?给“寒”组个词语!“寒风”——
生33:寒冷!
生34:寒气!
师:“寒风萧萧”,“寒风凛冽”,“寒蝉凄切”!还有我们小学学过的“大渡桥横铁索寒”!咱们读书的时候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那么读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的心里是什么样的感觉?我不想你说,我想请大家用肢体语言告诉我读到“寒”和“凄”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感觉?我刚才明显感觉这个男同学(作寒冷抖动状)——这种感觉——全身抖动!我们来一起体验下“寒”的感觉,用肢体语言告诉我!齐——
(生齐作寒冷抖动状)
师:呆会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读出这种感觉来!(向 生29)你先给大家试一下好吗?就读这三个词语:“寂寥无人……”开始——
生29:寂寥 / 无人,凄神 / 寒骨,悄怆 / 幽邃——
师:我特别喜欢她的语速,特别是读“凄神寒骨”时的语速,我还希望你带点抖动的声音。再试一下,没关系,进入情境。开始——
生29:寂——寥 / 无人,凄神 / 寒——骨,悄怆 / 幽邃——
师:很好!请坐!柳宗元刚开始的时候心情是快乐的,到后来呢心情又复归于忧伤。快乐是短暂的,忧伤是长久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关于柳宗元的介绍。
(屏幕显示“关于柳宗元”)
师:请大家默读。
(生默读)
师:看完了吧,咱们停下来,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柳宗元跟我们眼前的小石潭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啊?你来说!
生35:作者是“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就是说小潭没有被发现前,一般人也见不到它。就像柳宗元一样有很大的抱负但终不为人所识,人们都不知道、不了解、也不想去重用他。
师:我很喜欢你这种思维方式,对自己不是很肯定的地方进行一种猜测、猜想。很多真理都是通过猜想出来的。有这种猜想思维我觉得你很了不起!谁继续来猜想?
生36:我觉得小潭的环境十分清幽,潭水清澈见底。就像柳宗元两袖清风的精神品质、满腹经文的精神品质。
师:“虽万受摒弃,不更乎其内。”他的理想和愿望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很有见地,还有吗?男同学!你来说一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生未想好)
师:对不起,我们就不展开了!没关系,大家回家以后可以翻看资料,再看一看,再查一查,写些小论文出来好吗?——我在读《小石潭记》的时候啊,那天晚上我睡不着觉,我就连夜爬起来,我填了一首词,我想推荐给大家,一起来看下好不好?
(师出示《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音乐响起)
师:(朗诵)江城子•读《小石潭记》有感,作者:向浩。报国为民改革忙,奸人起,埋忠良。贬谪永州,十年愁断肠。纵然闲情又逸趣,钓江雪,孤独伤。忽逢小潭悦心房。流水清,游鱼畅。岸似犬牙,乱石写文章。虽有快意跃然起:离别时,又凄凉。
(全场鼓掌)
师:一秒钟,一句话,大家今后有独到感受的时候可以用各种不同的形式记下来,谢谢大家!(鞠躬)
(在掌声中结束本课)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苏立康教授评《小石潭记》
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很会上课的老师,很有智慧!
《小石潭记》写了哪些景物、景物的特点?老师讲解这些景物及景物特点时,又及时把字词的教学跟内容的理解紧密结合起来。有些地方,比如讲小溪“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老师就问了,“斗”什么意思?“蛇”什么意思?词义和活用、用法都讲得非常清楚。许多地方的概括,概括得好。教师的教学设计反映了教师的智慧,就是他怎样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怎样调动学生的兴趣,他做得非常好。
然后,研究柳宗元的心理特点。——体式的问题,散文。大家还记得王荣生教授谈的体式的问题吧,很重要!——不是光写写小石潭呀,作者是借小石潭来写自己的心情。老师适当地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把这个变化的线索给提取出来。那么在鉴赏语句的过程当中,老师不仅做了样子,老师告诉你,你把这个句子读出来,然后引起什么联想。特别是讲到“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老师让学生联系生活:你们家里鱼缸里的金鱼是什么样啊?学生描述了一下。这样一联系,学生对文中的情景、对鱼的样子一下子拉近了。所以,接着老师引导学生了解写法上的特点,学生立即说“是动静结合”。“佁然不动”是静的,“俶尔远逝”,是非常快的。
另外,比如讲到“凄神寒骨”,这个“凄”和“寒”,除了理解之外,老师问这个“寒”什么感觉,老师要求用肢体语言表现一下。这是唤起学生的体验,有这个和没这个不一样。这些都讲完了,老师又问:柳宗元和小石潭有怎样的关系?柳宗元借小石潭抒发了什么样的心情?我觉得这样的老师对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